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郵

督郵

督郵,中國古代職官名,自漢代開始設定。督郵是郡一級的重要官吏,平時由郡太守排出巡視郡內屬縣的各個地方官是否稱職,掌管郡內驛站,還可以案驗刑獄,檢核非法。郡內分為多部的,則每部各設督郵一名(如西部督郵、東部督郵等)。魏晉時,督郵的地位開始下降。以後,設定逐漸減少。到了隋代開始廢郡,督郵也隨之被廢止。

歷史人物

《三國演義》中的原型

需要注意的是,這位督郵大人在史書上似乎也留下了蹤跡,不僅僅是一個虛構人物。《三國志·蜀書·先主傳》:“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棄官亡命。”裴注引《典略》:“其後州郡被詔書,其有軍功為長吏者,當沙汰之,備疑在遣中。督郵至縣,當遣備,備素知之。聞督郵在傳舍,備欲求見督郵,督郵稱疾不肯見備,備恨之,因還治,將吏卒更詣傳舍,突入門,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郵’。遂就床縛之,將出到界,自解其綬以系督郵頸,縛之著樹,鞭杖百餘下,欲殺之。督郵求哀,乃釋去之。”

根據以上史料的記載,我們發現歷史上的劉皇叔也是個狠角兒,下手一點不比演義里張三爺輕。而在演義中,羅貫中特意把“劉備杖督郵”改成了“張飛鞭督郵”。

文章介紹

陶淵明與督郵

陶淵明41歲時(405年),最後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掛冠去職,並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在該篇的序中敘述他辭官的原因,是“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已交病。”但他仍然“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想任滿一年,待公田收穫後再辭官。促使他居官八十餘日就自辭的原因是“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

而蕭統的《陶淵明傳》及《宋書·隱逸傳》、《晉書·隱逸傳》、《南史·隱逸傳》都說促使辭官的直接原因為督郵。年底,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經去職。後來,他寫了《歸去來辭》這篇傳世之作。詩人在序文里交代了寫作原因。他十分坦城地講,就任縣令,是為生計所迫;之所以辭職、是因為“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已交病”。這就是說,寧可餓肚子,也不願違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跡官場了。辭中敘述了他辭官的決心和心情:“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對黑暗現實的有力反抗。

集郵百科知識之郵驛

集郵是以收集、鑑賞和研究郵票為主要內容的大眾性文化活動。集郵源於郵政。十九世紀中葉,創造發明了郵票,集郵活動應運而起並隨著科技創新、文化普及和郵票增多而變化發展。現在已成為一項超越時空、超越國界,多層次多方位、擁有億萬民眾參加的高雅文化活動。這裡希望通過多次任務全面系統介紹集郵知識。古代為適應政令下達和軍情傳達,經費由官方負擔的住所被稱為郵驛(也稱郵傳)。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一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里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不停地傳遞下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