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牛

羚牛

羚牛(學名:Budorcas taxicolor)是一種分布在喜馬拉雅山東麓密林地區的大型牛科動物,共有四個亞種。其體型介於牛和羊之間,但在牙齒、角、蹄子等更接近羊,可以說是超大型的野羊。羚牛還是一種古老的動物,《漢書》稱羚牛為貓牛。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漢書》稱羚牛為貓牛。具有較高觀賞價值。

基本信息

簡介

羚牛 羚牛
羚牛屬於牛科羊亞科,分類上近於寒帶 羚羊,是世界上公認的珍貴動物之一,在中國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被中國公布的紅皮書列為瀕危種,被 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公布的紅皮書列為珍貴級。因它體形粗壯如牛,長2.1米,約重300公斤,象 水牛,而頭小尾短,又象羚羊,它叫聲似羊,但性情粗暴又如牛,故名羚牛。它生有一對似牛的角,角從頭部長出後突然翻轉向外側伸出,然後折向後方,角尖向內,呈扭曲狀,故又稱扭角羚,平均壽命為12-15年。

羚牛產於中國西南、西北及不丹、印度、緬甸等地,由於產地不同,毛色由南向北逐漸變淺。中國境內的羚牛,全身白色,稱為“牡羊”,老年個體呈金黃色,稱為“金毛扭角羚”。 羚牛4個亞種中國都產,其中四川扭角羚和秦嶺扭角羚兩個亞種是中國特有種。

生活習性

羚牛 羚牛
羚牛和山羊一樣,凡是能夠到達它們寬闊嘴邊的植物,幾乎都吃,它的食料至少包括100多種植物,甚至可達300種。憑藉強壯的體軀和力氣,羚牛可以隨時趕走來爭食的 毛冠鹿、麝、 鬣羚和其它有蹄動物。

羚牛群居於高山上,一群少則10—20頭,多則上百頭,由雌獸、幼獸和未成年獸組成。平時成年雄獸喜歡過孤獨的生活,故有“獨牛”之稱;也有2-3頭同棲的,稱為“對牛”。在每年8月左右的繁殖季節里,它們很熱切地四出尋找配偶,爭雌格鬥時常發生,以不靈活的步志蹣跚而上,口鼻部幾乎低垂在兩腿之間,雙角直向敵手衝出,並發出嗥叫和哼叫聲。經過幾個回合之後,如果一方認輸敗逃,獲勝者便不再追擊。倘若雙方勢均力敵,在猛烈角擊後彼此往往會隆起背脊,在2米距離內以體相擊,企圖以自己巨大而健壯的體驅壓倒敵手。假使雙方仍然各不相讓,接踵而來的角擊便更為激烈,常常是一方頭角落地,鮮血直流。一場格鬥往往可以持續幾十分鐘,少數自不量力的雄獸如不及時認瑜,輕則重傷,重則死於情敵之手。

牛羚遷徙 牛羚遷徙

獲勝的雄售與雌獸相愛,雙雙進入深山密林,進行秘密婚配。母獸懷孕8個多月,一般次年4月產下仔獸,每胎只產一子。仔獸消大一些後,它們的媽媽便把自己的“兒女”放在一個羚牛幼稚園里,由一頭羚牛照管,自己外出覓食和進行其它活動。

外形特徵

羚牛辨識方法,全身毛色為淡金黃色或棕褐色。頜下和頸下長著鬍鬚狀的長垂毛。雄性和雌性都有粗大的角,角尖光滑,從頭頂先彎向兩側,然後向後上方扭轉,角尖向內。體形粗大,四肢粗壯,肩高大於臀部,體長約1.8米,成年雄性可達到2米以上。成年雄性體重200—300千克,尾較短,吻鼻部高而彎起,似羊。肩高於臀,角粗而彎向兩側。其毛色色澤依老幼不同而不同。遍體白色或黃白色,老年個體為金黃色,背中不具脊紋。吻鼻部和四肢為黑色。幼體通體為灰棕色。

羚牛的肩高為110-120厘米,雄性體重可達400公斤,雌性250公斤,最重的羚牛甚至可達1000公斤。雄性和雌性都長有較短的角,一般長約20厘米。

生活環境

羚牛是典型的高寒種類,常棲息於25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草甸地帶,冬季又遷移至2500 米以下針葉林中的多岩區。羚牛體型雄健,且性情兇悍。春季採食禾本科、百合科青草、竹筍與竹葉以及灌叢的一些嫩枝幼葉。夏季遷移至高處採集多種維生素及澱粉的草本植物。秋季採食植物的果實,冬季進入高山台地或向陽的山地,主食箭竹、冷杉等樹皮及灌木嫩枝。

分布範圍

羚牛 羚牛
羚牛產於中國西南、西北及不丹、印度、緬甸等地,由於產地不同,毛色由南向北逐漸變淺。中國境內的羚牛,全身白色,稱為“牡羊”,老年個體呈金黃色,稱為“金毛扭角羚”。

羚牛分為4個亞種:高黎貢羚牛亞種(Bt taxicolor)、不丹羚牛亞種(Bt whitei),四川羚牛亞種(Bt tibetana)和秦嶺羚牛亞種(Bt bedfordi)。其中四川亞種和秦嶺亞種是中國的特有亞種。秦嶺亞種是四個亞種中最漂亮的亞種。秦嶺亞種主要分布在秦嶺西段,主產縣有周至縣,一般產縣有太白、寧陝、洋縣、佛坪和柞水5縣,寧強、鳳縣、略陽、留壩、勉縣、城固、鎮安、戶縣、眉縣、藍田、長安11個縣亦有分布,總計有17個縣有分布。

亞種

羚牛陝西亞種(學名: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Thomas於1911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甘肅、陝西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陝西太白山。

羚牛指名亞種(學名:Budorcas taxicolor taxicolor),Hodgson於1850年命名。

羚牛四川亞種(學名: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Milne-Edwards於1874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青海、四川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寶興。

羚牛不丹亞種(學名:Budorcas taxicolor whitei),Lydekker於1907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西藏、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不丹。

採食遷移

秦嶺羚牛 秦嶺羚牛
羚牛為選擇優質的食物會作季節性的、上下垂直的遷移活動。

在12月初至3月底的這一段寒冬季節期間內基本上穩定在海拔1800~2000米之間活動,此時的羚牛較喜歡選擇支梁背風一側的半坡作為棲息場所,啃食樹皮及以華桔竹葉、苔蘚等為食物。

每年春季來臨後,羚牛活動處的植物並未萌發,萌發的植物出現在氣溫先期變暖的較低海拔處,因此羚牛開始向下遷移採食。

5月羚牛遷移到海拔1500米附近的區域活動,採食萌發出的新鮮幼嫩的食物。

隨著溫度的逐漸升高,高海拔處的各種植物也逐漸萌發生長,羚牛逐漸向上遷移採食,到6月底時羚牛基本上遷移到海拔2000m以上的山頂附近活動。

6—9月羚牛主要在高海拔區域活動。隨著高山植物枯萎落葉,10月羚牛又開始往低海拔處遷移,並越過羚牛冬季棲息的海拔高度區域,採食低海拔處的針闊葉混交林及針葉林內的一些未落葉灌木和小喬木,於11月中旬下移至1700米附近活動,爾後再往高處遷移回到冬季棲息區域。  

價值

羚牛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羚牛角也是珍貴的藥材,性寒,可入藥,能平肝氣,清熱鎮驚解毒,亦可治內熱、頭痛、眩暈、狂躁等疾病。

國獸

羚牛是不丹的國獸,在不丹被叫做“塔金”(Takin)。不丹首都廷布山野的保護區里經常可以見到它。

死亡事件

2012年,四川省廣元市唐家河保護區境內,保護人員在巡山中卻發現了大量羚牛屍體,其中有成年個體,也有幼小個體。巡山人員仔細查視後,找不到死亡原因。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宋延齡教授也來到青川,與保護區管理處共同著手對扭角羚生存現狀進行研究,並考察了唐家河保護區周邊社區環境,但也未能得出明確結論。

動物分類導航

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
寵物鳥類珊瑚昆蟲
兩棲動物雜交動物爬行動物節肢動物
哺乳動物水生動物十足目動物珍稀瀕危動物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獸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