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縣

興安縣

興安,位於廣西東北部的湘桂走廊,地處北緯25°18′~ 26°55′、東經110°14′~110°56′之間,屬桂林市轄縣,是湘漓二水之源,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靈渠的所在地,自古以來即是楚越文化交匯之區。湘桂鐵路和國道322線一級公路斜貫全境,縣城南距“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區57公里。總面積2348平方公里;人口37.2萬,其中農村人口31.1萬。境內居民以漢族為主,另有瑤、壯等少數民族1.3萬人。轄6鎮4鄉,縣城興安鎮,位於全縣中部,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興安地勢由西北部以貓兒山為主峰的越城嶺山地和東南以盤皇殿為主峰的都龐嶺海洋山余脈相對傾斜,形成兩大山之間的狹長地帶,俗稱“湘桂走廊”。

基本信息

歷史

興安縣興安樂滿地

歷史事件 古往今來,興安這塊土地上曾發生了無數的重大歷史事件,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歷史大劇。秦始皇從這裡統一嶺南,紅軍在這裡轉危為安。興安堪稱“濟治之都”和“興盛之邦,安國之都”。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尉屠睢率兵50萬為五軍,發動了征服嶺南的戰爭,其中的一軍即取道興安南攻百越。由於山路崎嶇,秦軍糧草運轉困難,戰爭進展緩慢,“三年不解甲馳駑”。為了解決秦軍糧餉運轉的困難,秦始皇命史祿率卒在興安境內的湘、漓二水之間開鑿一條人工運河——靈渠,溝通了長江、珠江水系,解決了秦軍的後勤補給問題,秦軍迅速統一了嶺南

東漢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女子徵側、徵貳姐妹叛漢,攻陷嶺南60餘城,建武十八年二月,漢伏波將軍馬援率大軍取道興安,南平交趾。馬援途經興安期間,曾疏浚靈渠,並修建馬嘶橋一座,成為百姓美談。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在今興安縣境設臨源縣,唐初大將、衛國公李靖於今興安縣城城台嶺上築臨源縣城,並以此為基地,向南收服了梁武帝肖銑之殘部,平定了嶺南。唐寶曆元年(公元825年),桂管觀察使李渤重修靈渠,增設了鏵嘴和陡門,這是靈渠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修,其所修建的鏵嘴和陡門確保了靈渠永久的安全和通航。尤其是陡門的修建,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個創舉。被稱為“世界船閘之父”。宋嘉祐三年(1052年),壯族首領儂智高叛宋,宋朝派大將狄青及楊家將楊文廣、楊八姐(文廣姐)前往征討,途經興安嚴關,留下了動人的傳說。

1934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興安,選定在縣城以北23公里的界首鎮突破湘江。英勇的紅軍將士與國民黨軍隊展開了紅軍長征途中最大的一次戰役——湘江戰役。以傷亡4萬人的代價,終於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第四道封鎖線,紅軍從此轉危為安,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基礎。1996年10月,一架二戰時期美軍失事飛機殘骸在貓兒山原始森林被發現,使當時冷淡的中美關係揭開了新的篇章。

興安縣伏波將軍

重要人物 興安自古地靈人傑,人文薈萃。由於靈渠的修通,古往今來,過往靈渠的文臣武將、達官貴人和文人騷客不計其數。美麗的靈渠也哺育了興安境內無數的優秀兒女。

早在靈渠開鑿過程當中,就有為修靈渠而殉職的張、劉、李三將軍的動人傳說,如今紀念“三將軍”的古墓猶存。靈渠修建歷史上有四個著名的人物“四賢”——即秦郡監史祿、漢伏波將軍馬援、唐桂管觀察史李渤、唐桂州刺史魚孟威

足跡到過靈渠的重要歷史人物還有唐代宰相張九齡、大文豪柳宗元、大詩人李商隱;宋代的政治家范成大、李師中,詩人張孝祥、劉克莊;明代宰相嚴嵩、政治家嚴震直、董傳策,著名學者解縉,大旅行家徐霞客;清代詩人袁枚;民國時期的總統蔣介石夫婦、副總統李宗仁和民國要人李濟深、白崇禧,劇作家田漢、詩人柳亞子。紅軍長征途中,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劉伯承、林彪、聶榮臻等一大批紅軍高級領導人均路過興安。

行政區劃

興安縣歷史悠久,是廣西境內最古老的縣之一。遠古屬百越之地,春秋戰國時期是楚國之域。秦在境內設零陵縣,漢屬始安縣,唐初設臨源縣,後改名全義縣。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改名興安縣,取“興旺安定”之意,沿用至今。

2000年下轄3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鎮:興安鎮、界首鎮、溶江鎮。鄉:湘漓鄉、漠川鄉、白石鄉、崔家鄉、高尚鄉、嚴關鄉、金石鄉。民族鄉:華江瑤族鄉

2005年8月,撤銷金石鄉,整建制併入溶江鎮。2005年底,興安縣轄6個鎮、3個鄉、1個民族鄉。

地理

地形東南和西北高,中間低,西北部為越城嶺山脈,其主峰貓兒山海拔2141.5米,是華南第一高峰;東南縱貫都龐山脈。兩大山脈中間的狹長地帶為“湘桂走廊”,其間分布著丘陵及河谷平原。

氣候 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為17.8℃,極端最高氣溫38.5℃,最低氣溫-5.8℃,年平均降水量1842毫米,年無霜期293天以上。

河流 境內河流主要有屬長江水系的湘江,屬珠江水系的灕江;由於興安海拔較高,自古有“興安高萬丈,水往兩頭流”之說,形成湘江北去、灕水南流的獨特景觀。靈渠,是秦代開鑿連線湘江、灕江的人工運河,全長36.4公里。

資源

土地資源 全縣有耕地2.06萬公頃,人均耕地0.06公頃。森林覆蓋率為76.4%,活立木蓄積量為550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縣內探明有開採價值的礦產資源有16種,主要有鐵、鎢、金、鉛鋅、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等。

文物資源興安的文物古蹟頗為豐富,有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靈渠,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桂北第一雄關”古嚴關、秦城遺址、石馬坪漢代古墓群、界首紅軍堂等。

經濟

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實現38.4億元,年均增長13.5%,經濟總量實現了較大增長,2006年獲得“中國十大魅力名鎮”稱號。財政總收入2.42億元,平均每年以16%以上的速度增長,四年時間將近翻了一番,財政狀況明顯好轉。金融存款增勢強勁。存款餘額突破22億元,實現了每年近2億元的增長速度,為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資金保障。發展後勁明顯增強。固定資產投入完成15.81億元,是2002年的2.6倍,年均增長27.9%,為全縣經濟發展儲備了強大的動力。結構調整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41.4:27.7:30.9發展到2005年的30.5:39.4:30.1,由一、二、三向二、一、三產業比重轉變的趨勢顯著增強。

工業 以工業為主的二次產業首次超過了一產和三產,並一直保持高速發展的勢頭不減弱,實現了歷史性的重大突破。四年來引進了包括海螺、靈鑫、大錳、宏興、康達等大項目在內的工業投資項目496個。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0.59億元,五年間增長了3.4倍,實現利潤9727萬元,改變了多年以來工業利潤負增長的局面。“工業強縣”戰略得到深入貫徹落實,縣域經濟步入加快發展的新起點。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2年的2603元增加到2005年的3427元,農民人均每年增加了近300元的收入,民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業產業化程度得到不斷提高,產業鏈逐漸拉長,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成效日益凸顯。先後獲得“中國科普示範縣”、“中國科技進步先進縣”、“中國農業生態示範縣”、“中國綠化模範縣”、“自治區農產品加工示範縣”和“自治區首批綠化模範縣”等一批榮譽稱號。主要有水泥、竹木加工和方解石加工為主的建材業和食品工業,主要工業產品有水泥、礦粉、竹木製品、白酒、罐頭等。

農業 興安自然環境優越。湘漓二水在這裡發源,華南第一峰“貓兒山”在這裡崛起。是農業耕作區和水果種植區。主要農產品有大米、柑橘、葡萄、銀杏、毛竹、杉木等;是全國著名的“銀杏之鄉”和毛竹基地,是廣西最大的葡萄產區,號稱“南方的吐魯番”。

旅遊業 城市建設邁出了新步伐。先後完成了體育館、雙擁路、火車站廣場、桂北農貿市場、秦文流觴、水街、靈渠鏵嘴的建設工程;改造了中心廣場、縣城污水處理系統、志玲路、三台路及小街小巷;啟動了商業步行街、聖龍山莊等一批重點工程。城區面積進一步擴大,市容市貌明顯改善,城市品位得到了提高。鄉村規劃改造建設進展較快,道路和衛生狀況有了明顯改觀,農村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旅遊產業健康發展,知名度得到較大提高。2005年榮獲“中國十大魅力名鎮”稱號,為旅遊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6年遊客量突破百萬人次,實現了較大的增長。

面積人口

興安縣超然派

總面積2348平方公里;人口37.2萬,其中農村人口31.1萬。境內居民以漢族為主,另有瑤、壯等少數民族1.3萬人。轄6鎮4鄉,縣城興安鎮,位於全縣中部,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區面積10.5平方公里,人口約8萬人。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5392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興安鎮83575;湘漓鎮45632;界首鎮36242;高尚鎮46909;嚴關鎮19401;溶江鎮44605;漠川鄉20858;白石鄉12098;崔家鄉20876;華江瑤族鄉15682;金石鄉8042。

交通通信

興安交通便利,湘桂鐵路和322國道一級公路斜貫中部。鐵路可通中國各地,公路直達快班每半小時發往桂林一趟、每天往返南寧二趟,並有通往廣州等省外城市的班車,全部鄉鎮和99%的行政村通汽車。全縣程控電話裝機容量3萬門,有用戶15000多戶;100%的行政村可收到廣播電視,行動電話和網際網路可與世界五大洲相通。

科教文衛

教育 興安的教育在嶺南地區亦稱興盛,早在宋朝慶曆年間即開辦了縣學,著名的縣學有灕江書院。自宋至清,興安共考取進士60餘名,舉人202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興安的教育事業更有了長足的發展,適齡學生入學率、大中學校升學率逐年上升,聯考上線錄取率連續幾年居廣西第一,每年都有大批考生被清華、北大等重點高等院校錄取。

文化 興安由於地處楚越之交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以來便是中原漢文化和嶺南百越文化的交匯之地,尤其是靈渠修通以後,成了連線中原與嶺南的重要紐帶,對促進中原與嶺南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興安這塊神奇的土地因而也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給興安留下了大量優秀的詩詞文章,其中知名的詩詞400餘首,文章100餘篇。唐代的張九齡,柳宗元、李商隱,宋代范成大、張孝祥、劉克莊,明代解縉,清代袁枚,當代郭沫若、田漢、柳亞子、翦伯贊、賀敬之等都留下了優美的詩詞、文章。

民間文藝


興安的民間文藝也較發達,是桂劇彩調的故鄉。較有地方特色的文藝形式還有漁鼓、文場、馬仔調、師公舞、牌燈、板凳龍、山歌、賀郎歌、孝歌、開山歌等。民國時有“桂戲狀元”蔣晴川、“彩調狀元”劉順卿,當代著名桂劇表演藝術家蔣金亮,於上世紀50年代曾進京參加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受到當代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馬連良、袁世海和豫劇表演大師常香玉的高度讚譽。

民俗風情
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興安是湘方言與西南官話的交匯之域。居民交際通用語言為帶有湘方言口音的西南官話和湘方言,少數地區使用漢語土話和瑤語

興安民間較注重的傳統節日有立春、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立夏、六月六、七月半(鬼節)、中秋等。民間風俗有春節貼春聯、放鞭炮、拜年、舞獅,元宵吃湯元,清明掃墓祭祖,端午劃龍船、插菖莆,農曆六月六嘗新米、七月半祭祖先,中秋吃月餅、插柚香,結婚娶媳唱賀郎歌、鬧洞房,喪葬時“鬧喪”(包括請鼓樂班子奏哀樂、唱孝歌、出殯喊祭等等)。

建築文化
興安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條件,建築風格亦有其獨特之處,青磚灰瓦、馬頭牆、花格窗、吊腳樓、木板牆,既傳承了一些秦漢風格,又有明顯的南國神韻。從中可看到某些江南水鄉的影子,亦可領略到嶺南百越民居的元素。

著名的古建築有靈渠四賢祠、湖廣會館、萬里橋、馬嘶橋、娘娘橋、縣城水街民居、白石秦家大院古民居等。

旅遊

興安旅遊資源豐富,是大桂林旅遊圈的次中心,主要旅遊景點有靈渠、水街、樂滿地休閒世界、貓兒山國家森林公園、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秦家大院古村、湘江源等。有涉外星級賓館4家,其中五星級1家,全年接待遊客100萬人次。

世紀冰川大溶洞”景區 興安縣新開發的“世紀冰川大溶洞”景區,

以景奇、美、精而盛名,目前已成為大桂林旅遊圈一個旅遊新亮點。該洞不僅鐘乳石景觀豐富,有水陸兩條路線,而且發現洞中有反映第四紀冰川冰期變化的遺蹟及部分像冰川、雪山的景觀,從而奠定了其獨具一格的旅遊開發價值,故取名為“世紀冰川大溶洞”。洞中奇特的景觀有冰川世界、冰山雪蓮、西施閨房、美女梳妝、九天銀河、高山流水、千年銀杏、彌勒顯靈、海底龍宮、生命之源、明珠呈祥等30多個,遊覽時間為一個小時左右。

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廣西桂林市的北部,地處東經110°20′—110°35′,北緯25°48′—25°58′之間,區域面積17008.5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原生性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國家保護的動植物物種;灕江、資江、潯江三江源頭水源涵養林。它以獨特的山地環境和氣候條件形成了許多絢麗的氣象景觀,其日出、晚霞、雲海、煙雨、冰雪都極富景觀價植,盡顯泰山之雄、華山之險、廬山之幽、峨眉之秀、黃山之美!貓兒山分為四大景區:九牛塘幽谷及珍稀植物園、老山界十里杜鵑畫廊及紅軍長征故道、高山亞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高山森林濕地及三江源鐵杉林生態區、高山攬勝探險區。

樂滿地主題樂園 占地60公頃,是度假世界第一期工程投資最大的項目,在2002年度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景區,同時通過了ISO9001及ISO14001兩項國際權威機構的質量標準體系認證,後又被評為“2002年度中國旅遊報.中國旅遊知名品牌”以及“全國十佳主題樂園”;2005年主題樂園又獲得“廣西十佳旅遊景區”的稱號。

園區由六大不同特色風格的主題區和森林遊樂區組成,取自從中國出發通往世界之意,六大主題區分別是:時空交錯的歡樂中國城、驚險刺激的美國西部區、奇妙魔幻的夢幻世界區、充滿神秘的海盜村、高貴典雅的歐洲區以及熱情洋溢的南太平洋區。園內的主要設施有:飛天龍、極速動感、大峽谷急流泛舟、鬼屋歷險、碰碰車、海盜船、醉酒桶、飛艇衝浪、破浪過山車、超級鏇風、笨豬跳......等等二十多項遊樂設施。

秦城水街 位於興安縣城,是秦代開鑿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靈渠的一段,長約1公里,傳承了古秦漢文化,又融合中原漢文化與嶺南百越文化於一體。水街沿渠而建,舟橋眾多,在古代便是商賈雲集,文人詠嘆之地。水街整體分為五個是題:古建設文化、古橋文化、古石雕木雕文化、古靈渠文化、嶺南市井風俗文化,是桂林旅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主要景點有秦文流觴、娘娘橋、萬里橋、七層佛塔、北街里、馬嘶橋、湖廣會館、灕江書院、照壁磚雕、百米浮雕、三將軍墓等。

烈士紀念碑園 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中宣部命名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位於廣西興安縣城,距桂林市63公里。主要紀念建築有大型群雕、主碑、紀念館等。群雕長46米,高11米,由四個巨型頭像和五組浮雕組成,藝術地再現了當年紅軍突破湘江封鎖線的壯烈場景;主碑高34米,聳立於獅子山頂,主體為三支直插藍天的步槍造型,象徵著“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主碑和群雕由184級台階連線,陡峭的台階寓意紅軍長征的艱難歷程;紀念館位於獅子山北山腳,館內陳列著湘江戰役軍事模型圖、中央領導人的題詞及紅軍部分實物等。是全國重要的革命紀念地和旅遊觀光區。

靈渠興安歷史文化的源頭和象徵,又名澪渠、零渠、秦鑿渠、明清時期稱陡河。民國年間,又稱為湘桂運河。它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由於它溝通了湘江和灕江,從而連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國兩千餘年來,成了嶺南和中原唯一交通孔道。靈渠設計巧妙,建築精當,是中國古代水利建築中一顆璀璨的明珠。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超然派度假山莊 款款地坐落在流溪河畔,山莊前是綠地、山林、小溪。這裡的環境悠閒自在,中西結合的建築風格,不是刻意的豪華,也不是隨意的簡單,而是一種家的溫暖和舒適。山莊對面,走放眼望去,群山下的農舍在雲霧繚繞間若隱若現,寧靜悠遠。沿著潺潺的溪流漫步,感受溪水的清爽碧藍。告別城市的喧囂與忙碌碌,徜徉於綠的海洋之中,感受心靈的閒情雅致,感受匹特博槍林彈雨的刺激,越野車的風馳電掣,漂流的驚險……沉醉在這超然脫俗的境界中。

特產

白果、柑桔、毛竹、茶葉、香菇等,其中糧食、毛竹、柑桔、白果、生豬先後被列為全國和全區的生產基地縣,白果產量居全國第二。

白果 別名銀杏核、公孫樹子、鴨腳樹子。銀杏,又名白果,是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植物學家常把銀杏與恐龍相提並論,並有植物界的大熊貓之稱。銀杏屬於乾果類,在諸多的乾果中,銀杏的經濟價值排名第三。白果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食用和藥用。

食用白果,養生延年,銀杏在宋代被列為皇家貢品。日本人有每日食用白果的習慣。西方人聖誕節必備白果。就食用方式來看,銀杏主要有炒食、烤食、煮食、配菜、糕點、蜜餞、罐頭、飲料和酒類。

廣西桂林地區的興安、靈川一帶,海拔在二百八十至六百米之間,四季分明,氣溫適中,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宜於白果樹的生長,成為全國白果主要產地之一。這裡的白果果實肥大,肉嫩味甘,產量也高,還比全國其他地方早熟近一個月,因而馳名國內外,成為廣西的著名特產,年產量為三四百萬斤,遠銷香港,並出口東南亞、日本等地。

毛竹 又名“楠竹”、“孟宗竹”。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單軸散生型。鞭、根、蔸、枝、籜等具有極高的工藝加工價值,竹筍味道鮮美,製作的“玉蘭片”是極好的饋贈佳品。春日出筍期,採挖春筍,鮮筍質嫩、脆、味鮮美。筍經烹飪加工,可做出許多美味佳肴。竹稈是重要木材植物。

柑桔 柑桔包括橙子、柚子、檸檬、廣柑、蜜橘等。柑橘含有豐富的糖分、果酸和多種維生素。柑桔具有順氣、止咳、健胃、化痰、消腫、止痛、疏肝理氣等多種功效,所以是很好的中藥材。臨床上常用來治療壞血病、夜盲症、皮膚角化、嘔吐胃寒、胸悶脅痛、肋間神經痛、疝氣、乳汁不通、睪丸腫痛等病症。

桂林馬蹄 馬蹄又名荸薺,生長在水田裡。廣西各地均產馬蹄,但以桂林的最為有名。桂林馬蹄形狀扁圓,外皮棕紅鮮亮,肉質雪白細滑,清甜無渣,爽脆可口。當年魯迅先生在給廣西陳此生的信中曾讚羨說:“桂林荸薺,亦早聞雷名,惜無福身臨其境,一嘗佳味,不得巳,也只好以上海小馬蹄(此地稱荸薺如此)代之耳。”桂林馬蹄自古就享有盛譽,在清代還被當作貢品奉獻皇帝享用。馬蹄是人們愛吃的美味水果,它含有澱粉、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糖等成分,能當藥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它“主治消渴痹熱,溫中益氣”,“開胃下食”,“厚人腸胃”,“消宿食,飯後宜食之”。此外,馬蹄還能作各種菜餚的配料,如炒豬肝、炒肉片、炒雞、炒鴨,放點馬蹄,別有風味。(桂林)

美食

:興安人熱情好客,飲食文化十分豐富。飲食風味受湘菜、粵菜和嶺南少數民族風味影響,以湘菜風味為主。代表性的美味佳肴有香芋扣肉、清水燉雞、白果燉老鴨、酸辣禾花魚冬筍炒臘肉等等。佐餐開胃的醃菜有酸辣椒、剁椒、酸豆角、酸生薑等,令人垂涎。傳統小吃有桂林米粉、粑粑、油茶等。興安酒文化亦較發達,不僅出產廣西馳名的“秦堤三花酒”、村村皆釀米酒,而且喜歡以酒待客,席間勸酒,部分地區辦紅白喜事時還以“喊席”助興。讓人從酒香中感受到醇醇的桂北鄉情。

糍粑 也稱糯米粑粑,製作工藝精細。把上好糯米蒸熟後,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飯全融,像棉團狀,然後再取出糯漿做成圓團,放入蒸籠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內餡,如豆蓉、蓮蓉、芝麻桂花糖等,質地細膩柔韌、潔白晶美,如趁出籠時熱氣騰騰,再裹上點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鮮,口感細滑沁甜。為桂林名小吃之一。春節前農村家家戶戶都打糍粑。用來走親訪友,象徵著團圓、祥和。

興安油茶 侗、瑤、漢等族飲料。將茶葉用油炒,然後加水煮熬,沸開後濾出茶葉渣,即成油茶。食用時,要配以調料和副食。以高尚、漠川、白石、崔家等鄉出名。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以其獨特的風味遠近聞名。其做工考究,先將上好大米磨成漿,裝袋濾乾,揣成粉團煮熟後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園的稱米粉,片狀的稱切粉,通稱米粉,其特點是潔白、細嫩、軟滑、爽口。其吃法多樣。最講究滷水的製作,其工藝各家有異,大致以豬、牛骨、羅漢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濃郁。滷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風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鮮粉、原湯粉、滷菜粉、酸辣粉、馬肉米粉、擔子米粉等。

白果燉老鴨 桂林餐館裡的“拳頭菜”,主要原料是產在桂林興安,靈川一帶的白果(銀杏)和老鴨,用文火清燉而成,其特點是湯微苦,果香肉甜,營養豐富,四季皆宜。白果性涼,老鴨清火,所以白果燉老鴨即是一道可口的菜餚,又是一種滋補五臟、開胃生津、化痰止咳,潤肺益氣的上好補品。

廣西壯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南寧市青秀區 | 興寧區 | 西鄉塘區 | 良慶區 | 江南區 | 邕寧區 | 武鳴縣 | 隆安縣 | 馬山縣 | 上林縣 | 賓陽縣 | 橫縣
柳州市城中區 | 魚峰區 | 柳北區 | 柳南區 | 柳江縣 | 柳城縣 | 鹿寨縣 | 融安縣 | 融水苗族自治縣 | 三江侗族自治縣
桂林市象山區 | 秀峰區 | 疊彩區 | 七星區 | 雁山區 | 陽朔縣 | 臨桂縣 | 靈川縣 | 全州縣 | 平樂縣 | 興安縣 | 灌陽縣 | 荔浦縣 | 資源縣 | 永福縣 | 龍勝各族自治縣 | 恭城瑤族自治縣
梧州市萬秀區 | 蝶山區 | 長洲區 | 岑溪市 | 蒼梧縣 | 藤縣 | 蒙山縣
北海市海城區 | 銀海區 | 鐵山港區 | 合浦縣
防城港市港口區 | 防城區 | 東興市 | 上思縣
欽州市欽南區 | 欽北區 | 靈山縣 | 浦北縣
貴港市港北區 | 港南區| 覃塘區 | 桂平市 | 平南縣
玉林市玉州區 | 北流市 | 容縣 | 陸川縣 | 博白縣 | 興業縣
百色市右江區 | 凌雲縣 | 平果縣 | 西林縣 | 樂業縣 | 德保縣 | 田林縣 | 田陽縣 | 靖西縣 | 田東縣 | 那坡縣 | 隆林各族自治縣
賀州市八步區 | 鐘山縣 | 昭平縣 | 富川瑤族自治縣
河池市金城江區 | 宜州市 | 天峨縣 | 鳳山縣 | 南丹縣 | 東蘭縣 | 都安瑤族自治縣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 巴馬瑤族自治縣 |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 大化瑤族自治縣
來賓市興賓區 | 合山市 | 象州縣 | 武宣縣 | 忻城縣 | 金秀瑤族自治縣
崇左市江州區 | 憑祥市 |寧明縣 | 扶綏縣 | 龍州縣 | 大新縣 | 天等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