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葉猴

黑葉猴

黑葉猴是珍貴稀有靈長類動物之一,分布區域狹窄,數量很少。黑葉猴體形纖瘦,四肢細長,頭小尾巴長,體長50~60厘米,尾長79~86厘米。頭頂有黑色直立的毛冠;兩頰至耳基部有白毛;成體全身烏黑色,體毛長而厚密,有光澤。手、足具烏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剛出生的小黑葉猴,全身乳黃色,頭部則為金黃色,尾為黑色,30天左右全身變黑,但頭部還是金黃色。 黑葉猴是比較典型的東南亞熱帶和南亞熱帶的樹棲葉猴。主要棲息於江河兩岸和低山溝谷地帶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棲息生境的海拔高度不及1200米。分布於緬甸、泰國、寮國,越南。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黑葉猴黑葉猴

黑葉猴體型纖瘦,頭部較小,尾巴和四肢細長,體長為48-64厘米,尾長80-90厘米,體重8-10千克。它的頭頂有一撮豎直立起的黑色冠毛,枕部有2個毛鏇,眼睛黑色,兩頰從耳尖至嘴角處各有一道白毛,形狀好似兩撇白色的鬍鬚,十分有趣。全身包括手腳的體毛均為黑色,背部較腹面長而濃密,所以又被叫做烏猿。臀部的胼胝比較大,尾端有時呈白色。雌獸在會陰區至腹股溝的內側有一塊略呈三角形的花白色斑,使之成為區別雄獸和雌獸的主要特徵之一。此外,在黑葉猴的產地也曾多次發現全身為銀白色或者身上具有一些白色斑塊的變異個體,這在靈長目動物中也是少見的。

黑葉猴個體較大,身體纖瘦,四肢細長,尾特別長,超過頭體長。頭小,頭頂有1撮直立的黑色冠毛。不具頰囊。通體黑色,毛具光澤。從耳前方基部到口角,左、右各有一條由白毛構成的白色帶,耳上緣內側長有少量黃白色毛,耳背幾無毛,基部一圈為淺白毛。喉、腋部、鼠蹊部和腹部色稍淺,為黑灰色。尾尖白色。初生幼猴的頭頂,背部和尾灰褐色,其它部位桔黃色。1個月後,全身開始逐漸轉黑,半年後,基本接近成猴體色。

頭骨較小,顱全長僅在104毫米左右,腦盒扁圓,頂部較為平坦。眶上脊發達,顳脊清晰可見,左、右平行向後伸廷,枕脊不發達,雄性有人字脊,雌性不明顯。顴弓較為細弱,鼻孔小,鼻骨前端明顯超越眼眶平面之前。下頜體(水平部分)短而高,下頜枝(垂直升起部分)較薄而寬闊。

黑葉猴黑葉猴

齒式為

。門齒,前臼齒、臼齒都細小,犬齒也不及其他種類發達,故齒列長是貴州省猴類中最短的,僅約35 5毫米長;上犬齒細長而尖,明顯高於其他外形各齒,前面內側有l淺溝。上頜前臼齒具2個齒峰,臼齒方形,具有4個齒峰。下頜第2前臼齒具4個齒峰,後面2個齒峰較小,其餘前臼齒皆只具2個齒峰。臼齒具4個齒峰,但最後1枚臼齒具5個齒峰。

棲息環境

黑葉猴是比較典型的東南亞熱帶和南亞熱帶的樹棲葉猴。主要棲息於江河兩岸和低山溝谷地帶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棲息生境的海拔高度不及1200米。棲息在熱帶、亞熱帶森林繁茂,灌木叢生,山勢險峻,岩洞較多的石灰岩地區。黑葉猴善於攀緣、跳躍,在人獸罕到,生有稀疏樹木的懸崖峭壁則是他們活動覓食的主要場所。夜間則棲息於懸崖峭壁間的天然岩洞內。生活於分布區北部的黑葉猴體毛較長而密,到了冬季在皮下聚積有較厚的脂肪,因此具有較強的抗寒性。

生活習性

集群

黑葉猴喜愛群居,每群一般為3-10隻,較大的群體約有20隻左右。通常在樹木的上層活動、採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動規律和較為固定的住所,活動範圍大約為3-5平方公里。陰、雨天活動範圍更小。

活動

黑葉猴黑葉猴

黑葉猴的日活動節律表現為上午和下午的覓食高峰,中午進入長時間的休息期。活動節律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主要表現為雨季活動節律中的覓食高峰與旱季相比推遲1小時出現;旱季覓食高峰中用於覓食的時間明顯增加,且中午出現一個小的覓食高峰,在黑葉猴的活動時間分配中,平均65.4%的時間用於休息,19.6%用於覓食,9.9%用於移動,用於社會活動的時間平均僅占5.1%。它們的活動時間分配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在旱季,用於覓食的時間明顯多於雨季,而休息時間相應地減少。黑葉猴在不同季節里的活動規律也有變化,夏季氣溫較高時,中午前後的活動就明顯減少;秋高氣爽的時候,正是它的發情期,所以活動十分頻繁;冬季天氣寒冷的時候,也常常整天龜縮在岩洞中。

黑葉猴行動敏捷、輕盈,善於攀登、跳躍,早晨和傍晚尤為活躍,夜間則棲息於懸崖峭壁間的天然岩洞內。它的警惕性很高,每天黃昏進洞之前都由群體中擔任首領的雄獸率先入洞觀察,沒有發現異常時,其它成員才依次而入,最後進洞的是懷孕和帶有幼仔的雌獸。天黑以後便不再出洞活動,一般都蹲坐在岩洞中凸出的岩壁、石塊上蜷曲抱頭睡覺。每天清晨出洞之前,也是首領先探出頭來,觀察洞外的動靜,然後其他成員們才相繼走出洞外,常常在攀援、嬉鬧一陣之後,才開始逐漸遠離洞口去尋找食物。

叫聲

黑葉猴能在不同的情況下,發出不同的叫聲,例如在發現天敵時,就發出急促而連續的“唔哇,唔哇!”或“咔,咔!”的叫聲;雄獸之間爭鬥時,發出“喔,喔,喔哇!”的間斷叫聲;悠閒覓食的時候,發出“嘎,嘎!”愉快的叫聲;遊蕩前進的時候,則發出“噢,噢!”的低語聲,仿佛在互相打召呼。在暴風雨來臨的前夕,還能發出類似於長臂猿的呼嘯聲。

飲食

黑葉猴黑葉猴

黑葉猴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有人認為它僅以嫩葉為食,所以被稱為葉猴,事實上,它不僅採食嫩葉,也吃嫩芽、莖、花、果實和種子等部分,喜歡吃的植物有木棉、無根藤、萵苣筍、女貞、沙梨、荔枝等20多種。最喜食的有薔薇科、葡萄科、獼猴桃科等的種類。由於胃中有3個室,嚼碎了的樹葉在第一室中通過細菌的幫助而被溶解,在第二室中攪拌呈糊狀後再送到第三室中,這樣硬度較大的樹葉就能夠被徹底地消化了。

黑葉猴取食的植物種類和部位,隨季節不同而有所變化。春季主要食植物的花、嫩芽、嫩葉,對栽培的桃、李、杏等果樹的花表現了較強的嗜好。復、秋季食物豐富,冬季則以樹皮、細枝、葉為食。在森林植被明顯減少的地區,黑葉猴也食農作物,如玉米等。

據觀察黑葉猴每日飲水量在200-220毫升。黑葉猴一般在中午和下午進洞前,下到河邊喝水,輪流進行,很少群聚於水邊。

繁殖方式

繁殖:黑葉猴的繁殖期多在秋冬季節,雌獸的生育期多在從12月至翌年3月的冬春季節,一般每胎產1仔,偶而有2仔。黑葉猴的壽命為10—12年。

黑葉猴黑葉猴

人工繁殖:黑葉猴產於亞洲,屬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於1964年取得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成功。幾十年來,黑葉猴在我國比較興旺,這同科技人員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並且在動物園中順利地繁殖了仔二代,其動物種群為圈養條件下較大的種群之一。

亞種分化

黑葉猴(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黑葉猴印支亞種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ebenus
2 黑葉猴廣西亞種 Presbytis fuancoisi leucocephalus
3 黑葉猴指名亞種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francoisi

種群現狀

在中國的分布範圍僅略小於黑葉猴。種群數量80年代初估計:滇南亞種有1萬-1.5萬隻;滇西亞種有1500-2000隻。致危因素 棲息環境,特別是熱帶、南亞熱帶原始森林面積的砍伐和縮小,是造成灰葉猴數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如雲南中部無量山區60年代至70年代,在瀾滄江兩岸低海拔地區有較茂密的原始森林,生存有數十群灰葉猴,70年代由於這些森林被完全砍伐殆盡,無量山區的灰葉猴幾乎絕跡。

1992年複查,僅剩下3-4群,數十隻。新平哀牢山區的灰葉猴已經絕跡。 飼養情況 除部分動物園有過少量飼養外,幾乎未進行過規模養殖。現有保護措施 已被列為中國家級 I 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雲南有10餘個自然保護區(西雙版自然保護區、綠春黃連山自然保護區、屏邊大圍山自然保護區、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麻栗坡老君山自然保護區、景東無量山自然保護區、新平哀牢山自然保護區、臨滄大雪山自然保護區、滄源南滾河自然保護區、盈江銅壁關自然保護區和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等)對灰葉猴進行保護。這些保護區多建立於1980-1986年,均為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約53.6萬公頃。

自保護區建立後,灰葉猴的棲息生境得到了保護;另外,由於宣傳和嚴格執法,民眾保護意識提高,已基本制止了在保護區內外對灰葉猴的偷獵。 保護措施建議 加強對天然林和本種棲息地的保護,是對該種保護的根本措施。因此,要妥善規劃好地方經濟和自然保護的協調發展。同時,應嚴格執法,禁止捕殺。還應該嚴格控制包括保護區在內對本種開展飼養繁殖,以免破壞野外種群的穩定。

保護級別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瀕危等級】:瀕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

【生態環境】:熱帶、亞熱帶森林

【致危因素】:因為貿易被捕獵,種內生物學特點,棲息地破壞,棲息地破壞

報恩事件

貴州沿河縣村民肖志堅,是當地有名的“猴王”。他曾從夾下救下一隻黑葉猴,四年之後,被救的猴子帶著一大家子找到了“恩人”,自此與肖志堅結下了不解之緣。

2010年3月的一天,肖志堅上山砍柴時,看到一隻黑葉猴的前腿被當地獵人設定的野豬夾夾住,地上到處是血。他將黑葉猴抱起,雙手將鐵夾拉開,取出猴子的左前腿,把它抱回家,同時找來草藥給它療傷。這一照顧就是半年多。

2014年11月的一天,肖志堅起床開門,準備上山勞作,突然看見幾隻黑乎乎的東西坐在自家門前的石頭上,一隻年長的黑葉猴正打量著肖志堅。肖志堅一眼認出,這是他幾年前救起的那隻黑葉猴,石頭上的6隻大小猴子應是它的子女

現存情況

黑葉猴在中國僅分布於廣西和貴州兩省。麻陽河黑葉猴保護區是烏江中下游少數保存植被較好的地段之一。黑葉猴是麻陽河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貴州是黑葉猴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在核心60多平方公里範圍內,就分布有黑葉猴58群560餘只。

2012年8月,廣西梧州黑葉猴珍稀動物繁殖中心將首次放歸一批人工繁育長大的黑葉猴,以研究圈養多年之後它們如何能夠重新獲得野外生存本領並繁衍壯大,這也是中心成立幾十年來首次嘗試野外放歸黑葉猴。

人類活動(如森林砍伐和農耕地開墾)造成大量的熱帶原始林被砍伐和破壞,使得黑葉猴的棲息生境大多破碎化,大部分黑葉猴被限制在互不相連的保護區內;即使在同一保護區內,多數猴群之間亦缺乏生境的延續性而呈孤島狀分布。生境的破碎化導致棲息地質量下降,如植物物種豐富度、多樣性和密度降低,使得棲息在這些生境的黑葉猴受到眾多生態限制,如食物資源減少,家域面積有限,競爭加劇。這些生態限制進一步影響黑葉猴的食性、活動時間分配、繁殖率、死亡率,進而影響其存活狀況。

野外人工投食馴化

一、馴化地點

馴化地點選擇在貴州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該自然保護區面積31113公頃,分布有黑葉猴78群652隻左右,是目前所知國內種群數量最高的區域,在馴化地點老鷹岩分布有黑葉猴3群33隻。選擇其中乾洞群(10隻)作為馴化對象,該群黑葉猴在老鷹岩有兩處固定的住宿洞穴,與河床垂直高度30m左右,距公路、村寨和管理站1km左右,由於人為活動頻繁,該群黑葉猴在人工投食前就不是太懼怕人,在10m左右距離,無攻擊性行為均能正常活動。

二、技術路線

收集資料

收集前人有關黑葉猴食性,生態行為,活動規律,生理特徵等技術資料。

前期觀察

對馴化群黑葉猴的食性、生態行為、活動規律、活動路線進行詳細的觀察記錄,對所處生境詳細調查,分析其生境質量,根據上述資料選擇合適的投食路線和投食點。

馴化過程

投食馴化過程要求定時、定點、定量,使黑葉猴經過一段時間的投食馴化能形成固定的條件反射,最終達到信號招引。

三、投食品種及馴化過程

投食品種及盛物器皿

投食品種以紅薯為主,玉米、花生、水果為輔,紅薯每次投食1500g,花生及其地每次投食500g,盛物器皿要求顏色鮮艷顯目,便於黑葉猴發現。馴化過程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隱蔽投食

根據馴化群黑葉猴的活動規律,在選定的投食路線上每隔10m確定一個投食點,在每天清晨猴群出洞之前,把投食物放在投食點上,觀察記錄黑葉猴撿食行為和在各個點上的撿食頻次,此階段人猴不能相見。

人猴相見投食

把猴群撿食頻繁的投食點作為固定投食點進行長期投食,投食時人猴相互能夠看見,距離以不驚擾猴群正常活動為限,觀察記錄其撿食行為。

信號投食

待人猴達到一定熟悉程度後,用發出信號(哨聲)的方式投食,猴群不懼怕哨聲後投食點沿著既定的投食路線逐漸向河床移動,最終達到信號引。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哺乳動物

概述 1989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頒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在其列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6個種或種類和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0個種或種類中,哺乳動物共8目。
靈長目熊猴 | 自臀葉猴 | 自頰長臂猿 | 白眉長臂猿 | 長尾葉猴 | 裁帽葉猴 | 滇金絲猴 | 短尾猴 | 蜂猴 | 黑長臂猿 | 黑葉猴 | 黑葉猴的白頭葉猴亞種 | 灰葉猴 | 金絲猴| 台灣猴 | 豚尾猴 | 倭蜂猴 | 白掌長臂猿 | 藏酋猴| 獼猴
鱗甲目穿山甲
食肉目 | 棕熊 | 熊貓 | 黑熊 | 馬來熊 | 小熊貓 |石貂 | 大熊貓 | 紫貂 | 黃喉貂 | 大靈貓 | 小靈貓 | 熊狸 | 荒漠貓 | 叢林貓 | 猞猁 | 兔猻 | 金貓 | 漁貓 | 東北虎 | 華南虎 | 草原斑貓
長鼻目亞洲象
奇蹄目蒙古野驢 | 西藏野驢 | 野馬
偶蹄目野駱駝 | 鼷鹿 | 林麝 | 馬麝 | 原麝| 河麂 | 黑麂 | 坡鹿 | 梅花鹿 | 馬鹿| 白唇鹿| 馬鹿| 豚鹿 | 水鹿 | 麋鹿| 野牛| 駝鹿| 野氂牛| 黃羊| 普氏原羚| 鵝喉羚| 藏原羚| 藏羚| 高鼻羚羊 | 扭角羚| 鬣羚 | 台灣鬣羚 | 赤斑羚 | 斑羚 | 塔爾羊 | 北山羊 | 岩羊 | 盤羊
兔形目海南兔 | 塔里木兔 | 雪兔
齧齒目河狸 | 松鼠

動物的世界1

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這些動物吧!

盤點猴科動物

猴科,即舊世界猴,靈長目的一科,是與猿類最接近的猴,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一類靈長目動物。今天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亞洲的廣大地區,也分布於歐洲集少部分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