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是明代筆記小說,著者不詳。

基本信息

原文欣賞

〔《虎鈐經》二十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宋許洞撰。洞字淵夫,吳興人。登鹹平三年進士,為雄武軍推官,免歸。尋召試中書,改烏江縣簿,坐事,變姓名,隱中條山。龔明之《中吳紀聞》謂:「洞平生以文章自負,所著詩篇甚多,歐陽修嘗稱為俊逸之士者是也。」是書卷首有洞《進表》及《自序》,大意謂《孫子兵法》奧而精,學者難於曉用;李筌《太白陰符經》論心術則秘而不言,談陰陽又散而不備。乃演孫、李之要,而撮天時、人事之變,備舉其占。凡六壬、遁甲、星辰、日月、風雲、氣候、風角、鳥情以及宣文設奠、醫藥之用、人馬相法,莫不具載。積四年,書成,凡二百十篇,分二十卷,名曰《虎鈐經》。大都彙輯前人之說,而參以己意。惟第九卷所載飛鶚、長虹、重覆、八卦、四陣及飛轅寨諸圖,為洞自創耳。其四陣統論,自以為遠勝李筌所纂,其閒亦多迂闊誕淼之說,不足見諸施行。然考《漢書.藝文志》兵家者流,有兵權謀、兵形勢、陰陽諸類,凡七百餘篇,蓋古來有此專門之學。今《漢志》所錄者久已亡佚,而洞獨能掇拾遺文,撰次成帙,不可謂非一家之言。錄而存之,亦足以備一說也。

《何博士備論》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何去非撰。去非字正通,浦城人。元豐五年,以特奏召廷試,除右班殿直、武學教授、博士。元祐四年,以蘇軾薦,換承奉郎。五年,出為徐州教授。軾又奏進所撰《備論》,薦為館職,不果行。是編即軾奏進之本,軾狀稱二十八篇,此本僅二十六篇,蓋佚其二也。去非本以對策論兵得官,故是編皆評論古人用兵之作,其文雄快踔厲,風發泉涌,去蘇氏父子為近。蘇洵作《六國論》,咎六國之賂秦;蘇轍作《六國論》,咎四國之不救,去非所論,乃兼二意,其旨尤相近,故軾屢稱之。卷首惟載軾薦狀二篇,所以志是書之緣起也。卷末有明歸有光跋,深譏是論之謬,且以元符、政和之敗,歸禍本於去非。夫北宋之釁,由於用兵,而致釁之由,則起於狃習晏安,廢弛武備,驅不可用之兵而戰之。故一試而敗,再試而亡,南渡以後,卒積弱以至不振。有光不咎宋之潰亂,由士大夫不知兵,而轉咎去非之談兵,明代通儒所見如是,明所由亦以弱亡歟!


〔《守城錄》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右正議大夫陳規在德安禦寇事蹟也。規字元則,密州安邱人,中明法科。靖康末,金兵南下,荊湖諸郡,所在盜起。規以安陸令攝守事,連敗劇寇。建炎元年,除知德安府,擢鎮撫使。群盜先後來攻,隨機捍禦,皆摧破去。尋召赴行在,又出知順昌,與劉錡同卻金兵。又移知盧州,兼淮西安撫使,卒。乾道中追封忠利智敏侯,立廟德安。事蹟具《宋史》本傳。是書凡分三種。首為規所撰《靖康朝野僉言後序》。《朝野僉言》本夏少曾作,備載靖康時金人攻汴始末。規在順昌見之,痛當日大臣將帥捍禦失策,因條列應變之術,附於各條下,謂之《後序》。徐夢莘嘗採入《北盟會編》一百三十九卷中。然其文與此大同小異,疑傳錄者有所刪潤也。次曰《守城機要》,亦規所作。皆論城郭樓櫓制度,及攻城備御之方。《宋史》本傳載規有《攻守方略》傳世,疑即此書。次曰《建炎德安守御錄》,乃瀏陽湯[玉壽]所作。淳熙十四年進士,官德安教授,尋訪規守城遺事,作為此書。紹熙四年,除太學錄,乃表上之。桉:規本傳載乾道八年詔刻規《德安守城錄》頒天下,為諸守將法。《藝文志》亦別有劉荀《建炎德安守御錄》三卷,而無[玉壽]書之名,疑荀所撰者,即乾道所頒之本。[玉壽]書上於紹熙時,距乾道已二十餘年,或又據荀書而重加增定歟?三書本各自為帙,不知何人始併為一編,觀書末識語,則寧宗以後人所輯矣。宋自靖康板蕩,宇內淪胥,規獨能支拄經年,不可謂非善於備御。然此僅足為守一城,乘一障者應變之圖,而不足為有國有家者固圉之本。當時編為程式,原欲令沿邊肄習,蘄保殘疆。然至元師南下,直破臨安,復為東京之續,卒未聞有一人登陴以抗敵者,豈非本根先撥,雖有守御之術,亦無所用歟?伏讀睿題,闡晰精微,抉汴梁喪敗之由,申「守在四夷」之訓。然後知保邦諶命,自有常經,區區輸攻墨守之技,固其末務矣。謹錄存是帙,以不沒規一事之長,並恭錄宸翰,弁於簡端,俾天下萬世知聖人之所見者大也。


〔《武編》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唐順之編。順之有《廣右戰功錄》,已著錄。是書皆論用兵指要,分前、後二集。前集六卷,自將士、行陣至器用、火藥、軍需、雜術,凡五十四門;後集徵述古事,自料敵、撫士至堅壁、摧標,凡九十七門,體例略如《武經總要》。所錄前人舊說,自孫、吳、穰苴、李筌、許洞諸兵家言,及唐、宋以來名臣奏議,無不摭集。史稱順之於學無所不窺,凡兵法、弧矢、壬奇、禽乙,皆能究極原委,故言之俱有本末。其應詔起為淮揚巡撫勦倭也,負其宿望,虛憍恃氣,一戰而幾為寇困。賴胡宗憲料其必敗,伏兵豫救得免,殆為宗憲玩諸股掌之上。然其後部署既定,亦頗能轉戰蹙賊,捍禦得宜,著有成效,究非房琯、劉秩迂謬僨轅者可比。是編雖紙上之談,亦多由閱歷而得,固未可概以書生之見目之矣。


〔《陣紀》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何良臣撰。良臣字惟聖,會稽人。弱冠棄諸生從軍,嘉靖間官至薊鎮游擊。是編皆述練兵之法。一卷曰《募選》、《束伍》、《教練》、《致用》、《賞罰》、《節制》,二卷曰《奇正》、《虛實》、《眾寡》、《卒伍》、《技用》,三卷曰《陣宜》、《戰令》、《戰機》,四卷曰《摧陷》、《因勢》、《軍戰》、《騎戰》、《步戰》、《水戰》、《火戰》、《夜戰》、《山林谷澤之戰》、《風雨雪霧之戰》,凡二十三類,共六十六篇。明之中葉,武備廢弛,疆圉有警,大抵鳩烏合以赴敵,十齣九敗。故良臣所述,切切以選練為先,其所列機要,亦多即中原野戰立說。夫事機萬變,應在一心,蘇軾所謂「神兵非學到,自古不留訣」也。明代談兵之家,自戚繼光諸書外,往往捃摭陳言,橫生鄙論,如湯光烈之掘阱藏錐,彭翔之木人火馬,殆如戲劇。惟良臣當嘉靖中海濱弗靖之時,身在軍中,目睹形勢,非憑虛理斷,攘袂坐談者可比,在明代兵家,猶為切實近理者矣。


〔《江南經略》八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鄭若曾撰。若曾有《鄭開陽雜著》,已著錄。是編為江南倭患而作,兼及防禦土寇之事。八卷之中,每卷又分二子卷:卷一之上為《兵務總要》,卷一之下為《江南內外形勢總考》。卷三之上至卷六之下分蘇州、常州、松江、鎮江四府所屬山川險易、城池兵馬,各附以土寇要害。卷七上下論戰守事宜,卷八上下則雜論戰具戰備,而終以水利積儲與蘇、松之浮糧。明季武備廢弛,法令如戲,倭寇恆以數十人橫行數千里,莫敢攖鋒;土寇亦乘之不靖。若曾此書蓋專為當時而言,故多一時權宜之計。福建林潤時為應天巡撫,為評而刊之,所評亦多遷就時勢之言。然所列江海之險要,道路之沖僻,守御之緩急,則地形水勢,今古略同,未嘗不足以資後來之考證,究非紙上空談,檢譜而角觝者也。
〔《練兵實紀》九卷《雜集》六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明戚繼光撰。繼光字元敬,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歷官薊州、永平、山海等處地方總兵官,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進太子太保,事蹟具《明史》本傳。考隆慶二年,繼光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至鎮,上疏請浙東殺手、砲手各三千,再募西北壯士馬軍五枝、步軍十枝,專聽訓練。此書乃載其練兵實效:一《練伍法》,二《練膽氣》,三《練耳目》,四《練手足》,五《練營陳》,六《練將》。其附載《雜集》,一《儲將通論》,二《將官到任》,三《登壇口授》,四《軍器制解》,五《車步騎解》。蓋繼光為將,精於訓練,臨事則飆發電舉,當世稱為「戚家軍」。今以此書考其守邊事蹟,無不相符,非泛摭韜略常談者比。繼光初到鎮,疏有云:「教兵之法,美觀則不實用,實用則不美觀。」此書標曰「實紀」,徵實用也。考《登壇口授》云:「時惟庚午夏六月,諸邊新台,肇建過半,奏奉暫停,以舉練事。」庚午為隆慶四年。又考繼光請刊此書移文云:「擬定教練已經二年,今將條約通集成帙。」則是書成於隆慶五年辛未矣。《明史》本傳稱:「薊鎮十七年中易大將十人,率以罪去,繼光在鎮十六年,邊備修整,薊門宴然。繼之者踵其成法,數十年得無事。」又稱:「所著《紀效新書》、《練兵事實》,談兵者遵用焉。」此本題曰《練兵實記》,與史不同,或史偶誤一字歟?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