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俗紀聞》

《清俗紀聞》

《清俗紀聞》是二百年前日本出版的關於清代乾隆時期中國江、浙、閩一帶民間傳統懾俗及社會情況的一部調查紀錄,內容涉及到了生活懾俗、禮儀、教育、宗教等各個方面。因為它是日本官府直接從清朝普通商人口中得到的材料,記述詳細,而且還會有各種物事的具體圓像,在存留歷史文獻資料中是極有特色的。書中全面、綜合地展示出了當時中國社會,特別是普通遮民生活的實際狀況,是考察清代社會及中國古代習俗傳承的珍貴史料。另外,從本書中還可以了解到日本在德川幕府時期與清朝的關係以及近代日中貿易的沿革等等。本書不僅可為文學、歷史、民俗、蘇行等方面的研究者及各種專業人士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對於有興趣於歷史文獻的人們來說,也是一部很有收藏價值的重要書籍。

作品簡介

本書是二百年前日本出版的關於清代乾隆時期中國江、浙、閩一帶民間傳統懾俗及社會情況的一部調查紀錄,內容涉及

《清俗紀聞》清俗紀聞
到了生活懾俗、禮儀教育宗教等各個方面。因為它是日本官府直接從清朝普通商人口中得到的材料,記述詳細,而且還會有各種物事的具體圓像,在存留歷史文獻資料中是極有特色的。書中全面、綜合地展示出了當時中國社會,特別是普通遮民生活的實際狀況,是考察清代社會及中國古代習俗傳承的珍貴史料。另外,從本書中還可以了解到日本在德川幕府時期與清朝的關係以及近代日中貿易的沿革等等。本書不僅可為文學、歷史、民俗、蘇行等方面的研究者及各種專業人士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對於有興趣於歷史文獻的人們來說,也是一部很有收藏價值的重要書籍。

譯者簡介

方克,1917年生。專攻日文文獻資料翻譯。作品除大量科技資料及日本社會情況介紹之外,翻譯的文獻、書籍主要有《電影紀錄的昭和史》、《世界童話選》、《華北治安戰》、《論各民族的音階》等。

作品評價

繪圖本《清俗紀聞》

——全面再現清代社會生活的民俗畫卷

王凌

中國著名學者鍾敬文先生曾於1936年介紹過一本名為《清俗紀聞》的日文圖書並呼籲將其翻譯成漢語。他說:“日籍《清俗紀聞》為中川忠英氏所主輯,凡十三卷。敘述中土歲時及一般禮俗,各附有圖。其中所記,雖多限於江浙民俗,然頗有足供吾人考證之處。中國人士其有願以國文譯之者耶?”但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因原書系由日語文言文書寫,而且文章不分段落,中日現代學者均難讀懂,一直無人擔承翻譯之任,所以這本書在我國一直鮮為人知。中華書局日前出版了《清俗紀聞》中譯本,算是給了學界和讀者一個交代。

《清俗紀聞》是二百年前日本出版的關於清代乾隆時期我國江、浙、閩一帶民間傳統習俗及社會情況的一部調查紀錄。調查工作由主管長崎與中國貿易的德川幕府官員中川忠英主持,他派出下屬官吏直接去詢問到日本經商的中國商人本國之俗習,並讓日本及在日的我國蘇杭等地畫工詳繪各種物事的具體圖像,最後由他整理編次成書。書中文字圖畫相得益彰,全面、綜合地展示出了當時我國社會,特別是普通庶民生活的實際狀況,是考察清代社會及我國古代習俗傳承的珍貴史料,在存留歷史文獻資料中也極具特色。

《清俗紀聞》的出版目的是給管理清朝貿易的官員及德川幕府了解清朝情況提供參考,後來成為日本專家學者及歷史文化愛好者了解我國古代民情的重要資料。全書以變體假名文言文書寫,1799由年東都書林堂刊印,而獻給幕府將軍的少數刻本則是由畫工單獨手工上彩的。1966年日本平凡社出版了松村一彌和孫伯醇先生使用現代日文整理的註解本,至今已重印了九版,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該書原書按禮、樂、射、御、書、數分為六冊,依具體內容分為年中行事、居家、冠服、飲食製法、閭學、生誕、冠禮、婚禮、賓客、羈旅行李、喪禮、祭禮、僧徒十三卷。有黑白線描刻本及彩圖本兩種版本。

該書最大的特點文字記述全面細緻,繪圖精美生動。全書有近600幅清代民俗繪圖,猶如一幅鮮活的清朝民間生活畫卷。其繪圖描畫之準確,層次之細緻,令人稱嘆。如所描繪的節日婚喪祭祀禮俗,比之中國民俗古籍的記載更為詳盡,印象更為直觀。所展現的建築、服飾、日常器物等,與今所見古蹟與古文物以及現實用具幾無二致,其中江南的“五進樓房”、“平方鋪面”、“居齋”、“縣學”等都是珍貴的古建築圖樣。所詳述的拜師、宴賓、婚禮等禮俗,讀之如臨其境,如《閭學》卷中拜師的禮法、見面的套語、跪拜的姿勢,功課的順序,均一一細緻描繪。再如《婚禮》卷,從“說親”、“訂婚”、“送妝奩”、“迎嫁”、“婚禮”、“進門”、“合卺”、“回門”、“回娘家”等一系列過程,均有儀式及器物的細節繪圖。《飲食製法》一卷幾可為飲食業及美食家師法,其中不僅詳述了傳統美食的製法,甚至將諸如“大菜類”的菜譜及宴席料理順序都詳列無遺。從以上細節介紹,讀者已可知此書實為一部圖文並茂的清代民俗百科全書。

關於該書的學術利用價值,因原文閱讀不便,僅有少數專家在諸如關於清代中日貿易、日本蒐集清朝情況及編撰的書籍、清代建築、清人髮式及服飾的樣式、清代民間訟狀及各種文書的書寫款式等論述中偶有提及,其資料價值還遠遠沒有被深入挖掘,相信該書中譯本出版後,其在清史研究各個方面的資料價值將會引起學術界的充分重視。

這次中華書局翻譯出版的《清俗紀聞》,由諳熟日語文言文的方克先生和孫玄齡先生合譯,底本採用的是黑白線描刻本,除將原文詳細分段、制定標題和編制了目錄外,譯者還依據日本公文圖書館所藏的彩圖本對正文中的黑白插圖作了詳盡的註解和色彩說明,並在書前附有彩圖本的部分原圖,以便讀者對日文原書原貌的了解。

本書可為文學、歷史、民俗、藝術、建築文物等方面的研究者及愛好者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也是一部很有收藏價值的書籍。(轉自《新聞出版報》)

內容及編著者

《清俗紀聞》全書按照所述內容分量之不同分為六冊十三卷,並冠以六藝之名:

《清俗紀聞》《清俗紀聞》

第一冊 禮帙(卷一年中行事)

第二冊 樂帙(卷二居家) 

第三冊 射帙(卷三冠服、卷四飲食製法、卷五閭學)

第四冊 御帙(卷六生誕、卷七冠禮、卷八婚禮)

第五冊 書帙(卷九賓客、卷十羈旅行李、卷十一喪禮)

第六冊 數帙(卷十二祭禮、卷十三僧徒)

大概是出於和日本傳統的風俗習慣相比較,調查內容集中於以下三個方面:

生活習俗:年中行事 居家 飲食製法 生誕 賓客 羈旅

禮儀、教育:冠服 閭學 冠禮 婚禮 喪禮 祭禮

宗教:僧徒

生活習俗、禮儀、教育、宗教等,都是國家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同時也和政治經濟等有著密切的關聯。從這些情況中,不僅可以知道社會的大體構成,而且能夠了解人民生活的基本狀況,所以說,這是很全面的一部調查輯要。從書中來看,提問是交叉對比進行的,各卷內容不但有相互的關聯,而且也有重複之處。在文中經常出現“無此現象、無此等制式”等文句,即是被調查者對詢問者以日本的風俗習慣現狀爲基點提出詢問的回答。這種回答方式,在書中隨處可見。

從對清代庶民生活方面的詳細記述來看,本書確是無可代替的可貴資料。更應該注意到,這是十八世紀九十年代日本官府從清朝普通商人口中得到的材料。這一點,有別於正式書籍檔案,它更能顯示出普通庶民的生活實際狀況。尤其書中的插圖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事物,應受到特別的重視。這是民俗學上獨具歷史特色的資料,至今為止,還沒有發現能與之比擬的書籍材料。

在日本鎖國時代,長崎是唯一對外開放的視窗。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說,能探聽到外部世界,特別是鄰近中國的事物,也是很有新鮮感和重要意義的。所以,這本書除了記錄、保存了中國傳統風俗等以外,還可從中知道近世以來日本對中國的瞭解過程和對中國研究的一貫做法以及其歷來對中國的關心程度。

編者中川忠英(字子信,一七五三—一八三○),是德川家的直屬武士(旗本), 寬正七年(一七九五)就任長崎奉行,主管幕府直轄的長崎市行政警察及管理唐(清)、蘭(荷蘭)貿易。寬正九年(一七九七)又被提拔為管理幕府財政的勘定奉行,併兼管幕府直轄地的人民司法,派遣下屬官員秘密調查各地發生的社情事件。文化三年(一八○六)中川忠英又被提升為大目付,作為老中(幕府的丞相)的耳目,監視各地諸侯行動。文政五年(一八二二)更繼升為作為老中助理的御留守番。由此可見,中川忠英是幕府情報部門的重要人物。

《清俗紀聞》是中川忠英命其下屬要員近藤重藏、林貞祐指揮長崎的唐通事詢問清商,做了詳細的日譯筆錄,整理後出版成書的。其主要目的,一是有助於監督與清商的貿易,二是為對當時漂流到長崎的華人們進行詢問時準備必要的知識。關於這一點,在書的前序中都寫得很清楚。

當時,日本在長崎的對外貿易只有兩種,其中主要是對中國來的清商,也有很少的一些是對荷蘭的。對中國清商的翻譯稱為通事,或唐通事,對荷蘭商人的翻譯稱為通詞。通事是專職的翻譯,而且是世襲的職務。他們中有的是明末清初去到日本的中國人後裔,有的是明代末期以日中貿易為業的中國人後裔,但他們都已經加入了日籍,在日本生活已有兩三代了。這些通事除擔任對清商的翻譯外,還負責處理清商間的糾紛,蒐集上報清國政治動向、國際情報,承辦將軍家御用物品,與清商常去的唐三寺(崇福寺、福濟寺、興福寺)進行聯絡,以及組織主持清商間的自治,承接官方的旨意與清商洽談貨價等等。《清俗紀聞》主要是由這些人具體進行和完成的,是這些通事對清商詢問後清商們回答的筆錄。

在中川忠英書後的跋中所列舉的唐通事中,據日本學者的考證,高尾維貞是明末清初隨從朱舜水到日本的翻譯奕瑞環的後裔,彭城斐是江蘇省彭城(現銅山)劉氏子孫,清河壁是江蘇淮安府清河縣(現淮陰)張氏子孫,平野祐英是最早充當唐通事的山西潞安府出身馮六的後裔。

為《清俗紀聞》做首序的林衡(字述齋,一七六八—一八四一),是奉當時幕府老中(幕府丞相)之命而被任為大學頭的重要人物。幕府大學頭(相當於中國的國子監祭酒)是幕府進行思想統治的主管官員,林衡不僅擔當了培育幕府官員的重要職務,而且還有《德川實紀》、《蕉軒雜錄》等著作,是代表當時日本官方思想的水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從他的序中可以看出當時日本官方對此書的看法,同時,也可看出已經以標榜程朱名分大義正統在日本的日本中心思想者們如何看待清朝的態度。

從現在已發表的研究材料來看,日本德川幕府蒐集清朝情況滙集,開始於德川幕府六代將軍德川吉宗(一六八四—一七五二)時代的《清朝探事》,而一七九九年出版的《清俗紀聞》,它的原本就是《清朝探事》的續集《續清朝探事》。 從內容上來看,二者基本相似。而後者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和出版,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

除了《清俗紀聞》這本書以外,清末民初時,在日本人的著作中,關於中國北方的民俗,有青木正兒編輯的《北京風俗圖譜》(日本平凡社出版,東洋文庫本),收集也頗為詳盡。這兩本書加在一起,日本人眼中的清朝盛世及末期的中國南北方風俗文物,就都可以盡覽於眼下了。

精彩插圖

《清俗紀聞》《清俗紀聞》

《閭學》卷原文及“書生禮拜之圖”

《清俗紀聞》《清俗紀聞》

太歲春牛迎春圖

《清俗紀聞》《清俗紀聞》

太歲廟打牛圖

《清俗紀聞》《清俗紀聞》

蟒袍圖

《清俗紀聞》《清俗紀聞》

產屋圖 

《清俗紀聞》《清俗紀聞》

平房鋪面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