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

林麝

林麝,又叫南麝、森林麝,獐子、黑獐子、林獐、香獐,藏名譯音為“納瓦”。林麝棲息于海拔2400-3800米的森林中。森林是林麝的主要棲息生境,它們主要分布在低山區的闊葉林、針葉林及針闊混交林區,喜歡活動在以針闊混交林為主,相對濕度較高的林內。目前適棲範圍內平均密度約每平方公里1.45隻,最高可達每平方公里10至12隻。它們主要分布在中國湖北、雲南、青海、陝西、四川、湖南、貴州、西藏的錯那、措美、波密、察隅、米林、林芝、工布江達等地。

基本信息

簡介

林麝林麝

林麝別名香獐林獐麝鹿,屬於鹿科,學名為 Moschus berezovskii。

林麝是麝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有人認為它是原麝的一個亞種。

生活在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區。性情膽怯。過獨居生活;嗅覺靈敏,行動輕快敏捷。隨氣候和飼料的變化垂直遷移。食物多以灌木嫩枝葉為主。發情交配多在11~12月份,在此期間,雌雄合群,雄性間發生激烈的爭偶毆鬥。孕期6個月,每胎1~3仔。國內已有養殖,雄麝所產麝香是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

產於西北、華北以及西南部分省區。

特徵

林麝林麝
林麝是麝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體長為60-80厘米,肩高45-50厘米,體重8-10千克。雌雄均沒有角;耳長直立,端部稍圓。腹部生殖器前端有麝香囊,尾粗而短,尾脂腺發達。四肢細長,後肢比前肢長。體毛粗硬色深,呈褐灰色或蒼灰褐棕色,辟尖無棕色,頸紋明顯,個體小於馬麝。下頜、喉部、頸下以至前胸間為界限分明的白色或橘黃色區。臀部毛色近黑色,成體不具斑點。被追急後具有攀緣斜樹或傾斜倒木的特點。它們四肢下部的毛比馬麝的短,並緊貼皮膚。毛很粗硬,波狀彎曲,細而脆,易脫落。體毛色深,呈橄欖褐色,並帶有橘紅色澤。其他形態特徵大致與馬麝相同。

習性及活動規律

性膽怯,獨居,居住不固定,行動路線較固定。能攀登45度左右的傾斜樹幹和跳上垂直生長高達1.5米左右的針葉樹上,並能在細小樹枝上用主蹄分開嵌住皮條任意走動和上下攀爬或下跳,主要採食樹葉、漿果、雜草、松蘿。由於林麝活動地區植物種類較多,故食物種類較複雜,但仍以選食帶苦澀、單寧含量較高具有芳香的柳屬(Salix)、杜鵑屬(Rhododendron)、忍冬科(Caprifoli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松蘿科(Usneaceae)等科屬植物的嫩枝葉為常見。隨氣候和食源的變化,有垂直遷徙的習性。其他大部分習性與生活規律與馬麝相仿。外形特徵


林麝林麝
林麝是麝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體長70厘米左右,肩高47厘米,體重7千克左右。雌雄均無角;耳長直立,端部稍圓。雄麝上犬齒髮達,向後下方彎曲,伸出唇外;腹部生殖器前有麝香囊,尾粗短,尾脂腺發達。四肢細長,後肢長於前肢。體毛粗硬色深,呈橄欖褐色,並染以橘紅色。下頜、喉部、頸下以至前胸問為界限分明的白色或橘黃色區。臀部毛色近黑色,成體不具斑點。有人認為它是原麝的一個亞種。
麝還有一個特徵是尾巴短,雄麝幼小時的尾巴正常,成體時卻變成“禿尾”,裸露無毛。這是因為麝尾富有腺體,能分泌乳白色液體,麝將分泌物擦於樹幹、樹樁等處,以作領域標識。

分布範圍

國外分布:越南北部。
國內分布:北抵寧夏六盤山、陝西秦嶺山脈;東至安徽大別山、湖南西部;西至四川、西藏波密、察隅、雲南北部;南至貴州、廣東及廣西北部山區。廣西金鐘山自然保護區主要見於坡西、弄八、西舍等片區。

生活環境

主要棲於針闊混交林,也適於在針葉林和鬱閉度較差的闊葉林的生境生活。棲息高度可達2000~3800米,但低海拔環境也能生存。

生活習性

林麝性情膽怯,過獨居生活;嗅覺靈敏,行動輕快敏捷。隨氣候和飼料的變化垂直遷移。食物多以灌木嫩枝葉為主。發情交配多在11~12月份,在此期間,雌雄合群,雄性間發生激烈的爭偶毆鬥。雄麝所產麝香是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
林麝林麝

其獨特處是雄性上犬齒特別發達,猶如獠牙,鋒利異常,長達十厘米。上犬齒是雄麝唯一的武器,但也只能在同類中派上用場:在發情爭偶季節,雄麝間爭偶決鬥,便以獠牙撕裂對手的皮肉。但無法對付食肉獸,甚至小型食肉動物來襲,也難以抵禦。
麝的後肢長度遠超前肢,站立時後高前低。後腿發達,蹄尖堅實,能于山崖峭壁之間蹦跳自如,碰上食肉獸追捕,可逃之夭夭。在多岩高山棲息的森林動物,就是要靠這種本領求生存。
林麝屬於典型的山地動物,不棲息深山老林,多分布於松櫟陽坡山地和疏林草坡上。夜行性,多在黃昏和夜間活動覓食。它性情怯懦孤獨,很少成群結夥;還喜涼爽,怕曝曬,避暑熱;行動敏捷,善爬懸岩陡壁;喜食苔蘚、苔草、竹葉、蕨草及芳香性樹葉嫩枝。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白天多臥於舍內牆角,或僻淨處反芻打盹。

生長繁殖

麝於秋冬發情,發情交配多在11~12月份,在此期間,雌雄合群,雄性間發生激烈的爭偶毆鬥。雌麝發情周期為15~25天,孕期176~183天,春夏產仔,孕期6個月,每胎1~3仔。但據向長興報導,廣西林麝大多每胎1仔。
林麝林麝

歲雄麝開始泌香,三至十歲時泌香量最高。麝香其實是膽小懦怯、性情孤獨的雄麝麝腺的分泌物。麝香香氣醇濃,經久不散,早已聞名於世。既是配製高級香水、香精的定香劑,又是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劑,用來配製多種甦醒和強心等急救藥物,具有極高的經濟和藥用價值。
人工繁殖:
多年來,有人為了獲取麝香,任意捕獵,致使麝的數量明顯下降。為保護這項林麝資源,除採取保護措施外,還開展了馴化飼養的研究。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對飼養在上海崇明島東平林場的林麝存活情況進行的研究表明:
(1)林麝的死亡主要發生在幼麝時期,從不同年齡段性比變化來看,由於雌幼麝比雄幼麝具有更高的存活率,進入亞成體以後雄性比例逐漸下降,顯示幼麝時期存在偏雄性死亡。早出生幼麝的存活率明顯高於晚出生幼麝,引起幼麝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疾病。
(2)研究發現圈養林麝的哺乳行為全部在白天。
(3)哺乳期雌麝對雌幼麝比對雄幼麝有較多的投入(哺乳時間長),即雌幼麝比雄幼麝獲得更多的營養(母乳),是造成雌幼麝比雄幼麝存活率高的主要原因,因為營養不良不僅直接導致幼麝死亡,更重要的是造成幼麝對外界不利條件的抵抗力下降,進而感染疾病死亡。
(4)幼麝出生時間的早晚,是由繁殖群體中雌麝的社會等級序位所決定的,社會等級序位高的雌麝,營養狀況較好,其後代出生時間早,存活率高;社會等級序位低的雌麝,營養狀況較差,其後代出生時間晚,存活率低。早出生的幼麝比晚出生幼麝存活率高的原因,一方面受到雌麝營養狀況的影響,另一方面可能也受到幼麝出生後天氣條件的影響。

種群現狀

林麝林麝
該物種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資源急劇下降,在許多原分布區已經絕跡,成為全球性瀕危物種,為此我國已於2002年特別單獨將其從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上調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四川是林麝的主產區,0.7頭/km2。陝西由於連續4年的濫獵,導致林麝資源的迅速下降,年產麝香僅30kg;貴州省至今已很罕見。大別山的麝主要在安徽境內,麝數量較多的地區限於金寨、霍山和岳西縣。至今偷獵現象仍然存在,種群數量仍趨減少,大別山麝已面臨絕跡的險境。林麝分布於雲南全省山區和林區。
在廣西金鐘山自然保護區的各片林區歷史上都有分布記錄,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以前都比較常見。目前所知在坡西、弄八和西舍等處的林區尚有分布;此外,在金鐘山山脈靠近西林一帶的山林也有零星分布。分布在這4處的林麝數量都很少,根據它們的活動區域和範圍估計,金鐘山自然保護區林區內的林麝種群數量約為16~24頭。
2003年和2004年冬季,採用糞堆計數法對陝西省鳳縣紫柏山自然保護區林麝Moschusberezovskii的種群密度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紫柏山自然保護區林麝總密度為(0.48±0.75)頭·km-2(平均密度±標準差),以針闊混交林的林麝種群密度最高,為(0.94±0.05)頭·km-2(平均密度±標準誤),闊葉林和灌木林次之,分別為(0.28±0.02)和(0.13±0.02)頭·km-2(平均密度±標準誤),草地(包括荒地)以及山頂草地+灌木+低矮喬木鑲嵌景觀中林麝密度均為0。在北坡,林麝主要分布在中山地帶(海拔為1700~2100m),南坡則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帶(海拔2100~2450m)。總之,紫柏山自然保護區林麝密度極低。

保護級別

保護等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紅皮書瀕危等級:瀕危(E)
IUCN等級:低危/接近受危(LR/nt)
CITES:附錄II

基本資料

中文學名: 林麝

林麝林麝

拉丁學名: σο?μοσχοδ?ρκα?
別稱: 香獐、林獐、麝鹿、麝、獐子、黑獐子
二名法: Moschusberezovskii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哺乳綱
目: 偶蹄目
科: 鹿科
屬: 麝屬
分布區域: 國外分布:越南北部。國內分布:西北,西南山區。

繁殖與保護

雌雄合群,秋冬季為交配期,春夏為產子期,孕期長達6個月,每胎1-3子。麝香可作為定香劑、興奮劑或配製強心等急救藥物,具有極高的經濟和藥用價值。為了獲取麝香,多年來的任意捕獵,使麝的數量急劇下降。林麝屬於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林麝人工馴養技術

一、林麝養殖場的場址選擇
建立林麝人工養殖場時,不論是圈養還是散養,都應選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人煙烯少,環境安靜、林草茂盛的山坡地,最好是有山泉流出的地方。如果是圍欄散養,要選擇坡向朝南、區域內植物種類豐富的緩坡地。圍欄散養場地面積要根據養殖規模確定,圍欄要堅固且有防護措施,避免林麝相互追逐時碰傷。
二、青飼料選擇及精饋料的配製
1、青飼料的選擇林麝養殖場一般多建在水草茂盛的山坡地,選用其喜食的植物種類採集進行日常餵養。也可以人工種植飼草,晾乾貯存,以便在枯草季節作為青飼料的補充。平常餵養主要選用的飼草種類有:杏樹葉、桑樹葉、梁子葉、刺槐葉、榆樹葉、農作物葉以及其他一些草本植物的莖和葉等,另外還飼餵一些多汁的紅白蘿蔔、南瓜、蘋果、紅薯等。
2、精飼料的配製效果較好的兩種配方是:①玉米粉、黃豆粉、麥麩、油渣、蛋殼粉可按50:30:10:5:5比例配製成精料;②玉米粉、黃豆粉、麥麩、骨粉、魚粉、添加劑可按40:25:25:5:4:1比例配製成精料。精料的配製方法,可根據林麝不同發育時期適當調整各成分的配製比例。
三、飼料搭配和人工餵養
1、飼料搭配成年麝每日餵養草料1000克左右,精料100克左右,每次餵養飼草種類要多於5種以上。林麝在不同的生物學時期,對營養的需要亦有所不同。所以,在飼養過程中,飼料的搭配及其數量的多少,要及時加以調整,才能獲取得良好的效果。

林麝林麝

2、人工餵養林麝餵養通常一日3次,早晨6-7點鐘、中午1-2點鐘、晚上6-7點鐘,夏季可稍有提前,冬季可稍有推後。日糧分餵的比例是早30%、午20%、晚50%。草、料分食,精料餵養時單個進行。下午一次餵完。精料餵養不宜過多,人工餵養要定時定量,有利於建立良好的食物反射,增進麝體的消化機能。另外還要重視麝的飲水。給水的時間、次數和質量,對其各種生理過程有直接的影響。實踐證明,麝的飲水以天然泉水最佳。在不同季節更換飼料種類時,要逐漸替換。不能直接全部替代。如果突然大量地更換飼料,容易導致減食、腹瀉等不良後果。
四、疾病預防
林麝常見疾病有腸炎、感冒、瘤胃積食、軟骨病、膿腫病等。林麝一旦發病,治癒率極低,為了減少林麝生病死亡造成的損失,關鍵在於提早預防。
1、在圈舍門口挖一個淺池,池內放入石灰,做成消毒池,人員進入時先在池內踩踏幾下,對鞋進行殺菌和消毒。
2、圈舍每月消毒一次,用來蘇水、高錳酸鉀溶液、石灰交替使用。各個小房消毒要細,房間尿濕積污要隨時清理或用乾土遮蓋。活動場地有糞便的地方也要認真消毒。
3、青飼草因堆積發熱、葉色變黑的不能餵養,飼草上帶有泥土的不能餵養,另外玉米面不能連續餵。
4、每天觀察糞便是否正常,否則換草。糞便成團、稀,立即餵苦頭菜、蒲公英犁畢草,停止精料,或者麩皮炒黃用。
5、觀摩麝體,鼻色油黑光亮,眼神有力,屬於正常。流清鼻屬寒,輕者無妨,重者要餵感冒藥。
6、冬季多餵胡蘿蔔。其作用是胡蘿蔔多汁、易消化、營養便於吸收、利於機體代謝,但冬季仍以青乾草為主。
7、生病時多用內服藥物,儘量不打針,減少驚動,以免病情加重而死亡。若一定要打針,則應先進行麻醉再打針,尤其是掛吊瓶時必須進行全身麻醉,否則因受驚嚇會當場致死。 [2]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哺乳動物

概述 1989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頒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在其列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6個種或種類和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0個種或種類中,哺乳動物共8目。
靈長目熊猴 | 自臀葉猴 | 自頰長臂猿 | 白眉長臂猿 | 長尾葉猴 | 裁帽葉猴 | 滇金絲猴 | 短尾猴 | 蜂猴 | 黑長臂猿 | 黑葉猴 | 黑葉猴的白頭葉猴亞種 | 灰葉猴 | 金絲猴| 台灣猴 | 豚尾猴 | 倭蜂猴 | 白掌長臂猿 | 藏酋猴| 獼猴
鱗甲目穿山甲
食肉目 | 棕熊 | 熊貓 | 黑熊 | 馬來熊 | 小熊貓 |石貂 | 大熊貓 | 紫貂 | 黃喉貂 | 大靈貓 | 小靈貓 | 熊狸 | 荒漠貓 | 叢林貓 | 猞猁 | 兔猻 | 金貓 | 漁貓 | 東北虎 | 華南虎 | 草原斑貓
長鼻目亞洲象
奇蹄目蒙古野驢 | 西藏野驢 | 野馬
偶蹄目野駱駝 | 鼷鹿 | 林麝 | 馬麝 | 原麝| 河麂 | 黑麂 | 坡鹿 | 梅花鹿 | 馬鹿| 白唇鹿| 馬鹿| 豚鹿 | 水鹿 | 麋鹿| 野牛| 駝鹿| 野氂牛| 黃羊| 普氏原羚| 鵝喉羚| 藏原羚| 藏羚| 高鼻羚羊 | 扭角羚| 鬣羚 | 台灣鬣羚 | 赤斑羚 | 斑羚 | 塔爾羊 | 北山羊 | 岩羊 | 盤羊
兔形目海南兔 | 塔里木兔 | 雪兔
齧齒目河狸 | 松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