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城驛

孟城驛

盂城驛位於南門大街館驛巷內,明洪武八年開設(1375年),是京杭大運河旁一處重要的水馬驛站。孟城驛建築群上世紀80年代中期被發現。經過多年整修,基本恢復原貌。現存遺址占地20多畝,房屋80多幢,坐北朝南,大致分為三處:驛舍區、鼓樓區、馬神廟。

簡介

孟城驛孟城驛
盂城驛在高郵市區南門大街館驛巷內,始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但絕大部分建築為清代重建。驛原規模宏大,除驛站本身的牌樓、照壁、鼓樓、廳房、庫房、廊房、馬房等外,臨裏運河堤有迎餞賓客的皇華廳,驛內有秦郵公館,驛北有驛丞宅等房屋。由於歷經戰火、水災等破壞,現尚有息廳、敞廳、後廳、秦郵公館門樓、驛丞宅及監房等建築;驛站東南有驛馬飲水地的遺址.

價值

在國內像這樣大規模的古驛實屬少見,對研究我國古代郵政史、交通史、水利史具有科學、藝術、歷史和文物價值。高郵市的文物、規劃部門已經對該驛進行規劃保護,並舉辦“古盂城驛”史料展覽。

內部結構

孟城驛孟城驛

推開大門,穿堂入室,依然可以領略到古驛站“皇華有堂,堂構峨峨,後寢渠渠,繚以周垣,啟以高門,赭堊黝碧”(知州趙來亨《公館記》)的宏壯氣勢和興旺景象。在高郵歷代郵驛機構中,盂城驛的規模最大。據記載,驛站鼎盛時期廳房100多間:正廳、後廳各5間,庫房3間,廊房14間,馬房20間,前鼓樓3間,照壁樓1座,驛丞宅1所;驛馬65匹,驛船18條;馬夫、水夫200多人。不論烈日、寒風,還是大雨、冰雪的天氣,傳送重要急件的驛使都身背公文袋,不分晝夜,快馬加鞭,飛奔在塵土飛揚的驛道上。

皇華廳

皇華廳又稱正廳、接官廳,是傳宣政令和迎接過往官員、賓客的廳堂。堂中有一幅楹聯:“國中置驛交通利,天外飛鴻頃刻來。”五開間的廳、梁、柱、瓦保存了600多年的明代遺物,中間兩根柁樑上“年年有餘”、“吉祥如意”、“步步高升”等木雕,反映出明代建築風格,呈現著民俗風情。

駐節堂

孟城驛郵票孟城驛郵票

駐節堂又稱後廳,是驛丞、高郵州官接待各方使節、迎接四路賓客的地方,為明末遺構,其梁楹庭柱、門窗槅扇、桌椅几案,處處樸實無華、古色古香。中為接待官員的場所,左有驛丞舍、右為驛卒舍。還有傳遞文書的批單室。北院有庫房、伙房。門外是一座小花園並有廊道。往東是郵驛史展覽室,以郵驛制度文字的翔實史料,驛丞辦公、休憩用具等珍貴文物等,向人們展示了我國數千年郵驛文明史。還有一組微型泥塑人像,惟妙惟肖,生動有趣:郵驛驛丞(驛站長)身著官袍,頭戴官帽,端坐在案前。他的官職只有九品,卻掌管著200多人:手持雨傘飛快步行的是旱夫;騎馬飛奔的是馬夫;撐篙行船的是水夫;背纖的是船夫———體現了盂城驛在運河線上的特點:水陸相兼。

鼓樓

青磚黛瓦、三重飛檐的鼓樓是孟城驛的制高點和形象標誌物,高約15米,上懸“飛閣凌天”、“極目湖天”的匾額,還有“置郵傳命”、“國之血脈”的題字。樓高三層,沿木梯盤鏇而上,頂層高懸一面紅色白面大鼓。據介紹,古時驛站擊鼓報時極為重要,鼓聲就是命令。巍峨高聳的鼓樓既可值更報時,又能站崗眺望,有重大喜事時在此報捷慶典。

馬神廟

馬神廟在驛站的後面,是祈求人馬平安的祭祀場所,相傳農曆6月23日是馬神的生日,驛丞定要前來焚香敬拜。廟前有馬棚、馬槽、石臼,有一尊膘肥體壯、與真馬原大的棗紅馬石雕,還有明代留下的4座上馬石墩。上馬石墩是人們上馬的墊腳石,上有淺淺的碩大的凹形腳印。這經千萬次踩跨留下的印痕,正是郵驛的歷史履痕。
驛站東南還有驛馬飲水塘遺址。
對聯“過客相逢應止宿,征途到此便為家”、“梅寄春風勞驛使,葭懷秋水托鴻郵”,是當年驛站生活的寫照。盂城驛以舊址、文物、圖片、表冊等呈現了郵驛的實況,為研究我國古代郵驛制度和郵驛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物和實物見證。

集郵百科知識之郵驛

集郵是以收集、鑑賞和研究郵票為主要內容的大眾性文化活動。集郵源於郵政。十九世紀中葉,創造發明了郵票,集郵活動應運而起並隨著科技創新、文化普及和郵票增多而變化發展。現在已成為一項超越時空、超越國界,多層次多方位、擁有億萬民眾參加的高雅文化活動。這裡希望通過多次任務全面系統介紹集郵知識。古代為適應政令下達和軍情傳達,經費由官方負擔的住所被稱為郵驛(也稱郵傳)。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一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里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不停地傳遞下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