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擦痕

冰擦痕是由冰川夾帶的塊石在運動時相互摩擦或與冰川槽谷基岩摩擦形成,痕跡多呈釘子形。

簡介

冰擦痕 為冰川磨蝕、刻劃的巨大刻槽。它是由流動冰川攜帶的石塊刻蝕冰川谷兩壁而成。在較軟岩石上發育的更好。這種粗大的刻槽,往往作為確定冰川運動的佐證。

第四紀冰川擦痕

模式口的冰川是在我國北方第一次發現,擦痕清晰,集中而成大片,保存也較完好。用普通人的眼光看,擦痕實際上就是在岩石上一層層清晰的集中的呈釘子形狀的痕跡。如果順著岩石的斜坡,向褐色的基岩慢慢澆下一壺清水,水順勢流下,一道道冰川擦出的痕跡,就會清晰地顯現出來。據說,這就是地質學家當年尋找擦痕時用的辦法。
模式口冰川擦痕,是1954年由地質學家李捷發現,經李四光先生鑑定確認的。該冰川擦痕形成於距今200-3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期,痕跡清晰,集中而成片,是在我國北方極為罕見的發現。

意義

為研究遠古地質、氣候、生物及古人類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依據,因此,這一發現曾震動了世界地質界。1955年,地質部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設護欄加以保護。1987年,建起了一座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