星斗山自然保護區

星斗山自然保護區

星斗山自然保護區位於鄂西南利川市、恩施市、鹹豐縣三市縣境內,分為2片。東部星斗山片,位於利川市、鹹豐縣、恩施市三縣市交界處,北緯29°57′ ~30°10′,東經108°57′~109°27′,東以恩施市盛家壩鄉的馬鹿河為界,西至利川市元寶鄉的紅椿溝,南起鹹豐縣黃金洞鄉的利鹹路,北至利川市毛壩鄉的黃泥壩;西路小河片,位於利川市境內,北緯30°04′~30°14′,東經108°31′~108°48′,東起忠路鎮的老屋基,西至汪營鎮的高筍塘,南起忠路鎮龍塘鋪,北至汪營鎮的交椅台。星斗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68339公頃。

位於利川市東南隅,總面積1.2

星斗山自然保護區星斗山自然保護區
萬畝,因其主峰高如天上星斗,故名星斗山。該保護區群山綿亘,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複雜多樣的自然地貌,使該區植被系統龐大,植物種類十分豐富。古老的珍貴樹種有禿杉、珙桐紅豆樹黃杉等40餘種。珍貴的花卉植物有蘭草凌霄花峨嵋含笑等100餘種,此外還有很多名貴的中草藥植物。另外保護區內溝壑縱橫、溪谷相連,自然風光十分宜人。

地理概況

星斗山自然保護區位於鄂西南利川市、恩施市、鹹豐縣三市縣境內,分為2片。東部星斗山片,位於利川市、鹹豐縣、恩施市三縣市交界處,北緯29°57′ ~30°10′,東經108°57′~109°27′,東以恩施市盛家壩鄉馬鹿河為界,西至利川市元寶鄉的紅椿溝,南起鹹豐縣黃金洞鄉的利鹹路,北至利川市毛壩鄉的黃泥壩;西路小河片,位於利川市境內,北緯30°04′~30°14′,東經108°31′~108°48′,東起忠路鎮的老屋基,西至汪營鎮的高筍塘,南起忠路鎮龍塘鋪,北至汪營鎮的交椅台。星斗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68339公頃。

一、地質

1、地層
星斗山自然保護區地層,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等都有出露。全部由沉積岩組成,未見有岩漿岩、變質岩出露。
(1)寒武系:寒武系主要為白雲岩和白雲質岩,主要見於錦屏鄉的大坳村,青崗坪一帶。
(2)奧陶系:奧陶系地層主要有頁岩、瘤狀灰岩、龜裂灰岩組成。主要分布在毛壩中部的河溝兩岩、沙溪南部、長順、文斗的鬱江兩岸。
(3)志留系:志留系地層主要有砂質頁岩及造礁的珊瑚介殼相的質灰岩相,沉積厚度超過1300米,主要分布在毛壩、沙溪等地,黃泥塘、文斗的東南、長順的中部、黃土的西北部亦有分布。
(4)泥盆系:泥盆系屬海陸交相沉積,石英砂中的交錯層理非常發育,砂質頁岩中含有鮞狀赤鐵礦層,見於馬鬃嶺、黃泥塘、沙溪、文斗、長順、黃土等地,沉積厚度60~100米。石炭系期間,本區屬上揚子古陸部分,處於剝蝕階段,故只有沉積微少的零散陸相堆積,厚度0~30米。
(5)二疊系:二疊係為上下兩統。下二疊系有兩個組:棲霞和茅口。上統龍潭組為地殼上升、海水退後的碎屑沉積,主要為含煤的砂頁岩夾海相灰岩及頁岩,屬以陸相為主的海陸交替相的含煤沉積。二疊系主要分布在齊躍山脈一線,另外柏楊的見天和寒池山脈也有部分外露。

星斗山自然保護區星斗山自然保護區

(6)三疊系:三疊系有三套岩系:下三疊係為含蛇菊石的薄層灰岩夾頁岩的大冶組,上部含提羅菊石的灰岩及泥灰岩的嘉陵江組,是屬淺海到微鹹化酸岩相。中統為紫色砂頁岩,泥岩夾泥灰岩的巴東群,代表近古陸的淺海沉積。上三疊的須家河組,在四川表現為含煤的陸相沉積,在利川表現為海相的砂岩、頁岩及含銥量較高的紅色膠泥較多的中薄層石灰岩層,三疊系岩分布面積較大。
(7)侏羅系:侏羅係為三統。下統自流井組,為紫色泥岩夾灰綠色砂岩。中統沙溪廟組,由暗紫色泥岩與雜色砂質泥岩及泥灰岩、黑色頁岩組成,遂寧組為紫紅色砂質泥岩夾石英粉砂岩組成。上統蓬莢鎮組,棕紫色灰色泥岩與砂岩不等厚互層,夾少量泥灰岩及頁岩。本區侏羅系分布在齊岳山的兩翼白堊紀以後,再無海相陸相沉積,只有風化剝蝕。
(8)第四系:第三系時,在本區沉積不多,且為零散河湖相的沉積與堆積。到第四系,由於地球氣溫變低,冰期降臨,鄂西地區大部出現過山嶽冰川。在後來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由於石灰岩層的深厚,岩溶地形相當發育。
2、構造
本區地處楊子準地台,以齊岳山為界,分屬四川台拗和八面山台褶帶兩個次級地質構造單元。區內無火成岩、變質岩分布。在齊岳山以東出露的地層以三疊係為主,背斜軸部為古生代地層,馬前向斜的地層為侏羅系,齊岳山以西則為侏羅系紅層覆蓋。構造形式以褶皺為主。齊岳山背斜以東,褶皺構造呈北東向展布,背斜形態以箱形為主,相間狹窄的向斜,組成隔槽式褶皺。以西褶皺形態為寬闊長緩的屜形向斜和梳狀高背斜相間排列組成隔檔式構造。
齊岳山梳狀背斜以西的建南、謀道一帶,四川台拗的東部邊緣,在齊岳山脈與方斗山脈之間,為馬頭場向斜,其中有次級建南背斜、箭竹向斜;以東是由中生代地層構成的一個複式向斜構造,利川城北以三疊係為主構成平緩開闊的小青埡背斜,產狀平緩(10°~20°),內有許多次級褶皺,城南馬前一帶是由侏羅系組成的向斜,產狀極平緩(4°~10°),翼部三疊系產狀突然變陡,是一開闊平底向斜。利川市南部是由古生代地層構成的郁山背斜。
區內斷裂較少,主要有齊岳山斷裂,次有石門斷裂,屬於濱太平洋斷裂體系的武陵斷裂系。
3、地殼運動與地質發展史
星斗山自然保護區星斗山自然保護區

本區在地質構造上是楊子陸台上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構造單位。川湘凹陷的四川地台之東,江南地盾之西,位於齊岳山脈和武陵山脈之間。利川公是川凹陷西北邊緣的一部分。
在古生代發生的加里東運動,造成毛壩、沙溪水、文斗、長順等地的東南部上升成為古陸(屬揚子古陸的邊緣部分),使這些地區上部各時代的地層全部缺失,未接受志留系以後沉積。在泥盆、石炭系兩時期,利川仍屬上揚子古陸,只有少量的海陸相交沉積。二疊系時,又下降接受海相沉積,但到晚期受東吳運動影響,又開始上升,海水退卻成陸,此時氣候溫和,陸生植物空前繁茂,造成煤形成的有利條件,龍潭組的煤系,是利川主要煤礦資源。
中生代三疊系在利川除屬揚子古陸的幾個地方外,其他大部分均接受海相沉積。到晚三疊系因受印支運動的影響,地層發生強烈褶皺,齊岳山、雲霧山等均在此時褶皺形成。在褶皺劇烈的地方,有斷層發生,侏羅系時,其他低洼處又接受四川古湖的陸相沉積,高山處受到剝蝕。
新生代第三紀後期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速寫為整個利川相應升高,造成福寶——鍾靈山脈的升起,不再接受海湖的相大量沉積,成為有現代利川地貌雛形的格局。第四紀起時,利川尚有一個很大的古湖,其範圍包括柏楊的西南及南坪、汪營、涼霧、大塘、硃砂、元堡、團堡等地,湖底最低處的海拔高度 1040~1060米左右,從岩洞寺淹沒的洪水沉積層位及汪營街頭石灰窯頂上的洪積物剖面來看,可見當時湖水高於1060~1100米左右。經查汪營甘泉壩、蘇家橋、柏歌舞劇三層岩等地,均有第四紀化石的出露。

二、地貌

本區屬雲貴陽市高原東北的延伸部分,山地峽谷丘陵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川相互交錯,中部突出而平坦,全境地勢高於相鄰各縣(市),是一個地壘式的桌狀山區。區內中部平坦開闊,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其周緣高山聳峙,構成鄂西南少有的高山盆地。盆地內坡度和緩,相對高差100~300米,呈典型的山原地貌。盆地外緣坡度陡降,形成全區以河谷為主的低山區。二高山秘低山之間,層巒疊嶂,坡度陡峻,溝谷幽深,高差顯著。發源於境內外內的河溪向四面八方奔流。由於河流落差大,降雨集中,土壤侵蝕嚴重,侵蝕階地廣泛分布,呈侵蝕地貌。全市最高點為東北部寒池山,海拔2041.5米;最低點為西南部長順的鬱江出境內外,海拔315米;利川城海拔1079.5米。
根據地形高度,利川地勢可分為三級:第一級海拔1200米以上為高山區,面積24 萬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52%左右,適宜發展林、藥及草場畜牧業;第二級海拔800~1200米為二高山區,面積18.78萬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 41%左右,地勢較平坦,水田面積大,耕地集中連片,是本市主要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區;第三級海拔800米以下為低山區,面積3.11萬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7%左右,是水稻和其他一些亞熱帶作物和經濟林木的主要產區。

三、氣候

星斗山地處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山嶺重疊,溪谷縱橫,相對高差大,氣候變化較大,山地氣候明顯。與同緯度的平原相比,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雲多霧大,日照較少,雨量較小等特徵。由於區內各地海拔差異,高低山間氣候明顯區別。低山四季歌分明,冬暖夏熱,無霜期長。高山遲春秋早,濕潤多雨,冬長夏短。區內降水充沛,雨熱同季,暴雨甚多。年降雨量達1300毫米以上。5~9月間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1%,年內季節分配不均勻。區內地形複雜,制約著光、熱、水的再分配。

四、水文水系

本區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分布呈典型的放射狀水系,從中部順著地質構成線和山勢分向四面八方流出。這個水系大致分為:由東流入長江的清江水系,分別由東南、西南流入烏江的毛壩河、鬱江的烏江水系。向溪流入長江的石柱河、向西北和東北流入長江的建南河、磨刀溪和梅子水的長江水系。流域總面積46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深802毫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37.02億立方米

五、土壤

保護區內土壤隨海拔高度不同而土壤類型有別。其基本規律是從低到高垂直分布為黃壤——黃棕壤——棕壤。在海拔800米以下為黃壤,800~1500米為黃棕壤,黃棕壤與棕壤的分界線在海拔1500米左右。紫色土壤分布在400~1550米,石灰土分布海拔480~1220米。水稻土壤主要分布在 316~1500米的低山和二高山,一般從谷底到山頂依次出現潮土和水稻土。
根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區土地土壤共分7個土類,47個土屬數,236個土種數。7個土類分別為黃壤,黃棕壤、棕壤,紫色土、潮土,石灰土、水稻土。其中黃壤亞類數1,土屬數3,土種數40;黃棕壤亞類數2,土屬數3,土種數12;潮土亞類數3,土屬數3,土種數4;石灰土亞類數2,土屬數2,土種數4;水稻土亞類數5,土屬數27。土種數143。

六、植物資源

植物區系

星斗山自然保護區星斗山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總計有維管束植物200科、843屬、2033種,分別占湖北總科數的86.31%,總屬數的58.13%,總種數的33.54%,分別占全國總科數的58.92%,總屬數的26.56%,總種數的7.30%。其中蕨類植物30科,59屬,132種,占湖北蕨類植物總科數的71. 4%、總屬數的56.7%、總種數的32.8%;裸子植物8科,22屬,28種,占湖北裸子植物總科數的88.9%、總屬數的71.0%、總種數的 28.0%;被子植物162科,762屬,1873種,占湖北被子植物總科數的84.4%、總屬數的57.6%、總種數的33.7%。占湖北省種子植物總數的33.54%,全國種子植物總種數的6.63%。
保護區維管束植物有國家保護野生植物共33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8種,即銀杏(Ginkgo biloba)、紅豆杉(Taxus chinensis)、南方紅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伯樂樹(Bretschneidera sinensis)、蓴菜(Brasenia schreberi)、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光葉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var.vilmoriniana),其中水杉為世界上僅有的原始種群分布區。二級保護植物25種,即金毛狗(Cibotiun barometz)、蓖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大果青杄(Piceaneoveitchii)、金錢松(Pseudolarix amabilis)、黃杉(Pseudotsuga sinensis)、榧樹(Torreya grandis)、野大豆 (Glycine soja)、台灣杉(Taiwania flousiana)、連香樹(Gercidiphyllum japonicum)、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閩楠(Phoebe bournei)、楠木(Phoebe zhennan)、花櫚木(Ormosia henryi)、紅豆樹(Ormosia hosiei)、鵝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凹葉厚朴(Magnolia biloba)、峨眉含笑(Michelia wilsonii)、水青樹(Tetracentron sinense)、紅椿(Toona ciliata var.pubescens)、紅毛椿(Toona ciliate var.Pubescens)、金蕎麥(Fagopyrum cyrmosum)、香果樹(Emmenopteryshenryi)、川黃檗(Phellodendron chinense)、櫸樹(Zelkova schneideriana)。
保護區資源植物極為豐富,按用途可分為27大類,所含物種較多的類別有:澱粉資源植物(102種)、飼用資源植物(60種)、蜜源資源植物(293種)、中草藥資源植物(1361種)、農藥資源植物(38種)、有毒資源植物(195種)、木材資源植物(48種)、纖維資源植物(120種)、鞣料資源植物(86種)、香料資源植物(105種)、工業油脂資源(160種)、綠肥資源植物(46種)和野生花卉資源植物(115種)。

動物資源

保護區的陸生脊椎動物共有378種,占全省陸生脊椎動物總數的55.02%。其中獸類有72種,占湖北省獸類總數的59.50%;鳥類226種,占湖北省鳥類總數的49.56%;兩棲類38種,占湖北省兩棲類總數的79.17%;爬行類42種,占湖北省爬行類總數的67.74%;昆蟲有22目,170 科,1368種,占湖北省昆蟲物種總數的23.85%。
一、獸類資源

星斗山自然保護區星斗山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獸類共有8目24科72種。保護區的獸類物種數占湖北省的59.50%。其中鱗甲目的種類占全省的100%,食肉目的種類占全省的 85.71%,齧齒目的種類占全省的75.68%,兔形目的種類占全省的66.67%,偶蹄目的種類占全省的63.64%,食蟲目的種類占全省的 53.33%,靈長目的種類占全省的33.33%。
保護區的72種獸類的地理型為:東洋界種45種,占總數的62.50%;古北界種18種,占總數的25%;廣布種9種,占總數的12.50%。結果說明:星斗山自然保護區的獸類以東洋界的種類占優勢。
保護區的國家重點保護獸類共40種,隸屬於7目17科,占保護區全部獸類55.56%。其中國家Ⅰ級保護獸類3種:豹(Panthera pardus)、雲豹(Neofelis nebulosa)、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占保護區內國家保護獸類的5%;國家Ⅱ級保護獸類11種,占保護區內國家保護獸類的27.5%。
保護區有湖北省重點保護獸類18種,隸屬於4目10科,占保護區內全部獸類的25%;占湖北省重點保護獸類總數的94.74%。
二、鳥類資源
保護區有鳥類226種,隸屬於17目46科。保護區的鳥類種數占湖北省的49.56%。保護區中畫眉科鳥類有20種,占總種數的8.85%。其次是鶇科、雀科、鶯科和鷹科,它們分別占總種數的8.41%、7.08%、6.19%和5.75%。
保護區鳥類,留鳥111種,占總數的49.12%;冬候鳥34種,占總數的15.04%;夏候鳥62種,占總數的27.43%;旅鳥19種,占總數的8.4%。
保護區鳥類的區系成分:東洋種107種,占總數的47.35%;古北種64種,占總數的28.32%;廣布種55種,占總數的24.34%。以東洋種占優勢,古北界種類所占比例較小。
鳥類的生態分布型以東南亞熱帶——亞熱帶型和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型鳥類較多,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西南山地亞區類型也有分布。
保護區國家保護鳥類有179種,占保護區鳥類總種數的79.20%。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鳥類1種(金雕);Ⅱ級保護鳥類33種;保護區省級保護鳥類58種,占該保護區鳥類的25.66%,占省級保護鳥類的82.86%。
三、兩棲爬行類資源
1、兩棲類
保護區的兩棲類有2目9科38種,占湖北省總種數的79.17%。其中蛙科種類最多,有14種,占36.84%;其次是鋤足蟾科、樹蛙科各5種,各占13.16%,姬蛙科4種,占10.53%。
保護區兩棲類的區系特徵為東洋界32種,占84.21%;廣布種5種,占13.16%;而古北界僅1種,僅占2.63%。以東洋界種類占優勢,廣布種次之。
保護區有國家保護兩棲類31種,占保護區兩棲類總種數的81.58%。其中國家Ⅱ級保護兩棲類有2種:大鯢(Andrias davidianus)和虎紋蛙(Rana rugulosa);湖北省重點保護兩棲類23種。
2、爬行類
保護區的爬行類有2目11科42種,占湖北省總種數的67.74%。其中游蛇科種類最多,21種,占總種數的50%;其次是石龍子科,占11.9%;蝰科列第三,占9.5%。
保護區爬行類區系成分為東洋界32種,占76.19%;廣布種8種,占19.05%;而古北界僅2種,占4.76%,以東洋界成分占優勢,廣布種次之。
湖北省重點保護爬行類12種。
四、昆蟲資源
保護區的昆蟲有177科1368種,占湖北省總種數的23.85%。保護區有國家保護二級昆蟲1種,即中華虎鳳蝶(Luchdorfia chinensis)。

保護意義

星斗山自然保護區是原星斗山自然

星斗山自然保護區星斗山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和小河水杉保護點合併而成,重點保護水杉原生種群棲息地和星斗山珍稀動植物生境,實行社區共管方式,這樣既有利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又有利於共同協調發展。也符合國家保護天然林工程的要求。總面積68339公頃,東部星斗山地和西部小河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成為第三紀植物的“避難所”之一,這裡是清江的源頭,保護區將給鄂西南山區的動植物生長繁育提供一個得天獨厚的場所,其巨大的種質資源保護、蓄水、保土、保肥、減災增產、調節氣候等功能,將在其範圍內及藏匿人周圍控制地區全面發揮出來。
一、世界上惟一現存的水杉原始種群的棲息地具有很高的國際保護價值
保護區西部小河片屬雲貴高原東北的延伸地帶,處於武陵山脈與巫山山脈的交匯部,境內四面高山環抱,形成一封閉的長形山谷,造成利川山原冰川的流向沿著清江河谷東移,讓水杉壩、交椅台、紅砂溪原生水杉群落倖免浩劫,除了湖南龍山和桑植,重慶市萬洲區磨刀溪零星分布外,小河成為世界僅存水杉原生種群的棲息地。
二、地理位置的獨特性
保護區東部星斗山地處我國西南高山向東南低山丘陵過渡的第二和第三階梯的地帶之中,屬中亞熱帶,南與南亞熱帶相連,群山起伏,地形複雜,北有大巴山系巫山余脈作屏障,在第四紀冰川時期,除未受直接的冰川破壞以外,其受到山地冰川寒流的影響也極為微弱,使星斗山成為第三紀植物的“避難所”之一,給星斗山造就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清江的源頭分布在保護區內,為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對根治長江水患、保障下游灌溉、發電和工業用水發揮著巨大作用。
三、生物多樣性豐富
1、植被類型的多樣性
星斗山保護區自然植被分為4級,8個植被型,21個群系,森林植被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灌叢及灌草叢、沼澤和水生植被。植被類型的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完整性的具體表現。
2、物種多樣性
保護區總計有維管束植物200科、843屬、2033種,分別占湖北總科數的86.31%,總屬數的58.13%,總種數的33.54%,分別占全國總科數的58.92%,總屬數的26.56%,總種數的7.30%。
保護區的陸生脊椎動物共有378種,占全省陸生脊椎動物總數的55.02%。其中獸類有72種,占湖北省獸類總數的59.50%;鳥類226種,占湖北省鳥類總數的49.56%;兩棲類38種,占湖北省兩棲類總數的79.17%;爬行類42種,占湖北省爬行類總數的67.47%;昆蟲有22目,170 科,1368種,占湖北省昆蟲物種總數的23.85%。
四、保護區功能區劃的有效性
根據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資源情況,將保護區規劃為東片和西片,西片為原小河水杉保護點及福寶山一帶,東片為原星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及周圍地區,每一片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核心區分為東片和西片,總面積為21165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0.97%,緩衝區面積14932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1.85%。實驗區面積32242公頃,占總面積的47.18%。在保護區周邊地區,還建立保護區的社區參與保護網路,謀道溪分布的“1號水杉”,由於與保護區相隔較遠,故設立為保護點,星斗山保護區擴大後的面積,基本能夠滿足保護對象穩定、持續發展的要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