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傳尺素

魚傳尺素

魚傳尺素,成語,指傳遞書信。最早出自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釋義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因此稱書信。示例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詞的全文:“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怎能忍受這孤獨的館舍正緊緊關住春天的冷寒,特別是在杜鵑悲啼不停夕陽將暮。驛站寄來了梅花,堆砌起來的怨恨重重疊疊無法指數。郴江幸本來是環繞著郴山,為了何人又要流向瀟湘去。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詞目 魚傳尺素

發音 yú chuán chǐ sù

釋義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因此稱書信。指傳遞書信。

示例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宋·秦觀踏莎行》詞)

踏莎行踏莎行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傳遞書信。

注意 魚傳尺素並不是說在活魚的肚子裡塞入書信,而是說將信放入魚形的乘信匣中,古時舟車勞頓,信件很容易損壞,古人便將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將信匣刻成魚形,美觀而又方便攜帶。

宋秦觀《踏莎行》詞魚傳尺素是一成語,指傳遞書信。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相傳古時用絹帛寫信而裝在魚腹中傳給對方,後來改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裝書信,於是,就形成了“魚傳尺素”這句成語。“魚傳尺素”成了傳遞書信的又一個代名詞。

成語出處

魚傳尺素星辰魚傳尺素星辰

用“魚”來傳遞書信的典故,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飲馬長城窟行》的樂府詩集裡,說的是離別的親人之間的書信往來的思念情感。

《飲馬長城窟行》全文:“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旁,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可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宋代秦觀的《踏莎行》詞也有對“魚傳尺素”的描述。

詞的全文:“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翻譯成現代文意思是:“漫霧遮沒樓台,暗淡的月色迷濛了渡口,桃源美境任你怎樣盼望都是無法找到之處。怎能忍受這孤獨的館舍正緊緊關住春天的冷寒,特別是在杜鵑悲啼不停夕陽將暮。驛站寄來了梅花,魚雁傳送到書素,堆砌起來的怨恨重重疊疊無法指數。郴江幸本來是環繞著郴山,為了何人又要流向瀟湘去。”

延展閱讀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集郵百科知識之郵驛

集郵是以收集、鑑賞和研究郵票為主要內容的大眾性文化活動。集郵源於郵政。十九世紀中葉,創造發明了郵票,集郵活動應運而起並隨著科技創新、文化普及和郵票增多而變化發展。現在已成為一項超越時空、超越國界,多層次多方位、擁有億萬民眾參加的高雅文化活動。這裡希望通過多次任務全面系統介紹集郵知識。古代為適應政令下達和軍情傳達,經費由官方負擔的住所被稱為郵驛(也稱郵傳)。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一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里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不停地傳遞下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