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美國研究人員2011年2月19日說,銀河系存在至少500億顆行星,其中至少5億顆位於不太冷、也不太熱,可能適宜生命生存的“宜居星體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項目首席科學家威廉·博魯茨基及其團隊當天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公布這一預計的行星“普查結果”。
博魯茨基說,研究人員依照局部星空觀測結果,估算銀河系恆星擁有行星的可能性。結果顯示,半數恆星擁有行星,且可能不只一顆;二百分之一的恆星擁有處在“宜居星體帶”的行星。
多年來,不少科學家認為銀河系擁有大約1000億顆恆星。不過,美國耶魯大學一名科學家去年提出,銀河系恆星數量可能接近3000億顆。
現階段,“克卜勒”望遠鏡已在銀河系找到1235顆可能是行星的星體,其中54顆處於適合生命存在的“宜居星體帶”。
另外,科學界普遍認為,類似銀河系的星系還有大約1000億個。
美國航天局天文學家史蒂夫·馬蘭說,美國行星學會創始人之一卡爾·薩根曾談及無數個“世界”,看來“果真如此”。
博魯茨基說,既然宇宙中存在這么多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人們不禁會問“他們為什麼不來拜訪我們”。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探索
備用地球,需要哪些條件“有水、有適宜的溫度、有穩定的恆星。”談及“宜居星球”的必備條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王思潮毫不猶豫地羅列了出來。
談到宜居,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我們的地球表面70%以上是水,地球上各種生命包括人類的祖先均來源於水;人體的60%是液體,其中主要是水;水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一旦失去體內水分10%,生理功能即嚴重紊亂;如果失去水分20%,人很快就會死去……
適宜的溫度,也是宜居的必要條件。“地球表面的海洋和外圍的大氣層,都在默默維護地球溫度的恆定,確保我們生存的環境不至於太冷或太熱。”而未來的宜居星球上是否也必須有海洋和大氣層的“庇護”?王思潮認為這個問題還難以定奪,有待進一步研究。
“地球誕生已有46億年”,王思潮說,“人類能在地球上生存至今,和太陽的穩定存在密切相關。”眾所周知,每個星系都有自己的“太陽”,即恆星。試想,一旦太陽出現爆炸等不穩定活動,勢必影響到地球上的生命。
除去這些客觀的條件,王思潮分析,“行星自身的質量也很重要,如果質量太小,過小的萬有引力將留不住行星表面的空氣。相反,行星質量太大,則會導致表面氣體過於濃厚,大氣壓太大,也不利於生命生存。”
不難看出,科學家們對於宜居條件的判定,一直都在以地球為參照,這也被稱為“地球條件”,而“宜居帶”則是他們尋找“宜居星球”的重點關注區域。
“宜居帶”是指行星距離恆星遠近合適的區域,在這一區域內,恆星傳遞給行星的熱量適中,行星既不會太熱也不太冷。科學家們將這個理想的溫度區間稱為“金髮姑娘”區域,表示對於生命體來說溫度恰到好處。
“克卜勒-22b”是迄今發現的最小且最適於表面存在液態水的行星,它之所以令人興奮,正是因為它處於“宜居帶”正中,同時有類似地球的一系列條件:軌道公轉周期約為290天,和地球相差不大;它圍繞運行的中央恆星和太陽非常相似;它的表面溫度約21攝氏度,溫暖如春非常適宜生物的居住。
唯一的不足之處是“克卜勒-22b”距地球有600光年,有點遠。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空間的距離也許終將不是問題,人類投奔這個“備用地球”或許不再是夢。
尋找宜居,人類探索不斷
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孜孜不倦,進入科學家視線的宜居星球,不只“克卜勒-22b”一個。火星,更是人們的“老朋友”。
火星是太陽系的第4顆行星,也是離地球軌道最近的一顆行星,它有著和地球“很類似”的條件:體積比地球略小,也有一層大氣,因而火星總是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宜居”的想像力。
說來神奇,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看法起源於科幻小說:1898年,英國作家威爾斯寫了一部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書《星際大戰》,該書一度暢銷,還被做成了廣播劇和拍成了電影。在後來的歲月里,科學家用大型天文望遠鏡,觀察到火星表面巨大的沙暴和山脈,以及火星兩極的冰川。但是,他們就是看不見智慧生物的跡象。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人們試著向火星發射宇宙飛船:“火星人3號”、“火星人4號”、“海盜1號”、“海盜2號”、“火星探索者”……美國、日本、俄羅斯和歐洲已經向火星發射了20多個探測器,宇宙飛船發回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科學家終於看到火星運河的證據,科學家們還知道了火星的最低溫度為攝氏零下124度,他們還相信接近極地的溫度可能低至攝氏零下200度……
直到2004年,只有高爾夫球車大小的火星探測器“勇氣號”和“機遇號”降落在火星赤道附近,並停留近7年,探測到火星曾經有水的跡象,重新點燃科學家對火星的探索熱情。
無獨有偶,今年5月,代號為“格雷斯581d”的行星進入了法國科學家的視野。
“格雷斯581d”其實並不是一個新發現。早在2007年人們就知道它,只是那時它並沒有被列為搜尋宇宙生命的候補星。有些科學家研究認為,“格雷斯581d”接受的恆星輻射量不到地球從太陽得到的輻射量的三分之一,而且可能被“潮汐鎖定”,也就是說,該行星有一面永遠面向恆星,所以有些地方是永久白天,有的地方是永久黑夜。因此它被排除在宜居行星候選名單之外。
但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氣候科學家羅賓·伍茲沃斯博士及其同事,根據對這顆系外行星的氣候模式進行的計算機模擬結果發現,這顆行星確實存在適合生命生存的條件。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稱,“格雷斯581d”擁有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層,溫暖的程度足以形成海洋、雲團和降雨。這是一顆布滿岩石的行星,它的軌道位於該恆星“宜居區”的邊緣,溫度恰好讓水維持液態。科學家所做的模擬情況顯示,“格雷斯581d”的環境條件使它能夠支持類地生物的生存。羅賓·伍茲沃斯說:“未來我們將有可能直接在其上面尋找生命的跡象。”
英國媒體報導,科學家已經開始製作一個系統的“宜居星球指南”,把迄今為止發現的適合未來人類移居的星球分門別類。據悉,目前人類發現47顆行星和衛星可能符合人類移居條件。
NASA說,發現“克卜勒-22b”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項目已鎖定超過1000顆可能適宜生命居住的星球,10顆位於“宜居帶”內,仍需進一步研究。
正如發現“克卜勒-22b”行星的科學家艾倫·波斯所言:“克卜勒-22b的發現證明了地球人並不孤單,宇宙也許充滿了各種生命體。”
移居外星,我們暢想無限
科學家們對宜居的探索,不曾停歇。天文發燒友們對宜居的暢想,也越演越烈。
網友“海星瓢蟲”是杭州某高校研二的在讀學生,她從小對天文知識有濃厚的興趣,大學期間讀過霍金的《時間簡史》後,更是對神奇美麗的外太空心生好奇。
移居外太空,她曾構想過許多次。“到另外一個星球生活,會不會因為萬有引力變小,我們人類能飛又能走呢?”她說,“也許,我們藉助電影裡的那種助推器就可以飛,交通工具也可以在天上飛,到時候,堵車就不再是問題,天上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軌道。”
而更多的人認為,地球上越來越擁擠,資源日益枯竭,尋找宜居星球是一項迫在眉睫的行動。
“電影《阿凡達》 、《變形金剛》都講了自己星球資源枯竭了之後往外尋找家園的故事”,北京的網友“牛虻”未雨綢繆,“能源枯竭的問題日益嚴重,人們只能在尋找替代能源和尋找外星適居地當中做出選擇。”他認為,浩瀚宇宙中,人類不會孤獨地存在。
大連網友“孟姜女”想像,“宜居星球將有很多水,很多樹和很多可愛的動物,那裡沒有金屬、沒有工廠。人們會回歸到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能種植物維生。”
2011年7月,票房大片《變形金剛3》再一次將一個虛擬的外太空呈現在人們眼前。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如畫的場景將不只是虛擬。
移居外星,可能嗎?未來,會告訴我們答案。
2011年度新詞語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與互動百科日前發起2011年度詞語評選活動,年度詞語評選活動自2007年開始已舉辦四屆,是由教育部、國家語委指導。這些新詞語將收入由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1》一書,商務印書館同時出版《2011漢語新詞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