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資

酒資

酒資又稱酒力、酒例。中國明代、清代民信局收遞普通信件的資費。信封上常標明“酒資已付訖”、“酒資”、“酒資例給”、“酒資照付”或“酒力”等等字樣。

簡介

“酒資利給”信封“酒資例給”信封

酒資又稱酒力、酒例。中國明代清代民信局收遞普通信件的資費。信封上常標明“酒資已付訖”、“酒資”、“酒資例給”、“酒資照付”或“酒力”等等字樣。

起源

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開始出現,為了方便信息的溝通,寧波幫商人首創“民信局”。這是由私人經營的贏利機構,業務包括寄遞信件、物品、經辦匯兌。

廣州作為當時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商業發達,民信局自然非常多。根據有關記載,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廣州有民信局70家。和只負責官方文書傳遞的郵驛相比,民信局面向的是普通商人和老百姓,經營範圍很廣,不僅有信件收寄、包裹運送,還有匯兌及現金傳遞、報刊發行等業務。不僅有普通信件,還有各種加急信件:將信封用火燒去一隻角的“火燒信”,表示要加急投送;用雞毛插在信封或四角的“雞毛信”,表示要加速快遞;如果信以油紙封包,並以一木片縛上,那就是“么幫信”,這種信就算不慎落水也不會被打濕,必須特派腳夫專遞。

民信局的收費,實行寄信人與收信人各出信資半數的制度。信資分酒力與號金兩種,酒力也叫酒資,就是普通的信資,號金也叫保險費,多由收件人付給。信資的交付方法也不相同,有的由發信人先付全部或只付一半,也有的由收件人付給全部的。對於民信局的老主顧,信資付給辦法則有三種:按年終、三節、四季或月底結賬付款,議定折扣;不論信件多少,議定每年、每季或月底付款若干,不加折扣;議定折扣,交信付款絕不記賬。投遞快信者,是用身強力壯,善於跑路,而又熟悉郵路的力夫,將其信件包裹紮實。繫於“翹扁擔”(兩端向上彎形)的尖端,使其省力,易於翻山越嶺爬坡上坎,如此能迅速地如期送達,獲得快跑“賞銀”。

從某種程度上說,民信局有些類似於今天的快遞公司。它們會在深夜派人去各大商店登門收信,派去的人舉止有禮,如遇信還沒寫好,他們會耐心坐等,信件發寄的班期也常常為便利主顧把發信時刻延長至最後一分鐘。為取得信譽,民信局運送郵件倍加小心,一旦郵件受損,除平信外都酌情賠償。

集郵百科知識之郵驛

集郵是以收集、鑑賞和研究郵票為主要內容的大眾性文化活動。集郵源於郵政。十九世紀中葉,創造發明了郵票,集郵活動應運而起並隨著科技創新、文化普及和郵票增多而變化發展。現在已成為一項超越時空、超越國界,多層次多方位、擁有億萬民眾參加的高雅文化活動。這裡希望通過多次任務全面系統介紹集郵知識。古代為適應政令下達和軍情傳達,經費由官方負擔的住所被稱為郵驛(也稱郵傳)。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一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里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不停地傳遞下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