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翰

吳文翰

吳文翰,河北省南和縣人,中共黨員,長期從事政法教育工作,1990年離休。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吳文翰先生,字潤章,晚號澧陽老人,生於1928年,至今身體健康,八十有五。

先生幼小時隨父母在邢台縣生活、讀書,“七七事變”前在邢台南關東閣外讀初小。

“七七事變”隨父母避地邢台西太行山下庫房村居住。閒時,苦中取樂聽鼓曲藝人演唱《響馬傳》《英雄小八義》等曲藝節目,奠定了先生基礎藝術文化功底。

次年春,返回邢台縣,先後在邢台南關馬市街龍王廟王老玉先生和牛市水台宋雲波先生處讀書。一年後,改在“頤養書屋”(時在邢台南關小東街頤生堂藥棧里院)隨清末舉人仝酌泉夫子學習“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左傳》以及《秋水軒尺牘》(許葭村著)等書,奠定國學文史的基礎。同時隨太極拳名師李聖端先生學習“郝架”又稱“開合架”(現今稱“武式太極拳”或“武派太極拳”)拳腳、器械功夫,用來強身健體。

1949年初到北京參加革命工作,先在華北革命大學學習,後轉入中央公安幹校第一期學習(學習期間跟隨崔毅士先生學習“開合架”及“武派太極拳”);

1950年分配到公安部戰犯管理部門工作;

1952年調入北京市公安局工作;

1957年被劃分為右派,下放勞動改造;

1957年--1970年,輾轉於北京市海淀、房山、良鄉等地勞動改造;

1970年--1978年,被遣返回邢台南和,繼續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1979年回到北京市,恢復工作進入隸屬法務部北京市監管部門;

1980年--1990年,調入同系統乾訓隊(後改為北京市勞改警察學校),歷任教員、教務部主任、大專部主任等職;

1990年離休至今,從事太極拳、武派太極拳的歷史、文化、思想、套路、器械等方面的研究和整理、推廣工作。

太極拳

幾十年練拳,坎坷經歷造就武派太極理論大師

初期主要是練套路,“我在太極拳理論上的提高與一段不平凡經歷有關”,“57年我被劃為右派,被撤了職,並送到農村勞動”。吳老是個注重學習,不肯虛度時光的人,在此期間曾考慮過學習中醫等技能,但最後還是決定深入研究太極拳及其理論,認為太極拳這一古老獨特的拳種,具備技擊和健身養生的作用,將來一定會大發展。當時吳老還有個北京圖書館的借書證可繼續使用,在北圖可查閱到很多太極拳史料,從此吳老就在這圖書的海洋中遨遊,在太極陰陽中平衡,對太極拳技術、理論、起源等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並成效顯著。為後來著書立說,從事武術雜誌的編輯生涯,成為"武林一枝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革期間命運又一次“捉弄”了吳老,可這次“捉弄”卻為吳老成為武派太極拳大師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風雨人生及發展

吳老又被送回了原籍勞動,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1970年至1978年吳老回到了老家,回到了民間,回到了武術產生和發展的沃土。回到了師兄弟中間。帶著多年的功力,有了先前在“北圖”埋頭理論研究的升華,重新和師兄弟們研習拳理,實踐推手和技擊。這是多年理論研究和實踐相結合難得的機會,這個機會使吳老在武派太極拳功夫方面成長有了一個飛躍。

吳老多年的心血沒有白費,坎坷的經歷磨礪人生。

吳老離休後陸續發表過百餘篇有關武史鉤玄,太極探賾,武學研究,名家風采,掌故述要以及品德修養等學術性文章,對中華武術以及太極拳的弘揚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他的辛勤努力引起了眾多作者和讀者的廣泛關注,讚譽他是"武林一枝筆"。在辛勤筆耕的同時,他還積極地為弘揚武派太極拳貢獻自己的力量,除課徒授藝、培育後人外,還應邀為大學生和中老年太極拳愛好者講課,參加各種武術和太極拳聯誼會、研討會,聯繫各地武派太極拳優秀傳人,大力弘揚武派太極拳。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有不少人在國內外教拳或在各種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

繼往開來

作為武派太極拳的傳人,吳老具備了成為武術太極拳理論大師的各種條件。正如小傳中所述,吳老被邀請出席了多次全國性武術研討會、表演會,被聘為多家專業雜誌的編委、多次被聘為武術比賽活動的裁判評論工作,被聘為多個太極拳組織的顧問,他以古稀之年應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及太極拳愛好者之邀,以文史功理交相融會的筆法,寫出一部四五十萬字的《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專著,對武派太極的歷史沿革、拳理功法做了詳盡的介紹。由於內容充實、文筆流暢、頗多新意,面世後即博得廣大武術好者的好評。

在此次專訪中,吳老還欣然受聘,成為博武網眾多資深武術專家組成的顧問委員會成員。

太極拳名家聯誼會在珠海成立(2001.11.28)

吳文翰先生對當代太極拳的分類

太極拳的“氏”、“式”和“派”

大家知道現在社會上流傳的傳統太極拳有很多流派,吳老講,太極拳從創始到現在已經百餘年,初期並沒有門派之分。根本不分什麼“式”。1930年以前只有部分人稱“楊架”、“郝架”。才有了“流派”。

太極拳從清朝道光、鹹豐年間(約1845年前後)楊祿禪在同鄉武汝清推薦下來京城教拳,京城乃人文薈粹之地,促使外界了解和認識了太極拳的威力和魅力,從此太極拳名揚四海。

1927年前後,當時的南京政府和地方軍隊也將武術列為訓練軍隊的主要科目,於是社會上再度掀起武術熱,各省、市縣的"國術館",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由於當時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由北京移到了南京,於是太極拳名家楊少侯、楊澄甫、吳鑒泉、孫祿堂、郝月如、李香遠、陳微明、陳照丕等相繼應聘南下寧、滬、杭、穗等地教拳,將太極拳教學擴大到長江、珠江流域。

在這些太極拳大師的傳播作用下,太極拳遍布大江南北,他們的風格各異,使人感覺隨都為太極拳但套路、架式區別明顯,各具特色,從而就有了不同的太極拳流派之分。

在文字上最早體現流派的是30年代山西省《體育旬刊》馬立伯在文章中首先使用了“派”字來區分不同流派的太極拳。這個稱呼一致沿用到40年代末,50年代初。

普及

50年代以後,陸續編定出版了24式簡化太極拳等一系列方便廣大民眾學習、推廣的規定套路太極拳,楊式、陳式、武式傳統套路也陸續出版了圖書資料。從而用“式”字來區分不同架式的太極拳的說法流傳開來,並被普遍接受。

用“氏”字來區分太極拳流派在30年代就有人採用,但大量流行是在80年代許多本門練家出書和音像資料時採用“氏”字而出現的。

這“氏”字有效區分了太極拳的流派和傳承,但無疑有家族“狹隘”之嫌。況且外姓人學拳打拳者甚眾,用這個“氏”字顯然不合適。用架式的“式”字來區分流派的說法較好的體現了不同太極拳的流派,傳承和架式的區別。又沒有家族狹隘成分。從而被廣泛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吳老認為,這個“式”字仍有不足之處,因為同為楊式、武式太極拳,不同地區,不同的人演練也不一樣,而且有的區別還很大。但很明顯他們是同一傳承和風格的太極拳,從而也給很多人帶來了不小的迷惑,同為楊式、武式或吳式,動作有多有少,同一動作名稱打法卻不一樣,到底誰打的對?,到底誰的是正宗?不停的有這樣的疑問和爭論。為此吳老贊成用“派”字來區分不同流派和傳承的太極拳。並在他的著作中用“武派”來代表“武式”太極拳。

用“派”字來區分楊、武、吳、孫等各種太極拳的不同,既可區分不同傳承脈絡的太極拳,又可包容同一派內的不同打法、個人風格的太極拳。武派中吳老自己、陳明潔、郝少如等都有不少傳人,但都是從武禹襄那裡傳承下來的。

一個“派”字,減少了很多正宗之爭,多了許多的包容。只要早期是同一個傳承,具有相同的風格特點,即便在架式、動作上有些不同都可是一個流派,都應為本流派太極拳,以及對整個太極拳事業的繼承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有人擔心用派字是否會形成宗派,吳老認為:宗派不是用什麼字造成的。不用這個“派”字,也擋不住有宗派出現。只要我們加強引導,明白這個“派”不過是具有更多包容、方便區分不同流派風格的太極拳的一個稱呼而已。

邢台國術研究社

李聖端乃邢台早期著名的武術家。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他與郝中天、鄭月南、王老延共同創辦了邢台最早的武術團體--少林會(地點在羊市水坑),開科收徒,傳授查拳、六合拳、太極拳等拳術和器械。民國十九年,他們回響國民政府的號召,將少林會改為國術研究社。

一代宗師郝為真至所以能抵邢課拳授徒,除了永年與邢台相近的地理因素外,還得益於邢台"天吉貨棧"的老闆申輔繡。時郝為真次子郝文桂(字月如)在"天吉貨棧"司帳,申輔繡久幕郝為真大名,聘郝教授太極。李聖端,郝中天等藉機拜師郝為真。果然是嚴師出高徒,高人教授有方,弟子學得刻苦,一大批太極高手脫穎而出。這便是武式太極拳盛行於邢台的主要源頭,陳固安即出自國術社的優秀人才之一。

學拳只為身體壯

吳老老家在河北省南和縣,距著名的太極之鄉永年僅幾十里地,這裡習武之風盛行,也是武術之鄉,洪拳、二郎拳、梅花拳,太極拳自然練的人不少。小時練拳的原因很簡單,父母只是希望家裡的孩子身體能壯一些。

吳老拜邢台國術研究社社長李聖端先生為師專攻"郝架"(武派太極拳)。同時跟隨王彭年、郝中天、鄭月南、學習不少刀槍劍棍,六合拳功夫。從而練就了一身拳腳和好身體。

活動及著作

《武魂》特約編委、攥稿人;《名家講堂》攥稿人;香港《中國功夫》中英文雜誌顧問;

北京市、吉林市、鄭州市、石家莊市、北美洲武(郝)派太極拳研究會名譽會長;

香港世界武術家聯合會名譽主席;

第二屆、第三屆世界太極拳修煉大會武派太極拳導師;

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授予“功勳杯”、“特級大師”;

著有《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太極拳書目考》、《吳文翰武術文存》等著作;

另著有“太極拳的文化內涵”、“太極拳起源的幾種說法”、“徳為藝先,武以德顯”等二百多篇有關武史鉤玄、太極探跡、武學研究、武德掌故、拳法、拳理、拳架、拳史等學術文章。

貢獻

吳文翰先生是我國當代武派太極拳代表人物,太極拳歷史學家、理論家、思想家、作家、實踐家和學者。

先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方法、觀點,合理揚棄、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廣泛吸收借鑑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近代、現代、當代太極拳運動科學的劃分為開創奠基、倡導發展和推廣普及三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為太極拳運動史論研究明確了不同階段的研究重點和方向。

先生立足於中國太極拳運動的總體發展概況,兼容並蓄、博採眾長、精挑細選、吐故納新,歷時5年之久,編輯整理介紹了48部頗具代表性的太極拳經典書籍,初步勾勒出了中國傳統太極拳“拳法、拳理、拳史”三大學術體系,豐富和完善了太極拳理論學術的總體框架,為今後太極拳運動的發展提供了歷史借鑑。

先生亦文亦武、功理兼備、著作頗豐,對太極拳運動的研究和推廣、傳播,尤其對武派太極拳的發展和推廣做出了貢獻。

貢獻

在辛勤筆耕的同時,他還課徒授藝、培育後人,大力弘揚武派太極拳。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有不少人在國內外教拳或在各種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

博武網顧問

簡介

幼年曾拜武術家邢台國術研究社社長李聖端先生為師學習武派太極拳,經多年研習,頗有心得。曾應邀出席1986年第一屆全國太極拳名家研討會和1988年第二屆全國太極拳名家傳人研討表演會。論文發表在《武林》雜誌。曾任第二、第三屆世界太極修煉大會武派太極拳導師;河南省鄭州市武式太極拳研究會、美國武式太極拳研究會、北美洲武(郝)派太極拳總會名譽會長。

職務

又先後應聘充任《武術健身》雜誌特邀編輯,《中國太極拳》雜誌編委,《太極》雜誌特約編委,《香港武藝》顧問,《武魂》雜誌編委,熱情地聯繫海內外資深作者,審校、編髮了大量有一定水平的太極拳文章,培育出一批青年作者。同時,在多家武術專業雜誌上發表過百餘篇武術學術性文章,被譽為"武林一枝筆"。近吳老又受聘擔任《永年縣太極拳志》顧問。

評價

他以古稀之年以文史功理交相融會的筆法,寫出《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專著。對武派太極的歷史沿革、拳理功法做了詳盡的介紹。1998年被第五屆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誼會授予"特級大師"稱號。2001年以武派太極拳專家名義赴港參加萬人"太極拳大匯演",對傳播太極拳藝弘揚中華文化再次貢獻力量。

關於太極人物

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傳 繫辭上》。
林海鷹
李仲賢
劉洪奇
陳執經
易在勤
范魁
楊玉振
趙芹
梅苹
姜啟健
徐艷豐
李章智
高學功
陳小興
陳軍團
常關成
陳金夏
謝業雷
劉永強
陳新芳
王彥民
陳三虎
陳重慶
金仁霖
陳佳琪
任孝傑
陳迎喜
陳金堂
冉永慶
鄧明科
彭龍貴
方華榮
趙雁軍
陳西太
張永洪
陳松全
潘永琦
陳夢芝
陳夢松
陳德柱
陳萬漢
職勝歧
辛愛民
田進美
趙玉璽
陳天成
復平
崔玉傑
陳新全
陳垚
陳金鰲
王戰海
陳小軍
陳天申
喬火票
杜春民
陳長義
楊禹庭
解永法
陳向武
陳向銀
陳立朝
陳有利
郭西林
段衛星
牛汪洋
郝銀貴
康珊麗
高貞愛
張趙保
馬殿臣
職汝壘
孫玉震
郭福厚
焦海東
陳紹傑
陳有強
陳上黨
朱天才
王賜信
王西安
王成新
趙四
朱向怡
張春蘭
職永成
張福才
王學富
張勇剛
申小建
陳二虎
吳永萍
劉慎五
張福旺
陳皂羅
王銀剛
陳福旺
安三旺
葛福來
和保森
於學模
蘇道生
陳沛菊
陳伯祥
趙建宇
李樹發
丁德三
徐岱山
崔立志
李聖瑞
祁錫書
王戰軍
程乃文
陳衛生
楊民
陳繼善
傅淑雲
陳小根
陳向前
陳青萍
陳長軍
陳雲浩
王向中
陳軍營
陳有本
鄭曼青
許宣平
朱昆
李玉禎
陳國旗
范雪萍
張保中
陳迎軍
王大昭
朱保林
王慶生
吳堅毅
陳清環
程龍飛
戈金剛
陳大虎
李紀興
賀國英
余良美
李應聘
譚星
寇建偉
鄭廣濟
吳海江
段勝利
梁正雨
陳鳳英
范鴻信
朱老虎
陳全忠
王大春
姚國平
陳仲甡
張冬洋
李雅軒
洪宇剛
闞桂香
李德印
陳長峰
曾乃梁
陳冠軍
陳照丕
邵善康
傅聲遠
錢惕明
吳文翰
沈家禎
陳自軍
陳春愛
陳秉旺
陳炳
陳俊凌
徐致一
陳長流
陳世通
張蔚珍
吳志青
職寶貴
張瑞峰
王美玲
李春娥
林墨根
黨國俊
史潮記
李景林
崔仲三
陳立清
姚繼祖
祝大彤
郝月如
陳敬柏
牛俊傑
吳圖南
楊振銘
孫福全
張三豐
李經梧
何福生
顧留馨
洪均生
傅鍾文
吳威
陳微明
韓軍生
鄭定華
周遵佛
張建亮
王湘煜
陳伯先
王虎
劉萬光
陳立法
劉萬坤
陳應德
王晉讓
原占國
沙國政
陳思坦
高佳敏
林秋萍
郝為真
唐豪
王國營
陳朝霞
任建明
陳鑫
李秋成
王全國
王乾
李道子
陳瑞華
陳志偉
陳素英
張金鵬
吳英華
陳卜
沈志雲
孫存周
宋斌
陳泮嶺
陳照森
陳盆濱
李亦畲
李玉琳
武禹襄
王宗岳
陳永福
殷勤
張東武
王二平
喬松茂
傅振嵩
許禹生
陳長興
李秉慈
陳照奎
楊振鐸
張繼修
田秀臣
張文廣
李天驥
吳鑒泉
陳慶雲
張旭東[太極人物]
王培生
吉良晨
楊健侯
褚桂亭
錢鋒
楊班侯
楊露禪
陳小旺
門惠豐
張之江
王占國
王大勇
楊寶忠
陳正雷
孫劍雲
陳固安
馬岳梁
陳發科
楊澄甫
陳王廷
周敦頤
達摩
華佗
莊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