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坡縣

那坡縣

那坡縣地處桂西南邊陲、雲貴高原余脈六韶山南緣,東南與靖西市相連,西北面與雲南省富寧縣毗鄰,南和西南面與越南接壤,擁有207公里長的邊境線,是廣西陸地邊界線最長的縣份。2004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八角之鄉”榮譽稱號。龍合鎮是在2018年3月15月撤鄉改為龍合鎮,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位置

那坡縣 那坡縣
那坡縣行政上隸屬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管轄。地跨東經105°31′至106°5′,北緯22°55′至23°32′。東及東北部與靖西市相連,南及西南部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高平、河江兩省接界,西及西北部與雲南省富寧縣接壤。東從坡荷鄉照陽關起,西至百都鄉白雲山止,橫寬直線距離38公里;南自平孟鎮湯那山起,北至城廂鎮卡臘山止,縱長直線距離67公里。國界線長206.5公里,是廣西陸上疆界線最長的縣份之一,轄9個鄉鎮,全縣國土面積2231.11平方公里。現成所在地城廂鎮距百色市254公里,距首府南寧405公里,距雲南省昆明市700公里,平孟口岸距越南高平48公里,距越南首府河內200多公里。

氣候

縣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21.7℃,日照1656.5小時,降雨量1258.4毫米,春季(2—4月),冷空氣活動頻繁,常出現低溫陰雨甚至倒春寒天氣,多數年份早稻插秧期雨量不足,發生春旱,春末常有局部冰雹發生。夏季(5—8月)氣溫高,7月至8月中旬,日平均氣溫在25℃以上,最高達35℃以上,為一年中的最熱期,雨量集中,占全年總降雨量的60%,7月至8月中旬為暴雨和大風多發生期,歷史上較大的洪澇災害發生在此時期。秋季(9—11月),天高氣爽,氣溫逐漸下降,雨量明顯減少。10月份多發生寒露風天氣,雨季結束,易發生秋旱。冬季(12—次年1月),雨量少,僅占年總降雨量5%,氣候溫和,溫度多在10℃以上,偶有霜凍 。

歷史沿革

那坡縣歷史悠久,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這裡活動。古為百粵地。

秦地屬象郡,未有建置。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地屬益州刺史南部牂牁郡句町縣地(治今雲南省廣南縣)。尚無建置。

三國蜀建興三年(225年),地屬益州南部興古郡,郡治在宛溫(今雲南省硯山縣維摩鎮)。尚無建置。西晉鹹寧元年(275年),地屬寧州興古郡,郡治在律高(今雲南省彌勒縣竹圓鎮)。尚無建置。

南北朝地屬南朝寧州西平郡(治今廣西西林縣西平鄉)。尚無建置 。

隋開皇元年(581年),地屬南寧州總管府轄(府治在今雲南省曲靖)。尚無建置。

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分嶺南為東道和西道,嶺南西道包括今廣西境及雲南省東南部。

此時縣地屬嶺南西道的羈縻地。尚無建置。

五代十國地屬南漢邕州(今南寧)的羈縻地。尚無建置。

宋皇祜五年(1053年),始建置,稱鎮安峒(治今城廂鎮北側感馱岩),屬邕州。政和元年(1111年),在鎮安峒建右江軍民宣撫司。政和四年(1114年),鎮安峒改為鎮安羈縻州,屬邕州。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鎮安土州改為鎮安路。領安德、歸順、上映3個土州和下雷土峒,轄及今那坡、靖西、德保、天等、大新等縣地。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王朝以鎮安路住地僻遠,廢路,遷至廢凍州(治今德保縣),改立鎮安府。今那坡稱為小鎮安。永樂年間(1403~1424年),鎮安土府岑天保,奏請以次子岑志英分管小鎮安地,授職土知州。屬思恩府(府治今武嗚縣)遙領。清乾隆八年(1743年),鎮安土州改為土巡檢司,屬鎮安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改流官,置通判,稱小鎮安廳。光緒十二年(1886年),小鎮安廳改稱為鎮邊縣,隸屬歸順直隸州(治今靖西縣)。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仍稱鎮邊縣,直隸於省。2年(1913年),八月,隸屬鎮南道(道治今龍州縣)。16年(1927年),廢道,改稱鎮南區。19年(1930年),屬靖西民團區管轄。21年(1932年),屬龍州民團區管轄。22年(1933年),屬天保民團區管轄(區治天保縣)23年(1934年),改屬天保行政監督區。29年(1940年),改屬第十一區(區治靖西縣)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31年(1942年),改屬廣西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

1949年12月至1951年6月,鎮邊縣屬龍州專區管轄。1951年7月,鎮邊縣屬百色專區管轄。

1953年4月23日,經政務院批准,鎮邊縣更名睦邊縣。10月3日廣西省人民政府以(53)省民字第97號文批覆同意。自10月27日起將鎮邊縣改為睦邊縣。屬桂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專區。1956年3月2日,睦邊縣改屬桂西壯族自治州百色地區。1958年1月25日,睦邊縣改屬百色專區。

1965年1月20日,因毛澤東一句話“還是‘那坡’好!”而改名為那坡縣。這是全國所有2800多個縣中唯一由毛主席親自擬定縣名的縣。

1971年,那坡縣改屬百色地區。2002年6月2日開始屬百色市至今未變 。

區劃

那坡縣 那坡縣
2000年,那坡縣轄2個鎮、10個鄉:城廂鎮、平孟鎮、坡荷鄉、龍合鄉、定業鄉、德隆鄉、百合鄉、百南鄉、下華鄉、百省鄉、百都鄉、那隆鄉。

城廂鎮轄鎮玉、城北、城南3個居委會;永寧、那賴、百靈、永平、果仁、合群、弄楠、吞嶺、弄力、永靖、超群、永樂、弄底、龍華、和平、洞漢、中強、那桑、念甲、念煙、者仲、百林、者蘭、隆平、達臘、口角26個村委會。

平孟鎮轄平孟、孟達、弄湯、果梨、舊村、農信、北斗、那萬、那珍、念井10個村委會。

坡荷鄉轄坡荷、弄耀、小果臘、果杷、中山、大果臘、那池、果亮、弄約、永安、善合、謙合、弄忙13個村委會。

龍合鄉轄龍合、忠合、兩合、智合、信合、德合、果力、仁合、馬元、共合、果桃11個村委會。

定業鄉轄定業、明浪、宋平、德靈、弄懷、品端、桂合、惠布8個村委會。

德隆鄉轄德隆、德旺、三章、德康、那造、昂屯、德樂、念頭、德孚、平達、團結、文華、德標13個村委會。

百合鄉轄百合、那樂、民興、平壇、那化、清華、振武、大華、念銀、棟英10個村委會。

百南鄉轄百南、規良、上隆、弄明、規迪、上蓋、那岜、甲柳8個村委會。

下華鄉轄上華、下華、那翁、那龍、規六5個村委會。

百省鄉轄百省、那孟、百坎、坡榮、坡同、那布、面良、上榮8個村委會。

百都鄉轄百都、者賴、唐昔、果庇、者欣、坡酬、弄化、弄隴、坡金9個村委會。

那隆鄉轄坡芽、芭蕉坪、各門、紅坭、政德、感懷6個村委會。

2005年,定業、那隆、下華3個鄉分別併入龍合、百都、百省3個鄉 。

資源

土地資源

那坡縣 那坡縣
民國23年(1934年)全縣土地 面積為737.65萬畝。其中:石山面積909027畝,占12.32%;水田384688畝,占5.22%;荒地面積75906畝,占1.03%;其他6006879畝。占81.51%。民國35年,土地總面積685.725萬畝。其中:水田309638畝,占4.52%;山地80178畝,占1.17%;盪地14627畝,占0.21%;其他645.2807萬畝,占94.1%。

1979—1980年農業資源調查,全縣土地面積504.94萬畝,其中:高峰林場8.55萬畝,大明山林場9.54畝,武鳴華僑農場26.9萬畝,東風農場6.53萬畝。縣境內的4個自治區農林場、地直農林場除外,全縣土地實際面積453.42萬畝。其中:林業用地183.22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40.4%;森林面積105.15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57.39%;農用地91.8萬畝,占20.2%;牧用地52.47萬畝,占11.6%;其他如村莊、城鎮、工礦、道路等用地125.94萬畝,占27.8%。全縣石山面積62.06萬畝。其中:石山灌木林11.63萬畝;石山雜木林6.28萬畝,宜造林石山2.04萬畝,不易造林石山42.11萬畝。全縣有荒山荒地81.59萬畝,其中規劃造林用地22.46萬畝,牧場用地48.48萬畝,宜農用地10.65萬畝 。

水資源

地表水資源量分布:東北山區較多,西南丘陵平原較少。多年平均徑流深600毫米左右。1981年,全縣水利資源調查與水利區劃計算,全縣水資源按代表年P50%,水源蘊藏總量31.4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27億立方米(縣內產水22.28億立方米,縣外補給4.99億立方米)、地下水產水量4.13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7.7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5.44億立方米、地下水2.29億立方米。1985年統計,全縣人口57.86萬人,按保證率75%計,人均占有水4070立方米;全縣耕地面積81.85萬畝,畝均占有水2877立方米。

全縣大小河流有138條,蓄能量35450千瓦,可開發2.3萬千瓦,現已開發6419.2千瓦。

平水年(保證率50%),現有水利設施可供水量為10.81億立方米,全縣農業需水量7.95億立方米,工業需水量0.19億立方米,其他需水量0.24億立方米,總需水量8.38億立方米,占可利用水量47.26%,占可供水量77.52%。

枯水年(保證率95%),農業用水9.54億立方米,工業用水0.19億立方米,其他用水0.24億立方米,總需水量9.97億立方米,占可利用水量67.45%,現有水利設施可供水量9.84億立方米,尚缺水0.11億立方米。缺水區域主要分布於白合農場、靈馬鄉三民三合、玉泉鄉板新、寧武鄉華山、雙橋鄉騰翔和伏林、甘圩鄉賴坡、城廂鄉平等和串錢、太平鄉新聯、羅波鄉天馬等10大旱片。旱片面積約7.2萬畝。

礦產資源

已發現的礦產有煤、鐵、錳、銅、鉛、鋅、鎢、銻、紅銻、金、鎳、鈷、硫鐵、鈧、鋁土、磷、石膏、重晶石、膨潤土、水晶、鉀長石、紅鐵氧、石英石、方解石、石灰石、白雲石等礦種。其中鎢、銅和錳礦比較豐富。

動物資源

明清時期有老虎進入縣城。1958年前,尚發現有華南虎、金錢豹、黑熊,“大搞鋼鐵”濫伐木燒炭,森林遭到嚴重破壞以後,無發現蹤跡。今野生動物分布於大明山為最多。1976年調查,有42科65屬83種。屬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一類有熊猴、黑葉猴、蟒蛇;二類有短尾猴、獼猴、穿山甲、旱獺、大靈貓、小靈貓、金貓、河麂、鬣羚、白鷳、原雞、蛤蚧。此外,常見的野生動物有哺乳類:山豬、野兔、狐狸、果子狸、野山羊、黃鼠狼、野貓、水獺、旱獺。昆蟲類:蜂、蟋蟀、蜻蜓、螳螂、蝴蝶、蜈蚣、螢、蟬等。魚類: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鯪魚、紅鯉、散鱗鏡鯉、半鯉、團頭魴、翅咀紅鮁、草鬍子鮎、桂華鯪、石鱖、異華鯪、盔鮎、波紋鱖、短鰭結魚、蜃骨、大眼卷口魚、鮎魚、黃繕、斑鯉、大眼鱖、大剌鰍、黃顙魚、大眼紅鮁、赤眼鱒、沙鰍、月鱧、泥鰍、叉尾斗、倒剌鮁等,在起鳳山太極洞中的地下水裡,發現有世界罕見的無眼平鰍。貝類有河蚌、田螺、釘螺、河蜆。鳥類:啄木鳥、斑鳩、鷓鴣、燕子、烏鴉、貓頭鷹、野鵪鶉、畫眉、鷹、麻雀、喜鵲、山八哥、紅毛雞等。兩棲和爬行類:青蛙、犁頭蛙、蟾蜍、烏龜、鱉、馬鬃蛇、壁虎、青蛇、泥蛇、眼鏡蛇、吹風蛇、金環蛇、大南蛇等。

人口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7015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城廂鎮45551、平盂鎮13251、坡荷鄉12386、龍合鄉16481、定業鄉11649、德隆鄉16141、百合鄉13535、百南鄉8212、下華鄉6271、百省鄉7977、百都鄉11765、那隆鄉6939。

經濟

農業

那坡縣 那坡縣
農業歷來是全縣的主要經濟,由於地處低緯度,光熱充足,雨量充沛,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對發展農業生產十分有利。但是,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自然資源未能充分利用,農業技術落後,生產發展緩慢,糧食尚未自給。民國32年(1943年),全縣糧食產量為10296.4萬斤,消費13092.6萬斤,尚不足2796.2萬斤。解放後,實行土地改革,完成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後,進行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擴大灌溉面積,農業迅速發展。特別是水稻和玉米種植推行一造改兩造以後,產量成倍提高。同時,不斷進行農業技術改造,推廣良種、改良土壤、防治病蟲害等科技成果,提高作物產量。1957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9613.5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58.3%;農業總產值4950萬元,比1949年增長63%。但是,由於執行政策及經營的失誤,農業生產發展道路曲折,幾經起伏。1958年“大躍進”期間,生產上“瞎指揮”,財物、產品“刮共產風”,極大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比上年減產2173.5萬公斤,產值下降977萬元,畜禽飼養量和漁產量銳減。1966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衝擊,此後又開展“農業學大寨”,強調以糧為綱,排斥多種經營,導致農、林、牧、副、漁5業生產失調。1972年糧食總產19831萬公斤;農業總產值9669萬元,其中農作物種植業占79.34%、林業占2.25%、牧業占9.77%、副業占7.61%、漁業占1.0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推行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生產結構,加大投入,在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林、牧、副、漁各業,農業才得到比較協調的發展。1952—1990年縣財政支農撥款總額達2908萬元,其中1990年為1393萬元。1990年糧食總產量25970.4萬公斤,比1972年增長31%,獲國務院表彰;農業總產值23155萬元,其中農作物種植業占67.02%、林業占2.19%、牧業占19.83%、副業占9.09%、漁業占1.87%。

工業

縣境地處亞熱帶,有發展工業的資源優勢和地理位置優勢,農副土特產品如甘蔗、烤菸、水果及建材和金屬礦產銅、鎢、錳等資源豐富,可為工業生產提供較充足的生產原料;縣境地域與南寧毗鄰,縣城距離南寧市區僅37公里。公路交通比較發達,工業生產所需原料和工業產品易於集散,為工業生產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解放前至解放初期,全縣僅有一些手工業作坊,主要是菸絲加工、土法製糖、鐵木農具製造、釀酒、紡織、縫紉等。金、鎢、銅等礦產初步開採。1949年全縣手工業總產值折新版人民幣計僅76萬元(總產值按1957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此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重視工業生產的發展,引導手工業走集體化的道路,興辦全民所有制企業,積極發展現代化工業,全縣工業不斷發展壯大。1951年,工業總產值123萬元,比1949年增61.84%。1952年,工業企業發展到12家,產值160萬元,比1951年增30.1%;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產值17萬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10.6%。主要工業產品鐵制農具4.22萬件,大米加工227噸,白酒17噸,土糖354噸,磚3萬塊,瓦0.3萬片,土紙0.16噸,土陶瓷3.17萬件,棉布0.95萬米,鎢精礦41噸。1953年後,陸續興建印刷廠、糖果廠、醬料廠、電廠。1957年,工業企業發展到19家,工業產值430萬元,為1949年的5.7倍。1953—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21.8%。

1958年工業“大躍進”,一度興辦了眾多工廠,主要工業、手工業有發電、原煤、生鐵、錳礦石、水泥、磚瓦、大米加工、酒、土糖、土紙、皮鞋、布鞋、棉布、毛巾、各種鐵木製小農具。由於違背經濟客觀規律,盲目“躍進”,產值下降,當年工業總產值360萬元,僅是1957年的83.7%;其中重工業產值148萬元,比1957年增3.8倍,而輕工業產值212萬元,僅為1957年的53.1%。1961年,貫徹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開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後,工業產值下降,全縣工業總產值764萬元。

1964年,國民經濟逐漸恢復,工業相應得到恢復和發展,年產值回升到461萬元。1965—1966年,工業基本建設投資351萬元,先後興建縣農械廠、磷肥廠、錳礦場。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在農業連年獲得豐收的基礎上,貫徹工業與農業並舉的方針,積極興辦地方工業,1969—1971年,工業基本建設投資940萬元,平均每年313.3萬元,先後建起造紙、水泥、氮肥、捲菸、農藥、煤礦等廠場;自治區和南寧地區在縣內建栲膠廠、染織廠等企業。

1971年,工業企業發展到72家,工業產值2742萬元(總產值按197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為1963年的6.5倍,其中重工業產值1051萬元,占38.3%;輕工業產值1691萬元,占61.7%;縣屬工業23家,產值1462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53.3%。主要產品產量棉布306萬米,水泥3523噸,機製糖3870噸,機製紙188噸,捲菸9232大箱,白酒484噸,澱粉1470噸,原煤5231噸,碳酸氫銨1375噸,磷肥12611噸,錳礦33400噸,栲膠1308噸。70年代中後期,又先後興辦機製糖廠、澱粉廠、磚瓦廠等企業,全縣工業產值持續增長。1972—1975年,投資總額902萬元,平均每年225.5萬元。1975年工業總產值達5616萬元,為1971年的204.8%。1976—1978年,投資總額987萬元,平均每年329萬元。1979年全縣鄉以上辦的企業達130家,工業總產值8217萬元,為1975年的146.3%、1971年的299.7%。其中縣屬工業111家,產值4625萬元,占56.3%,鄉辦以上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5601萬元(不含個體工業),占71.9%;重工業2186萬元,占28.1%。主要產品有棉布475萬米、絲織品17.04萬米、機製糖13404噸、捲菸47401大箱、罐頭466噸、白酒2733噸、機製紙498噸、原煤19577噸、發電量517.83萬千瓦時、碳酸氫銨3124噸、水泥14510噸、機制磚2350萬塊、鎢精礦89.59噸、錳35088噸、栲膠1836噸、澱粉3021噸、鐵制農具12.17萬件。

1979年和1980年,先後撤併了粘土礦、煤礦、冶煉廠、農藥廠等生產經營效益差的企業。1981年起,開始在工業企業中推行各種不同形式的經濟責任制。1982年,對企業進行全面整頓,完善經濟責任制;改進和加強企業管理,搞好質量管理和經濟核算;加強勞動紀律,嚴格執行獎懲制度;加強財經紀律,健全財務會計制度;加強勞動組織,搞好定員定額生產;健全領導班子,加強對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加速了工業生產的發展,全年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1984年,在工業企業中逐步推行廠長負責制,擴大企業自主權,企業活力進一步增強。1985年,全縣工業企業發展到1542家,其中全民工業企業58家,集體工業企業61家,其它工業企業1423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4896萬元(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比1981年增51.6%。縣屬工業完成總產值5231萬元,占35.1%。1986年以來,不斷鞏固和發展各項改革成果。1987年,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推行和完善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鈎辦法,逐步打破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的舊經營體制,調動企業和職工生產積極性。同時,推進工業科技進步。1986—1990年,工業企業更新改造投資額10042萬元,平均每年2008萬元,重點加速對煙廠、糖廠、水泥廠、氮肥廠等骨幹企業的技術改造,挖掘生產潛力,開發新產品,調整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工業生產獲得新的發展。1990年,全縣工業企業2067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63家,集體所有制企業60家,中外合資企業3家,擁有香山糖廠、東江糖廠、捲菸廠、華僑農場糖廠、染織廠5個大中型企業,工業行業發展到有食品、飲料、飼料加工、菸草加工、造紙及紙製品、印刷、電力、機械、建築材料、縫紉、木材加工、皮革及製品、金屬礦採選、冶煉等20多個,初步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建材、化工、礦產為輔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地方工業體系,煙、糖、水果罐頭、澱粉、水泥等工業生產發展成為主要產業。主要產品加工能力捲菸年產20萬大箱(詳見《煙業》篇),甘蔗日榨5000噸,碳酸氫銨年產6萬噸,水泥13萬噸,水果罐頭2萬噸,機製紙4000噸,澱粉2萬噸。年末職工人數11044人,固定資產原值20159萬元,動力機械總能力71349千瓦。是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3845萬元,產值指數為1950年的24927.9%(按可比價格計算)。縣屬工業完成9967萬元,占鄉辦以上工業總產值30.3%。其中鄉辦以上輕工企業82家,產值29508萬元,占89.8%;重工企業44家,完成產值3359萬元,占10.2%。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鋼材286噸,錳礦10172噸,銅精礦2090噸,發電量2294萬千瓦時,水泥60589噸,碳酸氫銨4979噸,機制磚6398萬塊,農用掛車2172架,布438萬米,機製糖59743噸,捲菸20.05萬大箱,罐頭食品9665噸,味素220噸,澱粉19631噸,大米加工12130噸,酒精2600噸,機製紙2249噸,栲膠2544噸,松香970噸,混合飲料6838噸,茶葉379噸。

交通

縣境地處南寧市北部的交通要衝。明清時期,與縣外的交通,主要由縣城乘坐小民船,沿武鳴河西行出右江,改乘大船往各地。民國4年(1915年),縣人陸榮廷任廣西都督,調集工兵營修築邕武路,是縣內公路建設之始,民國8年通車,是當時廣西省第一條公路。此後,縣政府根據廣西省政府的指令,分段施工,責成各區、鄉徵集民工,修築通往馬山、平果等縣公路及鄉村道路,時人稱“泥築馬路”。日軍入侵時,為阻礙日軍進犯,各鄉村執行縣政府的指令,徵集民工炸橋掘路,“泥築馬路”基本毀壞。抗日戰爭後,修復通往馬山、平果、南寧的公路。因路基多為泥築,不鋪石沙,至1949年,全縣晴雨通行汽車的公路僅139公里。

解放初期,發動民眾敲打碎石,獻工獻料,修復並填石鋪沙加固由南寧往都安縣、平果縣的國道、省道公路。1958年“大搞鋼鐵”,為解決運輸問題,陸續興建一些鄉村道路。由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各鄉鎮(公社)、村(大隊)組織村民興建縣道及鄉村道路,公路建設發展較快。1990年,全縣公路總長1123.8公里,213個村公所,除山區6個村外,其餘都通了汽車。

教育

縣內辦學始於何時無考。明代嘉靖年間成為思恩府治所駐地後,教育事業成為周圍10來個縣(土司)的中心。明代建有學宮、書院和社學,民間辦有私學。清代沿之,並創建3所義學。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有中學堂1所,國小堂31所。民國25年(1936年),全縣有中學1所、中心國小校40所、國民基礎學校318所、分校2所,共361所。抗日戰爭時期,在學校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仍先後創建3所私立初級中學,國小亦有所發展。民國38年,全縣有中學5所,在校生國中1114人、高中120人;國小校620所(含教學點),在校生21000人。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全縣各級學校,入學人數增多。1950年,全縣國小校有639所(含教學點,下同),在校生22392人;中學5所,在校生1338人。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後,入學劇增。1953年,中、國小在校生分別為2167人、47055人,是1950年的1.62倍、2.1倍。1958年搞“大躍進”,學校教育混亂。1959年貫徹自治區黨委召開的教育工作會議提出“整頓鞏固,提高質量,適當發展”的方針,學校工作趨於正常。“文化大革命”初期,教育戰線災難深重,全面停課。70年代初複課,秩序亦極不正常,教學質量嚴重下降。1979年以後,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方針政策,撥亂反正,調整學校布局,教育事業重新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80年代,進行處理“文化大革命”和歷史遺留問題,共複查教職工的案件576件,經甄別,屬於冤假錯案531件(人)。其中,反“右派”鬥爭被錯劃94人,“四清”運動被錯判3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被錯判340人,其他運動被錯判64人,全部給予平反。1990年,全縣有公辦國小820所,公辦國中37所、高中(含高完中、職高)6所,民辦中學17所。是年,國小、國中、高中的在校生分別為74658人、21007人、4445人,各為1949年的3.56倍、18.86倍、37.04倍。學前教育、職業教育、業餘教育都得到較大的發展。

文化

民間藝術

那坡縣 那坡縣
師公戲

師公在縣內的淵源,尚未見文字記載,民間老藝人亦說法不一。鑼圩鎮一位84歲的老藝人說當地師公戲源流已有12代,至解放前夕他是第12代傳人。馬頭鄉一位老藝人說當地的師公活動至少有300多年的歷史。里建一位老藝人說師公原來並不是為喪事服務的,古代村民在每年一度的“打齋節”,即於十月或十一月舉行慶豐收活動時,請師公藝人隊在宗祠前面的廣場上唱唱跳跳,以表喜慶,壯語稱之為“齋眾”。後來師公藝人也參與僧、道活動,成為民間祭神祈禱的巫師,使師公戲帶上封建迷信的色彩。鑼圩、靈源等地的老藝人則說師公活動歷來都帶有封建迷信的色彩。解放前,縣內部分村屯請師公做“齋眾”之風相當盛行。解放後,做“齋眾”的習俗廢止,而師公的音樂、舞蹈藝術,經過吸取精華,推陳出新,逐漸搬上了舞台。50年代,縣內始創作師公戲,用師公音樂作唱腔,用師公舞蹈作戲劇的表演動作,用師公打擊的樂器伴奏。音樂鏇律優美,鼓點節奏輕快,表演風趣幽默,活潑新穎,內容進步、健康,為民眾所喜聞樂見。1954年,鄉宦俱樂部在全縣文藝會演上演出的師公戲《抗旱在靈源》,被評為優秀節目,後在南寧地區、廣西省文藝會演中,均被評為優秀節目。1955年鑼圩俱樂部根據民間傳說編演七場壯話師公劇《萬事不求人》,在縣、地區文藝會演中,獲得好評。60年代初期,師公戲不時在縣內的一些舞台上出現。1966年至70年代後期,因受“文化大革命”衝擊,師公戲被視為“糟粕”而消聲匿跡,80年代初得以恢復。1981年,縣文化館創作師公戲《你不愛我愛》,由慶樂大隊業餘文藝隊排練演出,後以該隊為主體,加上府城、靈馬公社的一些演員,組成該劇演出組,參加南寧地區業餘文藝會演,獲劇本創作一等獎,表演二等獎,後又代表地區參加自治區業餘戲曲文藝會演,獲音樂一等獎、表演三等獎。1983年,縣文化館根據府城燕子岩的民間傳說創作八場師公歌舞劇《勒依斬龍》,由縣文工團設計音樂、導演及演出,參加南寧地區專業文藝會演,獲劇本創作二等獎、表演三等獎,後代表地區參加自治區專業文藝調演(不評獎,給演出費500元)。此外,部分村業餘文藝隊亦不時自編自演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短小精悍的師公戲,在鄉、村、縣的文藝晚會上受到觀眾的讚賞。

絲弦戲

絲弦戲為縣內的老劇種,俗稱武鳴老戲,因用絲弦樂器伴奏而得名。與南寧及桂西流行的邕劇相似,在唱腔方面稍有差異,其音樂屬皮黃聲腔系統,另有本地絲弦曲牌。演出的劇目有“本路劇目”(該劇種特有的劇目)和“廣路劇目”(與邕劇共有劇目)。縣內絲弦戲戲班的活動大約始於民國初年。民國7年(1918年),陸榮廷請外地桂劇戲班到其公館演出,同時請“大同樂”戲班演出絲弦戲。之後,府城、舊鑼圩、舊陸斡等戲班相繼上演絲弦戲。至20年代末,絲弦戲一直為縣內盛行的劇種。30年代初期,粵劇傳入縣內後絲弦戲逐漸被淘汰。

粵劇

30年代初,粵劇衝擊邕劇、絲弦劇,為謀求生存和發展,“大同樂”、“瑞園樂”等老戲班以及後來新組建的甘圩、瀨坡、慶樂、龍英等業餘戲班,既唱絲弦劇又唱粵劇。50年代中期,縣內開始出現用壯語來演唱粵劇。在1957年的全縣業餘文藝會演上,粵曲壯語劇首次在縣城舞台出現,由舊陸斡俱樂部演出。此後,陸斡、覃李業餘文藝隊分別由老藝人執導,也運用這種方式來表演現代題材。這種“粵曲壯語劇”唱腔、伴奏和表演程式搬用粵劇,唱詞、對白數板、順口溜使用壯語,很受壯民歡迎。

壯族山歌劇

解放初期開始在縣內出現。為宣傳中心工作的需要,一般為民眾自編,用壯族山歌的形式來表演有故事情節的小節目,除了山歌演唱,對話、道白也大都用壯族山歌快板式,語言生動形象,民族特色濃郁。50年代期間,寧武鄉唐村業餘文藝隊曾把粵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改編成壯族山歌劇演出。80年代以來,舊陸斡、四育、合聳、騰翔、文桐、覃李等村的業餘文藝隊均有山歌劇節目上演。

採茶戲

解放前,縣內各地業餘採茶戲活動十分活躍。各鄉都有幾支採茶戲隊伍,均為民間組織。每年農曆八月至來年春節,到村屯巡迴演出,節目有故事說唱、唱十二個月農活、送花祈福、拜年祝壽等,歌舞並茂。由於地域差異,各地演唱的曲調風格有所不同,但表演形式基本相似。有茶官、茶娘(旦)、丑角等角色。所用道具因表演內容而異,一般有花扇、花籃、燈籠、花束和彩綢帶等。樂器有鑼鼓、小鈸等。表演程式:一般先由茶官雙腳一躍,然後一腳頂立,右手拿著一把紙扇左右搖擺,上場領唱採茶歌,隨後茶娘(旦)接上唱十二月茶歌,邊歌邊舞,每唱完一個月的採茶歌,就兩腳參差踏步前進,兩演員互換位置。1986年縣文化館舉辦一期採茶戲骨幹培訓班,參加培訓的有十幾支業餘採茶隊骨幹40餘名。1990年,全縣業餘採茶隊共14支200餘人。

旅遊

虎跳峽景區

俗稱老虎跳,位於那坡縣百省鄉貴港新村與百南鄉上蓋水電站之間的那孟河畔,東興至那坡沿邊三級柏油路穿越其中,交通便利,可銜接那坡縣及廣西中越邊境公路旅遊帶各景區區域旅遊網。

老虎跳景區屬砂頁岩層斷裂帶中山地貌類型,中間夾雜少量石灰岩石山,山巒連綿,溝谷幽深,地形複雜。該景區的旅遊資源特色是“邊陲天塹,峽谷畫廊;邊關風俗,苗族風情”,擁有險峻幽深的溪河峽谷,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區及特色是明顯的苗族風俗與動聽的民間傳說典故等,融“山、水、林、峽、邊關民族風情”於一體,具有雄、險、奇、秀、幽、野等景觀特徵,是邊境公路旅遊帶上具有較高旅遊開發價值的生存型自然山水風景區。

弄平古炮台

弄平古炮台位於那坡縣平孟鎮平孟村弄平屯附近一座海拔1000多米的山頂上,與邊境線直線距離不到200米。它建在一座三面懸崖陡壁,只有一面用人工開鑿的羊腸小道通向山頂。炮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東興至那坡廣西沿邊三級柏油路在山間盤鏇。該景區與那坡縣城距離78km,與平孟鎮政府及平孟二級口岸距離2km,是廣西中越邊境公路旅遊帶上具有軍事戰略意義的重要景點之一。

弄平古炮台,是清朝廣西提督蘇元春於光緒22年(1896)建成的邊關戰地防禦遺蹟,也是蘇元春在廣西邊境上構築的165個炮台中施工難度最大因而最後竣工的一個。已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革命傳統教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壯民族風情園

為徹底改變吞力貧窮落後面貌,展示黑衣壯這一神秘族群悠久絢麗的原生態民族文化風情,2002年以來,縣委、縣人民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對吞力寨黑衣壯民族文化進行保護挖掘,建設民族風情園。園中有桿欄式建築、民俗服飾、山腔民調、婚喪嫁娶等傳統文化,染織、釀酒、捶布等互動活動。2002年以來,吞力黑衣壯民族風情園共接待遊客1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500萬元。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吞力人已經擺脫了與世隔絕的生活狀態,他們學會了用國語和遊客進行交流,利用自己獨特資源製作銷售旅遊產品。

白雲山原始森林公園

白雲山原始森林公園位於平孟鎮西南部,距平孟鎮府所在地23公里,東興至那坡貼邊三級柏油路緊貼林區而過,林區南部與越南接壤,邊境線長達25公里,境內山脈呈南北走向,山谷幽深,懸崖陡峭,海拔800-1200米。林區總面積40875畝,森林復蓋率85%以上,屬喀斯特地貌,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8.7°C,降水量1422毫米。1982年經廣西區人民政府批准為自然保護區。林區以硯木混交林為主,是那坡縣硯木的主要產地之一。常見的樹種有黃牙果、朴樹、石山樟、栲類、原殼桂、黃杞、短葉黃杉等,有些樹齡已逾千年。藥用植物以花椒蘊藏量最大。油料作物有油瓜、烏欖、蝴蝶果等。棲息的珍貴野生動物主要有蟒蛇、穿山甲、獼猴、林鹿、水鹿、大靈貓、小靈貓等。  

八角之鄉

廣西那坡縣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八角重點生產基地縣,2004年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確定為"八角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八角之鄉"榮譽稱號。全縣有大紅八角面積30多萬畝,其中三分之一的八角林已進入盛產期,年產八角花10萬噸以上。其八角色澤好、香味濃、無污染、品質優。八角花及經深加工產品,是食品、化妝、醫藥行業的重要原料,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那坡縣種有經濟林58萬畝,其中八角30萬畝,現進行低產改造20萬畝,年產鮮果12萬噸,年產茴油6000噸;玉桂8萬畝,平均年產桂油600噸,桂皮1.2萬噸。那坡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以"

產業結構

中國名特優經濟之鄉""中國八角之鄉",那坡八角種植成為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區。

那坡縣緊緊抓住國家實施的"東桑西移"戰略機遇,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打造桑蠶特色產業。全縣桑園保育面積2.2萬畝,年產鮮繭13600擔,從2006年起,那坡縣每年目標新增桑園面積10000畝以上,至2010年,全縣桑葚園總面積達到6萬畝,年產鮮繭750萬公斤,實現年產值1.5億元,使桑蠶業成為那坡縣財政收入的支柱產業。

境內中草藥資源獨具特色,中藥材品種有460多種,現生長著山豆根、草果、杜仲、葛根、黃芪、板蘭根、青篙、大黃等50多味野生常用中藥材,年產各種中草藥達18900噸。因其獨特的氣候和良好的土地資源,2003年,那坡縣被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確定為廣西大宗地道及瀕臨稀缺中草藥材良種繁育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基地、中藥材種植基地。

那坡年飼養優質肉牛15萬頭,育肥出欄8萬頭;年飼養生豬達到25萬頭。主要銷往廣東及越南等地,特色養殖業潛力巨大。

邊貿

那坡地處中越邊境,邊境線上的兩國邊民自古以來和睦相處,邊民貿易往來頻繁,現在開通了平孟國家二級口岸和念井、百南、那布3個貿易點。邊境貿易點開通後,那坡縣結合縣情,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國有、集體以及私營企業和區內外客商到那坡進行邊境貿易,拓寬合作領域。同時,利用每年平孟建街紀念日活動,邀請國內外經貿代表到平孟口岸進行經貿洽談,共商邊貿大計,邊境貿易日趨活躍。日前,那坡縣委、縣人民政府計畫在平孟建立一個5000平方米的邊貿驗貨場,上報自治區和中央審批開通那坡至高平汽車營運線,擴大貿易和旅遊,投資修通金三角貿易市場與越南16號界碑的邊際公路,改善貿易點的投資環境,提高服務質量。

主要景點

1、玄武岩群。近年,在那坡縣城東南7-8公里處公路邊發現了一處罕見的玄武岩群,這片形成於距今三億五千萬年前的玄武岩群高10餘米,長約500米,內部構造清晰,出現不少古生物化石,顯示出複雜的古地理深海環境,是一處不可多得的科研考察旅遊景點,堪稱神州一絕。

2、燕子洞。燕子洞地處那坡縣龍合鄉西南部,洞深一百六十米,洞底樹木青翠,面積約三十二畝,洞內冬暖夏涼,數萬隻燕子常年棲居其中,岩壁上有豐富的燕窩,洞底燕糞已厚達一米多,具有較高的觀光價值和經濟價值。3、感馱岩。感馱岩位於縣城東北面的後龍山下,洞口開闊,洞內古建築與岩溶景觀形態各異。地下河水從洞內緩緩流出,清澈見底,石壁上遍布古今文人題詩作詞,古色幽香。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感馱岩位於那坡縣城北龍山下,是該縣古蹟遺址,1963年出土新石器時代文物,廣西壯族自治區列為洞穴遺址。感馱岩又是古鎮安官署重地,史書有載:"鎮安以洞為城"之城,世俗尊為聖地。依山臨水,幽雅開闊,自然的鐘乳石造型、盤托連坐,構成自然浮雕,洞口石壁、風雨渲染而成的彩畫,如花似錦,甚為壯觀,岩洞分前後廳兩層,中間隔石景蓮台,洞口建有正殿大門、側牆走廊龍門、月台等古建築設施,沿左側一泓清水流出,至洞口與孟河、勞水、龍泉三水匯合。1980年於沿前築堤積水為湖,更添岩景秀色。感馱岩歷為邊陲風景遊覽勝地,歷史上不少賢達募捐集資修飾保護,文人墨客亦於石壁上詠詩題詞鐫刻,以舒感懷,如"馱岩滴翠"、"福蔭邊陲"、"群蛙泰和"、"吸盡雲天"、"別有洞天"、"一線天"等大量石刻及記載史料,古鎮安世襲岑氏土司譽為鎮陽八景之一。1987年劃為人民公園,為邊區文化旅遊名勝風景區4、金龍巖。金龍巖位於縣城東南面,岩中有三百多個景點,洞內遊覽線路長達兩公里,"通天洞"、"金獅盼月"等景點使人流連忘返。

5、牛郎坡田園風光。牛郎坡田園風光位於那坡德隆鄉西南面,距離縣城三十多公里,山坡縱橫交錯,大大小小的梯田沿坡而上,蜿蜒相接,春耕時節,春水閃爍,秋收時節,層層金浪迎風翻滾,極為壯觀,是一處難得的田園風光。

6、岜熊山自然林區。岜熊山森林距離縣城十八公里,海拔1300米,總面積122平方公里,森林面積8349畝,古生樹種豐富,棲息著多種珍貴的野生動物。一九八二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定名為"德孚自然保護區"。

7、弄隴原始森林。弄隴原始森林位於縣城西南部,距離縣城70公里,與越南、雲南接界,地勢險峻,林區內溪流縱橫。在方圓48平方公里的森林中,生長著茂密的以珍稀樹種蜆木為主的天然林,林中棲息著多種國家一類、二類保護動物。

8、白雲山原始森林。白雲山位於那坡縣南端的中越邊境線上,

平均海拔800米,森林面積4000公頃,是那坡縣蜆木的主要產地,蘊藏著大量的藥用植物花椒,有小靈貓、大靈貓、大蟒蛇、水鹿等珍貴的野生動物。

9、虎跳峽。虎跳峽位於那坡縣城南部,有東興至那坡的貼邊公路貫穿而過,谷深崖陡,峽谷全長約3公里,山勢雄偉,植被繁茂,可供遊客觀光與探險漂流。

10、百南河異國漂流。屬越南紅河水系的百南河是那坡縣最大的河流。沿河而下可通往越南的高平省保樂縣,可開發異國漂流旅遊項目,沿途將領略到越南高平省法國教堂、異國迷人的綠色生態風光與風土人情。

11、弄平炮台。在邊境上的平孟鎮平孟村東北約二公里的弄平山,三面陡峭,僅有一條小路相通,地勢險要,清廣西提督蘇元春督辦邊防時,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在山頂上修建炮台,面積約150平方米,原配有大銅炮2門、小銅炮1門。1994年,弄平炮台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民族風情

黑衣壯是壯族的一個支系,主要聚居在廣西那坡縣境內,共有9975戶人家,5萬多人,占那坡縣壯族人口的32%。由於歷史上戰爭和民族遷徙等原因,許多人躲入深山老林,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從而保留了古老的文化,黑衣壯奇特的禮儀節日、飲食居所、服飾裝束、山歌舞蹈、宗教信仰,展示了那坡古樸的風土人情。

乾欄文化

乾欄建築以石木結構為主,工藝簡單粗糙。下面為打磨過的堅固石柱支撐,上面用木頭搭建樓房,呈"凹"形。反映出黑衣壯祖先自然生態的惡劣,以及生產及生活條件的艱苦。(在乾欄式建築的樓下,黑衣壯用石缸蓄水。)

銀飾文化

黑衣壯婦女佩戴的銀項圈,兩邊都製成魚形狀,有如雙魚對吻。雙魚對吻銀項圈是壯族婦女婚嫁時的必備之物,說明黑衣壯有魚圖騰崇拜的信仰。現代黑衣壯居住的環境是缺水的石山乾旱區,連人畜飲水都困難,何以來水養魚?原來,在壯族傳統稻作區,人們相信人死後變成魚。黑衣壯佩戴的雙魚對吻銀項圈,是崇拜魚文化的遺風。

服飾文化

黑衣壯的衣褲套裙別具一格,為廣西其他壯族地區所少見。這種著裝顯示出立體層次感,人也顯得活潑秀雅。趕圩或走訪親友時,將圍裙向上翻卷可作口袋使用,勞動時又可裝少量的菜豆和零星雜糧。黑衣壯婦女所戴的雙角形頭巾,也是外地壯族服飾中所罕見的。以崇尚黑色為主題的審美意識,構成了黑衣壯獨特的區域服飾文化。(婦女們的穿戴全靠自己巧手一針一線縫製而成。)

喪葬習俗

走進黑衣壯的村子,便可以看到在住房附近或菜園裡有一座座用瓦片復蓋的墳墓。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座埋葬在地下的小屋,僅僅露出屋頂部分,十分顯眼。黑衣壯人認為,老祖宗的墳不能遷走,要讓他們和子孫後代永遠在一起。

不僅能歌,黑衣壯也改變了人們腦海中"壯族人不善舞"的印象。在那坡縣的一些黑衣壯聚居的村屯,從3歲小孩到古稀老人都能夠伴著古樂,翩翩跳起迎賓舞、黑槍舞、婚禮舞、末將舞等等古代壯族的舞蹈,場面蔚為壯觀。

相傳在中國最早掌握紡織技術的是壯族人,黑衣壯至今都沿用著最古老的紡織術。他們人人都穿著自種、自紡、用野生藍靛染成的黑色土棉粗布服裝,上身前蓋大襟上衣,下身是寬褲腳、大褲頭的褲子,婦女頭巾也是用自己紡織染成的長條黑布折成,銀簪、銀鏈等物品的裝飾更使她們黑中閃艷。

遊覽黑衣壯的故鄉,吸引人的還有他們的建築。依山傍林的小山丘上,一排排、一行行的小木房錯落有致。他們的居所用木材、石頭建成,分三層,屋頂為雙斜面。雖然這種乾欄式民居在我國南方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也能見到,但是象在黑衣壯居住的那坡這樣連成片,建築風格統一的卻很少見。

特色產品

那坡縣 茴香腦

主要土特產品有玉桂油、茴香腦、大紅八角、黃花菜、金耳、銀耳、香菇及各種中醫藥植物。

茴香腦 一種藥物。用於因腫瘤化療、放療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症,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白細胞減少,有明顯的升高白細胞作用,主要升高中性粒細胞。其作用是促進骨髓細胞成熟和釋放入外周血液中。

黃花菜 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蕾。黃花菜味鮮質嫩,營養豐富,

含有豐富的花粉、糖、蛋白質、維生素C、鈣、脂肪、胡蘿蔔素、胺基酸等人體所必須的養分,其所含的胡蘿蔔素甚至超過西紅柿的幾倍。黃花菜性味甘涼,有止血、消炎、清熱、利濕、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對吐血、大便帶血、小便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有療效,可作為病後或產後的調補品。黃花菜常與黑木耳等齋菜配搭同烹,也可與蛋、雞、肉等做湯吃或炒食,營養豐富。

大紅八角 又稱秋八角,每年九月摘果,經水燙後曬乾形成。個頭肥大,色澤鮮艷,香味濃郁,為香料之王。

金耳 為真菌植物門真菌黃耳,又稱黃木耳、茂若色爾布(藏語)、金黃銀耳、黃耳、腦耳。含有甘露糖、葡萄糖及糖。可防癌抗癌。有治肺熱、氣喘、高血壓等作用。現已人工培養。此菌是木腐菌。金耳是一種子實體中大型的膠質菌類。

持續發展

--以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既定的發展思路,以項目為中心,加快發展步伐,確保"十一五"時期經濟持續增長,經濟總量進一步增加;

--深化體制改革,克服體制障礙,轉變職能,建立現代企業和產權制度,促進市場機制的健全和完善;

--擴大對外開放,主動融入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和右江三角特色經濟區,拓展區域合作,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在擴大開放條件下促進發展的能力;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科教興縣和人才強縣戰略,大力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調整最佳化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統籌城鄉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加快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協調發展,關注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營造文明法制環境,確保社會安定團結。

廣西壯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南寧市青秀區 | 興寧區 | 西鄉塘區 | 良慶區 | 江南區 | 邕寧區 | 武鳴縣 | 隆安縣 | 馬山縣 | 上林縣 | 賓陽縣 | 橫縣
柳州市城中區 | 魚峰區 | 柳北區 | 柳南區 | 柳江縣 | 柳城縣 | 鹿寨縣 | 融安縣 | 融水苗族自治縣 | 三江侗族自治縣
桂林市象山區 | 秀峰區 | 疊彩區 | 七星區 | 雁山區 | 陽朔縣 | 臨桂縣 | 靈川縣 | 全州縣 | 平樂縣 | 興安縣 | 灌陽縣 | 荔浦縣 | 資源縣 | 永福縣 | 龍勝各族自治縣 | 恭城瑤族自治縣
梧州市萬秀區 | 蝶山區 | 長洲區 | 岑溪市 | 蒼梧縣 | 藤縣 | 蒙山縣
北海市海城區 | 銀海區 | 鐵山港區 | 合浦縣
防城港市港口區 | 防城區 | 東興市 | 上思縣
欽州市欽南區 | 欽北區 | 靈山縣 | 浦北縣
貴港市港北區 | 港南區| 覃塘區 | 桂平市 | 平南縣
玉林市玉州區 | 北流市 | 容縣 | 陸川縣 | 博白縣 | 興業縣
百色市右江區 | 凌雲縣 | 平果縣 | 西林縣 | 樂業縣 | 德保縣 | 田林縣 | 田陽縣 | 靖西縣 | 田東縣 | 那坡縣 | 隆林各族自治縣
賀州市八步區 | 鐘山縣 | 昭平縣 | 富川瑤族自治縣
河池市金城江區 | 宜州市 | 天峨縣 | 鳳山縣 | 南丹縣 | 東蘭縣 | 都安瑤族自治縣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 巴馬瑤族自治縣 |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 大化瑤族自治縣
來賓市興賓區 | 合山市 | 象州縣 | 武宣縣 | 忻城縣 | 金秀瑤族自治縣
崇左市江州區 | 憑祥市 |寧明縣 | 扶綏縣 | 龍州縣 | 大新縣 | 天等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