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帽葉猴

戴帽葉猴

戴帽葉猴(學名:Trachypithecus pileatus)體長53-71厘米,尾巴的長度超過體長,達60-95厘米,體重9-14千克。共有四個亞種。臉部為黑色,身體除了四肢的末端和尾巴為黑色外,其餘是銀灰色或黃色,頂毛蓬鬆,無鏇毛,冠頂色深,如在頭上戴了一頂“小帽”,與淺色的絡腮鬍須成鮮明對比。戴帽葉猴野生量很少。為晝行性群居動物,每群10-30隻不等,樹棲,以各種鮮嫩樹葉、枝芽、花朵、水果為食。分布於印度東北部阿薩姆、緬甸北部,在中國僅存500-600隻,見於雲南西北部貢山獨龍江河谷地區。

基本信息

物種信息

物種名稱:戴帽葉猴
地方俗名:頭巾葉猴
戴帽葉猴戴帽葉猴

拉丁學名:Trachypithecuspileatus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瀕危等級: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等級:瀕危(EN)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致危因素:種群隔離,棲息地破壞
地理分布:戴帽葉猴分布於印度東北部阿薩姆緬甸北部和中國雲南貢山的獨龍江一帶,棲息於河谷地區的亞熱帶密林中。
生活環境: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森林

簡介

距今約300萬年前,戴帽葉猴的祖先從歐洲經非洲來到亞洲。它們首先進入東南亞地區,然後進入我國華南和西南一帶,隨即在目前的分布區生存繁衍。目前在中國戴帽葉猴僅存有大約500-600隻。
戴帽葉猴頂毛蓬鬆,無鏇毛,冠頂色深,如人門在頭上戴了一頂“小帽”,與淺色的絡腮鬍須成鮮明對比。戴帽葉猴分布於我省西北部貢山獨龍江河谷地區,野生量很少。為晝行性、群居動物,每群10~30隻不等,樹棲,以各種鮮嫩樹葉、枝芽、花朵、水果為食。

體態特徵

戴帽葉猴戴帽葉猴
體長53—71厘米,尾巴的長度超過體長,達60—95厘米,體重9—14千克。臉部為黑色,身體除了四肢的末端和尾巴為黑色外,其餘都是銀灰色,被毛長而稀疏,頂部的毛較為蓬鬆,沒有鏇毛,冠頂的顏色較深,如同戴著一頂小帽,與兩頰淺色的絡腮鬍須成鮮明對比,因而得名。口唇和眼周沒有菲氏葉猴那樣的白色斑,顏面部色黑,手、足也是黑色。

生活習性

是晝行性、樹棲、群居的動物,每群通常為10—30隻不等。主要以各種鮮嫩樹葉枝芽花朵水果為食。初生的幼仔體色為桔黃色乳白色,耳、臉、手、足均為粉紅色,與成體的灰黑體色形成強烈的反差,這樣就會引起群體中的成員的注意,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

繁殖特點

戴帽葉猴戴帽葉猴
初生的幼仔體色為桔黃色或乳白色,耳、臉、手、足均為粉紅色,與成年的灰黑成反差,這足以引起居群其它成員的注意力。事實上,每個母猴都對新出生的小猴極為關切,這種習性僅見於疣猴亞科。

行為

戴帽葉猴為晝行性群居動物,每群10-30隻不等。在遊蕩時,通常以一種不規則的隊形向前移動,遇驚時向同一方向逃竄。

攝食

各種鮮嫩樹葉、枝芽、花朵、水果。

分布

戴帽葉猴產於亞洲南部孟加拉印度東北、緬甸北部及中國雲南。戴帽葉猴為緬甸北部及其鄰近地區的特有種。中國僅見於雲南西北部高黎貢山地區(貢山、福貢和瀘水的高黎貢山西坡)。

物種現狀

戴帽葉猴戴帽葉猴
在中國僅存500~600隻,見於雲南西北部貢山獨龍江河谷地區。

葉猴起源於歐洲,它們的祖先從歐洲非洲再到亞洲,首先進入東南亞地區,然後沿著河谷或低地進入中國華南和西南一帶具有熱帶岩溶地貌的亞熱帶森林,即在目前的分布區生存繁衍,形成優勢種群。這個過程發生在大約距今300萬年前的第四紀,恰好與中國南方熱帶岩溶在熱帶氣候條件下開始發育、形成的時間相一致,並且得到了很好的適應和充分的發展,生存至今,是大自然所賦予的寶貴財富

保護

1986年3月,雲南省在帽葉猴的分布地建立了怒江自然保護區。

盤點猴科動物

猴科,即舊世界猴,靈長目的一科,是與猿類最接近的猴,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一類靈長目動物。今天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亞洲的廣大地區,也分布於歐洲集少部分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