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

岱宗

泰山又稱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岳等。名稱之多,實為全國名山之冠,被譽為“天下第一山”。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五經通義》云:“宗,長也,言為群岳之長”。泰山突兀的立於華北大平原邊上的齊魯古國,同衡山、恆山、華山、嵩山合稱五嶽,因地處東部,故稱東嶽。

基本信息

簡介

岱宗是對泰山的另一種稱呼。

出處

岱宗岱宗
1、《尚書. 舜典》:“歲二月,東 巡守,至於岱宗。”
2、《 史記·五帝本紀》:“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史記·五帝本紀》:“歲二月,東 巡狩,至於岱宗,祡, 望秩於山川。”
3、杜甫《 望岳》詩:“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關於泰山

中文名稱:泰山
英文名稱:Mount Tai
泰山 又稱 岱山岱宗、岱嶽、 東嶽泰岳等。名稱之多,實為全國名山之冠,被譽為“ 天下第一山”。泰山之稱最早見於《 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五經通義》云:“宗,長也,言為群岳之長”。泰山突兀的立於華北大平原邊上的齊魯古國,同 衡山恆山華山嵩山合稱 五嶽,因地處東部,故稱東嶽。泰山地處 山東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會濟南,南臨“ 聖城曲阜,東連“齊都” 淄博,西濱 黃河(北緯36°15'3",東經117°6'0")。泰山形成於 太古代﹐因受來自西南和東北兩方面的擠壓力﹐褶皺隆起﹔經深度 變質而形成 中國最古老的 地層── 泰山群;後因 地殼變動,被多組 斷裂分割,形成塊狀山體。現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繼續增高。它東臨波瀾壯闊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凌駕於 齊魯大地,幾千年來一直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泰山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古建築主要為明清的風格,將 建築、繪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是東方文明偉大而莊重的象徵。幾千年來,泰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 神山,隨著帝王封禪,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嶽之長”的稱號。佛道兩家,文人名人紛至沓來,給泰山與 泰安留下了眾多 名勝古蹟。道教稱第二 小洞天﹐名其岳神為天齊王。泰山 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而被稱為“五嶽之首”,它是 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縮影,而今又成為世界珍貴遺產。泰山 風景名勝以泰山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從祭地經帝王駐地的泰城岱廟,到封天的 玉皇頂,構成長達十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一條軸線。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歷史
長河,使泰山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氣勢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與萬里 長城媲美。從 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到“泰山壓頂不彎腰”,杜甫“會當 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都在不斷加深著我們對泰山的嚮往。登臨泰山,猶如攀登長城一樣,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夢想。泰山雄峙于山東中部,泰安城北,人稱“五嶽之首”。 東嶽泰山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1987年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 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泰山是五嶽之一,古名“岱宗”,春秋時始稱泰山。它在 山東省中部, 津浦鐵路的東側,因位於中國東部,故稱東嶽。泰山山勢雄奇,景色秀美,居五嶽之首,故古時被稱為“五嶽之長”、“五嶽獨宗”、“ 五嶽獨尊”。
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泰山是 中國歷史上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同時泰山也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是歷代帝王朝拜之山。歷代帝王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留下了眾多 文物古蹟。歷代名人 宗師對泰山亦仰慕備至,紛紛到此遊覽。歷代讚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走進泰山,就是走進歷史。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 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蹟、摩崖碑碣遍布山中。岱廟內, 漢武帝植下的柏樹翠影婆娑;紅門宮前, 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餘音繚繞;回馬山上, 唐玄宗勒馬而回的怯懦,神態猶現; 雲步橋畔, 秦始皇敕封的 五大夫松,瘦骨昂藏; 十八盤道, 李白杜甫歷代文人“笑拍紅崖詠新作”,墨意未盡,豪風猶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禪儀式綽綽伊始。此外還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經石峪、碧霞祠、日觀峰、南天門、玉 皇頂等主要名勝古蹟。
泰山兼具古、麗、幽、妙,摩崖碑碣數不勝數,廟宇觀堂滿山遍布,山勢壯麗,自然景觀巍峨、雄奇、沉渾、峻秀。全山有古建築群20多處,歷史文化遺蹟2000多處,歷代文人雅士吟詠題刻和碑記無數。泰山的自然風光更是泰山引人之處,泰山高峰峻拔,雄偉多姿,既是“天然山嶽公園”,又是“東方歷史文化縮影”。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風景名勝有 天柱峰、日觀峰、 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 龍潭飛瀑雲橋飛瀑、 三潭飛瀑等。全山分麓、幽、妙、奧、曠五區。麓區山水相映,古剎幽深,位於泰山南麓中路與西路之間的環山路線;幽區綠蔭環繞,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於岱廟沿中路至南天門之間;妙區雖地勢平坦,然別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位於過 南天門天街至絕頂之間;奧區林木蒼鬱,花草茂盛,位於泰山之陰為 後石塢;曠區坦途綠蔭,溪深谷幽,位於大眾橋過黑龍潭沿 西溪橋至 中天門
游泰山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3月到11月。游泰山要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 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壯觀的奇景之一,當黎明時分,遊人站在岱頂舉目遠眺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橘紅。而天空的雲朵,紅紫交輝,瞬息萬變,漫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雲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掀開了雲幕,撩開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像一個飄蕩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須臾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好一派壯觀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雲海玉盤----泰山雲霧可謂呼風喚雨,變換無窮:時而山風呼嘯,雲霧瀰漫,如墜混沌世界;俄頃黑雲壓城,地底興雷,讓人魂魄震動,遊人遇此,無須失望,因為你將要見到雲海玉盤的奇景:有時白雲滾滾,如浪似雪;有時烏雲翻騰,形同翻江倒海;有時白雲一片,宛如千里棉絮;有時雲朵填谷壑,又象連綿無垠的汪洋大海,而那座座峰巒恰似海中 仙島。站在岱頂,俯瞰下界,可見片片白雲與滾滾烏雲而融為一體,匯成滔滔奔流的“大海”,妙趣橫生,又令人心朝起伏。
晚霞夕照----當夕陽西下的時候,若漫步 泰山極頂,又適逢陰雨剛過,天高氣爽,仰望西天,朵朵殘雲如峰似巒,一道道金光穿雲破霧,直瀉人間。在夕陽在映照下, 雲峰之上均鑲嵌著一層金燦爛的亮邊,時而閃爍著奇珍異寶殿的光輝。那五顏六色的雲朵,巧奪天工,奇異莫測,如果雲海在此時出現,滿天的霞光則全部映照在“大海”中,那壯麗的景色、大自然生動的情趣,就更加令人陶醉了。
晚霞夕照與黃河金帶的神奇景色,與季節和氣候有著很大的關係。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領略和享受這一奇觀美景,就必須選擇恰當的旅遊時機。應該說 秋季最好,因為這時風和日麗, 天高雲淡;其次是大雨之後,殘雲縈繞,天晴氣朗,塵埃絕少,山清水秀。你盡可放目四野,飽覽“ 江山如此多嬌”的秀容美貌。
登泰山的路線:上泰山的路有四條,東路是登山盤路從紅門起步至玉皇頂石階6566級,沿途多廟宇、多碑刻、多 古樹名木,歷史傳說,是泰山旅遊的精華所在,也是最能體現泰山的雄偉與博大。走完全程需四個小時。西路是遊覽公路,從 天外村乘車上山,一個小時到中天門,與車路匯合,從中天門即可乘坐遊覽索道,也可徒步攀登十八盤至岱頂。桃花嶼是泰山西大門,從泰安城乘車西北去至 界首進山至 桃花源,從桃花源乘索道亦可到達岱頂。 天燭峰步游路為泰山 東大門,從泰安城乘車至艾窪,上達天燭勝境坊進山。徒步攀登至後石塢,乘後石塢索道達與岱頂,一般需5個小時。
泰山具有極其美麗壯觀的自然風景,其主要特點為雄、奇、險、秀、幽、奧等。泰山巍峨,雄奇,沉渾,峻秀的自然景觀常令世人慨嘆,更有數不清的名勝古蹟,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 世界少有的歷史文化遊覽勝地。泰山景區分麓、幽、妙、奧、曠五區,其中麓區山水相映,古剎幽深,位於泰山南麓中路與西路之間的環山路線;幽區綠蔭環繞,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於岱廟沿中路至南天門之間;過南天門經天街至絕頂一段,雖地勢平坦,然別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此段被稱為妙區;泰山之陰為後石塢,此處林木蒼鬱,花草茂盛,素有奧區之譽;曠區位於大眾橋過 黑龍潭沿西溪橋至中天門,這裡坦途綠蔭,溪深谷幽。於是就有了"登泰山而小天下"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了。
泰山的名勝古蹟眾多,主要的景點有 岱廟普照寺王母池關帝廟紅門宮斗母宮經石峪、五松亭、 碧霞祠仙人橋日觀峰、南天門、 玉皇頂等,其中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被譽為岱頂四大奇觀。
泰山氣候,四季分明,各具特色。夏季涼爽,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僅17℃,即使酷暑盛夏登山,在青松翠柏掩映下,亦感陰涼舒適,到山頂時,還需攜帶寒衣。夏天雖是泰山的多雨季節,不過若能趕上夏季的雨過天晴,就可在山頂上領略到山上紅霞朵朵,腳下雲海碧波的壯麗景色。春秋兩季較溫和,平均氣溫10℃,但春季風沙較大。秋天則風雨較少,晴天較多,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為登山觀日出的黃金季節。冬季雖天氣偏冷,但可看到日出的機會較多。
最佳旅遊時間:游泰山,4月~11月為佳,觀日出則以秋季為最佳。岱頂夕照比之日出更吸引人,據說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見黃河。冬天要待下雪時,景色才出奇。雨天不要輕易放棄登山,此刻山上常會遇到雲海奇觀,若遇上日出雲海就更幸運。黃金周期間泰山人太多,不過泰山上的纜車和 盤山公路的管理工作確實做得很不錯。
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五嶽之首”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燦爛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泰山自古便被視為是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歷朝歷代,無論誰當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名人宗師,都對泰山仰慕備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傳為佳話,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批准標準
1987年根據 文化遺產自然遺產遴選標準C(I) (II) (III) (IV) (V) (VI);N(III)被列入《 世界遺產目錄》
編號: 200-002
泰山名勝 風景區,位於山東中部,跨越泰安, 濟南兩市,總面積426平方公里。泰山,古時稱岱宗,春秋時改為泰山,被稱為東嶽,位居五嶽之首。泰山,不但在地質學和歷史文化方面具有研究價值,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 美學價值。2007年5月8日, 泰安市泰山景區經 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泰山地區在太古時代經歷了劇烈的地殼抬升和沉降,終於在3000萬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泰山地區的寒武紀 片麻岩群是 華北台地的基底,地層剖面出露齊全,化石豐富,保存完好。泰山雜岩形成於太古代,年齡在20億年左右。泰山有豐富的地殼運動遺蹟,在地質方面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並設有著名的地質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義的地質科學研究價值。
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 1532.7米,突起於 華北平原,凌駕於齊魯丘陵,相對高差達1300米,視覺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之勢,形成“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泰山綿亘200餘公里,盤臥方圓426平方公里,形體集中,產生厚重安穩之感,正如“穩如泰山”一詞所述。泰山岩性堅硬,節理髮育。古松與巨石相互襯托,雲煙和朝日彼此輝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礴。
泰山人文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從四五萬年前的 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地區都出現了人類活動的蹤跡,這些經過考古挖掘科學鑑定的遠古文化遺寸,說明泰山地區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泰山被尊為 華夏神山。大約五、六萬年前,人們已經開始了對泰山的崇拜。中國人的山嶽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對泰山的崇拜。根據古文獻記載,先秦時代曾經有七十二君到過泰山,祭告天地。秦始皇、 秦二世、漢武帝也都到此舉行封禪大典。經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 清朝康熙乾隆時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這種封禪祭祀活動在泰山延續了數千年,並貫穿了整箇中國封建社會。隨著"五行"學說的流行,泰山又被封為東嶽,被尊為五嶽之首。泰山吸引了歷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眾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書法墨寶。道教人物早在漢魏時起就活躍於泰山地區。在 四個 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發展,逐步走向輝煌。公元4世紀中葉, 佛教傳入泰山。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創建寺廟。北齊有人在經石峪刻下石經《 金剛經》。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莊嚴神聖的泰山,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文明和信仰的象徵。
泰山風景旅遊區包括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風景區。
泰山幽區是指中路旅遊區,是最富盛名的登山線路,自登山盤路的起始點一天門經中天門至南天門,全長5.5公里,幾乎全部為盤路,共有6290級台階。
沿途風景深幽,峰迴路轉, 古木怪石鱗次櫛比,主要景點包括岱宗坊、關帝廟、一天門、孔子登臨處、紅門宮、 萬仙樓、斗母宮、經石峪、 壺天閣、中天門、雲步橋、五松亭、望人松、對松山、夢仙龕、升仙坊、十八盤等。
泰山曠區是指西溪景區,是登山的西路,自大眾橋起有一條盤山公路,可以直達中天門。除此之外,還有一條登山的盤路,兩旁峰巒竟秀、谷深峪長、瀑高潭深、溪流潺潺。曠區主要的景觀有: 黃溪河、長壽橋、無極廟、元始天尊廟、 扇子崖天勝寨、黑龍潭、白龍池等。
泰山妙區自泰山幽區一路拾級而上。過了十八盤,登上南天門,就進入了泰山妙區,即岱頂 遊覽區。除了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造化和先人留下的遺蹟外,真正的體會一下:一覽眾山小的偉大氣魄。妙區的主要景觀有:南天門、 月觀峰、天街、 白雲洞、孔子廟、碧霞祠、唐摩崖、玉皇頂、探海石、日觀峰、 瞻魯台等。
泰山奧區是以後石塢為中心的景區,其特點是峰雄岩壯、怪石嶙峋、古松競奇、鳥語花香,雄壯奇奧、美不勝收。由妙區——泰山極頂往後山乘索道可達。奧區的主要勝景有: 八仙洞、奶奶廟、獨足盤、天燭峰、九龍崗、 黃花洞、 蓮花洞、堯觀台等。更令人稱奇的是大自然的造化:著名的鴛鴦松、臥龍松、飛龍松、姊妹松、燭焰松等如珍珠鑲嵌在多姿多彩的石岩上。
泰山麗區即泰山山麓及泰城遊覽區該區是無須登山而感受泰山之美的去處。其主要景觀包括: 雙龍池遙參亭、岱廟、 岱宗坊、王母池、關帝廟、普照寺、 五賢祠、漢明堂、 三陽觀以及不斷開闢的新景觀等
泰山秀區主要包括 桃花峪景區、櫻桃圓景區,在泰山的西麓。桃花峪深幽靜麗,景色奇秀。且有一條索道直通主峰。櫻桃圓則離城不遠,鳥語啾啾、溪水潺潺。秀區是泰安人假日休閒的好去處。遊人如有足夠的時間不可不去。 桃花源景區主要景點有:三岔澗、猛虎溝、彩帶溪、後寨門、 吳道人庵、谷口。

基本介紹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郵政編碼:271000,電話區號:0538,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寬約50公里。主峰玉皇頂,在泰安市城區北,東經117°6′,北緯36°16′,海拔1545米。
泰山東望 黃海,西襟黃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濟南,以拔地通天之勢雄峙於中國東方,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可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華夏歷史文化的縮影。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是融自然與文化遺產為一體的世界名山。
泰山的風景名勝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歷經幾千年的保護與建設,已成為中國山嶽風景的代表: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泰山拔起於齊魯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勢險峻,峰巒層疊,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曠氣勢。泰山多松柏,更顯其莊嚴、巍峨、蔥鬱;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雲霧則使它平添了幾分神秘與深奧。它既有秀麗的麓區、靜謐的幽區、開闊的曠區,又有虛幻的妙區、深邃的奧區;還有旭日東升、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十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對松絕奇、桃園精舍、 靈岩勝景等十大自然景觀,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人文景觀,其布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
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峰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谷130條,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餘株, 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5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餘件。其中 城子崖遺址四門塔大汶口遺址靈岩寺、岱廟、 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等,先後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日之泰山,正以其雄偉壯麗、莊嚴偉岸的丰姿,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卓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展示著 文明古國的風采。
2007年門票價格:普通票125元,學生票60元。現役軍人、新聞記者免票。

旅遊景點

主體旅遊景點有:遙參亭, 正陽門唐槐院 ,東御座 , 秦泰山刻石 ,銅亭 ,岱廟坊 ,漢柏 , 天貺殿 ,大眾橋 ,五賢祠 ,三陽觀 ,馮玉祥墓 ,普照寺, 虎山公園 ,王母池 , 三疊瀑布 ,醉心石 ,對松山 ,中天門 ,孔子登臨處 ,望人松 ,斗母宮 ,望仙樓 ,五大夫松 ,十八盤 ,壺天閣 , 捨身崖 ,天下第一山 ,白雲洞 ,象鼻峰 ,無字碑 ,宋摩崖 , 丈人峰 ,月觀峰 ,仙人橋 ,五嶽獨尊 ,孔子廟 ,天街 ,玉皇頂 ,碧霞祠 ,南天門 ,拱北石 ,唐摩崖 ,北天門 ,大、小天燭峰 ,望天門 , 堯觀頂 ,姊妹松 , 元君廟 ,三折瀑 ,天燭瀑 , 玉泉寺 ,後石塢 ,青桐澗 , 竹林寺 ,無極廟 ,天勝寨 ,長壽橋 ,白龍池 , 傲徠峰 ,扇子崖 ,黑龍潭 ,彩石溪 , 釣魚台 ,海眼 ,元君廟 ,桃花峪

泰山日出

天色略顯昏暗,放眼望去,寂寥晨星下面是一片靜止的山勢般起伏的雲海,在茫茫的夜色下,象極了遠處同樣黑魆魆的山峰.在最近兩個的山峰之間,一棵泰山松威嚴地站立著,在透著寒意的山嵐中間一動不動.大山默默地聳立著,甚至聽不到鳥叫,這個時候的泰山屬於靜謐,屬於安詳. 東方的啟明星靜靜地掛在那裡,遠處的觀日峰仿佛泰山探出的點金指,和那造型美觀的的八角亭組成了一副絕佳的構圖.
天色慢慢亮了起來,幾乎跟視線平齊的帷幔似的雲彩淡淡地鑲上了一道美麗的金邊.雲海也漸漸地層次分明起來,甚至能夠清晰地看到那些距離較近的雲彩開始不安分地翻滾和流動。而稍遠的地方,雲海還是與大山融為一體地默默地聳立著.很快,這種的翻滾和流動就由近及遠地影響到了那些山峰一樣的雲海,他們先是慢慢變矮,慢慢變得起伏不再柔和,終於在一段時間之後被慢慢拉平.這個時候的雲海更加象如水月色下的平靜的大海,只是沒有波濤翻滾所產生的嘩嘩的波浪聲. 天色越來越亮,雲海逐漸變得潔白,和它們投下的陰影形成越來越強烈的對比. 天邊帷幔的金邊也越來越顏色生動,慢慢就變成了金黃色.山嵐仍然寂靜無聲地吹拂著,不過這次卻已經帶來了氤氳的霧氣,黑煙一樣從頭頂越過,然後慢慢地遮住雲海,啟明星也為之黯淡.黑霧並沒有散去,山嵐甚至和人們賭氣般的從四面聚起了更多的霧氣,速度極快的從人們的頭頂和腳下,四面八方地來遮住觀日點.但是很快地,黑霧就逐漸散去,雲海和帷幔又慢慢展現到眼前.在日出之前的一段時間裡面,黑霧和雲海此消彼長地戰鬥著,人們的心境也忽而變好,忽而失望.當人們已經熟悉了這種變化,心態逐漸變得平和的時候,黑霧終於開始變淡,輕煙一樣散去。天色慢慢地亮了起來,天地相接的地方,春水一樣一灣一下子變成了迷人的鮮紅.帷幔不再鮮明,遠處 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亮紅色.太陽慢慢地就探出了自己紅色的面孔,小小桔子一樣,一點點地往上跳躍著. 過了約有兩分鐘,一個圓圓的、紅彤彤的太陽跳了出來,霎時,大地一片艷紅。
泰山門票 門票:
旺季(3月-10月)125元+2元保險。
淡季(11月-2月)100元+2元保險。
索道:
中天門一南天門價格單程80元/人,往返雙程140元/人
桃花峪一南天門價格單程80元/人.往返雙程140元/人
後石塢一南天門價格單程20元/人,往返雙程40元/人
進山證:
泰山區戶口的居民可持身份證去 天外村天地廣場辦理登山證(需1寸照片),50元全年,泰山所有景點(包括岱廟)均不再收費,索道及乘車不包括在內。
註:購中天門或桃花源上行票者,可免費乘後石塢索道。

泰山旅遊交通綜述

泰山與泰安市區山城緊連,泰安城區位於泰山南麓。泰山在泰安城區正北方向,天晴的日子,泰山主峰玉皇頂清晰可見。
泰山目前正式的售門票登山進口有四處,分別是:紅門宮進山口、天外村( 天地廣場)進山口、桃花峪進山口、天燭峰進山口。
紅門宮進山口既泰山東路,天外村進山口既泰山西路。
四處進山口之中,有兩處在泰安城區北緣:徒步登山的紅門進山口在火車站東北方向2.5公里(在火車站乘3路公車往東終點站);乘車上山的天外村登山口在火車站正北約2公里(在火車站乘3路公車往西終點站);桃花源登山口在泰山西麓,距 泰山火車站約12公里(在火車站乘18路公車往西到終點站);天燭峰進山口在泰山東麓,距泰山火車站約18公里。
從泰山火車站前往以上介紹的四處登山口最為方便,均有專線公車或旅遊公車直通。泰山火車站是泰山旅遊交通的中心樞紐,泰安的幾處汽車站也在火車站周圍,所以建議不熟悉泰山旅遊區交通的遊客,到達泰安後都先去火車站(城區各處均有公車通往火車站,車票一元),然後分乘各路車去往不同的進山口或景區。

泰山神話

東嶽大帝
東嶽大帝是道教因襲民俗崇奉的泰山神。泰山古稱東嶽,自古受著人們的崇拜。其後,人們將其擬人化,給它取姓氏名諱,定婚配子女。漢代緯書稱:“東方泰山君神,姓圖名 常龍。”《 太平御覽》卷三百九十七引 張華博物志》稱泰山神有女,“嫁為西海之婦”。《 魏書》卷五十二《段承根傳》又稱泰山神有子與段暉同學。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更稱東嶽有子五人,“惟第三子,後唐封威權(或作“威雄”) 大將軍,本朝封炳靈侯。”特別重要的是:民間認為泰山是人死後靈魂的歸宿之地,泰山神是陰間鬼魂之最高主宰。此信仰蓋起於 西漢。漢代緯書《孝經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孫,主召人魂。”“東方萬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長短”。近代於 東漢墓出土的“鎮墓券”中,亦有“生人屬西長安,死人屬東太山”,“生屬長安,死屬太山,死生異處,不得相防(妨)”之語。此外,史籍中又多記人死後赴泰山任泰山府君、泰山令、泰山錄事等事。《南史》卷三十七《沈慶之傳》稱, 沈僧昭少事天師道,“時記人吉凶,頗有應驗。自云為泰山錄事,幽司中有所收錄,必僧昭署名。”
歷代帝王出於神道設教的需要,一方面十分重視對泰山神的祭祀,甚至親登泰山封禪祭拜;另方面不斷崇封泰山神爵。《 文獻通考》卷八十三載: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神為天齊王; 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禪禮畢,詔加號泰山天齊王為仁聖天齊王;五年,詔加上東嶽曰天齊仁聖帝。《續文獻通考》卷七十四載:至元二十八年(1291),詔加東嶽為齊天(或作“天齊”——引者注)大生仁聖帝。道教亦很早崇奉泰山神。 南北朝時託名 東方朔的《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曰:“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歸泰山受罪考焉。……泰山君服青袍,戴蒼碧七稱之冠,佩通陽太明之印,乘 青龍,從群官來迎子。”AC道教齋醮科儀中,常以之為主管鬼魂的地祇大神被祈禱,南宋《道門定製》卷二《申東嶽狀》,即有“謹具狀申聞東嶽天齊仁聖帝,……乞體行符命,告下有司,釋放亡魂來臨法會,庶令幽爽得遂超生”等語。隨著泰山神之封號由王晉升為帝,道教賦予它的威權也愈來愈大。約出於明代的《東嶽大生寶懺》曰:“東嶽天齊大生仁聖帝,應乎造化,生於混沌之初,立自陰陽,鎮彼幅員之域,與天齊久。……奉行天令, 子 陰司,……知人壽之短長,設 七十五司,以掌權衡。有三十六岳以懲兇惡,永綏邦社,大庇民區。”AE《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經》曰:“泰山元帥累朝節封東嶽大生天齊仁元聖帝,氣應青陽,位尊震位,獨居中界,統攝萬靈。掌人間善惡之權,司陰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岳,懲奸罰惡,錄死注生,化形四岳四天聖帝,撫育 六合萬物群生。”AF由只管鬼魂的陰王變為“掌人間善惡之權”“注死錄生”的大神。《三教搜神大全·東嶽傳》為了推尊東嶽大帝,更為之編造了一個離奇的譜系,曰:“昔盤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子)曰胥勃氏,胥勃氏(子)曰 玄英氏,玄英氏子曰金輪王。金輪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彌輪仙女也。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覺而有娠,生二子,長曰金蟬氏,次曰 金虹氏。金虹氏者,東嶽帝君也。金蟬氏即東華帝君也。金虹氏有功在 長白山中,至伏羲氏封為太歲,為太華真人,掌天仙六籍。遂以歲為姓,諱崇。其太歲者,乃五代之前無上天尊所都之地,今之奉高是也。”經此改造後,東嶽大帝便成為“掌天仙六(錄)籍”的古仙。由此反映出東嶽大帝在道教中地位之崇高。
舊時各地皆有 東嶽廟,大都以道士奉祀香火。傳說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大帝生日,該日,各地皆於廟中舉行盛大慶典。明 田汝成《熙朝樂事》云:“三月二十八日,俗傳為東嶽齊天聖帝生辰, 杭州行宮凡五處,而在 吳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賽拈香,或奠獻花果,或誦經上壽,或枷鎖伏罪。鐘鼓法音,嘈振竟日。”AH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云:“( 順天府宛平縣)城東有古廟,祀東嶽神,規模宏廣,神像華麗。國朝歲時敕修,編有廟戶守之。三月二十八日,俗呼為(神)降生之辰,設有國醮,費幾百金。民間每年各隨其地預集近鄰為香會,月斂錢若干,掌之會頭。至是盛設鼓 幡幢, 戴方寸紙,名甲馬,群迎以往,婦女會亦如之。是日行者塞路,呼佛聲振地。甚有一步一拜者,曰拜香廟。”清顧鐵卿《清嘉錄》卷三云:“(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天齊仁聖帝誕辰。城中 玄妙觀有東嶽帝殿。俗謂 神權天下人民死生,故酬答尤虔。或子為父母病危,而焚疏假年,謂之‘借壽’,或病中語言顛倒,令人殿前關魂,謂之‘請喜’。祈恩還願,終歲絡繹。至誕日為尤盛。雖屯 僻壤,多有其祠宇。在婁門外者,龍墩各屯人,賽會於廟,張燈演劇,百戲競陳,游觀若狂。……俗以誕日前進香者,鄉人居多,呼為草鞋香。”
東嶽為首
盤古開天東嶽為首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芸芸眾生何以獨尊東嶽泰山呢?這還要從開天闢地的盤古說起。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 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後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後終於溢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嶽,腹變成了中嶽,左臂變成了 南嶽,右臂變成了 北嶽,兩腳變成了 西嶽,眼睛變成了日月,毛髮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因為 盤古開天闢地,造就了世界,後人尊其為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嶽之首。
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司馬遷與“重於泰山,輕於鴻毛”西漢著名的歷史學家、思想家和 文學家司馬遷,對泰山的欽敬之情是眾所周知的。西漢元封元年,漢武帝第一次封禪泰山,司馬遷的父親作為史官,本應來泰山參加封禪,但是他卻因故留在 洛陽。他對參加封禪視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東行參加封禪大典,令他異常遺憾和失望,終於憂鎖成疾,臥床不起。這時,恰好司馬遷外游歸來與父親相見,於是他握著司馬遷的手流著淚說:"我們的祖先是 周朝的官吏,遠祖還有大功於夏,是百官之長,後世逐漸衰弱,難道天將滅絕於我嗎?你如果能繼任太史官職,那就能繼承祖業了。現在漢朝的天子繼承了數千年來封禪泰山的大統,封禪於泰山,而我卻不能隨行,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後,你一定會繼任太史官職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書立說的意願。"司馬遷從父親的言談話語之中看出參加封禪泰山的大典對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馬遷沒有辜負父親的願望,即使在受了宮刑之後,仍矢志不移,決心忍辱完成父親未競之業。他在給好友任安的《報任安書》中,表達了他受刑之後的痛苦心情,並提到寫作《 史記》的意圖和完成的決心。就在這篇著名的書信之中,司馬遷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可見,在司馬遷的心目中,泰山是一個莊重、威嚴、雄偉可親的象徵。後來,人們使用"泰山""鴻毛"這兩種輕重反差極大的物體來比喻輕重懸殊的兩種事情。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來歷凡是爬泰山的人,不論內客還是外賓,沒有不拜見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有的慷慨解囊,施捨錢鈔;有的虔誠叩首,五體投地。據說,碧霞元君能為眾生賜福,消病去災,所以泰山的香火至今繚繞不絕,每年春天,都有許多人從外地紛至沓來,進香許願。可是,他們未必知道碧霞元君的來歷。傳說 姜子牙輔佐 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後,天下統一,武王認為大臣們開國有功,應該重重有賞。可是,想來想去,卻找不出合適的禮物,最後,武王還真想出了個絕頂的好主意,把全國的領地都分給大臣們。這樣以來,既顯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說明他對大臣們的信任;同時考驗大臣們是否真的忠君報國;再者,武王這樣也就輕鬆愉快,落得清閒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權交給了軍師姜子牙,讓他 分封諸侯。卻說姜子牙分封諸侯,封來封去把全國其他的名山大川、 風水寶地都封盡了,就留下了一座東嶽泰山。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氣勢雄偉,風景秀麗,是個供人遊玩的好地方,他原準備把泰山留給自己,可誰知半路里又殺出個 程咬金,武王的護駕大將 黃飛虎找上門來,非要把泰山封給他不可。兩人正在商榷,不知誰又走漏了風聲,黃飛虎的妹妹黃妃也來找姜子牙要地盤,說是武王答應她,要她來找姜子牙。這下可好了,三個都看準了泰山這塊寶地,可總不能都去坐呀!這到底如何是好呢?事到如今,只黃氏兄妹就夠姜子牙纏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頭。不過放棄了也怪可惜,他見黃氏兄妹一個憑護駕有功,一個仗武王 後台,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就賭氣地對他們說:"好了二位,誰也別爭,誰也別搶,憑自己的本事,誰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誰的。"黃飛虎一聽,不禁拍手叫絕。他想:憑我一身氣力,泰山還能有黃妃的份?可是,身單力孤的 黃紀,也沒有一點懼色,一口應允了。黃飛虎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夫,比賽日期一到,便騎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從 京都直奔泰山。黃妃為比賽絞盡了腦汁,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比賽一開始,她先將自己的鞋子脫下一隻,使了個神法,將鞋子扔到 玉皇頂上,然後才 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趕來。等到黃妃爬上泰山,兄長早在南天門上等得不耐煩了。他見黃妃姍姍來遲,便對她說:"不行就是不行,別逞能。這回你該服氣了吧?"。"真是 豈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為你在路上出了什麼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繞道趕來。"黃妃一本正經地說。"你別胡攪蠻纏,你說先到,有何證據?"黃飛虎還真有點著急。"證據嗎?當然有,你來看吧。"黃飛虎跟著妹妹來到玉皇頂,只見黃妃的一隻繡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儘管有證有據,黃飛虎卻從心裡不服氣,不禁斥責妹妹:"你耍滑頭。"黃妃不緊不慢地說:"憑本事嘛,怎么是耍滑頭?"黃妃自知紙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長一人好對付,等姜子牙他們來就麻煩了。她作出無可奈何的樣子對兄長說:"咱們兄妹二人,本該是你敬我讓,不分你我才是。這樣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們共管泰山總可以了吧?"這樣一來,先來的黃飛虎倒做了不曉世理的孬種;後到的黃妃倒成守慷慨大度的好人;把個黃飛虎氣得直 翻白眼。可也沒有辦法,誰讓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呢,只好答應了。等姜子牙趕來,一看便知道黃飛虎上了妹妹的當。可是他見黃氏兄妹都協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說破,只好將計就計,把黃飛虎封為泰山神,把黃妃封為碧霞元君,一個在山下天貺殿,一個在山頂碧霞祠。泰山奶奶泰山奶奶選地方的時候,曾到過 徂徠山一次,她發現太平頂周圍有一片大荒地,長滿各種各樣的藥材,還有各種花草,共三百多種。泰山奶奶很喜歡這個地方和這些花,就給這個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泰山長久居住以後,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徠山賞花。她來的時候,讓人用小車推著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車轍印,這就是車轍山的來歷。她認為這些花雖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從泰山上領來一個和尚,讓他在花坡為她養花養藥,所以花坡旁還有個山,樣子很象一個和尚的頭頂,叫"和尚頭"。和尚就常年在這裡為泰山奶奶澆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來了,和尚就向她提了幾個問題,讓他老人家想辦法:第一,這裡水不充足;第二,這裡經常有牛來吃花。泰山奶奶根據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點了兩個池,一個叫"上池",一個叫"下池",兩池水供澆花用;在人們進山經常走過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來了兩塊石頭,叫"夾 牛石",如果牛到這裡,就會被夾住。第三年她又來了,坐在一個地方歇了一會兒,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條和荊條纏一纏還繼續穿。泰山奶奶覺得很可憐,覺得應該給老百姓點兒施捨,於是她把頭上的簪子拔下一個說:"你變作一個錐子,為老百姓錐鞋。"這簪子就變了個閃閃發光的錐山。她又讓葛條和荊條圍著錐山轉了一圈,讓老百姓補鞋用。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見到了和尚,跟他說:"你的花養得不錯,可還沒達到我的要求。"和尚說:"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個辦法既要澆了花,又不能讓它澇了。"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來個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澇,它總是一點一滴地往下淌水澆花。它就是現在的"滴嗒泉"。泰山奶奶後來又覺得每年都這樣來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對和尚說:"你能不能給我想個辦法,讓我每年來了能舒舒服服住幾天?"和尚說:"你讓底下那些人給你修個觀音樓吧!"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裝成一個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裡叫老百姓給泰山奶奶蓋個觀音樓。老百姓就獻石獻料,在花坡上蓋了個觀音樓。泰山奶奶覺得老百姓出了力,也應該酬謝酬謝,於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了個大縫,縫裡有兩個瓮,一個叫"米瓮",一個叫"面瓮",在這兩個瓮里種莊稼,年年都大豐收。老百姓上山來拾柴,吃完了煎餅,用包煎餅的包袱從瓮里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後來,泰山奶奶邀了她身邊的男女隨從一起來看花。這樣呢,上廁所就很不方便,於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現了三塊奇形怪狀的石頭,叫"三人不見面"泰山奶奶在 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帶著回去,可是沒法拿。她的一個女隨從就對她說:"你不是帶著臉盆、鏡子和梳頭匣嗎?咱把花裝在梳頭匣里不行嗎?"泰山奶奶說可以。打開梳頭匣,裡面有把梳子和一個簪子,泰山奶奶把梳子帶走了,覺得簪子沒什麼用,就隨手丟下山去了,時間長了,就變成了一塊很象簪子的石頭。岱宗坊相傳,當年碧霞元君為了獨占泰山,用各種方法,戰勝了很多對手,終於成了 一山之主。雖如此,碧霞元君仍貪得無厭。她依仗自己父親玉皇大帝的權勢,不斷將管轄範圍向四周擴張。這樣便引起了各方神仙的憤慨,大家紛紛到掌管封神大權的姜子牙那裡去告狀。一天,姜子牙帶著《 封神榜》來到泰山,給碧霞元君劃定管轄範圍:從泰山極頂算起,四周各管五十里。碧霞元君嫌管的地面小,當場就和姜子牙爭吵起來。姜子牙不氣不火,好言勸道:"元君!你若嫌地面小,咱們可以再作商量嘛!""怎么商量法?"碧霞元君問。姜子牙不慌不忙地說:"你可以找件東西來,往山下扔,東西落到哪裡,你就管到哪裡,你看行不行?"碧霞元君心想,就憑我的本領和力氣,扔個百兒八十里是沒問題的!便答應說:"好,就這樣辦!不過,咱可要說話算數,誰也不許反嘴呀!""一言為定,絕不反嘴!"姜子牙一本正經,十分認真地說。這時,碧霞元君弓腰揀起碗口大的石塊,抬手就要往下扔,姜子牙急忙攔住,說:"慢!石頭遍地都有,你把它扔下山去咋能找得到?就算找到了,別家神仙不承認也不好辦啊!依我看,還是扔件別人都沒有的東西最好。"碧霞元君也覺得這話有理,但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東西,喃喃自語道:"這可叫我扔什麼東西好呢?"姜子牙慢吞吞地啟示道:"依我看,你穿的這繡花鞋別人都沒有。你將它扔出去,既好尋找,別人也不敢不認帳!"碧霞元君聽了,心想:對,我把一隻繡鞋扔下山,一隻拿在手中,誰敢不認帳?!於是便脫下一隻繡鞋,用上全身氣力朝山下扔去。扔完繡鞋以後,姜子牙和碧霞元君以及其他各路神仙一齊在山腳下,找到了那隻繡鞋。只見那隻繡花鞋跟朝上、頭朝下地插在地上,形似一座小小的坊門。他們一算里程,從這地方到極頂,只不過二十來里。這時,碧霞元君才知中了姜子牙的計,但又不好反嘴,只好默認了。後來,人們便在這裡建起了一座坊門,取名岱宗坊,成了登泰山的起點。泰山腳下,凡是從泰安 北關登山的人,都必須以這裡為起點向上攀登。岱廟 天貺殿前的弧忠柏岱廟天貺殿前的露台下,甬道正中有一棵不算高大的柏樹,其向南的一側有一疤痕,據說,圍著前面的扶桑石正轉三圈,反轉三圈,然後再往北去摸此柏樹的疤縫,如果能摸準,則是吉祥之兆,向泰山神求子則得子,祈福則得福,想發財的則可發大財。但是遊人多不能摸準。此柏雖然其貌不揚,看上去也不算古老,但它卻有一個十分感人的故事。傳說,自從 武則天被高宗皇帝 李治召進宮後,逐漸得寵,不久便廢掉了 王皇后,由武則天取而代之。李治仁厚無能,上朝不能決大事,需由宰相提出建議,然後由他恩準。武則天雖為女流之輩,卻精通文史,御人有術,她當了 皇后以後,逐漸代皇帝批示奏摺,臨朝參政。太子顯逐漸長成以後,對母親干預朝政甚為不滿,屢有不同政見,由此觸怒了武則天而召至殺身之禍。追隨太子顯的大臣 石忠,亦早已對武后參政十分反感,見太子被害,為了表示對太子的忠心,他拔劍剖腹而自殺,以示對武皇后的不滿。石忠死後,其魂魄來到東嶽泰山,面見泰山神,狀告武則天任用酷吏,濫殺無辜,連自己親生兒子也不放過,要求山神懲治其罪。泰山神感其忠心,令其化作一棵柏樹, 侍立殿前,日夜守護著山神,賜名"孤忠柏"。如今遊人所見樹南面的疤痕,即是當年石忠剖腹的劍痕。

泰山石敢當除妖避邪

泰山腳下有一個人,姓石名敢當。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強,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圍名氣很大。
泰安南邊五六十里地,有個 大汶口鎮。鎮裡有戶張姓人家,張家的女兒年方二八,長得自然是脫俗漂亮。可近來每到太陽壓山的時候,就從東南方向刮來一股妖氣,刮開她的門,上她屋裡去。這樣天長日久呢,女孩就面黃肌瘦,很虛弱。找了許多先生看,也治不好。人們說,這是妖氣纏身,光吃藥是治不好的。
張家老人聽說泰山上有個石敢當很勇敢,就備上毛驢去請他。
石敢當一聽,他就去了。他交待下人:"準備十二個童男,十二個童女。男的一人一個鼓,女的一人一面鑼。再就是準備一盆子香油,把棉花搓成很粗的燈捻,準備一口鍋,一把椅子,只管把東西準備齊了。"
這樣天色一黑,他就用燈芯子把香油點著了。他用鍋把盆子扣住,坐在旁邊,用腳挑著鍋沿,這樣雖然點著燈,遠處也看不見燈光。
一會兒,從東南方向來了一陣妖風,看著風就過來了。石敢當用腳一踢,踢翻了鍋,燈光一亮,十二個童男童女就一齊敲鑼打鼓,妖怪一進屋,看見燈光一亮,就閃出屋,朝南方跑了,上了 福建。然而福建有的農戶又被妖風纏住了身體。怎么辦呢?人家就打聽,後來,聽說泰山有個石敢當,能治妖,就把他請去了。他又用這個辦法,妖怪一看又跑了,就上了東北。東北又有個姑娘得了這個病,又來請石敢當。他想:"我拿他一回兒,他就跑得很遠,山南海北這么大地方,我也跑不過來。這樣吧,泰山石頭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鄉和名字:'泰山石敢當',誰家鬧妖氣,你就把它放在誰家的牆上,那妖就跑了。"以後就傳開了,說妖怪怕泰山石敢當,只要你找塊石頭或磚頭,在上面刻上"泰山石敢當",妖怪就不敢來了,所以現在蓋房子、壘牆的時候,總是先刻好了"泰山石敢當"幾個字壘在牆上,就可以避邪。

何首烏

泰安城南有個何家莊,住著姓何的父子倆,以採藥為生。村里還有個大財主,開了個藥鋪,要他們給他採藥。這一年,父親身體不好,兒子因為照顧父親,就很少 上山採藥。那財主說:"你們再不上山採藥,我就把你們攆出去。"
何家的兒子沒辦法,只好帶著生病的父親上山採藥。到了山上後,父親說:"我從東路上,你從西路上,咱們分兩路采。""好吧!"他們就分手了。
那老頭爬到半山腰上,突然雷電交加,雨就嘩嘩地下起來了。老頭腿也軟了,肚子也餓了,頭也昏了,正想找個地方避雨,忽聽對面一座小山上有個小孩哭。老頭子心想:這么大的雨,怎么還有小孩子哭呢?再怎么難受也得救孩子!就冒著雨跑到對面山頭上去了。一看有個小黑孩,胖乎乎的,很愛人,在那裡哭呢!老頭很疼得慌,就把他抱到一個山洞裡去了。小孩也不哭了,老頭也昏過去了。醒來一看,小孩不見了,手裡剩下個黑黑的、跟個地瓜樣的東西,很香。老頭也餓了,就把這個東西吃下去了。
一會,他兒子就來了,拉開嗓子喊:"上哪去了,下這么大雨!"
老頭在洞裡答道:"在這兒呢!在這兒呢!"
他兒子進來一瞧,裡頭是個頭髮烏黑的年輕人,就上去"啪啪"揍了那人兩個耳光:"你冒充俺爹,你才多大年紀?"
"我就是你爹,你怎么不認得我了?"
兒子他仔細一看,果然是父親,就說:"你怎么這么年輕了呢?"
他父親就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講了一遍。又說:"你看這還剩了一半呢?"
他兒子把這東西拿下山去,找藥鋪里的先生一看,原來那黑東西是藥。由於這藥能使人白髮變黑,又是姓何的采的,從那以後,這個藥就叫"何首烏"了。
也說“有眼不識泰山
近查《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1591頁“有眼不識泰山”詞條釋云:“形容見識淺陋,認不出有身份、有地位和本領大的人。”第1261頁“泰山”詞條釋云:“古人把泰山(在今 山東泰安)當作最高的山;常用來比喻極敬仰的人或極為重大的事。”並舉例為:“有眼不識泰山| 責任重於泰山。”
2007年9月29日《假日文化》載文《秋季登山十大好去處》,也有“有眼不識泰山”的用法:“ 山東泰山:氣勢磅礴的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從‘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到‘有眼不識泰山’、‘泰山壓頂不彎腰’,都在不斷加深我們對泰山的嚮往……”
顯而易見,辭書和報紙都把“有眼不識泰山”這個成語中“泰山”當成山東的岱宗(即泰山)了,而實際上成語中的“泰山”並非山,而是 魯班大師的一名弟子,其名為泰山。
據傳,泰山為古代名匠魯班的一名弟子,此人天資聰穎,心靈手巧,做活總是別出心裁,但常常耽誤師傅的事兒,這就惹惱魯班,被其逐出“班門”。斗轉星移,時過數載,一次 魯大師到集市走一遭,但見有人擺放著精巧別致的竹器出售,非常驚愕,一打聽,原來這竹器精品佳作是其徒弟泰山所為,驚喜不已,讚嘆不已。魯大師自愧感嘆:“我真有眼不識泰山!”爾後,人們把“有眼不識泰山”用以比喻地位高或本領高強的人就在眼前,而自己卻認不出來。譬如《水滸》第二回中寫道:“師父如此高強,必是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由此看來,“有眼不識泰山”中“泰山”並非泰安岱山,而是人名“泰山”,毋庸置疑。所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泰山”詞條的例詞“有眼不識泰山”,應刪去而代之以“泰斗”或“泰山北斗”;而《假日文化》中“有眼不識泰山”也應刪去,代之以“泰山北斗”、“重於泰山”等詞語。如此,則不以訛傳訛而貽誤廣大讀者了!

泰山特產

泰山 赤鱗魚
泰山赤鱗魚,又名螭霖魚,石鱗魚、時鱗魚、斑紋魚,是泰山泉水哺育的珍貴山區淡水魚,為中國魚類珍品,也是中國五大名魚之一,成魚長不過二十厘米,肉質細嫩,其味鮮美而不腥,為名貴肴饌,還可藥用。《泰山藥物志》:“螭霖魚方頭巨口,龍鬚龍目,全首似龍而無角,因得“螭”字,以其性喜雨而得“霖”字。螭霖魚有補腦益智,生清降濁,養顏補氣,延年益壽,明目聰耳,堅齒健身之功效。”是泰山獨有的著名特產。這種魚的 生存環境條件要求很高,現由 山東農業大學生物專家學者正研究擴大人工養殖。
赤鱗魚生長在泰山海拔270米--800米之間的山澗溪流中,亦有“赤鱗魚東不過麻塔,西不過麻套”(麻塔,麻套均為地名),喜活水,安靜,氣溫適宜無任何污染的環境,且極其膽小,聽到腳步聲或見到人影晃動,便迅捷的游入石縫中躲藏,非常難以逮到。泰山赤鱗魚隨環境不同身體呈現不同顏色的變化,頗具觀賞價值。
泰山赤靈芝 民間稱靈芝草。多孔菌科,是一種藥用真菌。外形頗似一株五彩蘑菇,“蘑菇蓋”呈不規則雲朵形,有環紋與輻射狀的皺紋相穿插;“蓋”的下面有眾多的細密菌管孔洞;梗側生於“蓋”下,光澤如漆。每逢夏季,泰山氣溫漸高,林間相對濕度逐漸增大,陽光散射,形成泰山靈芝迅速生長的有利條件。秋末,可在柞、楓朽木樁旁採到。全株入藥,有治耳聾、利關節、保神、益精氣、堅盤骨、療虛勞、滋補強壯等功能。
泰山民俗以 泰山文化為主導,以信仰民俗為主線,社會民俗、經濟民俗和旅遊競技民俗交織融匯,構成了一道獨特的泰山風景。
大汶口文化的流風餘韻、東夷殷商文化的交融, 齊魯文化的傳承,在泰山演繹流變,形成了泰山民俗的基因,形成了泰山民俗率真昌明的特點,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測的特點。
從自然造化到靈氣之源,從地理大山到心靈神山,從靈石崇拜到石敢當信仰,從巡狩 柴望到封禪大典,體現了禮俗雜糅的泰山山石崇拜民俗。威然可敬的東嶽大帝,慈祥可親的泰山奶奶,代表了泰山有求必應的神祇信仰民俗。頗具規模香社組織,祈福還願的香客隊伍,展示了芸芸眾生的心靈訴求。商賈雲集的東嶽廟會,賓至如歸的山間客店,簡便實用的泰山山轎,反映了獨具特色的泰山經濟民俗。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迎來送往、時令節日、娛神樂人的民間遊戲與競技活動,勾畫了泰山豐富多彩的社情民風。
泰山民俗是聳立在泰山人口頭、行為和觀念上的豐碑,是泰山人創造的值得活在泰山人心中的歷史,和古老而悠久的泰山歷史一樣層層積澱,架構起深厚的傳承基石,烘托著時代的風采。

泰山文物

1、 溫涼玉圭
清·乾隆
長92.5厘米,寬29.5厘米。乾隆三十六年 皇太后賜。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截的上部浮雕一組由 曲線連線的三個圓球,分別代表日、月、星辰。下部浮雕海水江崖圖。下截陰刻“乾隆年制”四字楷書款。玉呈青色。為“泰山三寶”之一。
沉香獅子
2、清·乾隆
2件,高37.5厘米,長36.5厘米。乾隆二十七年御賜岱廟。系用沉香樹根雕刻而成,獅子前腿直立,臀部坐式,尾巴高翹,全身疙瘩形似蜷毛,雙目圓睜,炯炯有神,嘴微張開,露出整齊的牙齒和前伸的舌頭,為“泰山三寶”之一。
3、黃釉青花葫蘆瓶
明· 嘉靖
通高22.5厘米,口徑3.1厘米,底徑6.3厘米。清乾隆五十二年御賜岱廟。半圓形蓋,蘑菇形紐,子母口,束腰呈葫蘆形,臥足。蓋飾3朵青花雲紋,瓶上腹飾青花纏枝蓮3朵,束腰處飾梅花9朵,下腹飾纏枝蓮4朵,底有:“大明嘉靖年制”楷書青花款。此瓶的青花色料是典型的嘉靖時期回青料,是嘉靖官窯中的精品。為“泰山三寶”之一。
4、彩陶豆
新石器時代( 大汶口文化)
高27.5厘米,口徑26厘米,底徑16.7厘米。1974年泰安大汶口出土。泥質紅陶,微斂口,斜折沿,高喇叭圈足。沿上白彩繪豎線紋,腹部繪白彩豎線紋,將腹部隔為四分,內繪八角星紋。八角星紋是大汶口文化中所特有的紋飾。圈足繪上、下兩圈圈紋。
5、粉彩奔巴壺
清·乾隆、嘉慶
乾隆 9件,嘉慶10件,皆高19.3厘米,口徑7.2厘米,底徑9.8厘米。清乾隆、嘉慶年間御賜岱廟。奔巴壺為喇嘛教的一種佛前供器。 壺口外形似洗,內呈漏斗形,頸為葫蘆狀,鼓腹,高足外撇,曲柄式流飾以 龍口吞流狀。根據不同紋飾,可分四種類別:
其一:為纏枝蓮托八寶紋奔巴壺。

其二:為白地礬紅彩蝙蝠雲龍紋奔巴壺。口、頸、底足及流皆繪蝙蝠及 祥雲紋,腹部飾二龍戲珠紋,底有“ 大清乾隆年制”篆書礬紅款。
其三:為綠地金彩雲龍紋奔巴壺。
其四: 為白地青花粉紅彩纏枝蓮紋奔巴壺。
6、藍釉粉彩纏枝蓮托八寶紋花觚
清·嘉慶
高27厘米,口徑15.5厘米,底徑12.6厘米。清 嘉慶年間御賜岱廟。腰部有“大清嘉慶年制”篆書描金款。泰安地處山東省中部,北與省會城市濟南相連,南臨孔子故里曲阜,東連瓷都淄博,西瀕黃河。泰城坐落在舉世聞名的泰山南麓,山城一體,風景秀麗,文化發達,環境優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風景文化 旅遊城市
7、鎏金七珍
清·乾隆
乾隆三十六年皇太后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