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聞紀》

《前聞紀》,明·祝允明著。

基本信息

選文

●高皇帝敬天

皇帝以天縱之聖,功德廣大,金匱之策不可勝紀,草莽臣何敢僭褻以入私編?然剽聞一二不敢隱,嘿其敬天事神,至於禮樂末節,罔不究心。以樂生不娶,顓潔特創神樂觀居之,俾從黃冠之列,贍給優厚,所轄錢糧例不刷卷,曰:要他事神明,底人不要與他計較。常膳之外,復益予肉,人若干。曰:無使饑寒亂性,諸武舞執乾盾之屬,後易楮甲以繪兵,其上防微之意,又因以見焉。

●正經傳

上萬幾之暇,留意方策,嘗以尚書咨以羲和,惟天陰騭下民二節,蔡沉注誤,命禮部試右侍郎張智同翰林院學士劉三吾等改正,因通加研校。書成名曰《書傳會選》。又以孟子當戰國之世,故詞氣或抑揚太過,今天下一統,學者倘不得其本意,而概以見之言行,則學非所學,而用非所用,又命三吾刪其過者為《孟子節文》,不以命題取士。當時禮部札付言書傳曰:凡前元科舉,尚書專以蔡傳為主,考其天文一節已自差謬,謂日月隨天而左鏇,今仰觀乾象,甚為不然。夫日月五星之麗天也,除太陽人目不能見其行於列宿之間,其太陰與五星昭然右鏇,何以見之?當天清氣爽之時,指一宿為主,使太陰居列宿之西一丈許,盡一夜則太陰過而東矣。蓋列宿附天舍次而不動者,太陰過東則其右鏇明矣。夫左鏇者,隨天體也;右鏇者,附天體也。必如五星右鏇為順行,左鏇為逆行,逆順行之日常多,塑行之日常少,若如蔡氏之說,則逆行多而順行少,豈理也哉?若不革正,有誤方來。今後學《尚書》者,天文一節當依朱氏詩傳十月之交注文為是。又如《洪範》內《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一節,蔡氏俱以天言,不知陰騭下民乃天之事,相協厥居乃人君之事。天之陰騭下民者何?風雨霜雪均調四時,五穀結實,立烝民之命,此天之陰騭也。君之相協厥居者何?敷五教,以教民明五刑,以弼教保護和洽,使強不得凌弱,眾不得暴寡,而各安其居也。若如蔡氏之說,則相協厥居皆付之於天,而君但安安自若,而奉天勤民之政略不相與,又豈天佑下民作之君師之意哉?今後當依此說。

●平吳仁言

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總兵官準中書省咨敬奉令旨,蓋聞伐罪救民,王者之師,考之往古,世代昭然。軒轅氏誅蚩尤,殷湯征葛伯,文王伐崇侯,三聖人之起兵也,非富天下,本為救民。近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宮,臣操威福,官以賄成,罪以情免,憲台舉親而效仇,有司差貧而優富,廟堂不以為慮,方添冗官,又改鈔法,役數十萬民湮塞黃河,死者枕籍於道,哀苦聲聞於天,不幸小民誤中妖術,不解其言之妄誕,酷信彌勒之真有,異其治世以蘇困苦,聚為燒香之黨,根據汝潁,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謀遂逞,焚盪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千端萬狀,元以天下兵馬錢糧大勢而討之,略無功效,愈見猖獗。然事終不能濟世安民,是以有志之士旁觀熟慮乘勢而起,或假元氏為名,或托香軍為號,或以孤兵自立,皆欲自為,由是天下土崩瓦解。朕本濠梁之民,初列行伍,漸至提兵,灼見妖言不能成事,又度胡運難與立功,遂引兵渡江,賴天地祖宗之靈,及將相之力,一鼓而有江左,再戰而定浙東,氏稱號據,我上游爰興問罪之師,彭蠡交兵,元惡授首,父子兄弟面縛輿襯,既待之不死,又封以列爵,將相皆置於朝班,民庶各安於田裡,荊襄湖廣盡入版圖,雖德化未及,而政令頗修。惟茲姑蘇張士誠為民,則私敗鹽貨,行劫於江湖,兵興則首聚兇徒負固于海島,其罪一也;又恐海隅一區難抗天下,全勢詐降於元,坑其參政趙璉,囚其待制孫撝,其罪二也;厥後掩襲浙西,兵不滿萬數,地不足千里,僭號改元,其罪三也;初寇我邊,一戰生擒其親弟,再犯浙省,楊矛直搗其近郊,首尾畏縮,又乃詐降於元,其罪四也;陽受元朝之名,陰行假王之令,挾制達丞相,謀害楊左丞,其罪五也;占據江浙,錢糧十年不貢,其罪六也;知元綱已墜,公然害其丞相達失帖木兒、南台大夫普化帖木兒,其罪七也;恃其地險食足,誘我叛將,掠我邊民,其罪八也。凡此八罪,尤甚於蚩尤、葛伯、崇侯,雖皇帝、湯文與之同世,亦所不容,理宜征討,以靖天下,以濟斯民。爰命中書左相國徐達,總率馬步舟師分道並進,攻取浙西諸處城池,已行戒飭,軍將征討,所謂殲厥渠魁,脅從罔治,備有條章:凡有逋逃臣民,被陷軍士,悔悟來歸,鹹宥其罪,其爾張氏臣寮果能明識天時,或全城附順,或棄刃投降,名爵賞賜,予所不吝。凡爾百姓果能安業不動,即我良民舊有田產房舍,仍前為主,依額納糧,以供軍儲,余無科取,使汝等永保鄉里,以全室家,此興師之故也。故有千百相聚旅拒王師者,即當移兵剿滅,遷徒宗族於五溪兩廣,永離鄉土,以御邊戎。凡予之言,信如皎日,咨爾臣庶毋或自疑,敬此除敬,遵外咨請施行,準此合行,備出文榜曉諭,敬依令旨事意施行,所有文榜須議出給者。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