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危機

塑化劑危機

塑化劑是一種有毒的化工業用塑膠軟化劑,屬無色、無味液體,添加後可讓微粒分子散布更均勻,因此能增加延展性、彈性及柔軟度,常作為沙發、汽車座椅、橡膠管、化妝品及玩具的原料。“居然在食品中發現有毒化工原料,著實讓人吃驚!”。

事件

塑化劑事件爆發後,由於事態嚴重加上島內媒體炒作,台灣社會已呈談“塑”色變的局面。島內民眾的消費習慣也受到影響,許多民眾不敢再喝果汁,因此水果攤的生意最近明顯變好。
..

事件對台灣食品業乃至出口也產生巨大衝擊。有分析稱,這起事件對台灣食品業所帶來的損失恐高達千億元新台幣,特別是健康食品及飲料業的損失將最為慘重。

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理事長潘進丁認為,塑化劑風暴對飲料業衝擊將可能持續整個夏季,預估今年台灣飲料市場將損失150億元新台幣,全年衰退幅度高達30%,將創下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衰退幅度。

“染塑”食品層出不窮,讓台灣民眾談“塑”色變之餘,也產生“這場風波到底已近尾聲還是剛剛開始”的疑問。

一片喧囂中,也有理性的聲音呼籲:雖然食品業者短期內確實會受到衝擊,但民眾的健康更重要。為重建台灣的食品安全,業者應痛定思痛,全力配合新政策並檢視自家產品品質,讓危機變成轉機。

同時,島內一些人士開始反思如何“舉一反三”地維護民眾健康權益。台灣成功大學最新發布研究報告稱,台灣室內灰塵的DEHP含量“全世界最高”;木質地板或打蠟也會使室內塑化劑濃度變高;過度使用塑膠容器還會提高孩童氣喘幾率,或讓女童性早熟。

研究人員為此警告相關單位,在化妝品、保養品內應該全面禁用塑化劑,器皿則要制訂“塑化劑溶出標準”,民眾在生活習慣上也要避免或少用塑膠類產品。

塑化劑危機可能才剛剛開始

961項產品,280家廠商,這是台灣衛生機構7日發布的最新“染塑”統計數字。自5月23日事件爆發以來,塑化劑風波已在島內延燒了半個月,仍如滾雪球般愈演愈烈,且已波及大陸、港澳以及所有進口台灣食品的地區,成為一場嚴重的食品安全危機。

台灣30年來最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一切起於偶然,又是必然。”孫璐西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事情的起因緣於一次偶然的檢測,但後期的追查發現,“這是個大範圍的、長久存在的問題。”

台灣衛生部門例行抽驗食品時,一位檢驗員發現一款“淨元益生菌”的檢測色譜中出現了異樣波紋。“但由於這些波紋不在食品檢驗表目錄中,因此一般的檢驗員不會注意,超標了也不知道是何種物質。”正在調研此事的孫璐西告訴記者。

“而這位非常盡責的檢驗員通過反覆實驗和比對明確了超標物質的身份——塑化劑。”孫璐西介紹說,塑化劑是一種有毒的化工業用塑膠軟化劑,屬無色、無味液體,添加後可讓微粒分子散布更均勻,因此能增加延展性、彈性及柔軟度,常作為沙發、汽車座椅、橡膠管、化妝品及玩具的原料。“居然在食品中發現有毒化工原料,著實讓人吃驚!”

隨後,經台灣衛生部門調查發現,塑化劑是被添加在起雲劑中的。“合法、限量的起雲劑對人體是安全的,是經台灣‘衛生署’批准通過的一種乳化劑,主要用來防止運動飲料或食品沉澱,增加口感。”孫璐西說,“台灣產起雲劑的主要成分應為棕櫚油和軟化劑,可是,不法商販為節約成本,用塑化劑替代了棕櫚油。”

經台灣衛生部門追查發現,“含毒”起雲劑居然來自台灣最大的起雲劑供貨商——昱伸香料有限公司(下稱“昱伸香料”),它是台灣177家企業的原料和食品添加劑供應商。

至此,此事才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自5月25日起,台灣各部門和媒體都開始大範圍追查相關的食品和企業。
與此同時,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黃港住通過媒體表示,早在5年前,他所負責的研究小組就做了“白老鼠實驗”,並發現曾經服食“塑化劑”的老鼠,誕下的後代以雌性為主,並會影響其正常的排卵,即使誕下雄性,其生殖器官較正常的小三分之二,而精子數量亦大減。“這反映出‘塑化劑’毒性屬抗雄激素活性,造成內分泌失調。”黃港住說,“研究可以套用到人類身上,顯示長期攝吸‘塑化劑’對男性的影響較女性大。”

..

這一言論甫經公布,就引起了台灣民眾的恐慌。“有人恍然大悟,難怪台灣生育率已降為全球最低,難道是因為塑化劑吃太多的關係嗎?”徐心怡告訴記者,“已經有台灣專業醫療機構公布數據稱,這幾年台灣婦女罹患乳腺癌的比例增長3倍多,誘因直指塑化劑。類似的訊息還有很多,似乎在一夜之間,台灣所有的健康問題都找到了‘元兇’。”

“我是在媒體上看到這個實驗的,實驗具體情況並沒有得到進一步證實。”同時,她表示,“塑化劑中的DEHP(鄰苯二甲酸酯)成分被台灣‘衛生署’明確歸類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比三聚氰胺毒20倍,按照現在檢測出的含量,一個人每天喝一杯500毫升摻了DEHP飲料就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更令人震驚的是,5月30日,昱伸香料負責人賴俊傑坦承,他在起雲劑中添入塑化劑已將近30年,而早期所用的DOP(通用型增塑劑)比DEHP更毒,一直到5年前,才改用DEHP。

“我們吃了‘塑化劑’30年?”孫璐西一字一頓地說,“這是台灣近30年來最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塑化劑為何能逃過層層監管

原因一:

管制架構失效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表示,最關鍵的原因是政府沒有辦法管理最新出現的一些化學品。台灣市面上的化學物質有10萬多種,且大部分都有毒性。而被台灣“環保署”列為毒性化學物質的只有271種。“目錄”外的空白區域成為隱患滋生地。此外,包括DEHP在內被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的有78種。按照規定,對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採取的是“事後報備”的管理方法,“監管只是名義上的”。
原因二:

實驗室檢測體系漏洞

在台灣,食品檢測只參照“兩表”:肯定性物質列表和否定性物質列表,至於不在“兩表”中的物質,台灣“衛生署”的檢測員通常不會注意。台灣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表示:“要建立完善的實驗室檢測制度,加強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實驗室專業檢測,以彌補一般的政府檢測部門所做的例行檢測的不足。”
原因三:

食品追溯制度不足

台灣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加工食品追溯制度的地區,“但是很遺憾,這個制度只局限於生鮮領域,且最近三年都是停滯的。”詹長權認為,繼續完善食品追溯制度迫在眉睫。
原因四:

“名優產品”抽檢率過低

台灣有關部門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確定“GMP微笑認證產品”(由台灣“經濟部”評定的名優產品)的食品安全質量。“過低的抽檢率和對業者自覺的過度依賴是釀成此次大禍的重要原因。”詹長權說。

2011年度新詞語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與互動百科日前發起2011年度詞語評選活動,年度詞語評選活動自2007年開始已舉辦四屆,是由教育部、國家語委指導。這些新詞語將收入由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1》一書,商務印書館同時出版《2011漢語新詞語》。
V博
奶書
降準
夢想晶片
微博套用元年
微祝福
新農夫運動
限送令
微論壇
硬短板
雲客服
超快遞
穿越控
微記者
官微
通售共享
團二代
哥窯門
替會族
微話題
微博私訪
腐堅強
首席執法員
快觸
商業防損師
銀十條
電繭族
微採訪
雲驅動
微政務
托市潮
減稅房
清網
螺絲藍領
稅理
下號手
虎爸
微議案
3D空調
微訊
閃兵
直投菜櫃
微評
裸拼
U哥
怕死客
微調查
裸實習
加名潮
微文明
FB幣
小賤體
U彩
販菜哥
客廳飛屏
雲預約
國民女友
鐵錘教授
財盲族
等號車
聚蕉行動
同稅同權
家七條
任幣
三化同步
墊錢哥
微表白
灌水公司
勵耕計畫
宅捷修
單行單停
生態長凳
微建議
群體性怨恨
烏魂[烏魂族]
破5
收視帝
幸福家庭季
私奔門
油二代
投基氣象站
酷劃
UV行動
雲課堂
綠評
車管QQ
領袖行宮
綠色兌換
車載菜市
推特控
賣萌日
豬你貴
點心債
聖光棍節
糾剽獵手
攢友
路橋精神
糖妞
石墨門
盧美美事件
湄公河事件
漂浮照
樓接接
擺攤哥
影子戶主
廉政隔離牆
推優直選生
贈藥門
U姐
微辯論
清立方
微願景
微心愿
捷運巴士
手提箱網路
被現房
低藥物化治療
挪票房
自首式舉報
占座團
包年菜
雲概念
藝民
密碼門
微電影節
滬九條
二群
醬油帝
微賣場
地下黑台
五鑽女
三荒兩高
巴菲特稅
攙扶門
刷庫
工鬧
懸浮照
煎蛋眾
鴻媒體
犀利奶奶
一獨二胎
聚光碟
蘭花草行動
鐘點姥姥
傷得起
女蜂
易糞相食
微素養
食鹽慌
挑麥
微遊記
去核電化
禁官令
微思念
農標對接
拍磚會
公交精算師
限醫令
郭美美事件
宜居星體帶
翡翠女
填海建房熱
小司考
裸報
酷雲
午婚
微童話
網路黑水
低碳體驗日
輻牛
雙幣雙股
克卜勒-22B
微計畫
競點
被貧血
摩計算
解抗靈
漂老人
零走收
塑化劑風波
民聲微博
塑化劑危機
人傷黃牛
QQ法庭
最美奶奶
最美爺爺
雲電視
泥鰍內閣
殭屍車
新二代
二傻青年
菜漲漲
涉塑
低碳社區日
天價高速
染塑
綠色買路錢
棄嬰門
收視達叔
鴿子門
雲微博
限娛
阿拉伯倡議
加精豬
團圓體
幕後哥
趨中率
稅感
蓋脆脆
鴛鴦刊
校車概念股
碑劇
冠名樓
雲家庭
商品牆
賣身卡
婚宴門
橋危危
聚菜行動
闢謠控
恐聚
U站
被姜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