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療

在治療片段會介紹到各種病症的概念,鑑別和診斷,治療,操作方法,自我保健,注意事項。還有相關操作示意圖。

推拿治療成人病症

頭痛

頭痛是患者主訴的自覺症狀之一,有很多疾病都可以導致頭痛的發生,其病因也十分複雜,因此我們必須對頭痛十分重視,分別輕重緩急,以免誤診誤治。
推拿對顱內疾病如:腦膿腫腦腫瘤,腦血管意外急性發作期,腦挫裂傷,顱腦內血腫急性期等不宜作治療。然而對血管性頭痛(偏頭痛)、肌緊張性頭痛感冒頭痛等治病效果較為顯著。現重點介紹偏頭痛。
偏頭痛偏頭痛是指偏側頭部周期性發作的血管性頭痛。其特點有三:
第一是突然發作性偏側頭部劇痛。
第二其頭痛可以自動或治療後緩解而不留後遺症。
第三慣於復發並伴有無痛間歇期。
現已證明,偏頭痛的發作是和顱內外血管收縮和舒張有關。因為血管的變化,是雙相性的,開始主要是顱內血管收縮,此期出現臨床的前驅症狀,其後主要是顱外血管的舒張,此期出現臨床上的搏動性偏側頭部劇痛。
偏頭痛與內分泌有較密切的關係,發作常始自青春期,多在更年期後逐漸減輕或停止發作。多數育齡期婦女在妊娠三個月後偏頭痛消失,直止分娩後再復發。偏頭痛也可因環境變化,外界刺激,軀體疲勞,精神緊張,焦慮,睡眠不足等因素而誘發。
臨床表現
1.前驅症狀 在頭痛發作前,約半小時或10多分鐘內出現的一系列症狀。最常見的前驅症狀是視覺障礙——閃輝性暗點(如火花、光環、彩環、發光體等)、偏盲、瞳孔大小不等,對光反射消失。除視覺障礙外還有全身不適、精神不振、語言障礙、手指及口唇麻木感,眩暈,面色蒼白,多尿等症狀。
2.頭痛 突發性一側前額部或頭頂部疼痛,一般先從前額部開始向眼窩部、頭頂部蔓延,眼球後部也可伴有劇烈疼痛;強度逐漸增加,並擴展至一側頭部,以搏動性疼痛為主。患者有噁心、嘔吐、顏面潮紅、畏光、流淚等症狀可持續2~3小時,甚至1~2日,由頭痛高峰期逐漸減退,移至睡眠期,或疼痛後期。
典型偏頭痛往往在青春期發病。有些有家族史。
間歇期不定,由每日數次至數月一次不等。
診斷和鑑別
對典型偏頭痛的診斷並不困難,根據多在青春期發病,突發性偏側頭部劇痛,發作時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對麥角胺咖啡因治療有顯效,即可診斷。
應與以下頭痛相鑑別。如高血壓頭痛多為全頭痛、間歇性鈍痛,而劇烈的頭痛較少見。清晨出現頭痛是一特徵。顳動脈炎見於老年人,有劇烈頭痛,全身情況較差。起初病時為搏動性痛,隨病程進展轉為持續性痛。另一特點是平臥位時頭痛加劇,尤其當頭低位時更為強烈,當壓迫頸總動脈時頭痛能緩解。還應與顱內占位性病變、癲癇性頭痛、腦血管畸形等相鑑別。
可利用現代科學檢查手段,如頭顱平片腦彩超腦電圖腦CT等以資鑑別。
治療

1.常用手法 拿法、揉法、抹法、掃散法。
2.常用穴位及部位 印堂睛明陽白太陽百會風池合谷湧泉,及頭側部足少陽膽經部位。
3.操作方法(1)基本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頭偏向健側,醫生先選用指揉法自風池穴起沿頸項部夾肌而下至頸根,如此上下往返3~5分鐘;拿風池穴,拿頸項夾肌3~5遍。用手指按揉印堂睛明陽白太陽百會率谷等穴各20~30次。抹前額、上下眼眶,3~5次。
指揉合谷30~50次。用掃散法在頭側部足少陽膽經循行路線自前上向後下方操作30~50次。
患者取坐位於床邊,以五指拿法(拿五經)自前髮際起經頭頂、後腦部改為三指法、拿風池;如此往返3~5遍。最後按揉兩側湧泉穴結束治療。
(2)辨證治療:對有面色潮紅、噁心、嘔吐等症狀者,可加指揉內關豐隆胃俞等穴。對視覺障礙明顯者,可加強抹上下眼眶、指揉眼周穴位、指揉光明穴。
自我保健
1.抹額(圖102)兩手食指屈曲成弓狀,以近節指間關節橈側面為力點在前額的中部向兩側抹至太陽穴。可作上下往返的移動,約20~30次。

抹額抹額
按揉風馳按揉風馳

2.按揉風池(圖103)用兩手拇指羅紋面緊按兩側風池穴,並施力作按揉動作約20~30次。
3.梳頭法 以雙手十指為梳,自前髮際起向後梳至枕部,左右交替約30~50次。
4. 按揉湧泉 用左手按揉右側湧泉穴,用右手按揉左側湧泉穴各50~100次。
注意事項
避免不良外界刺激和精神緊張。
保證充足的睡眠,生活、飲食要有節制。
肌緊張性頭痛(肌收縮性頭痛)是慢性頭痛中最常見的一種,以青壯年多見,尤其是女性。
引起肌緊張性頭痛的原發病有:頸椎病、視覺疲勞、頭部外傷等。
肌緊張性頭痛常常發生於後枕部。有時在顳部一側或兩側,呈壓迫感、沉重感,患者常自述頭部有“緊箍”感。後頸部、肩部肌肉有壓痛點。有時可以觸到一個或多個硬結,稱外痛性結節。有這種硬結說明頸肌處於緊張收縮狀態。
推拿治療:以指揉痛性結節、壓痛點或彈撥緊張的肌肉為主,輔以五指拿法和掃散法
感冒頭痛是感冒後伴發症狀之一。
推拿治療先按揉背部足太陽膀胱經,再指揉肺俞大椎;拿肩井風池曲池合谷,以酸脹為度;拍擊上背部膀胱經;而後再五指拿法和掃散法。

高血壓

高血壓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臨床上一般認為,在安靜休息時,經血壓測量,其收縮壓(即高壓)持續高於18.7kPa(140mmHg)、舒張壓(即低壓)持續超過 12kPa(90mmHg)則為高血壓。判定高血壓以舒張壓升高為主要依據。收縮壓其標準可隨年齡增大而增高,可用本人的年齡加 90mmHg求之,而舒張壓的正常標準則不隨年齡而變異。
臨床上將高血壓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即高血壓病)和繼發性高血壓(即症狀性高血壓)兩種。其中以原發性高血壓占絕大多數。原發性高血壓多因精神過度緊張,或某些強烈的、反覆的、長期的刺激,以致大腦皮質高級神經機能功能發生紊亂,失去了對皮質下血管調節中樞(血管舒張、收縮)的正常調節作用,在血管調節中樞形成固定興奮灶,以交感神經中樞興奮占優勢,從而導致廣泛的小動脈痙攣,周圍血管阻力增加,血壓升高。由於廣泛的細小動脈痙攣,又可引起內臟缺血,尤其是在腎臟缺血時,又引起了一系列的代謝變化,從而加速了小動脈的硬化,血壓進一步恆定性增高。由此可見高血壓病除動脈血壓升高的特徵外,還伴有血管、心、腦、腎、眼等多器官的病變。
本病多發生於40歲以上,肥胖者、腦力勞動者和城市居民的發病率較高,且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
臨床表現
1.血壓 動脈血壓持續高於 18.7kPa/12kPa(140mmHg/90mmHg)。
2.常見症狀 頭痛(以清晨、白天為多見;部位以兩顳部、枕部、前額部多見)、頭暈、眼花頭脹、心悸、健忘、失眠、煩躁等症。
若在高血壓病程中症狀突然加劇,血壓急劇升高,並且出現劇烈頭痛,視力模糊,心律加快、心悸、面色蒼白或潮紅等症狀,稱為“高血壓危象”。有時血壓急劇升高,還可致腦部循環障礙,見頭部劇痛、嘔吐、頸項強直、呼吸困難,隨後出現意識模糊,甚至昏迷等症狀,稱為“高血壓腦病”。這類患者經搶救雖能脫離危險,但往往會遺留偏癱、語言障礙等後遺症狀。
診斷和鑑別

1.血壓測定 世界衛生組織於1978年所制定(成人標準)即:
正常血壓;收縮壓≤ 18.7 kPa、舒張壓≤12.okPa;
高血壓:收縮壓≥21.3 kPa和/或舒張壓≥12.7kPa;
臨界性高血壓:收縮壓18.8~21.2kPa和/或舒張壓 12.1~12. 6kPa。
2.體檢 體檢時可發現左心室擴大,第二心音亢進,眼底檢查可發現視網膜動脈痙攣、硬化、出血、視神經乳頭水腫等。
3.實驗室檢查 尿檢中見蛋白尿、紅細胞和管型。
血檢中可見膽固醇、甘油三脂、6脂蛋白、血糖、肌酐和尿素氮增高。
另外心電圖、胸部X線等檢查均有助於對本病的診斷。
在鑑別診斷方面主要與症狀性高血壓相鑑別。
1.慢性腎小球腎炎 有腎病史,常伴有貧血水腫,且具有特徵性腎病面容,多數有腎功能不全。
2.妊娠中毒症 妊娠中毒症一般在妊娠晚期出現高血壓,且逐漸增高,並伴有水腫和蛋白尿。
治療
推拿療法適用於緩進型高血壓和第Ⅰ、Ⅱ 期的高血壓患者;急進型和第皿期高血壓患者,尤其是高血壓危象者,則不列為推拿治療適應證。
1.治療原則 平肝潛陽安神降濁
2.常用穴位及部位 百會印堂風池橋弓率谷曲池豐隆太沖湧泉諸穴,及少腹、腰骰部。
3.常用手法 按法揉法抹法拿法掃散法擦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操作:患者取坐位,醫生位一側站立,用拇指羅紋面施直推法推橋弓(橋弓位於頸側部相當於胸鎖乳突肌部位,為推拿特有的穴名)(圖104),約20~30次;然後再以同樣方法和次數去推另一側橋弓穴。接著在前額部治療,先以雙手拇指羅紋面從印堂穴直上至前髮際作交替地向上抹法約5~10次;再從印堂沿眉弓至兩側太陽施以抹法5~10次;再在前額作由中線向兩側顳部和顳部向中線方向的橫嚮往返抹動5~10次。用指端按揉印堂、睛明、頭維、太陽諸穴。在頭頂部用五指拿法,至後枕部改為三指拿法,拿風池、拿頸項部兩側夾肌而至大椎兩側,如此左右手重複操作各3~5遍。在頭顳側部施掃散法各約半分鐘至1分鐘。最後以按揉百會、率谷、曲他各50次。這是重點治療部分。

推喬弓推橋弓

繼而患者取俯臥位,醫生坐於患者右側以指揉法施於命門、腎俞各1分鐘;然後在腰骶部再施以擦法(橫向)以熱力度;最後直擦足底湧泉穴,以熱為度。
(2)辨證治療
有心悸失眠者:加指揉內關神門心俞三陰交諸穴等1分鐘。
有氣短、精神呆滯者:加摩少腹,指揉氣海關元約5~10分鐘。
自我保健
患者可按以下介紹的“自我推拿降壓保健操”,每日重複做2~3次,每次,每一節動作均自己默念以4個8拍完成,可以起到防治高血壓病的作用。
1.預備 靜坐閉目,排除雜念,呼吸均勻自如。
2.動作
1)明目:兩食指指端羅紋面分別按放在左右攢竹穴,兩拇指指端羅紋面分別按放在左右太陽穴。
然後,雙手指同時做環狀揉動。
2)平肝:兩手中指重疊以指端羅紋面按放在百會穴,兩拇指指端羅紋面分別按放在左右率谷穴。 然後,雙手指同時做環狀揉動。
3)止眩:兩手中指指端羅紋面分別按放在左右風池穴,兩食指指端羅紋面分別按放在天柱穴。然後,雙手指同時做環狀揉動。
4)醒腦:以雙手十指為梳,自前髮際起向後梳至枕部,左右手交替進行。
5)降壓:先將右手大魚際按放在左側橋弓穴上端,然後輕緩向前下方抹至鎖骨上窩部;再將左手大魚際接放在右側橋弓穴上端,作輕緩向前下方抹至鎖骨上窩部。此法只能做由後上向前下方向的運動。手法力量宜輕宜緩切莫大力。
6)清熱:先將右手拇指指端羅紋面按放在左側曲池穴,在該穴做指揉法;再將左手拇指指端羅紋面接放在右側曲池穴,在該穴做指揉法
7)補心:先將右手拇指指端羅紋面接放在左側內關穴,在該穴做指揉法;再將左手拇指指端羅紋面按放在右側內關穴,在該穴做指揉法。
8)調氣:先兩肘微屈,雙手腕自然下垂,兩上肢緩緩上舉至手與眼相平,同時吸氣;當手與眼相平後,再慢慢放下,同時呼氣。
注意事項
1.要節制飲食,要少鹽甚至無鹽;忌食動物內臟、動物油脂,要戒菸戒酒。
2.生活要有規律,避免情緒激動,不能過度疲勞,保持大便通暢。可在醫師指導下進行適當的體育鍛鍊。

胃痛

胃痛,俗稱“心口痛”,是以上腹部疼痛為主症的消化道疾病,也是臨床常見的一個症狀。最多見於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等。
急性胃炎多因化學、物理、微生物感染及細菌毒素等因素刺激,使胃表面細胞損害而造成的非特異性胃黏膜炎症
慢性胃炎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多由急性胃炎遷延不愈而來。其實質是,胃黏膜遭受反覆損害後,引起了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改變。
潰瘍病可分為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潰瘍的形成有各種因素,其中胃酸、胃蛋白酶對黏膜的消化作用是基本因素。潰瘍進一步發展時,可累及肌層或漿膜,引起胃穿孔。當胃部血管受到潰瘍侵蝕時,可導致大出血。胃潰瘍好發於胃小彎,十二指腸潰瘍好發於球部。
胃神經官能症與精神因素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當丘腦與中樞神經的正常活動受精神過度緊張或精神創傷干擾,以致不能有效地調節植物神經功能,引起胃分泌和運動功能障礙。
臨床表現
其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
急性胃炎:起病急,常因攝入對胃有不良刺激的藥物或飲食等引起。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可伴有腹瀉。
慢性胃炎:起病緩慢,持續性上腹部隱痛、脹痛,食慾減退,消化不良,進食後上腹不適。胃竇部胃炎者,可伴劍突下燒灼感,或反覆出現消化道出血(黑便為主),但多可自動停止。
潰瘍病:上腹部疼痛具有節律性,胃潰瘍疼痛多在餐後半小時至2小時發作;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在餐後3至4小時發作,進食後疼痛可減輕或完全消失。胃潰瘍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偏左;而十二指腸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偏右。其疼痛性質可為隱痛、脹痛、鈍痛灼痛,或劇痛。常伴有曖氣反酸、飢餓感、噁心、嘔吐等其他消化道症狀。若並發上消化道出血時,可出現嘔血、黑便;若並發穿孔時,上腹劇痛、板狀腹、休克。
胃神經官能症:以上腹部疼痛不適,伴反酸,劍突下燒灼感,食後飽脹消化不良等胃部症狀。常伴有神經性嘔吐,特點是進食後嘔吐,嘔吐後即可進食。
神經性暖氣,特點是持續性曖氣,且帶有感情色彩,多在有人場合發作。神經性厭食,多為青年女性,以追求體態美而盲目節食而致的一種病態現象。同時還伴有健忘、多夢、失眠、倦怠、憂慮、注意力不集中、頭痛、心悸、胸悶、煩躁易怒等神經官能症狀。女性患者可出現月經不調,男性患者可見性功能減退、造精等症。
診斷和鑑別
急性胃炎:上腹部和臍周輕度壓痛,聽診腸鳴音亢進。血液中白細胞數輕度增高,再結合病史及臨床表現診斷即可成立。在鑑別診斷中需與急性闌尾炎(轉移性右下腹疼痛,壓痛、反跳痛,血液中白細胞數明顯增加)、急性膽囊炎(右上腹持續性疼痛並且向右側肩背部放射;若有結石,可為陣發性絞痛,每在進食過量脂肪性食物而誘發。右上腹腹肌緊張,深吸氣時膽囊有明顯觸痛,血液中白細胞數明顯升高)相鑑別。
慢性胃炎:胃鏡檢查是診斷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能判斷胃炎的所在部位及其性質。同樣利用胃、十二指腸纖維內窺鏡檢查可與潰瘍病等消化道疾病相鑑別。
潰瘍病:胃潰瘍多在上腹偏左有壓痛,十二指腸潰瘍多在上腹偏右有壓痛。出血者,糞便隱血試驗呈陽性。胃腸X線鋇餐檢查對潰瘍病具有確診價值。
胃、十二指腸纖維內窺鏡檢查,是診斷潰瘍病最可靠的方法。
胃神經官能症:要結合病史,密切隨訪,經較長時間的觀察和各種臨床檢查,在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的基礎上方可對本病作出診斷。
治療
推拿對於慢性淺表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小面積淺表性潰瘍的醫治都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當您在外出旅遊或公務活動時,身邊又無藥物的情況下,胃痛突然發作,推拿是一種良好的止痛方法。
1.常用手法 按法點法揉法拿法摩法擦法搓法等。
2.常用穴位及部位 中脘梁門脾俞胃俞內關足三里少腹部
3.操作方法
(1)基本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生坐於右側,在上腹胃脘部先以輕摩法1~2分鐘;再取魚際揉法15分鐘左右;並可配合中院、梁門穴指揉法。若是胃潰瘍,揉法重點應在上腹偏左;十二指腸潰瘍,揉法重點應在上腹偏右。病程較長或體質虛弱者可加揉摩少腹5分鐘左右,最後以雙手拇指沿肋弓向兩側分推3~5次結束。腹部操作後可指揉足三里、內關、內庭諸穴,每穴各30~50次。
患者可改俯臥位或坐位,對背俞穴,特別是脾俞、胃俞穴作按揉,每穴1~2分鐘。脾俞、胃俞穴處亦可用小魚際擦法,以熱力度。最後以拿肩井,搓背部結束治療。
(2)辨證治療:對胃痛症狀明顯者,應更改操作程式,可先用點穴止痛法。其一是在肢體的遠端內關內庭足三里諸穴用點法或按法以緩解其痛。第二是在背部華陀夾脊穴脾俞胃俞或附近部位壓痛點用點法或按法以緩解其痛。待胃痛緩解後再作腹部治療。
對胃神經官能症患者可加頭部操作,以前額部及百會、四神聰按揉為主。
自我保健
1.和胃 患者取仰臥位,全身放鬆,雙手掌重疊放置於上腹部以中皖穴(腹部正中劍突與臍連線的中點)為中心作順時針方向的揉摩動作10分鐘,以上腹和順、舒適、微溫為佳。
2.健胃 患者取坐位,用雙手拇指分別按揉足三里穴2~3分鐘。以左手拇指指端羅紋面按揉右側內關穴2~3分鐘,再以右手拇指指端羅紋面按揉左側內關穴2~3分鐘。均以酸脹得氣感為佳。
注意事項
1.對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期的病人,應暫緩推拿治療。
2.生活要有規律,避免過度精神緊張、過度疲勞。
3.對胃黏膜有刺激的烈酒、濃茶、咖啡、辛辣食品要禁忌並戒菸。
4.對可誘發、加重或引起併發症的藥物(如激素、阿斯匹林等)應忌用或慎用。
5.對胃神經官能症患者要以精神治療為主,解除思想顧慮,提高治療信心,增強體質訓練。

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胃的正常位置下降而言。本病多由腹部肌張力的低下或腹壁脂肪層缺乏,或橫隔位置下降,或隔肌缺乏懸吊力量,或由胃及其鄰近臟器的關聯韌帶缺乏懸吊力量,而致胃小彎弧線最低點下降至髂嵴連線以下,或十二指腸球部向左偏移的一種疾患。平常身體瘦弱、胸廓狹長無力型身材的人,以及體質素肥驟瘦和多產婦女,易罹本病。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多由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脾胃為後天之本,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主肌肉,脾虛則運化失常,中氣升舉無力而發生下墜。
臨床表現
消瘦、乏力,胃納減少,胸腹部脹問不舒,食後更甚,在進食後自覺胃部有墜感和腸鳴音。可見有嘔吐、暖氣或腹瀉,便秘或交替性便秘、腹瀉,便形通常為肩而短。同時可伴有眩暈、心悸、失眠、直立性低血壓等症。或伴有腎、子宮等內臟下垂併發症。
診斷和鑑別
外觀瘦長無力體型:上腹部平坦,甚至凹陷,下腹部膨隆,腹部肌肉鬆弛,肌力降低;上腹部可捫及強烈的主動脈搏動,下腹部常有振水音
X線胃腸鋇餐檢查是本病主要診斷依據。胃呈無力型,胃小彎弧線最低點在骼峪連線以下;十二指腸球部受胃下垂牽拉向左偏移。
通過X線胃腸鋇餐檢查即能與其他胃疾相鑑別。
治療
對本病若能堅持推拿治療,並輔以積極地功能鍛鍊,康復還是有希望的。
1.常用手法 揉法摩法按法托法插法拿法等。
2.常用穴位及部位 中脘氣海關元少腹足三里脾俞胃俞等,及腹部。
3.操作方法

(1)基本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生坐於患者右側,先以揉摩法施於中脘3~5分鐘後逐漸下降至氣海、關元穴,並重點按揉此M穴約10分鐘;而後以手掌置於少腹部,四指併攏,拇指分開,取小魚際和小指掌面為著力部位造成一個弧面托在胃底部,做向上托起的揉動,謂之托法(圖105)。此法施用時可隨患者呼吸時腹部上下起伏而用力,當托住胃底部後再緩緩向中腹、上腹移動,如此反覆約3~5分鐘。

托法托法

患者改取俯臥位,醫生仍坐原位,以食、中二指羅紋面為力點分別置於背部膀胱經,作自上而下往返施雙指按揉膀胱經3~5次,並重點按揉脾俞、胃俞1~2分鐘。
患者再改取坐位,將左臂向後曲肘放於下腰部,自然放鬆。醫生立於左側,用左手掌心頂患者的左側肩前部位;右手四指併攏以指端為力點,在肩胛骨內下角(相當譩譆、隔關穴)向外上方插入後胛骨與肋骨之間約2~3寸;雙手呈會合之勢,持續1~2分鐘,謂之插法(圖106)。做此法時患者往往會有胃上提的感覺。如此可做2~3次。用同樣方法可做右側插法。

(2)辨證治療:對消瘦、乏力、胃納不佳者,可加強中院穴按揉法,加背部捏脊法。
對眩暈、失眠者,加頭部推拿,按揉內關神門穴。
對伴內臟下垂者加強氣海關元穴按揉和少腹部托法
自我保健
1.托揉少腹 雙掌重疊置於少腹,以托法的要求緩慢揉動上移,3~5分鐘,每日2~3次。

插法插法

2.提拿全腹 雙手交替對全腹部皮膚、皮下組織進行提拿20~30次。
3.腹肌鍛鍊 運動量逐漸增加,以增強腹肌力量。

(1)仰臥抬腿:患者仰臥,雙下肢伸直,交替抬高做2~4個8拍。
(2)收腹抬腿:患者仰臥,雙下肢伸直,同時抬高並收腹,做2~4個8拍。
(3)仰臥踏車:患者仰臥,雙下肢抬高,做交替“踏腳踏車”動作,2~4個8拍。
(4)仰臥起坐:患者仰臥,雙手抱頭坐起,做2~4個8拍。
(5)肩背倒立:患者仰臥,雙手撐腰,逐漸抬腿,雙腿併攏向上伸,使身體倒置,以肩、背、頭為力點使整個身體倒立。本法為內臟下垂鍛鍊的好方法。但難度較大,可依牆壁或他人保護下進行,要量力而行。
注意事項
1.宜食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並可服食一定量的脂肪。
2.加強腹肌鍛鍊,持之以恆。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3.對胃下垂嚴重者可輔以胃托幫助。

感冒

感冒俗稱“傷風”,是由病毒細菌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本病的發病率高,全年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寒冷季節為多見。有普通感冒流行感冒之分。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多因風邪外襲,肺氣失於宣降所致。因肺主氣,開竅於鼻,外合皮毛,當表邪外襲必先犯肺,根據其病情表現,有風寒與風熱之分。
臨床表現
1.風寒型感冒 頭痛發熱,無汗,怕冷,四肢酸痛乏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脈浮而緊。
2.風熱型感冒 發熱,頭脹痛,少汗,口乾,怕冷輕,咽喉痛,鼻流膿涕,咳吐黃痰,便秘,小便黃赤,舌苔薄黃,脈浮而數。
3.當繼發上呼吸道感染可有咳嗽 當繼發支氣管炎肺部感染,可出現咳嗽,胸痛,肺部聽診有囉音,血液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數增高;亦可並發中耳炎、鼻竇炎等。
診斷和鑑別
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對本病的診斷並不困難。
普通感冒一般起病較緩,症狀較輕,發熱不高,無明顯併發症和繼發感染。而流行性感冒有流行病史,病情蔓延迅速,症狀較重,常伴有呼吸道繼發感染。
要注重與其他流行病或傳染病的鑑別。
治療
普通感冒在患病後3~7天可自行恢復。推拿治療旨在減輕症狀,縮短自然恢復期和減少其他部位繼發感染。
1.治療原則 發散解表
2.常用穴位及部位 印堂太陽迎香風池曲池合谷肩井肺俞等穴,及頭額膀胱經背俞穴
3.常用手法 揉法按法拿法抹法掃散法擦法等。
4.操作方法
(l)基本操作:患者取坐位,醫生立於患者前側;用大魚際揉法於整個前額部,上下左右約3~5分鐘;接著用分法、合法施於前額(圖107),抹眼眶上下緣各5~10次;再以雙手拇指羅紋面按揉左右太陽穴、迎香穴各30~50次。

前額分合法前額分合法

繼上體位在頭顳部用掃散法治療,左右各30~50次;而後從前髮際開始向後,用五指拿法,左右交替5~10次;至風他穴重點施以拿法,以酸痛得氣感為佳,並從風池穴緩慢向下移動拿頸項兩側夾肌直至頸根部,如此上下往返重複5~10次;接著拿雙側合谷穴或按揉合谷30~50次。
患者取坐位,醫生立於其體側,醫生用小魚際擦法施於背部膀胱經以熱為度。最後醫生立於其後拿肩井,結束治療。

(2)辨證治療:如伴有頭痛,加百會按揉;咽喉痛,加按揉天突魚際;發熱,加接揉曲池;伴有消化道症狀者,加按揉中脘足三里
自我保健

搓鼻搓鼻

1.搓鼻(圖108)每天堅持用食指撓側或指端上下搓擦鼻根至鼻翼兩側,2~3分鐘,或以熱力度。
2.揉太陽(圖109)、迎香穴 用雙手中指或拇指指端分別按揉兩側太陽穴、迎香穴各1~2分鐘。

揉太陽揉太陽

3.抹前額及眼 眶(圖110)用雙手食指(略屈曲)撓側分別在前額及上下眼眶作抹法約2~3分鐘。

抹前額及眼眶抹前額及眼眶

4.按揉風池穴 用雙手拇指羅紋面分別按揉左右風池穴約1分鐘。
5.冷水洗臉 堅持每天早、晚用冷水洗臉1次。
以上保健既可用於普通感冒;又能起預防感冒的作用。特別對體弱易感冒的患者更為適用。
注意事項
1.在感冒流行期應避免去公共場所,增強自我保健意識。
2.一旦患病後要及時治療,注意休息,多飲開水。
3.若伴有繼發感染時,應配合有效抗生素正確使用。

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是支氣管壁呈慢性炎症改變的一種疾病。
究其病因,可由急性支氣管炎轉化而成。也可因長期吸菸、大氣污染等物理。化學刺激所致;過敏及氣候變化亦常導致本病的復發。其病理特點是支氣管壁腺體組織增生,使支氣管粘液分泌增多,引流不暢;病理進展緩慢,常可有急性發作。在臨床表現方面以慢性持續咳嗽、咳痰為特徵。
臨床表現
1.發病年齡多在中年以上,病程較長,多有反覆發作傾向,在秋末冬初,氣候寒冷時是疾病的好發季節。
2.以咳嗽、咳痰為特徵,重症者多伴有氣急。咳嗽以清晨及睡前明顯加重;咳痰以白色粘液性痰為主,痰量多,當伴有感染時痰液可呈粘稠膿性,偶爾可帶血絲。
3.如久病不愈,可並發為阻塞性肺氣腫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哮鳴紫紂等症。
4.早期多無異常體徵,病程稍長後可在背下部聽到乾、濕囉音,胸部X線檢查時可見肺紋理增粗和紊亂。伴有肺氣腫時,可見桶狀胸杵狀指,胸片可見肺透亮度增加,肋間隙增寬,隔肌低位。伴有繼發感染時血液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均可增多。
診斷和鑑別
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及胸部X線檢查,診斷本病並不困難。胸部X線攝片是排除其他肺部疾病的常規檢查方法。
治療
1.治療原則 以宣通肺氣,止咳化痰為主,輔以補益脾腎。
2.常用穴位及部位 中府雲門膻中中脘尺澤魚際肺俞脾俞腎俞豐隆等穴,及背部正中。
3.常用手法 按揉法摩法分法擦法捏脊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生坐於其右側,先在中府雲門穴處施以指摩法各2~3分鐘,繼而在膻中穴施以指摩法2~3分鐘。
繼以上體位,用掌根按操中脘穴2~3分鐘。然後用雙手拇指沿肋間隙作自上而下,由中間向兩側的分法,如此反覆2~3遍。以拇指按揉尺澤豐隆穴各1~2分鐘。
患者取俯臥位,醫生坐於其體側,食、中兩指分開以其指端羅紋面分別置於肺俞、脾俞、腎俞等穴上作雙指揉法(圖111),每穴各l~2分鐘。最後在背部膀胱經、督脈經施以小魚際擦法,以熱為度。

按雙指揉背俞穴

(2)辨證治療:對病久體弱者可加背部捏脊法3~5遍,按揉足三里穴1~2分鐘。
對咳喘甚者可加雙指按揉定喘穴(大椎穴旁開0.5寸)和指揉魚際穴各l~2分鐘。
自我保健

推摩胸廓推摩胸廓

1.推摩胸廓(圖112)以左手全掌推摩右側胸廓,作自上而下,由中間向外側的推摩,反之以右手全掌推摩左側胸廓;左右各2~3分鐘。
2.揉摩中脘 以全掌置於上腹中脘部作順時針方向揉摩2~3分鐘。
3.按揉中府 以魚際部位置於中府穴上按揉1分鐘。左手操作右側穴位,右手操作左側穴位。
4.呼吸訓練 任何體位均可,關鍵是全身肌肉要放鬆,形態自然,思想集中,要做到“深吸慢呼”,即緩慢地深吸氣而後再緩慢地呼氣。一呼一吸為1次,每次可做30~50次。
以上方法,可每日早、晚各1次。
注意事項
1.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及其他呼吸道疾病。
2.加強身體素質訓練,可堅持散步,慢跑或打太極拳和自我保健。
3.戒菸。
4.發作期注意休息和配合藥物治療。

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為中老年人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臟血液的主要動脈,由於血管壁的粥樣硬化和脂肪物質的沉積使冠狀動脈狹窄和梗塞,影響血液循環,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導致心肌損害。所以心肌損害程度與冠狀動脈循環供血障礙的程度成正比。高血脂。
高血壓、內分泌疾病或從事緊張的腦力勞動,均可引起本病。此外,與精神因素、家族史等有關。
祖國醫學將冠心病隸屬於“胸痹”、“真心痛”的範疇。中醫認為本病是胸陽不振氣機閉塞則胸悶、胸痛。同時因胸中臟腑失卻陽氣的溫煦,致陰寒內盛陽氣阻滯則津液不能運化輸布,易生痰濁,痰濁寒氣交阻,致血脈不通,形成瘀血。瘀血形成測此時胸痛更加劇烈,甚則胸痛徹背。
臨床表現
患者常有心前區問脹不適,氣短乏力,動則氣急,每當勞累或陰雨氣壓較低時,胸骨後可出現縮窄性或針刺樣或刀割樣疼痛。
嚴重者可出現突發性心絞痛,並可向左肩背、左上肢放射。痛劇時,伴有出汗,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血壓下降,甚至可發生休克、心衰以致猝死。
心電圖檢查:可見S-T段下移及T波倒置。
診斷和鑑別
1.冠心病診斷要點 有心絞痛或心肌梗死,而無主動脈瓣重度病變或冠狀動脈其他病變;40歲以上患者發現心臟增大,心力衰竭,或嚴重心律失常,而無明顯高血壓或其他病變者。嚴重心律失常系指頻發或多源性室性早搏、心房顫動或撲動、室性心動過速左束支傳導阻滯、工~皿度傳導阻滯等。
2.主要鑑別診斷

(1)急性胰腺炎:上腹部持續性劇痛,可有陣發性加重現象;多伴有噁心嘔吐,中等度發熱,上腹部壓痛,血澱粉酶增高。
(2)急性膽囊炎:易於飽餐或高脂肪飲食後誘發右上腹絞痛,並可向右肩胛部或右肩放射,伴噁心、嘔吐,疼痛發作後可出現輕度黃疽及發熱。右上腹壓痛,有明顯腹肌緊張。血白細胞計數增高,X線、“B”超等檢查都有助於對本病的診斷。
治療
心肌慢性供血不足和穩定型心絞痛是推拿治療的適應證。經臨床研究推拿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提高心肌的供血量,從而起到一種輔助治療的目的。
1.治療原則 活血化瘀,溫通心陽,補氣養心,改善心臟供血。
2.常用穴位及部位 膻中期門(左)、郄門(心包經穴,腕橫紋上5寸)、內關陰部(心經穴,神門上0.5寸)、神門心俞隔俞厥陰俞至陽太溪等穴,及左側前胸部。
3.常用手法揉法摩法擦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生坐於右側,先施指摩法於膻中穴、左期門穴(起寬胸理氣、解郁除煩)及左側前胸部約5~8分鐘,手法宜輕快柔和。
繼上體位分別指揉上肢郄門、神門或內關、陰郄這兩組穴位,每穴指揉1~2分鐘。再指揉雙側太溪穴1~2分鐘。
患者取坐位,雙臂向前俯伏於桌子上,醫生位於患者後側方,以雙指揉法分別對心俞膈俞厥陰俞背俞穴進行按揉,每穴約l~2分鐘。再以指揉法於至陽穴(督脈經第7胸椎棘突下)約1~2分鐘。最後取擦法於心俞穴及至陽穴(均為左右橫向摩擦),以熱力度,具溫煦心陽之功效。
(2)辨證治療:心痛急性發作時,當然首選各類中西急救藥物。在套用藥物治療的同時,可在背部膀胱經俞穴上尋找壓痛點或敏感點(酸脹最明顯處),施以指揉法,待心痛緩解後,再按上述基本治法操作。
心悸胸悶甚者,可先指揉郄門陰郄穴,每穴各l~2分鐘,再指揉膻中穴1分鐘左右。
自我保健
1.胸外部推摩法 體位自選,可立,可坐,也可仰臥,關鍵是自如應手,便於自我操作。患者以右手全掌貼於心前區(左側胸部中下段)做順時針方向的推摩運動,約2~3分鐘。
2.指揉手穴法 先以左手中指指端去揉右手內關、神門穴,每穴各1分鐘;再以右手中指指端去揉左手內關神門穴,每穴各1分鐘。在指揉手穴時以有酸脹得氣感為佳,但不強求。
注意事項
1.要保持心情舒暢,注意精神調節,不要過度勞累。
2.飲食清淡;要戒菸、酒。
3.適當體育鍛鍊以不疲勞為原則。

成人腹瀉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清稀如水而不成形。推拿擅長醫治功能性腹瀉,也就是以腸道功能性失調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在臨床又稱為過敏性結腸炎、結腸神經官能症等。
本病的確切病因不詳,但與以下諸因素有關:如痢疾或急性腸炎後或食物中毒後未能徹底治癒;或過食油膩食物;或過度疲勞等。
臨床表現
1.腹痛 常有不定時之臍周或左下腹疼痛,輕則腹部脹痛,重則痙攣性絞痛。腹痛多發生於餐後,伴強烈便意,常在排氣或大便後腹痛能自然緩解。
2.排便異常 腹瀉與進餐、情緒波動有關,亦可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性發作。排便稀薄,無膿血,但常帶有粘液。
3.消化系症狀 厭食,噁心、嘔吐、曖氣;腹脹、矢氣,便後即能緩解。
4.全身症狀 精神焦慮、抑鬱,疲乏失眠,手足濕冷多汗,食慾減退,全身無力消瘦等。
5.糞檢 除粘液外無其他發現。
診斷和鑑別
對本病的診斷可根據慢性腹痛排便異常、大便鏡檢可有粘液,但無膿細胞與紅細胞。鋇劑灌腸檢查可見結腸痙攣,袋形增多,但黏膜紋正常。乙狀結腸鏡檢查除可見乙狀結腸痙攣外,無其他陽性發現,即可作出診斷。
主要與結腸癌、慢性痢疾進行鑑別。
1.結腸癌 大多在中年以上,症狀呈進行性惡化。大便鏡檢常有紅細胞或隱血試驗陽性。必要時應作肛指、乙狀結腸鏡或鋇劑灌腸檢查,以便確診。
2.慢性痢疾 多次大便鏡檢有膿細胞或紅細胞,常可找到阿米巴包囊或滋養體,或經培養有痢疾桿菌生長;針對菌痢或阿米巴痢疾作治療,效果明顯。
治療
1.治療原則 補益脾胃固澀止瀉
2.常用穴位及部位 中脘氣海關元天樞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腸俞八骸等穴,及腰骶部和腹部。
3.常用手法 摩法按揉法擦法等。
4.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醫生位於其右側,先用右手在患者全腹施以逆時針方向摩法2~3分鐘,再以食、中兩指分別置於天樞穴作雙指揉3~5分鐘。然後分別對中脘及氣海、關元穴施掌摩法3~5分鐘。最後指揉雙側足三里穴各1~2分鐘。
患者取俯臥位,醫生位於其左側,用食、中兩指分別置於兩側脾俞胃俞大腸俞八髎雙指揉,每穴約1~2分鐘。最後醫生可用小魚際橫向擦八骸穴、脾俞、命門等部位。
自我保健
患者仰臥位,雙手重疊,以全掌分別對下腹部和上腹部作逆時針方向的揉摩法,約3~5分鐘。操作時以有熱感透入腹內為好。繼以上體位分別指揉中脘、天樞穴各1分鐘。
取坐位,對雙側足三里穴作指揉法,約1分鐘。
注意事項
1.解除患者心理障礙,消除思想負擔。
2.節制飲食,講究衛生,忌食生冷油膩和刺激性食物。

成人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結,糞質堅硬,排便時間延長,糞便排出困難,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常見病。
便秘雖然也可由腸道器質性疾病引起,但多數與排便反射的神經調節功能紊亂有關。排便動力缺乏,生活節律改變,食物纖維素太少,腸蠕動減弱,病後、產後及老年人氣血虛弱,津液不足,濫用瀉藥或灌腸等,也是引起便秘的種種原因。
臨床表現
大便次數減少,糞便量少,質硬而乾燥,排便困難。在左下腹降結腸部位可觸到積存在腸道內的糞塊並伴輕壓痛。
由於糞塊的堅硬,在用力排便時可引起肛痛、肛裂、便血。反之因肛痛、肛裂不敢大便,從而導致糞塊更堅硬,排便更困難。
因便秘過久,體內糞毒素的積累致疲乏無力、頭痛、頭暈、腹痛、腹脹、食慾減退;也可引起痔瘡、肛裂等疾患。
診斷和鑑別
一般可根據臨床表現即能作出對本病的診斷,但要與以下疾病鑑別:
部分性腸梗阻:腹痛、嘔吐、腹脹、無排便、排氣。
X線檢查,可見腸腔內有階梯樣液平面。
直腸肛門疾病:炎症痔瘡肛裂等,均可引起肛門括約肌痙攣而致便秘。
治療
推拿對於功能性便秘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1. 治療原則 增強腸動力,促進正常排便。
2.常用穴位及部位 大橫氣海關元上腹脾俞胃俞大腸俞八髎支溝足三里等。
3.常用手法 摩法指揉法按揉法擦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生坐於其右側,先在上腹部用輕快的指摩法,約1~2分鐘後,逐漸向下腹過渡。
在下腹部氣海、關元處用全掌或魚際接揉,約2~3分鐘。繼而按結腸部位從右下腹起沿升結腸。
橫結腸、降結腸的走向(圖113)按步驟施以魚際按揉法,約3~5分鐘。再以左側大橫穴為重點作指揉法,1~2分鐘;再按降結腸(左側)的解剖位置作自上而下的魚際接揉法多次反覆,約2~3分鐘。最後以手掌摩腹部結束腹部治療。

結腸示意圖結腸示意圖

患者繼仰臥位,醫生以雙手指揉雙側支溝穴各1分鐘,再按揉左右足三里穴各1分鐘。
患者取俯臥位,醫生以雙指揉法施於背俞穴,取脾俞胃俞大腸俞八髎等穴為重點,每穴指揉l~2分鐘。
接上勢,用小魚際擦法為主,作由上而下的擦法;擦法所施部位為督脈經腰骶段及兩側八髎穴。
(2)辨證治療:食慾減少、胸腹痞滿、暖氣者,加強揉摩中脘搓脅肋,按揉內關。
肛疾者,指揉長強l~2分鐘,並加強八骰穴的指揉。
自我保健
1.摩腹 患者仰臥,雙手重疊,用全掌對腹部作順時針方向的摩動,約8~10分鐘。
2.揉穴 分別對支溝、足三里穴作指揉法,每穴1分鐘。
注意事項
1.飲食要多飲開水,每天清晨可飲300~500毫升淡鹽水;多食蔬菜、水果及其他多纖維食物。
2.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即使無便意,也應堅持定時去廁所蹲坐。
3.可加強腹肌及體育鍛鍊。有肛疾者可作提肛鍛鍊。
4.不要隨意亂用瀉藥。

成人呃逆

呃逆是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的一種症狀,古代文獻稱“”,又稱“吵逆”。呃逆一證,輕重差別極為明顯。如偶然發作,大都較輕,常可自行消失。或刺鼻取嚏,或突然給以驚恐,或閉氣不令出入,皆可取效。若持續不斷,則需根據寒熱虛實辨證,及時給予適當的治療,始能漸平。
若在其他急、慢性病之嚴重階段出現,則為病勢轉向危重的預兆,謂之“土敗胃絕”,預後不佳,更應倍加注意。
胃氣上逆動隔是造成呃逆病的基本病因。而引起胃失和降的病理因素,則有寒氣蘊蓄、燥熱內盛、氣鬱痰阻及氣血虧虛等方面。此外,肺氣失於宣通,在發病過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臨床表現
1.寒氣蘊蓄呃聲沉緩有力,胃脘不舒得熱則減,得寒則甚,口不渴,舌苔白,脈遲緩。
2.胃中燥熱呃聲洪亮,連續有力,沖逆而生,喜冷飲,面赤,舌苔黃,脈數。
3.氣鬱痰阻呃逆連聲,胸脅脹悶,由抑鬱腦怒而發作,情志轉舒則稍緩,頭昏目眩,舌苔薄膩,脈弦滑。
4.氣血虧虛呃聲低沉無力,面色蒼白,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細弱無力。
診斷和鑑別
以臨床表現為主,較為明確。

治療
1.治則和胃,降氣,平呃。
胃寒者加溫中祛寒;胃熱者泄熱通腑;氣鬱痰阻者輔以降氣化痰;氣血虧虛者溫補脾胃。
2.常用穴位及部位缺盆天突膻中中脘章門期門膈俞胃俞內關等穴。
3.常用手法按法摩法揉法擦法點法等。
4.基本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生坐於右側,以中指端按揉缺盆穴,以酸脹為度,每側1分鐘;然後按揉天突穴半分鐘,再揉、摩膻中1分鐘。此三穴均能寬胸降逆。
繼以上體位,揉中院1~2分鐘;摩章門、期門左右各1~2分鐘;再指揉雙上肢內關穴。
患者取坐位,醫生立於後側以雙指揉法施於膈俞、胃俞,各1分鐘。以有酸脹得氣感為佳。最後搓背及脅助。
對胃寒者,加強揉中脘,以胃脘有溫熱感為佳。並在背部胃俞加橫向擦法以熱為度。
對胃燥熱者,加按、點上、次髎按壓湧泉穴,以酸脹為度。
對氣鬱痰阻者,加摩中府雲門穴,並加強揉摩章門期門;按揉豐隆穴
對氣血虧虛者,加揉摩氣海關元;背部加捏脊法;按揉內關足三里
對呃逆頻者,加強膈俞、胃俞穴的點、壓法。
注意事項
1.少食生、冷、辛、熱等食品。
2.情緒安寧。[1]

推拿治療小兒各種病症

嬰兒腹瀉

嬰兒腹瀉又稱為消化不良,是以腹瀉為主要症狀的一種胃腸道紊亂綜合徵。本病為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1歲以內者占有半數,對患兒的健康威脅較大。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原則上可分為非感染性(如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完善,消化酶活性低,神經系統對胃腸道的調節功能較差,免疫功能尚不成熟,餵養不當和氣候因素等)和感染性(如腸道內、外感染)兩類。本病四季皆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為多見。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輕則遷延日久,影響小兒營養,生長和發育;重則可引起嚴重脫水,代謝性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故臨診時必須十分重視。
臨床表現

根據腹瀉的輕重可分為輕型(單純性消化不良),即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水樣便,或兼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和少量粘液。重型(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腹瀉每天10次以上,便中含有大量水分,混有較多粘液,並伴有發熱、嘔吐,食慾低下,皮膚乾燥,精神萎靡,若不及時治療,可逐漸出現脫水和代謝性酸中毒症狀,故在臨床上必須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按祖國醫學辨證嬰兒腹瀉分為寒濕瀉、濕熱瀉、傷食瀉、脾虛瀉等,現介紹如下:

1.寒濕瀉大便稀薄多沫,色淡無臭,腹痛腸鳴,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長,苔白膩,脈儒,指紋色紅。

2.濕熱瀉腹痛即瀉,急迫暴注,大便色黃褐熱臭,身有微熱,口渴,尿少色黃,苔黃膩,脈滑數,指紋色紫。

3.傷食瀉院腹脹滿,瀉前哭鬧不安,瀉後痛緩,大便量多酸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多矢氣,常伴有嘔吐酸餿,口奧納呆,不思乳食,苔厚或垢膩,脈滑。
4.脾虛瀉久瀉不愈,或經常反覆發作,面黃神疲,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夾有奶塊或食物殘渣,或每餐過後即瀉,苔薄,脈儒。若腹瀉日久不愈,進而可損及腎陽,瀉下不止,完谷不化,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舌淡苔薄,脈軟無力。
診斷和鑑別

1.診斷根據臨床表現對本病的診斷並無困難。
2.鑑別診斷

(1)生理性腹瀉:多見於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於消化系統發育不健全所引起。這類嬰兒外觀虛胖,常有濕疹,僅有大便次數增多,而無其他症狀。
(2)細菌性痢疾:腹痛、腹瀉,里急後重伴膿血便為主要症狀,患兒一般有菌痢接觸史,大便細菌培養可發現痢疾桿菌。

治療
1.治療原則結合臨床根據辨證後的屬型擬定以下各種治療原則,寒濕瀉者,治宜溫中散寒,化濕止瀉;濕熱瀉者,治宜清熱利濕,調中止瀉;傷食瀉者,治宜消食導滯,和胃止瀉;脾虛瀉者,治宜健脾益氣溫陽止瀉;脾腎陽虛者,治宜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2.常用穴位腹、臍、七節骨、龜尾、脾土、大腸、足三里等穴。
3.常用手法摩法、揉法、推法、按法、擦法、捏脊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療法:患兒取仰臥位(可以家長抱在懷裡,亦可躺在治療床上,以下均類同)。醫生坐於患兒右側,用一手在患兒全腹部做掌摩法,手法宜輕,要有定向(即始終是順時針方向的摩動);上腹、下腹和全腹部三者要有機結合,反覆循環進行,約8~10分鐘。繼以上體位,醫生用食、中、環三指分別安置於臍,左右天樞穴作三指揉,約l~2分鐘。繼而治療手部穴位,補脾經100次,推大腸100次。最後再按揉雙側足三里穴1~2分鐘。
患兒取俯臥位(同樣可以家長抱在懷裡,亦可躺在治療床上,以下均類同),醫生先揉龜尾300次,再推上七節300次。

(2)隨證加減:
寒濕瀉:加揉外勞宮100次,推上三關300次,再補脾經100次。
濕熱瀉:加清牌經200次,清大腸200次,清小腸2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下六腑300次。
傷食瀉:加補牌經300次,補大腸200次,推三關300次;按揉脾胃俞穴各1分鐘。
脾腎陽虛瀉:加補牌經300次,補腎經300次,補大腸200次;按揉腎俞穴1分鐘,橫擦八髎穴以熱為度。

注意事項

1.推拿雖可醫治嬰兒腹瀉,但僅局限於胃腸消化功能紊亂而致的腹瀉和單純的輪狀病毒性腹瀉,無明顯脫水和酸中毒的患兒。

2.對腸道感染而引起的菌痢,應首先給予抗生素治療。

3.對患兒應控制飲食,患兒每次便後須用溫水洗淨肛門,勤換尿布,保持皮膚清潔乾燥。

4.應注意合理餵養,哺乳或餵食儘可能做到定時定量,添加副食品不宜太快,品種不宜太多。並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注意飲食衛生,預防腸道疾病。

小兒發熱

發熱是指病理性的體溫升高,是人體對於致病因子的一種全身性反應。是許多疾病的伴隨症狀。由於小兒新陳代謝較高,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所以體溫比成人略高。一般小兒正常肛溫為36.9~37.5℃,比口溫約高0.5℃,而腋溫比口溫低0.5℃。
小兒體溫一般以肛溫為宜。正常體溫一晝夜有輕微波動,晨間稍低,下午稍高,但波動範圍不超過1℃。
小兒在進食、哭鬧、活動、衣被過厚、室溫過高等均可使體溫暫時升高,這些都屬正常。
引起發熱的疾病很多,通常可分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兩大類。本章節僅介紹由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某些急性發熱和部分功能性發熱。
臨床表現
體溫異常升高(肛溫達37.5℃以上)是本病的主要特徵。患兒可出現煩躁不安,呼吸急促,鼻翼煽動,驚跳抽搐或精神萎靡神昏譫語,疲乏無力,不思飲食等。根據中醫辨證,可分為外感發熱、肺胃實熱和陰虛內熱。
1.外感發熱外感風寒者,可有發熱惡寒,頭痛無汗,鼻塞、鼻流清涕,口不渴,咳嗽、痰清稀,苔薄白,脈浮,指紋鮮紅。外感風熱者,可有發熱、微汗出、頭痛、鼻塞、鼻流濁涕、咳嗽、痰黃稠、咽痛口乾,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指紋紅紫色。
2.肺胃實熱發熱較高,面赤唇紅,口鼻乾燥,渴而引飲,氣息喘急,不思飲食,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數而實、指紋深紫。
3.陰虛內熱以午後潮熱或低熱為主,形瘦體弱,自汗盜汗,五心煩熱,口唇乾燥,食慾減退,舌紅苔剝,脈細數,指紋淡紫。
診斷和鑑別
肛溫高於37.5℃,伴有上呼吸道卡他症狀,咽部充血,聽診可聞及肺呼吸音增粗或乾、濕囉音,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白細胞增高。胸部X線檢查河發現肺紋理增粗或炎症改變。
發熱鑑別診斷相當複雜,主要從病史、症狀和體徵,實驗室檢查等方面進行。因本節僅講述以感冒為主的發熱,其他鑑別從略。
治療

1.治療原則外感發熱者,宜清熱解表,發散外邪;肺胃實熱者,宜宣肺清熱,消食理氣;陰虛內熱者,滋陰清熱,補益肺腎。
2.常用穴位三關、六腑、天河水、肺經、肺俞、風池等。
3.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抹法、摩法、按法等。
4.操作方法(1)外感發熱:開天門30次,分頭陰陽30次,揉太陽30次,清肺經300次,清天河水300次;屬風寒感冒者,加推上三關300次,揉二扇門300次,拿風池3~5次;風熱感冒者,加推脊300次。兼咳嗽、痰鳴者,加推揉膻中50次,揉肺俞100次,揉豐隆50次。

(2)肺胃實熱:清肺經300次,清胃經300次,清大腸200次,揉板門200次,運內八卦2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下六腑300次,揉中脘150次,揉天樞100次。
(3)陰虛內熱:補牌經300,補肺經300次,補腎經300次,清肝經200次,揉上馬300次,清天河水300次,推湧泉50次,按揉足三里100次。
注意事項
1.對小兒發熱的治療,必須詳細檢查,找出發熱的原因,明確診斷,特別要排除急性傳染病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免誤診誤治。即使是外感發熱,只要是高熱患兒,就應予以靜脈補液等綜合治療。
2.在發熱期間,要鼓勵患兒多飲開水,飲食要富於營養,易於消化。
3.平時要鼓勵小兒積極進行體育鍛鍊,增強體質。

小兒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是因支氣管痙攣黏膜水腫、分泌物增多而引起支氣管阻塞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其特點有陣發性呼吸困難哮喘、咳嗽和咯痰等症狀。本病有明顯的可逆性,在發作期間或治療後,上述症狀可完全消失。
典型病例多見於4~5歲以上的小兒,患兒男性多於女性,均為過敏性體質,小兒期起病者約1/2有嬰兒濕疹史,或常有家族過敏史(約50%),並有遺傳傾向。哮喘一年四季都可發病,但以春秋季節、氣候驟變時更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是哮喘的重要致病誘因。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隔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後,發為哮喘。”“哮”以聲響言(是指哮鳴聲),“喘”以氣息言(是指急促呼吸貌),臨床上有哮必有喘,二者密切難分,所以一般通稱為哮喘。
臨床表現
支氣管哮喘典型發作前常有先兆症狀,如咳嗽、胸悶或鼻癢連續噴嚏等。如不及時治療,可迅速出現喘息。急性發作時患兒有氣急、哮喘、咳嗽及多疾。由於呼吸時支氣管腔有生理性縮小,所以呼吸困難尤為明顯,有“呼氣性氣急”之稱。患者多被迫採取坐位,兩手前撐,兩肩聳起,張口抬肩,額部冷汗、痛苦異常。體檢可見:胸部多較飽滿,呈過度清音,兩肺布滿哮鳴音;嚴重者,可有唇、指紫紺。每次發作歷時數小時或甚至數日(持續發作)才逐漸緩解。
按中醫辨證一般可分為寒喘、熱喘和虛喘三種。
1.寒喘患兒咳喘,喉間痰鳴,痰色清稀多泡沫,面色蒼白,四肢欠溫,口不渴,小便清長,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緊或浮清。

2.熱喘患兒咳喘,氣粗息涌,痰鳴聲響,痰稠色黃,面紅身熱,胸脅脹滿,煩躁不安,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浮數或弦滑。
3.虛喘動則氣促喘息,面青唇紫,頭汗涔涔,端坐喘息,四肢不溫,腰腿酸軟,神疲乏力,納食不香,大便澄青,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診斷和鑑別
1.診斷首先有哮喘症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胸部X線透視可見兩肺透亮度增強,橫隔降低,反覆發作者其紋理增粗和出現肺氣腫
2.鑑別診斷
(1)心源性哮喘:頻繁咳嗽,呼吸困難,咳出粉紅色血沫痰,兩肺底部有濕羅音,並且有心臟病的其他徵象。
(2)慢性支氣管炎:病程一般較長,氣急常逐步緩慢加重,有典型肺氣腫體徵。支氣管解痙藥套用有明顯效果。
治療
1.治療原則降氣化痰止咳平喘
2.常用穴位肺經內八卦板門膻中定喘肺俞脅肋等。
3.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摩法、搓法、拿法、擦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法:面對患兒先作頭部常例手法,推攢竹(開天門)30次,推坎宮(分頭部陰陽)30次,揉太陽30次。繼而分別按揉膻中、乳旁乳根穴,每穴1~2分鐘。起寬胸宣肺之功效。再治療手部穴位,補脾經500次,運內八卦400次,掐四橫紋,每橫紋3~5次,揉板門500次,特別是揉板門結合搓、擦脅肋100次能降氣平喘。
在患兒背面,以中指定大椎,食、環兩指分別置於左右定喘穴(大椎旁0.5寸,屬經外奇穴),用三指揉,各100次,雙指揉肺俞100次,分推肩胛骨100次;左右向擦肺俞穴,以熱為度,拿肩井3~5次結束治療。

(2)隨證加減:

寒喘者:加推上三關300次,按揉風池10~20次,擦脊柱及兩側膀胱經,均以熱為度。
熱喘者:加清肺經300次,清大腸200次,退下六腑300次,推脊300次,揉豐隆100次。
虛喘者:補肺經300次,補腎經500次,揉丹田3~5分鐘,按揉足三里20次,雙指揉肺、脾、腎俞各1分鐘。
注意事項
1.加強體育鍛鍊和增加戶外活動,以增加體質,減少發作次數。
2.對反覆發作者注射哮喘菌苗。
3.找出過敏原,進行脫敏治療,避免接觸過敏原。
4.注意保暖,預防呼吸道感染

5.若經推拿治療無效者,應立即補液、吸氧、控制感染等綜合治療。
6.依據中醫冬病夏治的觀點,在伏天予以推拿可獲得較好的效果。另外,在發作後緩解期的推拿治療,可起預防作用和減輕發作的程度。

小兒咳嗽

咳嗽是呼吸系統疾病最常見的一個症狀,多種疾病如感冒,肺炎等都可引起咳嗽。咳嗽是一種防禦性反射運動,通過這一個爆發性的呼氣動作,達到清除氣管及支氣管內的過多分泌物和異性物質。

呼吸道急、慢性感染所致的小兒咳嗽在臨床中最為多見。這是因為小兒呼吸道血管豐富,而氣管,支氣管黏膜較嬌嫩,從而較易發生炎症變性。咳嗽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以冬春季最為多見。

祖國醫學認為肺為嬌髒,職司呼吸,居臟腑之上,外感邪氣,首當犯肺。邪束肌表,肺氣不宣,清肅失職,肺氣上逆,發為咳嗽。且古人認為有聲無疾稱之謂咳,有痰無聲稱之謂嗽,一般通稱為咳嗽。

臨床表現
因咳嗽本身是一種症狀,根據中醫辨證,分為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兩類。
1.外感咳嗽屬風寒者,主症咳嗽,咳痰清稀,鼻塞涕清,頭身疼痛,惡寒不發熱或有微熱,無汗、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屬風熱者,主症咳嗽,痰色黃稠,咳痰不暢,發熱惡風、汗出,鼻流濁涕,咽喉乾痛或癢,口渴欲飲太便乾燥,小便黃赤,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2.內傷咳嗽久咳不愈,痰多或乾咳無疾,或少痰、或痰稠難以咳出,面色蒼白,四肢欠溫,氣短汗出,胸悶納呆,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苔白膩,脈細或細數診斷和鑑別
根據患兒所出現的咳嗽症狀對本證的診斷並不困難。
除咳嗽症狀外,肺部聽診可聞及呼吸音粗糙或乾、濕囉音,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白細胞可增高。胸部X線透視,可見肺紋理稍增粗,或肺部有炎症陰影。
治療

1.治療原則外感風寒咳嗽者,治擬散寒解表宣肺止咳。外感風熱咳嗽者,治擬清熱解表,肅肺止咳。內傷咳嗽者,治擬健脾養肺止咳化痰

2.常用穴位肺經內八卦乳旁乳根、膻中、肺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3.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按揉法掐法拿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操作:面對患兒先在頭面部作常例手法即開天門30次,分頭陰陽30次,揉太陽30次;繼而在胸部分推膻中100次,揉乳旁、乳根各30次;再作手部運內八卦200次,清肺經300次,補肺經500次;最後分別按揉雙下肢豐隆和足三里穴,每穴各1分鐘。
患兒俯臥於治療床上或醫生面對患兒背面而坐,分別按揉風門穴和雙指揉肺俞,每穴1分鐘;分推肩腫骨100次,用擦法施於患兒背俞穴,以熱為度。
(2)隨證加減:外感風寒咳嗽者,加揉外勞宮30次,推上三關300次,拿合谷5~10次,拿風池10次;外感風熱咳嗽者,加清肺經500次,退下六腑500次,推天柱骨100次;內傷咳嗽者,加補脾經500次,補腎經300次,揉中院200次,揉丹田2分鐘,再按揉脾、胃俞、腎俞,每穴各1分鐘。
注意事項
1.咳嗽原本是一症狀,應及時查出引起咳嗽的原因,以便及時正確對症處理。
2.患病期間,應適當注意休息,飲食以清淡易於消化為原則,禁鹹禁辛辣刺激食物。
3.胸腹部注意保暖。尤其是在節氣變更時更要留神。

小兒疳積

疳積是癌證和積滯的總稱,兩者有輕重程度的不同,積滯是指小兒傷於乳食,損傷脾胃,而致脾胃運化失司,積聚留滯而成。疳證是指氣液乾涸,身體贏瘦,往往是積滯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古人有“無積不成疳”的說法。另外小兒感染寄生蟲病,也可轉為疳證。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類似於“小兒營養不良”,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症。其主要原因為攝入不足,餵養不當、偏食、消化吸收不良,或繼發於各種慢性疾病,引起蛋白質或熱量缺乏或消耗增加,以致不能維持機體正常代謝,而消耗自身組織,使體重下降,皮下脂肪減少,表現為逐漸性消瘦、水腫、生長發育滯緩,嚴重者伴有各器官的功能低下。
臨床表現
神疲乏力,面色無華,形體消瘦,發育遲緩,皮下脂肪消失,肌肉萎縮等是本病的主要症狀。根據祖國醫學辨證,可分為以下兩型。
1.乳食積滯型脘腹脹滿,納食不香,夜眠不寧,精神不振,大便不調常有惡臭或便秘,同時可伴有手足心熱等症,苔厚膩,色微黃少津液,脈弱或兼數,指紋紫紅色。
2.氣血兩虧型面色晄白或萎黃呈乾癟老人面容,毛髮稀疏易脫,骨瘦如柴,皮膚乾燥多屑,精神萎靡,啼聲低沉,睏倦無力,動則汗出,四肢不溫可伴浮腫(以下肢為多見),不思飲食或嗜食僻,發育障礙,腹部凹陷,大便搪泄,舌淡苔薄,指紋色淡。
診斷和鑑別
1.診斷根據病人外貌及其各種表現,診斷本病並不困難,但進一步查明誘發因素及有無併發症,對於本病的不良程度應有適當估計以利治療。下列數項可作參考:①消瘦程度及發病前後體重下降情況;②浮腫程度;③血漿蛋白濃度是否正常或明顯下降,尚有基礎代謝率、肌酸肌酐排出量等作參考。
2.鑑別診斷

(1)原發性肺結核:除消瘦、體重下降,食欲不振外,其主要症狀有長期低熱、咳嗽、咯血潮熱盜汗等症狀;胸部X線可以明確診斷。
(2)寄生蟲病:患兒除消瘦外,可常有腹痛、肛門癢、大便檢查可以發現有腸道寄生蟲卵。
治療
1.治療原則乳食積滯者,治宜消積導滯,健脾和胃;氣血兩虧者,治宜溫中健脾,補益氣血。
2.常用穴位脾經、板門、四縫(四橫紋),內八卦、腹、臍、足三里、脊柱等穴。
3.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摩法、捏法、掐法、按揉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法:患兒取仰臥位,先上肢手部操作,推脾經500次,推板門300次,推四橫紋200次,運內八卦200次;繼以上體位,摩腹與揉臍相合,約5分鐘,使腹部有種溫熱感,再按揉雙側足三里穴各1分鐘。
患兒取俯臥位,食、中兩指分別雙指揉脾俞、胃俞、三焦俞,每穴各1分鐘;而後在患兒的脊柱穴施捏法,自龜尾穴起,上至大椎穴止,約3~5遍;為加強刺激可在脾、胃、三焦諸穴處多加提捏。
2)隨證加減:對乳食積滯者,加清脾土500次,清後加補脾經300次,清大腸300次,清腎水100次,揉中院5分鐘;對氣血兩虧者,加補脾經500次,推上三關300次,揉摩中院5分鐘,摩丹田2分鐘,揉血海30次,指揉腎俞、命門請穴各1分鐘。

注意事項
1.要合理餵養小兒,儘可能給予母乳餵養,及時添加輔食,注意營養補充,要給予高蛋白及高熱量正常飲食或軟食,以分次多餐為宜。
2.糾正偏食和嗜食異常等不良習慣。
3.適當安排小兒戶外活動及身體鍛鍊,以增進食慾,提高消化能力。
4.保證小兒的充足睡眠。
5.注意飲食衛生,預防各種腸道傳染病和寄生蟲病。

小兒便秘

大便次數減少,糞便乾燥難解稱為便秘。在正常情況下,食物通過胃腸道,經過消化,吸收,所多餘的殘滓排泄常需24~48小時。若排便間隔超過48小時,即可視為便秘。但也有個別健康人的排便習慣各有不同,有隔2~3天一次者,只要按時有規律,也未必都稱便秘。
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如攝入食物量不足,不良飲食習慣(如蔬菜過少),直接造成了食物殘滓來源減少,大便次數亦肯定減少。再則排便動力缺乏,由營養不良、惡病質等引起隔肌腹肌提肛肌腸平滑肌四組肌肉的虛弱,就可使食物殘滓在結腸中運行過於遲緩引起便秘。腸道畸形肛周炎腸道外腫瘤壓迫、濫用強瀉劑等諸因素均可引起本病。
祖國醫學認為腸胃積熱或熱病後耗傷津液,導致腸道燥熱,燥屎內結難易排出,或體質虛弱津液不能滋潤大腸,致大便排出困難。
臨床表現

按中醫辨證,便秘可為實秘虛秘兩種。
1.實秘大便乾燥,小便短赤,面赤身熱,口臭唇赤,口乾欲飲,暖氣泛酸,納食減少,腹部脹滿。苔黃燥或厚膩,脈弦數,指紋色紫。
2.虛秘大便雖不十分乾燥,但在便時力掙難下,小便清長,面色眈白無華,神疲氣怯,四肢不溫,喜熱惡冷,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指紋色淡。

診斷和鑑別
本病診斷以臨床表現為主,易於明確。鑑別診斷可參閱成人推拿治療篇中便秘有關章節。
治療
1.治療原則實秘者,治宜引氣導滯,清熱通便;虛秘者,治宜益氣養血,潤燥通便。
2.常用穴位中院天樞大橫大腸俞膊陽池(前臂背側腕橫紋中點上3寸,相當成人支溝穴)、七節骨龜尾足三里等穴。
3.常用手法推法摩法揉法按揉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法:患兒取仰臥位,醫生面對患兒先指揉中脘穴2分鐘,而後作順時針摩腹2~3分鐘;
最後重點放在左側天樞、大橫穴作雙指揉法3~5分鐘;繼以上體位,按揉雙側膊陽池、足三里穴各1分鐘。
患兒取俯臥位,醫生以雙指揉法施於大腸俞穴1~2分鐘,然後再用直推法於七節骨,作自上而下推300次。最後以指揉法施於龜尾穴揉300次結束。

(2)隨證加減:實秘者,加清天河水300次,退下六腑300次,清大腸300次,清牌經200次,推板門200次;虛秘者,加推上三關300次,補脾經500次,清大腸200次,補腎經300次,雙指揉腎俞1分鐘。
注意事項
1.多食含纖維素的蔬菜和水果。
2.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
3.因其他疾病引起的便秘,應查出病因,針對治療。

小兒脫肛

脫肛是指肛管、直腸或直腸黏膜向外翻出,脫垂於肛門外的一種症狀,多見於3歲以下的兒童。由於兒童骶彎度未成形,直腸呈垂直位,支持直腸的組織又較薄弱,所以當腹腔內壓增加時,直腸沒有骶骨和周圍組織的有效支持,易於向下滑動,發生脫肛。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小兒先天不足,病後體弱或腹瀉日久耗傷正氣氣虛陷下升攝無力,導致直腸脫垂。

臨床表現
按中醫辨證,脫肛一症可分為虛證和實證,但以虛證為多。
1.虛證脫出的直腸色淡紅,不易自行還納,腫痛不甚。面色蒼白或萎黃,形體消瘦,精神萎靡,神疲乏力,肢體欠溫,自汗出,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指紋色淡。
2.實證脫出的直腸色鮮紅,伴少量鮮紅色滲出液,肛周紅腫熱痛伴瘙癢,大便乾燥,小便短赤,患兒常哭鬧不安,舌質紅,苔黃膩,脈數,指紋色紫。
診斷和鑑別
根據臨床表現對本病診斷並不困難。與肛旁膿腫等亦是較易鑑別。
治療
1.治療原則虛者,治宜益氣升提固脫;實者,治宜清熱升提固脫。
2.常用穴位百會丹田大腸龜尾七節骨等穴。
3.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按揉法等。
操作方法
(1)基本治法:患兒取仰臥位,醫生面對患兒先按揉百會穴2分鐘;繼而在下腹部丹田穴施以揉法約5分鐘。
患兒取俯臥位,先以直推法於七節骨淚下向上推300次;再以指揉法於龜尾穴揉300次。體質素弱者可加捏脊法,自下而上3~5遍。
2)隨症加減:虛證者,加補脾經500次,補大腸300次,推上三關300次,補腎經500次;實者,加清大腸300次,清小腸300次,揉曲池30次,退下六腑200次。
注意事項
1.加強肛門護理和清潔。每次大便後用溫水先清洗肛門,並及時將脫出的直腸揉托還納。
2.大便時間不能太長,更不要久坐痰盂。
3.加強營養和飲食衛生,防止腹瀉或便秘。

4.鼓勵患兒作提肛鍛鍊。

小兒尿瀦留

尿瀦留,是指膀胱內貯存有大量的尿液,而完全不能排出的一種病症。
排尿是一個複雜的反射。膀胱的功能有二,即貯尿和排尿。當膀胱充滿尿液即產生尿意引起排尿。這些功能的完成有賴於神經、肌肉裝置的完善。這些裝置的工作是在大腦皮質調節作用下進行的。如患腦炎昏迷,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手術後,體位改變(臥床)藥物等因素致支配膀胱的神經和肌肉功能失調使尿液貯留,而不能排出。
祖國醫學認為水道閉阻,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使膀胱氣化不利而致。
臨床表現
小腹脹滿疼痛,雖有強烈尿意,但小便就是排不出體外,膀胱充盈明顯,底部在臍下甚至可平臍。
治療
1.治療原則開通閉塞。2.常用穴法丹田、箕門、三陰交等穴。
3.常用手法推、揉、摩、按揉,按壓等法。
操作方法患兒取仰臥位,先遠道取穴,按揉三陰交,手法刺激量可適當增大,約50~100次;用食、中二指自膝內上緣至腹股溝部作直推法,推箕門300次。
繼以上體位,先用輕快的摩法施於下腹約1~2分鐘。繼而按揉丹田3~5分鐘。再兩手拇指重疊按壓丹田穴,力量由輕逐重,並隨腹式呼吸而上下施治直止尿液排出;見尿液排出約100~200ml後可改用掌按法,即以掌根置於膀胱底部,隨腹式呼吸上下而施按壓法,直至尿液排盡止。注意事項
1.丹田按壓法力量的施用是關鍵。一定要因人而施.依患者能忍受為原則,不可盲目施以暴力.
2.若無效,應即刻採用導尿法,以解除病痛。

小兒夜尿症

夜尿症是夜間睡眠中出現不自主的排尿,其實應屬於睡眠障礙的一型。夜尿症與器質性疾患引起的尿失禁不同,器質性疾患的尿失禁無時間性,而夜尿症僅發生在睡眠中。在乳兒期由於中樞神經系統中排尿調節機構發育尚不完善,此時出現反射性排尿,在這種狀態下屬於正常現象,不屬於夜尿症的範圍。到3~4歲膀胱充脹感明顯,出現有意識排尿,但夜間出現遺尿者應屬於夜尿症。
夜尿症多見於男孩,男女比例約6:2。在前半夜發生者多,一般在就寢後2~3小時出現。
小兒夜尿多屬功能性,居住環境的改變、情緒影響、白天玩耍興奮過度或疲勞、心理刺激等,均可產生功能性夜尿。對於本病的發生必須及早治療,如病期延長,會妨礙兒童的身心健康,影響發育。
祖國醫學認為,多為先天腎氣不足下元虛冷所致。腎主閉藏開竅於陰職司二便,與膀胱互為表里。如腎與膀胱之氣俱虛,不能制約水道,因而發生夜尿。
臨床表現
睡眠中不自主的排尿,如白天疲勞、過度興奮或陰雨天,則更易發生。輕則數夜遺尿1次,重則每夜遺尿1~2次,甚或更多。
夜尿病久可見患兒面色萎黃,智力減退,頭暈乏力,腰膝酸軟,四肢欠溫等症。年齡較大兒童有怕羞自卑感或精神緊張。
診斷和鑑別
通過詳細詢問病史,和神經系統體格檢查以排除器質性夜尿症,本症便能確立。
治療

1.治療原則溫補脾腎,固澀下元。
2.常用穴位百會、牌經、腎經、三關、丹田、腎俞、命門、三陰交等穴。
3.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按揉法、擦法、捏法等。
操作方法

(1)基本治法:患兒取仰臥位,醫生面對患兒,先按揉百會穴2分鐘,繼而補牌經500次,補腎經500次,推三關30O次;再以揉法施於丹田穴3~5分鐘,最後按揉三陰交30~50次。
患兒取俯臥位,醫生以中指定命門,食、環二指分別置於左右腎俞穴,施三指揉法2分鐘;而後以擦法在這三穴作橫向施治,見熱即收;最後可對脊柱施以捏法,自下而上3~5遍。
(2)隨證加減:腎氣虛者,加補腎經100次,推三關100次,按揉湧泉50次;肺氣虛者,加補肺經300次,揉外勞宮50次,推三關100次;肝經濕熱者,加清肝經100次,清小腸100次,退下六腑100次,搓脅肋50次。
注意事項
1.正確誘導,建立患兒自信心,勿使產生恐懼緊張感,以致影響身心健康。
2.培養按時排尿習慣。白天不要過度興奮;睡前2小時不要飲水或食流質,入睡後,家長應定時叫醒起床排尿。[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