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蜂

女蜂

不要讓自身迷失在自己推崇和塑造的文化中,這是小說《女蜂》帶給“蜂族”的最大啟示。

基本信息

簡介

女蜂女蜂

《女蜂》莫臥兒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在這部小說里,她提出了一個“蜂族”的概念,很快便引來諸多媒體關注,成為一個熱門辭彙。“蜂族”是針對時下“蟻族”命名的一個群體,指的是那些漂在北京等大城市從事出版、新聞等職業的年輕文化白領。應當說,這個群體龐大而活躍,只是過去沒人這么稱呼他們。與“蟻族”比起來,這個群體的生存境遇顯然要好一些,多戴著“文化”這層溫情的職業面紗,在寫字樓從事著超負荷的腦力勞。但他們的文化與精神追求,卻常常與轉型期的社會現實構成激烈衝突。我讀這本書才發現,原來自己最常接觸和熟悉的這個年輕的群體叫“蜂族”,過去確實很少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態。 所謂“蜂族”,是針對時下“蟻族”命名的一個群體,指的是那些漂在北京等大城市從事出版、新聞等職業的年輕文化白領。“蜂族”比“蟻族”的生存環境要好一些,起碼有著“文化”這層溫情的職業面紗,經濟收入也相對較高,但也同樣面臨著房價暴漲、通貨膨脹、資本壓榨,終日疲於奔命,難以掌控自己的情感和命運。

對於“女蜂”而言,她們比男性“蜂族”要面對更多的壓力,也更容易迷失。小說中的幾位主要人物,“金鋼蜂”盧小鴿、“夭折蜂”徐朵、“苦情蜂”葉楨、“幸運蜂”金點點、“海歸蜂”李妮,命運都有悲劇色彩。在“女蜂”這個族群里,如果說因勞累過度腦萎縮自殺還是個案,那么日益嚴重的心理疾病、陷入不倫之戀、遭遇性騷擾、成為替罪羊、“被單身”……可算得上是司空見慣之事。在她們身上,許多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引發共鳴。 她們在物質和精神、理想與現實的夾縫間苦苦掙扎。她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怎樣才能得到屬於自己的甜蜜與光明?這一切,都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只能說,我們面臨的困難——包括現實的困境和精神層面上的困境——都是一樣的。而在一樣的困境面前,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選擇,也成就了不一樣的人生。

曾有評論家斷言,一切小說都帶有自傳性質。這用於評價《女蜂》可謂十分貼切。莫臥兒在北京文化和出版界工作了7年,這使她近於本能地將主人公的身份設定為出版公司行銷策劃總監,由此也揭示了出版業的不少內幕。她在小說中提到的圖書策劃、行銷手法,如與時尚雜誌“聯姻”深挖選題、借社會熱點做行銷策劃、搭車娛樂行業以拉長出版產業鏈和挖掘著作權價值,都是她自己親手操盤的經歷,頗值得同行借鑑。對出版行業感興趣的人士,或是想少走彎路、提升自己的從業者,不妨細心研讀此書。

遠離“蜜和蠟”

看到“蜂族”這個詞,我仿佛聽到開滿油菜花的田野上瀰漫的嗡嗡聲,這個詞對年輕的文化人來說,確實有很強的啟示性。蜜蜂被看作文明的昆蟲,這個族群不僅分工精細、講求秩序,它們的生活狀態也表現得誠實而民主。比如蜂后雖是統治者,但它的出身卻和工蜂一樣,工蜂通過共同的選擇創造蜂后。在蜂群中,工蜂作為一個集體享有權力和決策權。蜜蜂渴望飛向蜜的源泉,卻從不輕易動用貯藏的蜂蜜,當這些小精靈歡快地擁向花朵時,它們不只為了自己飽餐,更為了把戰利品帶回家,像維吉爾說的:“對蜜的狂熱在它們胸中跳動”,我想這種狀態和很多年輕的文化人對文化理想的追求是一致的。

記得有位英國作家這樣讚賞過蜜蜂:用蜜和蠟布滿蜂房,蜜蜂給人類提供了兩樣最高貴的東西:甜蜜和光明。這位作家認為,“蜜和蠟”的結合象徵著人類的美和智慧,是一種理想的文化狀態。顯然這也是很多“蜂族”的文化願望。

事實上,社會和文化的市場法則,卻讓“蜂族”在遠離“蜜和蠟”的文化理想,這也是眼下“蜂族”遭遇的文化困境。消費社會讓一切文化變得時尚化和碎片化,使活躍在文化領域的“蜂族”們,不得不把塑造一種消費型人格作為所有工作的中心,或消費名人和奇聞,或消費身體和欲望,或消費情感和時尚。這是當下文化的獨門秘笈,只有把大多數人成功催眠為一種消費型人格,那些速成的文化商品才能落地生根。在以消費為中心的文化中,價值觀單一到只關注自己要消費的一切,至於人類和自然、傳統和歷史的關係,並不在它的視野中。這種文化雖以追求個性和時尚為口號,其實推銷的是一種市場叢林法則,目的不過是使客群沉浸於流行時尚的誘導和強迫中,甘願成為商品和時尚的奴隸。

消費型文化

像《女蜂》展示的,很多文化人原本帶著理想進入文化行業,但隨著生存和社會的壓力,很快迷失了自我,遠離了自己的文化理想,陷入對市場的追逐中。這也是每天發生在我們周圍的現實。這種文化困境對女性的傷害尤為明顯,她們付出的不僅是理想的代價,更顯示出一種女性意識的危機。小說中幾個文化女性的命運都有悲劇色彩,她們的幾種命運在北京的文化界都找得到原型。應當說,這種對女性意識和身份的認知危機,在今天的文化界表現得特別普遍。看起來今天的文化女性得到了空前解放,但更多解放的是她們的身體,而不是她們的心靈。

這和很多年輕女性在成長期,消費型文化對她們的塑造有關。各種流行文化和女性讀物,都隱含一個主題:就是發現自己的身體,要把呈現自己身體的美麗,當作一種生命和社會責任。這種文化對女性身體的強調,注重的是它們與財富和地位的交換功能。即使把女性的美麗,說成是女性自身快樂的源泉,這種貌似獨立的觀點,這種對身體的自戀和拜物式的崇拜,瀰漫在當下所有與女性有關的文化樣式中。

角色定位

這種文化永遠不會反思家務勞動的單調乏味,不會論及生兒育女的負擔,它對此選擇的是美化或迴避。於是,我們看到許多活躍在文化界的女性,反而迷失在自己塑造的浪漫文化想像中了。這種想像簡化了女性所要面對的真實生活。對女性要面對的愛人和朋友、工作和家庭、社會實踐和女性意識間的種種矛盾,並不觸及。文化困境和女性意識的雙重危機,使得“女蜂”們的生存處境比男性“蜂族”更為艱難。很多年輕的文化女性,只把女性解放看作對自由的嚮往和對束縛的擺脫,其實更有對女性責任的承擔。如何建立一種尊重性別差別的男女平等,如何張揚感性、仁慈、包容的女性特徵,才是這個時代重塑女性意識的關鍵。

對女性意識來說,暴風驟雨的變革時代已經過去,怎樣和風細雨地實現與男性的合作,才是今天的主題。女性特徵是感性、仁慈、包容,男性特徵多為理性、控制、衝動,所謂的女性解放肯定不是在這些性別特徵上的男退女進,而是如何更好地張揚這些性別特徵。從社會性來看,女性的素質其實比男性更為重要,因為她們大多會成長為母親,而母親的素質代表著未來的素質。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要對異性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更要有對自身性別的內省。這不僅是當下文化的任務,也是“蜂族”們應當承擔的責任。

2011年度新詞語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與互動百科日前發起2011年度詞語評選活動,年度詞語評選活動自2007年開始已舉辦四屆,是由教育部、國家語委指導。這些新詞語將收入由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1》一書,商務印書館同時出版《2011漢語新詞語》。
V博
奶書
降準
夢想晶片
微博套用元年
微祝福
新農夫運動
限送令
微論壇
硬短板
雲客服
超快遞
穿越控
微記者
官微
通售共享
團二代
哥窯門
替會族
微話題
微博私訪
腐堅強
首席執法員
快觸
商業防損師
銀十條
電繭族
微採訪
雲驅動
微政務
托市潮
減稅房
清網
螺絲藍領
稅理
下號手
虎爸
微議案
3D空調
微訊
閃兵
直投菜櫃
微評
裸拼
U哥
怕死客
微調查
裸實習
加名潮
微文明
FB幣
小賤體
U彩
販菜哥
客廳飛屏
雲預約
國民女友
鐵錘教授
財盲族
等號車
聚蕉行動
同稅同權
家七條
任幣
三化同步
墊錢哥
微表白
灌水公司
勵耕計畫
宅捷修
單行單停
生態長凳
微建議
群體性怨恨
烏魂[烏魂族]
破5
收視帝
幸福家庭季
私奔門
油二代
投基氣象站
酷劃
UV行動
雲課堂
綠評
車管QQ
領袖行宮
綠色兌換
車載菜市
推特控
賣萌日
豬你貴
點心債
聖光棍節
糾剽獵手
攢友
路橋精神
糖妞
石墨門
盧美美事件
湄公河事件
漂浮照
樓接接
擺攤哥
影子戶主
廉政隔離牆
推優直選生
贈藥門
U姐
微辯論
清立方
微願景
微心愿
捷運巴士
手提箱網路
被現房
低藥物化治療
挪票房
自首式舉報
占座團
包年菜
雲概念
藝民
密碼門
微電影節
滬九條
二群
醬油帝
微賣場
地下黑台
五鑽女
三荒兩高
巴菲特稅
攙扶門
刷庫
工鬧
懸浮照
煎蛋眾
鴻媒體
犀利奶奶
一獨二胎
聚光碟
蘭花草行動
鐘點姥姥
傷得起
女蜂
易糞相食
微素養
食鹽慌
挑麥
微遊記
去核電化
禁官令
微思念
農標對接
拍磚會
公交精算師
限醫令
郭美美事件
宜居星體帶
翡翠女
填海建房熱
小司考
裸報
酷雲
午婚
微童話
網路黑水
低碳體驗日
輻牛
雙幣雙股
克卜勒-22B
微計畫
競點
被貧血
摩計算
解抗靈
漂老人
零走收
塑化劑風波
民聲微博
塑化劑危機
人傷黃牛
QQ法庭
最美奶奶
最美爺爺
雲電視
泥鰍內閣
殭屍車
新二代
二傻青年
菜漲漲
涉塑
低碳社區日
天價高速
染塑
綠色買路錢
棄嬰門
收視達叔
鴿子門
雲微博
限娛
阿拉伯倡議
加精豬
團圓體
幕後哥
趨中率
稅感
蓋脆脆
鴛鴦刊
校車概念股
碑劇
冠名樓
雲家庭
商品牆
賣身卡
婚宴門
橋危危
聚菜行動
闢謠控
恐聚
U站
被姜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