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下河

冰下河

冰下河,是指冰川表面融水沿冰裂隙進入冰下後進行融化和沖蝕形成的冰下河道,主要用於排泄冰川融水,則成為冰前河流。

簡介

冰下河是指極地或高山地區由積雪變質而成沿著地面自行流動的冰體。是陸地上重要水體之一。可分為大陸冰川山嶽冰川兩大類。現代冰川的總面積約1627.7萬平方公里,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0.9%,主要分布在兩極地區和一部分高山上。

分布

冰下河 冰下河

總儲水量2406.4萬立方公里,約占全球淡水儲量的68.7%。如果這些冰川全部融化,洋面將會上升60餘米,約占陸地面積1%的地方會被淹沒。中國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山嶽冰川最多的國家之一。現代冰川面積約5.7萬平方公里,總儲量約5萬億立方米,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天山、祁連山和橫斷山脈,青藏高原內部山區亦有散布。是許多江河水源的重要補給來源。

形成

冰下河 冰下河

冰川是水的一種存在形式,是雪經過一系列變化轉變而來的。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數量的固態降水,其中包括雪、霧、雹等。沒有足夠的固態降水作“原料”,就等於“無米之炊”,根本形不成冰川。

冰川存在於極寒之地。地球上南極和北極是終年嚴寒的,在其它地區只有高海拔的山上才能形成冰川。我們知道越往高處溫度越低,當海拔超過一定高度,溫度就會降到0℃以下,降落的固態降水才能常年存在。這一海拔高度冰川學家稱之為雪線。

在南極和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上,冰川是發育在一片大陸上的,所以稱之為大陸冰川。而在其它地區冰川只能發育在高山上,所以稱這種冰川為山嶽冰川。

在高山上,冰川能夠發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還要求高山不要過於陡峭。如果山峰過於陡峭,降落的雪就會順坡而下,形不成積雪。

雪花一落到地上就會發生變化,隨著外界條件和時間的變化,雪花會變成完全喪失晶體特徵的圓球狀雪,稱之為粒雪,積雪變成粒雪後,隨著時間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它們之間的緊密度不斷增加,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擠壓,緊密地鑲嵌在一起,其間的孔隙不斷縮小,以致消失,雪層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漸減弱,一些空氣也被封閉在裡面,這樣就形成了冰川冰。冰川冰最初形成時是乳白色的,經過漫長的歲月,冰川冰變得更加緻密堅硬,裡面的氣泡也逐漸減少,慢慢地變成晶瑩透徹,帶有藍色的水晶一樣的老冰川冰。

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著山坡慢慢流下(當然流的速度很慢),在流動的過程中,逐漸的凝固,最後就形成了冰川。

盤點相關冰川知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