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夏

陳金夏

陳金夏,現代武術家,長樂武協主席。是長樂市武術界訪台的第一人。他一人獨得翻子拳、張三豐太極劍、太極棍3項金牌,是獲得最多金牌的運動員,並獲“最佳組織獎”殊榮。創編並出版了《圓的運動——陳金夏太極拳械繫列》這一武術專著。

基本信息

陳金夏 - 人物簡介

陳金夏,男, 是長樂太極高手。2009年全球華人傳統武術交流大賽上奪得3項金牌。 此次武術大賽在台北小巨蛋舉行,他作為長樂市武術界訪台的第一人。他一人獨得翻子拳、張三豐太極劍、太極棍3項金牌,是獲得最多金牌的運動員,並獲“最佳組織獎”殊榮。

陳金夏 陳金夏

從8歲起,他就習練長拳、南拳以及多種器械。1977年,他拜自然門、六合門傳人洪正福教授為師。1982年,經洪老師舉薦,他正式拜師於“武林泰斗”萬籟聲大師門下。那時,他還是長樂一中的體育教師。

由於萬大師居住在福州,其住所與長樂城關相距數十公里。自從拜師之日始,他天天騎機車往返於兩地之間,足足十個年頭不敢有絲毫的懈怠,直到1992年萬大師仙逝。他的悟性與吃苦精神博得了萬大師的喜愛,被其收為關門弟子。

熟悉他的人說,陳先生創造了長樂的多個紀錄:1985年他倡導成立了長樂武術協會;2001年在“首屆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比賽中,取得太極拳、太極劍兩項世界一等獎;他的弟子在全國、省武術比賽中屢屢摘金奪銀。

當有人稱他為“長樂武術教父”時,他笑著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教父之稱萬不敢當。”

多年來,他先後出訪美國、加拿大等國,推廣中國武術。他說,外國人除了熱衷於中國的自然門、羅漢門等功夫,對太極功夫也有濃厚的興趣。

陳金夏先生說,他今生唯一的心愿就是要把自己所學所悟,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來,傳給祖國的下一代。[1]

武術經歷

拜師

自從拜萬籟聲為師後,無論寒冬還是酷暑,陳金夏風雨無阻天天騎機車到福州鼓山學藝,足足十個年頭,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

但俗話說,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陳金夏和弟子們屢屢在武術大賽中斬金收銀,正是其數十年潛心習武的回報。

8歲開始習武,“時常從門縫裡偷窺拳師們的習武場面”,後先後拜訪多位鄉間拳師。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長樂民間學武之風很盛,各鄉村民紛紛集資聘請拳師授拳。“我跟著師父,幾乎跑遍了長樂南北各鄉的每個角落。”因為這段機緣,陳金夏也得以接觸各門派的拳法,在切磋交流中,兼容並蓄、博採眾長。

1977年,陳金夏在福建體育學院學習時,受藝於洪正福教授。洪教授不僅是著名的武術家、技擊家,也是“武林泰斗” 萬籟聲大師的大弟子和得意門生。

1982年,經由洪教授舉薦,陳金夏正式拜於萬籟聲大師門下,悉心研習自然門、六合門、羅漢門、張三豐原式太極拳等技擊功夫。

萬大師居在鼓山山麓,而陳金夏當時已分配到家鄉長樂任體育教師。從長樂到師傅的住地,約有40公里的路程。自拜師之日起,無論寒冬還是酷暑,陳金夏天天騎機車往返於兩地,風雨無阻,足足十個年頭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直至1992年萬大師仙逝為止。

當年,追隨萬大師練拳的武術愛好者有數千人之多,但陳金夏卻從眾人當中脫穎而出,被萬大師正式收為弟子。“成為萬大師的關門弟子,實之不易。”陳金夏感嘆,萬大師不但將自己平生武學傾囊相授,而且讓他協助教學。

大師的指點,大量的實戰,加之苦心鑽研,陳金夏的武藝得以突飛猛進。

授藝:“在所有的體育項目中,唯獨武術是我們中國獨有的,被稱為‘中國功夫’,我們應當將其發揚光大。”

1979年,陳金夏從福建體院畢業後,回到長樂一中任體育老師。“可是,他卻常往各國小里跑,因為武術的苗子要從小培養起。”

學有所成之後,陳金夏逐漸把萬籟聲大師的武學引進長樂,於1982年開辦了自然門、六合門武術訓練班。1988年,他面向社會舉辦了24式、42式太極拳培訓班。1989年開始,他連續幾年舉辦少兒武術夏令營。

1993年3月,陳金夏參加由國家體委武術學院舉辦的全國太極拳教練員培訓班學習之後,成為長樂體校的第一個專業武術教練,正式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個春秋的課徒授業生涯。

授藝

“在所有的體育項目中,唯獨武術是我們中國獨有的,被稱為‘中國功夫’,我們應當將其發揚光大。”陳金夏告訴記者,把中國傳統武術發揚光大,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

如今的陳金夏已是桃李滿天下。他的弟子在參加全國、省武術比賽中屢屢摘金奪銀,共獲得獎牌188人次(金牌89枚)。第10屆全國運動會和世界武術錦標賽上均獲得金牌的鄭磊石,在1986年福建省少兒武術比賽中囊括男子少年組7塊金牌的蔣春豪、鄭成竹,1992年獲得省農運會太極拳冠軍的林瑞彬等,便是眾多弟子中的佼佼者。

陳金夏現為國家武術一級裁判、武術六段,長樂科技文體局副局長、長樂市武術協會主席、福建省武術協會常委。幾十年如一日,陳金夏不僅授藝,更熱心於培育人才,先後為北京體院、北師大、武漢體院、福建體院等高等院校輸送了數十位出色的學生。

“1985年,他考進福建體育學院,當時老師的工資才38塊,但卻每個月匯來5塊錢資助給我和另一位師兄弟。我認為老師是一位修其身、建其德、勤其業的典範。”陳金夏的學生,現為寧德海關政委的林佳香至今仍十分感念老師當年的幫助。

立學

近年,陳金夏總結幾十年所學所悟,創編了武術專著《圓的運動——陳金夏太極拳械繫列》

武學界有“學三年,扔三天”和“曲不離口,拳不離手”之說,意思是說練武術,學成不易;武術要成功,必須天天練。

面對社會上學太極的人數逐年增多,陳金夏立志創編出一套易學好練的太極武術。他以太極拳的陰陽哲理為主線,把數十年來的各家拳技比較、篩選、提煉、升華,然後像串珍珠一樣,把它們連貫起來,創編並出版了《圓的運動——陳金夏太極拳械繫列》這一武術專著。

這套太極,練習時只要求在直徑兩米的圓圈內完成,很受太極愛好者歡迎。

“他的強項是太極武功,這也是他一生的痴迷。圓轉運動是太極的動作特點,所以我把這本專著定名為‘圓的運動’。”陳金夏說,“武術是中華文明中的瑰寶,我有幸得之,就要把畢生所悟,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來,讓更多的人通過習武健身。”

對武術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是他永不疲倦、執著前行的動力之源。

武術成就

1986年即被授予國家一級裁判;1990年福州國際武術邀請賽,獲鞭桿金龍獎(一等獎);2001年在三亞市舉行的“首屆世界太極拳健康大賽”中,取得太極拳、太極劍兩項世界一等獎;2009年5月,首屆海峽論壇暨海峽兩岸傳統武術交流大賽在廈門舉行,他獨攬傳統拳術、傳統短器械2枚金牌,並獲得大會頒發的個人技術風格獎。20[1]2年當選福州市武術協會會長。

關於太極人物

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傳 繫辭上》。
林海鷹
李仲賢
劉洪奇
陳執經
易在勤
范魁
楊玉振
趙芹
梅苹
姜啟健
徐艷豐
李章智
高學功
陳小興
陳軍團
常關成
陳金夏
謝業雷
劉永強
陳新芳
王彥民
陳三虎
陳重慶
金仁霖
陳佳琪
任孝傑
陳迎喜
陳金堂
冉永慶
鄧明科
彭龍貴
方華榮
趙雁軍
陳西太
張永洪
陳松全
潘永琦
陳夢芝
陳夢松
陳德柱
陳萬漢
職勝歧
辛愛民
田進美
趙玉璽
陳天成
復平
崔玉傑
陳新全
陳垚
陳金鰲
王戰海
陳小軍
陳天申
喬火票
杜春民
陳長義
楊禹庭
解永法
陳向武
陳向銀
陳立朝
陳有利
郭西林
段衛星
牛汪洋
郝銀貴
康珊麗
高貞愛
張趙保
馬殿臣
職汝壘
孫玉震
郭福厚
焦海東
陳紹傑
陳有強
陳上黨
朱天才
王賜信
王西安
王成新
趙四
朱向怡
張春蘭
職永成
張福才
王學富
張勇剛
申小建
陳二虎
吳永萍
劉慎五
張福旺
陳皂羅
王銀剛
陳福旺
安三旺
葛福來
和保森
於學模
蘇道生
陳沛菊
陳伯祥
趙建宇
李樹發
丁德三
徐岱山
崔立志
李聖瑞
祁錫書
王戰軍
程乃文
陳衛生
楊民
陳繼善
傅淑雲
陳小根
陳向前
陳青萍
陳長軍
陳雲浩
王向中
陳軍營
陳有本
鄭曼青
許宣平
朱昆
李玉禎
陳國旗
范雪萍
張保中
陳迎軍
王大昭
朱保林
王慶生
吳堅毅
陳清環
程龍飛
戈金剛
陳大虎
李紀興
賀國英
余良美
李應聘
譚星
寇建偉
鄭廣濟
吳海江
段勝利
梁正雨
陳鳳英
范鴻信
朱老虎
陳全忠
王大春
姚國平
陳仲甡
張冬洋
李雅軒
洪宇剛
闞桂香
李德印
陳長峰
曾乃梁
陳冠軍
陳照丕
邵善康
傅聲遠
錢惕明
吳文翰
沈家禎
陳自軍
陳春愛
陳秉旺
陳炳
陳俊凌
徐致一
陳長流
陳世通
張蔚珍
吳志青
職寶貴
張瑞峰
王美玲
李春娥
林墨根
黨國俊
史潮記
李景林
崔仲三
陳立清
姚繼祖
祝大彤
郝月如
陳敬柏
牛俊傑
吳圖南
楊振銘
孫福全
張三豐
李經梧
何福生
顧留馨
洪均生
傅鍾文
吳威
陳微明
韓軍生
鄭定華
周遵佛
張建亮
王湘煜
陳伯先
王虎
劉萬光
陳立法
劉萬坤
陳應德
王晉讓
原占國
沙國政
陳思坦
高佳敏
林秋萍
郝為真
唐豪
王國營
陳朝霞
任建明
陳鑫
李秋成
王全國
王乾
李道子
陳瑞華
陳志偉
陳素英
張金鵬
吳英華
陳卜
沈志雲
孫存周
宋斌
陳泮嶺
陳照森
陳盆濱
李亦畲
李玉琳
武禹襄
王宗岳
陳永福
殷勤
張東武
王二平
喬松茂
傅振嵩
許禹生
陳長興
李秉慈
陳照奎
楊振鐸
張繼修
田秀臣
張文廣
李天驥
吳鑒泉
陳慶雲
張旭東[太極人物]
王培生
吉良晨
楊健侯
褚桂亭
錢鋒
楊班侯
楊露禪
陳小旺
門惠豐
張之江
王占國
王大勇
楊寶忠
陳正雷
孫劍雲
陳固安
馬岳梁
陳發科
楊澄甫
陳王廷
周敦頤
達摩
華佗
莊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