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重收費的含糊
天價過路費是怎么收的?由河南省高速公路收費方出具的詳單來看,收費高主要是因為該車超載:超載時平均每次應當交納近3000元過路費,空駛時平均每次收費僅需196.3元。前者是後者的15倍多。其實從單筆金額看,這並不算極端。全國各地的高速公路上,車輛超重則線性遞增的計重收費標準是普遍存在的。學者表示,實行此舉是因為重車和輕車對路面損耗不同,雖然不能準確計算出超重車輛對公路的損害,但是,按倍數計重收費,能夠更好地補償路損。因此,計重收費維護了大部分用路者的公平。這裡含糊了一個前提國內的計重收費,首先是將車分成不同的車型和相應計重上限。通行時,如果不超上限,按車型收取相應費用;如果超過上限,則判定為違法,由此進入一個高倍收費的區間,開始計重收費。
在陝西省一個收費站里,記者看見,收費員右側有一排按鈕和一張表格,每當貨車經過稱重,如果沒有超過表格上的數字上限,就按下車型收費按鈕,如果超過,收費員就按下計重收費按鈕。一位收費人員表示,僅由其個人經手的單次過路費中,“1萬多元、兩萬多元的,都有過”。
“目前國內高速公路收費標準,是按車型計算,而不是按重量計算的。”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教授史其信表示,當年制定收費標準時,因計重設備不普及,按車型收費一目了然,比較簡單。儘管現在計重儀器已經普及,但是按車型計費的標準仍然沒有改變。
這正是車輛企圖超載的直接原因:按車型分檔次,收費標準有高低,車主必然追逐某檔次內的極限裝載值,企圖在人情執法中僥倖過關,甚至因想超載而改裝車輛,不顧及安全隱患。公安部統計數據表明,由卡車超載引起的交通事故占事故總量的一半以上。而在按車型收費基礎上,再進行計重多倍收費規定更值得推敲:一輛應載重20噸的車輛載重30噸,與一輛原應載重30噸的車輛,哪輛車對路面耗損更大?一位國內某知名高校土木系教授從事交通研究工作多年,他表示,從理論上說,兩車對路面的耗損是一樣的。但是,按照現行收費標準,前者上路將被收取數倍過路費,而後者則屬於合法上路。這樣的收費標準,正是天價過路費產生的直接原因。而這些天價過路費去了哪裡?有多少用於補償路面損耗?目前,公眾還沒有看到一筆詳賬。
技術和執法上的漏洞
在科學性有待推敲的高速公路收費原則下,還存在著種種漏洞和悖論。收費標準的拐點和誤差之間存在重合,因天氣等偶然因素對測重有疑義,這一漏洞看似不難解決。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過收費站的車必須經由這種不甚準確的動態磅測重,而且只允許通過一次,有疑義也不再重稱。有一種靜態衡器儀的稱重結果較準確,但是收費站多因造價過高為由,並未配備。 除了技術上的漏洞和悖論,公路收費還存在著執法上的漏洞。2008年,四川省井研縣大貨車司機李傑峰曾經作出一個大膽決定:向國家12個部門以及機構發邀請信,“願意出資兩萬元,邀請領導坐他的貨車走一趟”。他想要告訴領導們,長途貨運車“守法就賺不到錢,甚至虧損”。在他常走的四川省夾江縣至雲南省昆明市一線,行程1000公里左右,每趟運程要罰幾百到上千元不等:因“安全設施不全”可罰50元;儘管車輛並不超限,還會按“超限運輸車輛行駛公路賠(補)償費”再交50元;有交警讓交200元罰款,但是“討價還價”後,也可交100元,只開50元的票……驕人里程的背後
在高速公路上,一些不準確的衡器儀成了高額收費的標準,亂收費現象屢禁不止,按倍數收費的標準與科學原理有違……一個個看似不難解決的問題卻一再困擾著用路者。如果把這些怪現象和中國公路獨特的建設和收費體制結合起來,就不難理解了。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公路通車裡程僅89萬公里,既無一級公路,更無高速公路。上世紀80年代,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要想富,先修路”,進一步被闡述為“要快富,修高速”。1984年起,高速公路被稱作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國內掀起了高速公路建設熱潮。修建高速公路費用不菲,而當時中國財力有限,修路的錢來自於一種新思路:“貸款修路、收費還貸”。多數高速公路建設的資金,大量採用社會融資的形式,再依靠收費來還貸,以解決建設資金的籌集難題。此後20年,中國高速公路的發展令人矚目:從零到1萬公里用了11年;從1萬到兩萬公里用了3年;從兩萬到3萬公里僅用了一年半;到2008年,總里程達6萬公里,居世界第2位。驕人的數字背後,還存在著諸多現實狀況。建高速公路是由國家立項並且設計的,經由某省,主要由該省配套出資建路。整條路被分為一個個路段,再由不同的公司通過招投標完成,修好一段,收費一段。因此,一條高速公路上設立的收費站很可能屬於不同的公司。高速公路的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不少路段分給多個公司承包建設並運營。公司投資肯定是要回報的,高速公路自然就成了搖錢樹。由此帶來收費站過多、過密等問題。據規定,非封閉式收費公路的同一主線上,相鄰收費站的間距不得少於50公里,而一些地區,有的收費站相距僅10公里左右。
國外高速公路怎樣收費?
與此相對,作為世界上高速公路里程最多的國家,美國的收費公路比例卻很少。根源在於,1956年,美國通過了《聯邦資助公路法案》,確立了高速公路投資管理的框架。根據這一法案,美國州際高速公路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按照9∶1的比例出資,避免了市場化融資的功利性侵擾,使公路的公共產品特性得以保全。據美國公路管理局統計,2003年美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為9萬多公里,而其中收費里程僅為7800多公里,約占總里程的8.8%。高速公路資金來源基本上是聯邦政府的稅收,以及對一些年久失修的高速公路收費以用於維護和保養。美國政府認為,如果公路收費,勢必會給行車帶來諸多不便,這違背了高速公路的意義。
日本高速公路遵循按行駛里程收費的原則,全國統一標準。其中,高速公路收費可以打折。例如,在高速公路上行駛里程超出100公里的部分,可以優惠25%;超過200公里,則超過部分可以優惠30%等,一旦通行費總收入足以償還總費用,高速公路就免費通行。
2011年度新詞語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與互動百科日前發起2011年度詞語評選活動,年度詞語評選活動自2007年開始已舉辦四屆,是由教育部、國家語委指導。這些新詞語將收入由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1》一書,商務印書館同時出版《2011漢語新詞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