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羚牛

四川羚牛

四川羚牛又稱藏牛羚、盤頭羊(川北)、野牛和封牛(川西)、山牛和野山牛(甘肅)、“食鹽獸”、“勒依尼”(彝族)、“弄”(藏族)。四川羚牛成年獸體重300-600kg,全長2m 左右。體型龐大粗重,四肢粗笨,肩高大於臀高,尾短,約10-15cm。體為淡棕褐-灰褐,吻、背及臀有黑色斑駁;背中具灰黑色背紋。鼻部大而裸露。喉具長毛(俗稱“羊鬍子”),額上具有由上而後轉向外後的扭形角。

四川羚牛

簡介

綱:哺乳綱
動物名稱:四川羚牛 SI CHUAN LING NIU
科:牛科
拉丁名: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
英文名:Sichuan takin

詳細介紹

四川羚牛又稱藏牛羚、盤頭羊(川北)、野牛封牛(川西)、山牛野山牛(甘肅)、“食鹽獸”、“勒依尼”(彝族)、“”(藏族)。四川羚牛成年獸體重300-600kg,全長2m 左右。體型龐大粗重,四肢粗笨,肩高大於臀高,尾短,約10-15cm。體為淡棕褐-灰褐,吻、背及臀有黑色斑駁;背中具灰黑色背紋。鼻部大而裸露。喉具長毛(俗稱“羊鬍子”),額上具有由上而後轉向外後的扭形角。
四川羚牛主要出沒於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高山、亞高山森林、灌叢或草甸,海拔1500-4000m間。有季節性遷移現象,但其主要棲息地是在海拔2000-3400m的針闊混交林或針葉林。多營群棲,集群數量變化很大,少則3-5頭,一般為10-45頭,在冬季常聚合成60-130頭大的聚集群。它們活動範圍可達100餘平方公里。春季主要在河谷以青草嫩枝葉等為食,夏秋逐漸上移以枝葉和高山草甸的籽實和草料為食。冬季主要以箭竹、玉山竹和巴山木竹等屬的高山竹類為食。它們所採食的植物種類十分廣泛。
四川羚牛如同大多數偶蹄目一樣,具有舔食鹽鹼,以獲得微量元素的習性。每個社群的活動範圍內,往往都有一兩處含鹽鹼較多的地方或含硫的泉水,俗稱鹽場、牛場、鹽井或臭水。它們年復一年地在一定時間(5-10)、一定地點,多於夜間來舔食,故還可藉以布置人工鹽場,同樣可以招引羚牛來舔食。
四川羚牛於4歲性成熟,繁殖期在6-8月,孕期8-9月,於次年3-5月一般產1仔,偶產2仔。在羚牛棲息環境裡的天敵有馬熊羚牛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