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城驛

褒城驛

褒城驛,位於漢中城的西北方向,於唐代中後期建立。被譽為“天下第一驛”,是當時天下最有名、朝廷直接管轄的驛館。

驛站簡介

唐代中後期,在漢中城的西北方向,有一座當時天下最有名、朝廷直接管轄的驛館——褒城驛。唐代著名文人孫憔(字可之,關東人,官至中書舍人)在《書褒城驛壁》一文中稱之為“天下第一驛”。 

史料記載

清代《漢中府志》民國《續修南鄭縣誌》載,褒城驛“在(褒城)縣南二十五里小柏鄉。”當時該處為褒城縣城打鐘壩的近郊,處於交通要道之地。從京城長安經褒斜棧道南來漢中,或西去四川,或由四川到漢中、到長安,都要經過該處,是一個四通八達的通衢所在。據《全唐詩》中元稹《褒城驛》詩題後註:“軍大夫嚴秦修”。可知,該驛為唐代嚴秦所修。嚴秦,四川鹽亭人,唐元和元年(806年),為山南西道(治所在漢中)節度使嚴勵的部將,歷史上的記載甚少。元稹與嚴勵、嚴秦為同時期的人,其詩所載當不會有誤。

地位優勢

說它是天下第一驛,一是因為它聯結鳳翔、漢中二府,地位重要,所以,“忠穆公(嚴震)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節度治所,龍節虎旗,馳驛奔軺,以去以來,轂交蹄劘,由是崇侈其驛,以示雄大”(孫樵語,下同);二是它規模宏麗,有池、館、林、木之勝,“當時視他驛為壯,一歲賓至者不下數百輩。”有沼池舟船,可以泛舟遊覽垂釣,有庭除堂廡華軒,有千桿竹,萬樹梨。可以想見,在遊客剛剛經歷了天塹棧道辛苦跋涉之後,來到這風光優美、環境幽雅的地方,心情是多么愜意舒暢。唐代,驛與傳合併為一,驛館兼有通信機構和官方招待所的雙重職能。作為招待所,唐朝的驛舍,大多設在州、縣城內,以方便來往官員休息和驛夫傳遞書信公文的業務。當時漢中是中央政府與西南半壁天下聯結的交通樞紐之地,公務往來、信件驛傳自然十分頻繁,大小官吏出入,送往迎來應酬應接不暇,使褒城驛更顯得地位重要。唐代有不少詩人都留下了詠嘆褒城驛的詩篇。

詩文記載

詩人元稹曾有《褒城驛》等詩記載:

“嚴秦修此驛,兼漲驛前池。

已種千竿竹,又栽千樹梨。

四年三月半,新筍晚花時。

悵望東川去,等閒題作詩。”

“容州詩句在褒城,幾度經過眼暫明。

今日重看滿衫淚,可憐名字已前生。”

“憶昔萬株梨映竹,遇逢黃令醉殘春。

梨枯竹盡黃令死,今日再來衰病身。”

詩人薛能有詩:

“鄂相頃題應好池,題雲萬竹與千梨。

我來已變當初地,前過應無繼此詩。”

“池館通秦檻向衢,舊聞佳賞此踟躕。

清涼不散亭猶在,事力何銷舫已無。

釣客坐風臨島嶼,牧牛當雨食菰蒲。”

羊士諤詩:

“夜長秋始半,圓景麗銀河。

北渚清光溢,西山爽氣多。

鶴飛聞墜露,魚戲見增波。

千里家林望,涼飆換綠蘿。”

詩文背景

任何事物都有盛衰變化周期,隨著唐王朝的衰敗,各地的驛館日漸殘破,褒城驛也不例外。唐朝經歷德、順、憲、穆、敬、文、武、宣宗各朝,到了唐懿宗大中年間,已經沒有了昔日的氣派。在元稹路過褒城驛約60年之後,孫樵來到這裡,在他眼中,褒成驛“視其沼,則淺混而污;視其舟,則離敗而膠;庭除甚蕪,堂廡甚殘。”他由衷地發出了深切的感嘆:“烏睹其所謂宏麗者?”哪裡還看得到它所謂的宏大壯麗的氣勢呢?於是,在已經殘破的褒城驛牆壁上留下了《書褒城驛壁》這篇千古膾炙人口的名篇。

集郵百科知識之郵驛

集郵是以收集、鑑賞和研究郵票為主要內容的大眾性文化活動。集郵源於郵政。十九世紀中葉,創造發明了郵票,集郵活動應運而起並隨著科技創新、文化普及和郵票增多而變化發展。現在已成為一項超越時空、超越國界,多層次多方位、擁有億萬民眾參加的高雅文化活動。這裡希望通過多次任務全面系統介紹集郵知識。古代為適應政令下達和軍情傳達,經費由官方負擔的住所被稱為郵驛(也稱郵傳)。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一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里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不停地傳遞下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