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謇齋瑣綴錄》

《謇齋瑣綴錄》

《謇齋瑣綴錄》,(明)尹直撰。

基本信息

作者

尹直,字正言,江西泰和人。景泰五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兵部尚書。明史卷一六八有傳。

選文

○經筵禮儀
令上御經筵,肇於嗣極之初,是為天順八年甲申之八月二日。歲率以二、八月中旬起,四、十月末旬止,月三會講,日皆逢二。進講,每兩人,一四書,一經。講章皆預呈閣老,轉付中書繕錄正副各二紙,隔日進司禮監官奏知。先晚,於文華殿內寶座地平之南,設金鶴香爐左右各一,於左香爐之東稍南,設御案、講案各一,皆西向,案上各置所講二書,以夾講章各壓以金尺一付。至期早朝,近侍內臣及知經筵官、總兵、閣老、學士, (「近侍內臣及知經筵官總兵閣老學士」,「總兵」原作「總裁」,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並講讀官及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卿、通政使、鴻臚卿、錦衣指揮使及四品以上寫講章官俱繡金緋袍,其展書翰林官與侍儀御史、給事中、序班、鳴贊等,俱青金繡服。朝畢,駕起御文華殿,皆隨之。大漢將軍凡二十名導駕至左順門,退易冠帶便服,仍各執金瓜,而領將軍或侯或伯者,則易金繡蟒衣。追越眾官,進左順門,皆分班綴行,立文華門外,竢傳宣云:「進來。」則將軍先入殿內,負東西牆立, (「負東西牆立」,「東」原作「內」,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諸官升陛,鴻臚卿贊入班。行禮畢,以次分由殿東西門入,重班立。指揮則立西一班末,稍前,御史、給事、序班六員,分於中門左右,北向立。序班二人舉御案進上,二人舉講案置中,鳴贊唱:「進講。」講官各出班,立講案前,展書官二員出班對立。鳴贊唱:「講官並行禮。」興。東展書官進至地平,膝行詣御案,展四書講章。講四書官亦稍前近案,展所講書,竢展書官復位,仍先說講某書,然後申講。講畢,掩書稍退後,原展書官仍如儀進,掩書復位。西展書官與講經官進退俱如前儀。講畢,仍並行禮,各回班。序班各撤案,聯置舊所。鴻臚卿中跪奏:「禮畢。」上諭:「官人每吃酒飯。」各官跪承旨,興,以次出丹陛,仍行禮,乃出左順門。宴以官序,惟學士之坐立,則序於鴻臚卿及四品以上寫講章官右,展書官坐立亦序於四品以下寫講章官上,重職事也。其號日講官者,凡四員,日輪二員。先大學衍議,次貞觀政要,二書皆不用講章,惟各以黃票書所起止預進。先日,內臣設御案於文華殿後穿堂中,以二書並起止置案上。至日,早朝畢,四講官同閣老隨駕入至殿內,授內臣以來日起止,門內行禮,分班北向前後立。東班當講者詣御案前,內侍授以牙籤,右手執之,且指且講,書則向上,初展後掩,皆屬內侍。講畢,還簽復位。西班當講乃進講,悉如東儀。講畢,上諭:「先生吃酒飯。」皆跪承旨行禮,禮前後皆一拜三叩頭。出宴於文華門外西廡,禁中謂之「小經筵」,或謂之「小講」雲。
○視牲本末

國朝大祀之牲,皆預養於犧牲所,所在天壇西南隅。歲以臘月朔旦,駕親臨閱,文武堂上官皆先候於所南門外。駕至,則樂舞生羣行叩頭禮,錦衣指揮使奏落輦,尚膳監太監進茶一鍾,上乃降輦。禮部、太常寺堂上官分導以入,眾官皆從,立門內。俟駕周視各牲畢,送出門,升輦進茶畢,乃退。以後每夕輪一大臣繼視之,蓋自五府及吏、戶、禮、兵、工五部,通政、翰林堂上官之無故者皆與焉。太常寺則先期以次坐日具聞。至次當往者,則太常與簿廳先日徑其手本稟請。是日早,總兵官遣一頭目先受約束。至晚,率五十騎卒,候鍾定人靜,乃具盛服,騎卒導從正陽門出,所過火甲籠燈,夾道候迓。抵西天門,釋輿駐騎,徒步入門,循道旁行,道以御嘗行故也。至所北門,則禮部委官及養性士卒、知觀、提點皆候。肅入,自兔房、鹿檻、羊棧、牛枋、豬圈,周行歷視,乃坐官亭。所官具牲數揭帖以呈,蓋牛犢二十九、壯羊二十二、鹿二、兔十四、豬三十四也。辭出,騎卒火甲仍導,抵城,閽人啟鑰,皆入歸第,乃散。明早,則具絳袍,先百官入左掖門,至丹墀,立於鳴贊官之右,俟上御寶座,靜鞭鳴第二聲,稍前,立於大漢將軍之南。三鞭止,即上御道中跪,自稱某官某看牲復命,俯伏三叩頭,興,退立於常朝班之東,俟眾官行禮畢,乃還班。其日或值輟朝,亦須絳袍,惟自正旦以後,上御殿則或朝服或公服從眾,獨加布履,升陛由殿東第一門入內立,俟駕臨鞭止,復命如前。起,越王門之東之門乃出。若值傳制,則具朝服先入華蓋殿,復命也。夫用騎卒者,傳自宣德間始,所以防不虞也。蓋故事,視牲屬明曉,往還卒遇中宵,以久漸差,至僅二鼓,已還矣,亦莫知其非也。因循簡便,豈啻是哉!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