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使圖

驛使圖

1995年,驛使圖“代言”的郵政儲蓄綠卡,將中國的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結合起來,不僅突出了郵政的歷史淵源和信息傳遞的特色,也體現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綠卡也因此在眾多銀行卡中別具一格,被一些集卡愛好者和美術界專業人士譽為“五星級”的銀行卡卡面設計。

簡介

圖1圖1
2007年3月2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在北京舉行成立儀式。為此,國家郵政局在2007年新郵發行計畫之外,於當天臨時增加發行2007-9T《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特種郵票一套1枚,票圖是“驛使圖”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綠卡(圖1,可惜卡面缺少銀聯標誌)。

歷史

說起“驛使圖”,還真是一件與中國郵政有著不解之緣的國寶。20世紀70年代初的一天,家住甘肅省嘉峪關市新城鄉新城村三組的牧羊人張書信在距市區18公里的戈壁灘上放羊時,無意間發現了一處內藏大量磚壁畫的墓葬。後經證實,在嘉峪關以東至酒泉市以西20公里的範圍內,共有1400多座魏晉時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畫磚墓群,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1972-1979年先後發掘了18座古墓,其中8座是彩繪磚壁畫墓,共出土壁畫磚700餘塊。1972年10月31日,第三次挖掘工作清理了5號、6號和7號3座磚壁畫古墓葬,在5號古墓中出土了“驛使圖”。1973年8月,5號墓出土的壁畫連同壘砌墓室的各種材料完整地搬遷至省城蘭州,在甘肅省博物館的一座地下陳列室復原陳列至今。

郵驛

圖3圖3

郵驛,中國傳統通信組織形式,現代郵政的前身之一。嘉峪關地處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要津,也是重要的驛站。漢代沿著“絲綢之路”古道設列廳台,廣置烽燧,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三十里一堡,用以傳遞信息。為了信息傳遞快捷便利,歷代還在驛道上沿途廣設驛站,供驛使休息打尖,換乘車騎或補充給養。嘉峪關魏晉墓出土的彩繪“驛使圖”,客觀真實地記錄了距今1600多年前這一地區的郵驛情形,被認為是我國已發現最早的古代郵驛的形象資料,對於中國郵政通信歷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畫面上,驛使頭戴黑帽,身著短衫,足蹬長靴,持韁舉牘,驛騎四蹄騰空,飛速向前,由於速度太快,以至於連馬尾也飄了起來,信使則穩坐馬背,使得整幅畫面動中有靜,反襯出驛馬速度的快捷與信使業務的熟練,這種真實而又寫意、生動傳神的手法,對後世中國的繪畫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是基於以上這些認識,1982年8月25日,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為紀念這一集郵文化界的盛事,在著名畫家吳作人的提議下,原郵電部選中“驛使圖”為郵票圖案,專門單獨發行J85《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紀念小型張1枚(圖3)。票圖古樸、典雅,契合紀念主題,一面世不僅受到集郵者的喜愛,一般公眾也爭相購藏。嘉峪關魏晉墓葬群因“驛使圖”郵票小型張的走俏而蜚聲海內外。2001年7月5日,國務院批准該墓葬群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展

從J85小型張開始,“驛使圖”悄然成為中國郵政的“形象大使”。新中國郵政儲蓄1986年恢復開辦,原國家郵政儲匯局於1994年起發行首款全國通存通兌銀行借記卡性質的儲蓄綠卡,卡面又選用了文化底蘊深厚的“驛使圖”,有別於眾多銀行卡,被一些集卡愛好者和美術界專業人士譽為“五星級”的卡面設計。特別是傳說圖中的驛使臉上五官獨獨缺少了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驛傳的保密性,藉以宣傳今天郵政儲蓄安全、可靠的服務特點。“驛使圖”郵政儲蓄綠卡此後一直續發再版,成為中國網點最多、網路覆蓋面最廣的金融借記卡,近年來更伴隨“中國銀聯”網路的延伸,涉足亞洲、北美、歐洲的部分國家和地區,進一步向世界展示“驛使圖”的古典美(圖4是最

圖4圖4

後一款帶“銀聯”標識的“驛使圖”郵政儲蓄綠卡)。1987年7月1日,為宣傳新恢復的郵政儲蓄業務,原郵電部發行T119《郵政儲蓄》特種郵票一套1枚,尚未問世的“驛使圖”郵政儲蓄綠卡無緣亮相。時隔20年後,同一位設計者終於把“驛使圖”郵政儲蓄綠卡搬上國家郵政局2006年12月30日發行的2006-27J《中國郵政開辦一百一十周年》紀念郵票中(圖5),此舉無意間為傳統依附於郵政主業的郵政儲蓄劃上句號,而此時持有郵政儲蓄綠卡的客戶超過1.4億。對於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沿用“驛使圖”郵政儲蓄綠卡,有人借題發揮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郵儲銀行的特點和心態:邊疆飛馬代表郵儲銀行的主戰場在農村;而作為商業銀行的後來者,它必然需要快馬揚鞭,才能跟得上工商、農業、中國、建設等國內居前四位的商業銀行“老大哥”。

圖5圖5

另外,“驛使圖”還先後出現在兩種地方郵政部門印發的特別郵政用品上。1997年5月,廣東省深圳市原郵電局郵政儲匯局為業務宣傳需要,在全市範圍向用戶發放預印收件人的郵政儲蓄電話匯款有獎問答明信片一種,與眾不同的是在明信片正面右上角常規貼郵票的位置印上了當時使用的郵政儲蓄綠卡中心部分截圖,突出“驛使圖”,圖上再印“深圳市郵資已付”字樣。憑藉這一圖文符志,當年6月1日前深圳市內投寄該片不需另貼郵票。鑒於那時郵政儲蓄綠卡尚未加入如今的銀聯繫統,深圳市這款包含郵資成分的明信片表現的是舊版沒有銀聯標誌的郵政儲蓄綠卡。無獨有偶,翌年為慶祝10月9日第29屆世界郵政日,河南省鄭州市集郵公司創意制發“郵資紀念封”一種。紀念封的核心是正面貼上一張郵政綠單色專印標籤紙,紙上圖案從左至右依次為中國郵政徽志、“驛使圖”、鄭州市花月季;標籤紙蓋以一款專刻“代付郵資”紀念郵戳,戳中有“限鄭州市內當日使用”字樣;紀念封圖案中也有一張舊版郵政儲蓄綠卡(圖7)。封、簽、戳三合一形成一件“擦邊球”郵資品,發行量5000枚。

集郵百科知識之郵驛

集郵是以收集、鑑賞和研究郵票為主要內容的大眾性文化活動。集郵源於郵政。十九世紀中葉,創造發明了郵票,集郵活動應運而起並隨著科技創新、文化普及和郵票增多而變化發展。現在已成為一項超越時空、超越國界,多層次多方位、擁有億萬民眾參加的高雅文化活動。這裡希望通過多次任務全面系統介紹集郵知識。古代為適應政令下達和軍情傳達,經費由官方負擔的住所被稱為郵驛(也稱郵傳)。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一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里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不停地傳遞下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