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長臂猿

黑長臂猿

黑長臂猿(學名:Hylobates concolor)共有6個亞種,兩性之間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頂多在嘴角邊有幾根白毛。頭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從黃灰色到淡棕色,在頭的頂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兩性大小沒有區別,體重可以達到8千克。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群中,由一頭雄獸、一頭雌獸和一至三頭幼獸組成。領地由它們的叫聲來標誌。可以在樹上使用靈活的長臂跳躍攀爬。主要吃果子,偶爾也吃一些樹葉和小動物。分布於中國(雲南),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越南。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特有種(瀕危等級):瀕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生態環境:熱帶森林
海拔上限: 海拔下限
致危因素:棲息地破壞,種群隔離,種內生物學特點,過度捕獵
保護措施:限制捕獵

瀕危等級生效年代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參考文獻
IUCN瀕危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參考文獻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參考文獻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參考文獻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物種介紹

黑長臂猿黑長臂猿

在中國雲南南部和海南島熱帶雨林區,在海拔約二千米的山地森林裡,每當日出時分,晨曦中常能聽到惹人注意的猿啼聲,“呼-呼-呼,呼,呼”,清澈嘹亮,此起彼落;有時又混和著低沉的應諾聲“烏-烏”,交錯嘈雜。這是黑長臂猿的喚叫聲。黑長臂猿有個與眾不同的形象,好像怒髮衝冠,因為頭頂冠部長有一簇矗起的冠毛。

黑長臂猿喜歡在茂盛的樹冠上棲息,白天活動。活動時,很少下地,也很少在樹上用前肢爬,幾乎所有活動都是在樹枝上用前肢攀登,或在樹枝間悠蕩,可說是凌空跳躍,長臂攀攬自如,悠蕩時只用前掌四指搭一把便騰躍而過,不必用拇指抓握。但爬樹則要用大拇指。

黑長臂猿從不造窩,只在茂密樹葉叢里休息。休息的姿勢十分有趣,像人蹲在地上那樣,前肢抱攏兩膝,臉貼胸、膝。這樣,身上濃密厚毛不透雨水,更保溫暖。有時也會在大樹幹上仰天而臥。只有在覓食時才爬到高突的樹冠上,或爬到竹林灌叢中去。

黑長臂猿貪食淘氣。主要食物是水果,也吃少量的花、葉、芽和昆蟲。不大喝水,主要靠食物里的水分,或雨後舔樹葉上的天落水,在春旱時才偶爾下地喝水。

初生的黑長臂猿幼仔是黃褐色的,要五至六個月後才逐漸變黑,到五至七歲成熟。這時,雌猿體毛又變成淺黃褐色,真是黃毛丫頭十八變,頭頂額冠處仍保留一小塊黑毛,也可說是萬變不離其宗了;雄猿的體毛則是全身墨黑。
有的黑長臂猿兩側頰部有白色斑或淡黃褐色斑,有人把這一類命名為白頰長臂猿。

外形特徵

中型猿類,體矯健,體重7-10kg,體長400-550mm,前肢明顯長於後肢,無尾。毛被短而厚密。雄性全為黑色,頭頂有短而直立的冠狀簇毛;雌性體背灰黃,棕黃或橙黃色,頭頂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褐色冠斑。胸腹部淺灰黃色,常染有黑褐色。

生活習性

黑長臂猿黑長臂猿

主要棲於熱帶雨林和南亞熱帶山地濕性季風常綠闊葉林,其棲息地海拔約從100m至2500m,是已知長臂猿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個種。在雲南中部的棲息地氣候溫涼濕潤、終年無雪、霜期短,一年四季都有鮮嫩的樹葉、花苞和果實。活動領域比較固定,無季節遷移現象。活動與覓食均在15m高大喬木的樹冠層或中層中穿越進行,,很少下至5m以下的小樹上活動。黑長臂猿與其他長臂猿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種群較大,一般每群有6隻甚10餘只。社群配偶制為“一夫多妻”制,即一隻成年雄性和2隻成年雌性組成。只有受到乾憂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黑長臂猿社群的活動範圍大多在60公頃左右,遠大於其他長臂猿(蔣學龍等,1994),種群密度為2.6隻/km2(馬世來,1994)。

分布範圍

黑長臂猿系印度支那北部和中國南部的特有種,已記錄有 6 個亞種,其中 5 亞種分布於我國 (Groves and Wang,1990)。分布於瀾滄江以西的為滇西亞種(H. c. furvogaster)(馬世來、王應祥, 1986),見於雲南西南部滄源、耿馬、雙江、永德、臨滄、保山和雲龍;指名亞種(H. c. concolor)分布於雲南南部綠春、屏邊、河口、金平、紅河、元陽、新平、景東哀牢山;景東亞種(H. c. jingdongensis)分布於雲南中部景東無量山區;越北亞種(H. c. nasutus)分布於廣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亞種(H. c. hainanus)分布於海南島的五指山、鸚哥嶺、吊羅山、黎母山、東方和白沙(馬世來等,1994;徐龍輝等,1983)。僅有少數種群分布於越南北部和寮國(Groves and Wang, 1990)。 

其中無量山的長臂猿最早為世人所認知始於1957年中國科學院西南生物考察隊在景東溫卜採集的5號樣本,此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1964年在磨刀河又採集到3號標本。基於這些標本,馬世來和王應祥(1986)據其體型較大、雌性體毛亮金黃褐色、頭冠斑較小,褐黑色、形似蝌蚪狀而描記了一新亞種——景東亞種(Hylobates concolor jingdongensis)。到目前為止,所有資料表明無量山是這一亞種的惟一分布區。

亞種分布

5 亞種分布於中國 (Groves and Wang,1990)。分布於瀾滄江以西的為滇西亞種(H. c. furvogaster)(馬世來、王應祥, 1986),見於雲南西南部滄源、耿馬、雙江、永德、臨滄、保山和雲龍;指名亞種(H. c. concolor)分布於雲南南部綠春、屏邊、河口、金平、紅河、元陽、新平、景東哀牢山;景東亞種(H. c. jingdongensis)分布於雲南中部景東無量山區;越北亞種(H. c. nasutus)分布於廣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亞種(H. c. hainanus)分布於海南島的五指山、鸚哥嶺、吊羅山、黎母山、東方和白沙(馬世來等,1994;徐龍輝等,1983)。僅有少數種群分布於越南北部和寮國(Groves and Wang, 1990)。

繁殖情況

黑長臂猿黑長臂猿

黑長臂猿的繁殖與同屬其它動物一樣。孕期約為七個月,一般每次只產一仔。幼獸不分性別都是黑色的,直到性成熟後雌性的毛色才變淺。

種群現狀

黑長臂猿是中國長臂猿中分布最廣並數量最多一個種。海南亞種,50年代的分布於海南島12個縣區,森林面積達86萬公頃,數量達2000多隻。60年代中期,先後在6個縣內絕跡,而到1983年僅發現於鸚哥嶺主峰兩側及黎山主峰的南坡,僅約30隻殘存於20萬畝的天然林中(劉振河等,1984)。Eudey (1987)估計稱該亞種僅存在於四個地點,總數約為30-40隻。90年代初,海南長臂猿已下降至不足20隻(15-20隻),將可能在短期內絕跡。廣西西南部的黑長臂猿,自1984年獲得過一張雌性皮張外,至今再未發現(吳名川,1993),可能已絕跡,該皮張則可能來自越南。雲南的黑長臂猿為指名亞種,其數量約250隻;景東亞種約200隻,滇西亞種約50隻。越南北部的長臂猿(包括黑長臂猿和白頰長臂猿)約200隻(Cao &; Pham,1994)。國內外合計,黑長臂猿總數約700隻左右,其中多數在我國。總的來說,本種處在高度瀕危狀態,海南亞種和廣西西南部與越南東北的 H. c. nasutus 亞種已極度瀕危,可能在不久即將絕跡。黑長臂猿種群大多被隔離成島狀分布。

致危因素

棲息生境的縮小和變化是根本原因,在其分布範圍內,生境已經喪失了75%(John and Kathy MacKinnon, 1987)。其次,偷獵、種群分布的不連續以及種群小、繁殖率低等都是黑長臂猿瀕臨滅絕的主要因素。

保護狀態

由於它們的生活環境不斷被破壞黑長臂猿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哺乳動物

概述 1989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頒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在其列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6個種或種類和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0個種或種類中,哺乳動物共8目。
靈長目熊猴 | 自臀葉猴 | 自頰長臂猿 | 白眉長臂猿 | 長尾葉猴 | 裁帽葉猴 | 滇金絲猴 | 短尾猴 | 蜂猴 | 黑長臂猿 | 黑葉猴 | 黑葉猴的白頭葉猴亞種 | 灰葉猴 | 金絲猴| 台灣猴 | 豚尾猴 | 倭蜂猴 | 白掌長臂猿 | 藏酋猴| 獼猴
鱗甲目穿山甲
食肉目 | 棕熊 | 熊貓 | 黑熊 | 馬來熊 | 小熊貓 |石貂 | 大熊貓 | 紫貂 | 黃喉貂 | 大靈貓 | 小靈貓 | 熊狸 | 荒漠貓 | 叢林貓 | 猞猁 | 兔猻 | 金貓 | 漁貓 | 東北虎 | 華南虎 | 草原斑貓
長鼻目亞洲象
奇蹄目蒙古野驢 | 西藏野驢 | 野馬
偶蹄目野駱駝 | 鼷鹿 | 林麝 | 馬麝 | 原麝| 河麂 | 黑麂 | 坡鹿 | 梅花鹿 | 馬鹿| 白唇鹿| 馬鹿| 豚鹿 | 水鹿 | 麋鹿| 野牛| 駝鹿| 野氂牛| 黃羊| 普氏原羚| 鵝喉羚| 藏原羚| 藏羚| 高鼻羚羊 | 扭角羚| 鬣羚 | 台灣鬣羚 | 赤斑羚 | 斑羚 | 塔爾羊 | 北山羊 | 岩羊 | 盤羊
兔形目海南兔 | 塔里木兔 | 雪兔
齧齒目河狸 | 松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