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黑冠長臂猿

東黑冠長臂猿

東黑冠長臂猿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全球極度瀕危物種,被認為是全球25種最瀕危靈長類之一,分布於中國廣西靖西縣邦亮與越南重慶縣交界的一片喀斯特森林中,目前全球僅存110隻左右,其中分布在中國境內約有24隻,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基本信息

體型特徵

東黑冠長臂猿東黑冠長臂猿
東黑冠長臂猿是中型長臂猿,體矯健,體重7-10kg,體長400-550mm,前肢明顯長於後肢,無尾。毛被短而厚密。

雄性全為黑色,胸部有部分淺褐色毛色。頭頂冠毛不長。

雌性體背灰黃,棕黃或橙黃色。臉周有白色長毛;頭頂冠斑面積較大,通常能超過肩部,達到背部中央;胸部有部分淺褐色毛髮。

分布範圍

東黑冠長臂猿東黑冠長臂猿

該物種曾廣泛分布於紅河以東的雲南、廣西和越南北部地區。目前僅分布於越南北部重慶縣和廣西西南部靖西縣相連的一片喀斯特森林中。

生活習性

東黑冠長臂猿東黑冠長臂猿
由於東黑冠長臂猿是2002年才被重新發現的一個物種,目前尚無對其生活習性的報導。

從2008年1月開始,在FFI和CLP項目的支持下,大理學院的長臂猿專家范朋飛開始了對東黑冠長臂猿生活習性的研究。一群長臂猿的活動範圍大約130公頃,每天移動1500米左右去尋找食物。長臂猿一般在天亮後開始活動,天黑前1-2小時結束活動,每天活動時間在9-13小時。

東黑冠長臂猿的食性中,無花果和其它果實占了最大比例,其次是葉和芽。喀斯特森林中果實的產量較低,在果實缺乏的季節,東黑冠長臂猿取食更多的葉和芽。

繁殖情況

東黑冠長臂猿東黑冠長臂猿
現在觀察到的東黑冠長臂猿群體均為一夫二妻的配偶制,嬰猿於同年11月至翌年3月間出生。嬰猿健康成長的情況下,雌猿約3年一胎,每胎一崽。新生嬰猿皮膚黑中泛紅,全身被稀疏黑色絨毛。隨年齡增長黑色毛被逐漸遍布全身直至成年,雌性青年猿性成熟時毛被再轉變為金黃,臉周出現白色毛髮、頭頂至肩和背部呈現明顯的黑色冠狀毛髮,隨著年齡繼續增長,黃色毛髮逐漸暗淡轉為褐黃甚至黑褐色。雄性隨年齡增長頭頂冠狀毛髮日漸明顯,胸前逐漸呈現淺灰斑塊並逐漸明顯。幼猿約1歲後自行隨群體移動,3歲左右完全獨立。性成熟約為8-9歲。

種群現狀

全球數量大約110隻,中國分布有20隻左右。

致危因素

東黑冠長臂猿東黑冠長臂猿
長期以來,受周邊民眾生產生活所需的木材砍伐及捕獵活動影響,該地區生態環境惡化,長臂猿棲息範圍日趨縮小,現存的原生植被面積小,在周邊地區則已破壞殆盡,代之以石山灌叢為主的次生植被,從而對長臂猿的棲息和生存已造成嚴重威脅。

長臂猿是一種典型的樹棲動物,食物主要以果實為主,對森林具有非常嚴格的選擇。森林中幾棵重要的食物樹的砍伐,果實產量的下降就有可能影響長臂猿的存活。而且由於長臂猿具有領域性,一旦某個群體生活的森林受到破壞,它們幾乎沒有可能遷移到其它森林中去。並且東部黑冠長臂猿生活在喀斯特森林中,這種生態環境非常脆弱,一旦遭受破壞,很難恢復。

除了棲息地退化和喪失外,長臂猿自身的繁殖習性也影響了其種群的增長速度。一般一個長臂猿群體中只有1到2隻成年雌猿,雌猿每隔三年才能繁殖一隻幼猿,幼猿9歲才能性成熟,這些因素決定了長臂猿的種群增長速度非常慢。

保護措施

東黑冠長臂猿東黑冠長臂猿
越南境內重慶縣北部的東黑冠長臂猿棲息地已經於2007年5月成立了保護區,全稱為Cao Vit Gibbon Conservation Area (CVGCA)。保護區內海拔一般為500-800米,最高點是921米。保護區的總面積是1656.8公頃,其中受到嚴格保護的面積占59%,另外41%是有當地人居住的。

建立這個保護區的主要目的是保護極度瀕危的東黑冠長臂猿和它的棲息地,因此屬於物種和棲息地保護區的類別。

2006年,在中國廣西的靖西縣境內發現東黑冠長臂猿的訊息引起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並在2007年確定了在靖西縣邦亮林區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計畫。在政府、地方社區的不斷努力以及FFI的協助下,邦亮東黑冠長臂猿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於2009年7月正式成立。初步研究表明東黑冠長臂猿每群所需要的領域面積大概在130公頃左右,現在越南境內森林已經有17群長臂猿,已經接近環境容納量。潛在的大面積棲息地在中國境內,但中國一側的森林植被現狀並不是很適合長臂猿的生存,所以急需採取一些必要的保護措施,杜絕砍樹、燒炭和開荒種地,禁止在森林裡面修建道路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如果中國境內的森林從現在就開始保護,並對長臂猿潛在的棲息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植被恢復,那些新增加的長臂猿種群就很有可能更多的利用中國境內的森林作為棲息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