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聞類記》

《奇聞類記》

《奇聞類記》,筆記小說。明施顯卿撰。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施顯卿,[明](約公元一六七年前後在世)字純甫,無錫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明穆宗隆庭初前後在世。嘉靖三十一年(公元一五五二年)舉人。官新昌縣知縣。顯卿著有《古今奇聞類記》十卷,《四庫總目》系雜取小說史傳編成。

例文賞析

○甘露
國朝成化庚寅春,甘露降於齋壇松柏。時上親郊御齋宮,取以賜百官。予時
署翰林院,進《甘露頌》,蓋彭純道所命也。然是瑞實兆今上之在娠,至秋孟
乃誕。自古聖帝明王之降生不偶,蓋必有禎祥之兆於先,而非人所預知也,況今
上實太平天子,天意固有在矣。(《瑣綴錄》)
○異霧
國朝嘉靖二十一年,天雨黃霧,行人眉發耳鼻皆滿。(《寧波郡志》)
國朝成化六年二月,象山縣天雨白霧,山林草木行人鬚眉皆白,數日乃止。
(《寧波郡志》)
○雨雹
正德十一年九月,武宗幸陽和城。二十七日方立冬,天雨冰雹,軍士有死者。
及夜,又有星墜之異。明日,駕回大同。又明日,達賊以眾圍陽和。向無二異,
上□未遽回也。乃知天心之仁愛矣(《余冬藁》)。嘉靖戊戌四月八日未刻,吳
城風雨暴作,雨冰雹,其大如李,中有一眼,而四圍皆紋。時菜麥已成,大戕其
半。西陽山一境其大如斗,途人不及抵室,或有碎其額劈其耳而死者。余詰耆老,
雲自生平以來未之見也。(《西樵野記》)
○河水僵立
國朝正德中,文安縣河水忽僵立。是日天大寒,遂凍為柱,高圍俱五丈,中
空而旁冗。數日,流賊過縣,鄉民入冗中避之,賴以全者多,亦前史罕見也。
(《丹鉛要錄》)
●卷二·地理紀
○雲南山裂分移
國朝成化庚子五月問,雲南麗江軍民府巨津州,白石雲山長四百餘丈,距金
沙江計二里許。一日,忽然山裂中分,其一半走移於金沙江中,與兩岸雲山相倚,
山上木石依然不動,江水壅塞逆流,淹沒田苗,盪析民居。州府具申上司,鎮守
太監等官具聞諸朝。時雲南屢有邊警,此固為之兆也。(《謇齋瑣綴錄》
○吳城山移懸舊址
吳城西四十里,其地山巒疊嶂,中有一蝦蟆山。弘治乙卯春,山忽徐徐而下,
已而疾移。時有行道者驚見,肆聲曰:“山走矣!”老稚莫不哄然。此山隨聲而
止。漫從山下視之,已懸舊址數畝矣。次歲丙辰,玉峰朱殿試以狀元及第,方言
石移出狀元,已驗之矣。(《西樵野記》)
○寧鄉山響裂塌
隆慶元年五月初一日辰時,太原府永寧州寧鄉縣歸正都任家,塔山忽響一聲,
至午時裂開一縫,山塌下一面,房屋人畜摧擁在溝,壓死數多,亦有聽得山響脫
命逃走者。巡按山西御史宋糹熏具奏,災異迭見,懇乞聖明亟圖修弭,以仰答
心。事一本。奉聖旨:禮部看了來說。(《邸報》)
○山中聲響見異
滁州城西有大柳諸山,嘉靖十四年,諸山皆夜鳴,隱隱如雷,有頃乃止,聲
聞數十里外。時錢塘田汝成為州守,親見之。(《滁州志》)
○雅州臨安岩洞神奇
姚江楊安世,撫提學憲副也。嘗與郎瑛論山川之奇,語瑛曰:“吾平生奇見,
無出於四川雅州。去川數十里石壁一帶,上有筆鋒,長短數千,下有深岩,懸石
數百,皆五絛錦川文石,青白紅紫,燦爛奪目,至此而精神為之恍惚也。”又雲
南臨安府,去城數十里有洞曰顏洞,嘉靖中蒙自縣丞顏弘所開也。其地兩山夾峙,
水從洞入,洞口白石一柱,如玉垂水中,暗然莫測。顏放舟燃火而入,窮其至極,
然後知洞有三層,迤邐盤鏇而上,入深四十餘里,廣處可坐千人,高不知其幾何。
洞水出阿迷州,下洞一龍,仰附於洞前,二足捧頭,而下鱗角眼爪纖悉具備。中
洞獅象相峙於口內,則飛走之禽、器具之物,不可枚數。若白鷺、青魚、黃羅、
傘紅、卓幃,種種色相宛然。而鐘鼓二石,叩之,聲切肖也。入深,觀音半身,
《奇聞類記》《奇聞類記》

面如傳粉,唇若點朱,頭總一髻,左有青石淨瓶,右有白石鸚鵡,盡則石床一張,
上下四柱,菱花片壁,即人間之楦步耳。上洞一僧一道蹲踞相視,若漁樵問答之
狀,極後洞門坐一老翁,戴東坡巾,但少生氣耳。又普安進山四十里,有玲瓏石
樹二株,一則綠乾紅花之桃,一則青乾白花之李,非若繪畫於壁者也。瑛疑洞中
肖形之物,或前代好事者為之。楊曰:“若假人為,自與天生者不同。而觀音一
面,果當時顏色妝成,則薰蒸於洞,自昔至今不知幾百年矣。近日方開,豈能尚
如初妝之色?二樹之妙,又豈人力能為之耶?”因相語曰:“天地精華之氣,中
國萃於人,而邊夷發于山川也。”(《七修類稿》)
○異石飛移
安遠縣馬鞍山,弘治丙辰,山頂巨石移於半山。路側有見者,走報縣尹,即
乘馬來視,石已下山麓矣。遂召里老厝薪,攢燒醋沃,以鐵錘碎焉,不報上官。
明年,盜起В掠居民,兵擾數縣。(《聞見類纂》)
○石自行動
蘇楓橋運河中,有青石一方,可長四五尺,蓋冢墓間物淪沒於此,歲久為
怪。每至秋間,能自出行於河,出必有覆舟之患。一歲,有木商泊筏於港口,石
自其下過,木為撐起尺余,商大驚,而外報覆一麥舟。少時,復自外入,水起如
前。今猶在水中,時為變怪(《庚巳編》)。嘉靖三十三年,定海舟山所忽有石
如斗,平地滾擲如飛,頃刻而止。所城外東高嶺復有石大數十圍,跳躍越山而止。
(《定海志》)
○石臼相鬥
國朝成化間,武清縣民家石臼與鄰家碌軸,皆自滾至麥地上,跳躍相鬥。鄉
人聚觀,以木隔之,木皆損折,斗不可解,至晚方息。鄉人怪之,以臼沉污池中,
以軸墜深坎,相去各百餘步。其夜,軸與臼復斗於池邊地上,麥苗皆壞。秀才李
廷瑞亟往觀之,斗猶不輟。乍前乍卻,或磕或觸,徑然有聲,火星炸落,三日乃
止。廷瑞目擊其事。廷瑞,予之友,信實人也。(《馬氏日抄》
○石馬飲河
姑蘇閶闔門內二里,夜有二石馬飲於河,天曙為負芻者驚見,叱之,遂昂首
而止。是曉遍訪市野,城東禪法寺有一妙善公主墓,已失二石馬矣。地人懼其復
為怪,損其額,遂墮於此,今名石馬鞍頭。此元末國初之事也。(《西樵野記》)
○滾塘蛙池水斗
貴州普定衛有二水,一曰滾塘寨,一曰鬧蛙池,相近前後。正德初,吳人從
軍至此,夜聞水聲搏激,既而其響益大。居人辟戶視之,噴面波濤竟不可遏。坐
以伺旦,其二水一涸一溢,人始知為水斗也。(《西樵野記》)
○灤海水高如山
永樂八年二月,上親征北虜,出塞數千里。六月初一日,次凝翠岡。次日發,
行經闊灤海子,上令金幼孜數人往觀。去營可五六里,有山如長堤以限,水海子
甚闊,望之若無畔岸,遙望水高如山,但見白浪隱隱,自高而下。天下之物莫平
於水,嘗經江湖間,望水無不平者,獨此水遠見如山之高,近處若極下,此理極
不可曉。觀畢復命。上曰:“此水周圍千餘里,難臚朐,凡七河注其中,故大
也。”遂賜名曰玄冥池。(《北征錄》)
●卷二·五行紀
○水中有火
國朝洪武丁卯春,湯信公持節發杭、紹、寧、台、溫五郡之民城,沿海諸鎮。
時會稽王家堰,夜天雨,水暴至,死者十四五。水上有火萬炬,鹹以為鬼火。有
習于海事者則曰:“鹹水夜動則有光,蓋海水為風雨所擊,故其光如火耳。”因
記王子年《拾遺記》云:“東海之上有浮玉山,山下有冗,冗中有大水盪活,火
不滅,為陰火。”正此類也。(《日格類抄》)
○井彰神異
國朝正統已巳春,崇文門外打磨廠西,軍人王勝家井中,有五色雲起,予弗
之信。一日早,往觀之,日高三丈余,隔井向日視之,果有青紅綠氣勃勃上騰,
睹者不絕。日至己未即無,明旦復有。本家不敢汲水,將二十餘日乃滅。按《五
行傳》,此水異也,陰盛之貌。時王振擅權,將有土木之禍,水為異以示象也。

 作者簡介

 施顯卿 , [明](約公元一六七年前後在世)字純甫,無錫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明穆宗隆庭初前後在世。嘉靖三十一年(公元一五五二年)舉人。官新昌縣知縣。顯卿著有《古今奇聞類記》十卷,《四庫總目》系雜取小說史傳編成。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