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磧

冰磧

冰磧,又稱冰磧丘陵,是指任何一種冰川消融之後,在表磧內磧中的磧幾乎都沉流到冰川的谷底,和底磧合稱為基磧,這些冰磧沉積物隨著時間流逝,跟著谷底的地形和強風,逐漸變成高低起伏的大小丘陵,因此稱為“冰磧丘陵”。冰川越大,丘陵就越大,例如:大陸冰川。

簡介

冰川終磧冰川終磧

水凍結成冰,體積要增加9%左右。當融化的冰雪水在晚上重新在岩石裂縫裡凍結時,對周圍岩體施展著強大的側壓力,壓力最大可達2噸/平方厘米。在這樣強大的凍脹力面前不少岩石都破裂了。寒凍風化作用不僅在山坡裸露的地方進行,在冰川底床也能進行。這是因為冰川底床有暫時的壓力融水,融水滲入谷底岩石裂縫裡,凍結時也產生強大的凍脹力。寒凍風化作用不停地在山坡上和冰川底床製造鬆散的岩塊碎屑,山坡上的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滾落到冰川上,底床里的碎屑更容易被冰川挾帶著一起流動。冰川挾帶的碎石岩塊通稱為冰磧。

冰川表面的岩石碎塊稱為表磧,冰川內部的叫內磧,冰川底部的叫底磧,冰川兩側的是側磧。側磧靠近山坡,碎石岩塊的來源豐富,因而側磧又高又大,象左右二道夾峙著冰川的巍巍城牆。到冰舌前端,二條側磧大多交匯在一起,連成環形的終磧。終磧象高大的城堡,拱衛著冰川,攀登冰川的人,必須首先登臨終磧,才能接近冰川。我國西部不少終磧高達二百餘米。並不是所有冰川都有終磧的,前進迅速和後退迅速的冰川都沒有終磧,只有冰川在一個地方長期停頓時,才能造成高大的終磧。兩條冰川匯合時,相鄰的兩條側磧合為一條中磧。樹枝狀山谷冰川表面中磧很多,整個冰川呈現黑白相間的條帶狀。

冰川中磧冰川中磧
冰川側磧冰川側磧

冰磧是冰川搬運和堆積的主要物質,也是冰川改變地球面貌的證據之一。

冰磧特點

冰川底磧冰川底磧

冰川沉積的物質稱為冰磧,過去常稱為泥礫層,其特點如下:

冰川內磧冰川內磧

1.皆由碎屑物組成;

2.大小混雜,缺乏分選性,經常是巨大的石塊和細微的泥質物的混合物;

3.碎屑物無定向排列,扁平或長條狀石塊可以呈直立狀態;

4.無成層現象

5.絕大部分稜角明顯;

6.有的角礫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

7.根據掃描電鏡觀察,冰磧物中的石英砂粒形態不規則,稜角尖銳;表面具有碟形窪坑,坑內有貝殼狀斷口及平行階坎

8.含有適應寒冷氣候的生物化石,如寒冷型的植物孢子等。

盤點相關冰川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