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左筆談》

《山左筆談》是明代黃淳耀寫的筆記小說。

基本信息

簡介

山左筆談》,明代黃淳耀撰。

選文

濟河,在汶上北,雲即大清河。《禹貢》:出於陶邱北。又東至於河,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于海。酈道元謂濟水當王莽之世,川瀆枯竭,伏地而行。蔡九峰謂今歷下凡發地皆是流水。世謂濟水經流其下,故今以趵突當之。然趵突又引入小清河,則大清河乃濟之故道,非濟之本流。世間水惟濟最幻,即其發源處盤渦轉轂,能出入諸物,若有機者。然昔人以糠試之,雲自趵突出。
大明湖下有源泉,又為諸泉所匯,當城中地三之一。古稱遙望華不注,如在水中。夏時荷菱滿湖,葦荻成港,泛舟其中,景之絕勝者。惜沿湖無樓、台、亭、榭,以助憩息。城中泉最多,如金線錢、南北兩珍珠泉、舜泉、杜康泉、趵突泉,總之趵突佳。入城與諸泉俱匯大湖,出北門達小清河。
山左士大夫,恭儉而少乾謁,茅茨土階,晏如也。即公卿家,或門或堂,必有草房數楹,斯其為鄒魯之風。
古稱封禪者七十二君,今遺蹟皆不存。亭亭云云等,存其名而已。泰岱之上,惟日觀側有秦封禪台。碑石列,秦無字碑最古,當萬年不化,大且重,故此石非大山物,非驅山之鐸,良不能至此。
泰山香稅,乃士女所舍物。藩司於稅賦外,資為額費。夫既已入之官,則戴甲馬,呼聖號,不遠千里,十步五步一拜而來者,不知其為何也?不惟官益,此數十萬眾,當春夏間,往來如蟻,飲食香楮,賈人旅肆,鹹藉以為生。視嵩山、廬岳、雁盪、武夷,士大夫車騎館穀,專為邑中之累者,其損益何啻星淵
大清河,濟水之故道。經流長清、齊河、歷城、濟陽、城東、武定、青城、濱州、蒲台、利津,入海。小清河,一名灤水,即濟之南源,發趵突,東北經章丘、鄒平、新城、高苑、博興、樂安,入海。今亦為鹽河,兼資灌溉。而淤塞流溢,久離故道,水利失而水害興。各郡邑乃自以意為堤,而以鄰為壑。如新城、博興、高苑之民,日尋干戈,以競通塞,非朝夕故矣。故為山東者,必當興復河流,講求故道。使竹口不辟,則西民之水害不除;清河不修,則東民之水利不舉。恐田野荒蕪,終無殷富之日。
孔子廟前之檜,圍不四五尺,高與檐齊。而《志》稱圍一丈三尺,高五丈者,《志》所稱舊檜也。此非手植,乃手植之餘。蓋手植者,金時毀於火,此其根株復萌櫱者。《志》稱“晉永嘉三年枯,隋義寧元年復榮”,唐乾封二年枯,宋康定元年復榮,則所指手植者。元至正三年復榮,則指今檜也。今膚理猶然生意,第不知榮於何日耳?洙、泗、洙水,自尼山來,入沂水同流。今之洙水橋,亦非其舊也。泗水,出陪尾山下,四源共會,故稱泗。其源清澈可掬,出地激駛,滾滾有聲。至曲阜,南洙北泗,中為孔林。下濟寧,入徐州,會汴達淮。今會通河奪之。雷澤,夏溢秋涸,涸時水入地,聲雷者經日,故云雷澤。汶水,會七十二泉而成。至南旺分流南北濟運,南流短而北流長。
周公之後,有東野氏,有司復其庸調。世疑孔子萬世有土,而周公微不振?然孟子出孟孫氏,自是周公子孫。
山東東、兗二郡水患,不盡由本地。本地水乃汶、泗也,流漕河南北則已。惟中州黑洋山水,經澶淵坡而東,奔曹、濮之間。以一堤限之,堤西人常竊決堤。兼以黑龍潭諸水,泙湃汪洋,其初鹹自范縣竹口,出五空橋而入漕河。邇來橋口淤塞,河臣不許浚之,出恐傷漕,水遂縮回浸諸邑,而濮尤甚。相其地形,正開州永固鋪一路,可開之以達漳河。竊恐開民未心肯耳。然東不開五空橋,西不開永固鋪,濮上左右,歲為沮洳之場矣。
東、兗之間,郡邑大小不等。如滕,非昔五十里之滕也。西北可五十里,南則幾百數十里而遙,東亦不下百里,而岡阜綿連,盜賊淵藪,故治之難。而滕、嶧間,再置一邑為善。若清平之側,又有博平;朝城之畔,又有觀城,則贅也。博平四隅鄉村,每方不出二十餘里。若觀城東西北皆不過數里,止東南去十里余而已。此猶不及一大郡之城,何以為邑?
鄒嶧山,秦始皇所登,以立石頌功德處。一山皆無根之石,如溪澗中石卵堆疊而成。不甚奇峭,而頗怪險。《禹貢》:“嶧陽孤桐”,乃特生之桐,非以一樹為孤也。桐必特生者,謂受風聲專,故堪琴瑟。今則枯桐寺前,果只留一桐,足稱孤矣。

作者

黃淳耀(1605-1645)明末嘉定(今屬上海市)人,初名金耀,字蘊生,一字松厓,號陶庵,又號水鏡居士。人稱貞文先生。家住楊行,出身於文人為官家庭,天資聰穎,自幼敏而好學。明朝天啟七年17歲時為諸生,崇禎十五年鄉試為舉人,未受官職,家居潛心研讀經籍。次年會試成進士,邑人譽為“人倫楷模,理學正宗”。順治二年(1645)與侯峒曾率嘉定土民守城抗擊清軍,城陷後,與弟淵耀自縊於僧舍。精研經籍,造詣深邃,詩文舊然成家,間有感諷時政之作。著有《四書大昌》、《詩創》、《史記論略》、《杜詩解》、《陶庵全集》、《甲申日記一卷》等詩書(以上均毀於“八·一三”)。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