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幡

信幡

信幡,古代題表官號、用為符信。是一種用各種不同圖案和顏色製成的旗幟。

簡介

三國時,曹魏統治的地區,除繼承春秋戰國以來的銅符和秦漢時的竹符外,還創造了一種新的通信符號:信幡。信幡是一種用各種不同圖案和顏色製成的旗幟。

魏國用青龍、朱鳥、玄武白虎、黃龍五種幡作為宣詔不同地區的信號。

青龍幡用以詔示東方郡國,朱鳥幡用以詔示南方郡國,白虎幡用以詔示西方郡國,玄武幡用以詔示北方郡國。畿內則用黃龍幡。

演變

晉朝時,這種信幡仍然運用,只不過圖案和顏色簡化,對四方全只用一種白虎幡,在幡上寫上鳥書,取其飛騰輕疾意。這是一種表示要出兵的信號。主和的信號則另用一種騶[zōu鄒]虞幡,騶虞是一種黑紋白虎。揚起騶虞幡就是向對方宣告談和。

歷史記載

《東觀漢記·梁諷傳》:“匈奴畏感,賓士來降,諷輒為信旛遣還營,前後萬餘人,相屬於道。”《新唐書·儀衛志下》:“親王鹵簿……次告止旛四,傳教旛四,信旛八。”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三:“兵部儀仗排列職掌二人……黃麾幡一,告止幡一,傳教幡八,信幡八。”參閱晉崔豹《古今注·輿服》。

集郵百科知識之郵驛

集郵是以收集、鑑賞和研究郵票為主要內容的大眾性文化活動。集郵源於郵政。十九世紀中葉,創造發明了郵票,集郵活動應運而起並隨著科技創新、文化普及和郵票增多而變化發展。現在已成為一項超越時空、超越國界,多層次多方位、擁有億萬民眾參加的高雅文化活動。這裡希望通過多次任務全面系統介紹集郵知識。古代為適應政令下達和軍情傳達,經費由官方負擔的住所被稱為郵驛(也稱郵傳)。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一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里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不停地傳遞下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