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水沉積

冰水沉積

冰水沉積又稱冰水停積。以冰川融水為主要營力,由礫石和砂冰水沉積\n粒組成的沉積物。其特徵是:有一定的分選性和層理結構,這也是它與冰磧不同之處。而與河流沖積層不同之處,在於它與冰磧層有密切的接觸關係,其中夾有漂礫和冰磧透鏡體。

冰水沉積

正文

冰川拖卸物經過冰川融水的搬運、分選而沉積的過程。它是冰川沉積過程中的一部分,包括冰河沉積、冰湖沉積和冰海沉積3類。
冰河沉積 即冰川河流沉積。它是冰川作用地區最常見的沉積,有時也叫冰水沉積。較廣泛地分布在山嶽冰川和大陸冰蓋的邊緣或外圍。冰川融水攜帶著大量經過磨蝕的礫石、砂、粘土和粉狀物等,水流混濁,常呈乳黃或乳白色,稱為冰川乳。當冰川融水流出冰川外圍後,流速減慢,冰水攜帶物往往在終磧以下的谷地中停積下來,形成冰水沉積扇、冰水階地;在冰帽邊緣處則形成寬廣而微起伏的冰水平原,如冰島中部的霍夫斯冰川東側的冰水平原面積達1900平方公里。
冰河沉積物具有一定層理,主要由砂、礫石組成,粘土成分較少,與典型冰磧有明顯區別。常見形態有:①形丘,多分布在冰川邊緣或前方,形態狹長而稍有彎曲,其走向大體平行於冰川流向,高數米至200多米,長數十米至 500多公里。主要見於北歐和北美古冰蓋的邊緣,現代冰川區少見。其成因有待進一步研究。②冰礫阜階地,分布在山嶽冰川前緣兩側的側緣溪溝中,形態狹長,表面平坦,微向下游傾斜。由於埋藏冰塊的融化,其表面形成許多凹坑;內部主要為有層理的、礫石等,時有不規則的透鏡體。在冰舌邊緣開裂處,沉積有形似墳墓的冰礫阜
冰湖沉積 即冰川湖泊沉積。發生在山嶽冰川或大陸冰蓋前緣一些湖泊中,冰川融水帶來的細粒物質(有時含有墮石)進入湖泊後,在靜水環境下緩慢地沉積在湖底。其特點是具有明顯的很薄的韻律層理,每年形成一層,每層僅厚0.5~5.0厘米。每層的下部為淺色的夏季層,以砂土為主;上部為暗色的冬季層,以粘土為主,稱為紋泥,又稱季候泥。利用紋泥的紋理可以確定沉積物形成時期。此外,還有冰湖三角洲沉積和湖濱沉積等。
冰海沉積 即冰川海洋沉積,指漂浮於海岸邊緣的冰舌、冰山、 冰棚中所挾帶的冰磧在海洋底部的沉積。它較廣泛分布於海底,如圍繞南極有一個寬達370~1300公里的現代冰海沉積帶。

冰水沉積是和冰川發育密切相關的,系由冰川融水造成的一種顆粒較細、磨圓較好、分選性好、有一定層理的沉積物。在冰水礫石中仔細觀察,往往可以找到殘留有某些冰磧礫石特徵的條痕石、馬鞍石、壓凹石及碎裂石等。這些特徵,使冰水沉積既區別於冰磧物,又區別於一般的流水沉積。

配圖

冰水沉積冰水沉積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