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市

萊蕪市

萊蕪市地處山東省中部,萊蕪古稱嬴、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在這裡發生過“長勺之戰”,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曾在此發動了“萊蕪戰役”。20世紀60年代是中國重要的冶鐵中心,是山東鋼鐵生產和深加工基地、“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並且是“中國生薑之鄉”、“中國花椒之鄉”和“中國黃金蜜桃之鄉”。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五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氣候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乾燥,春季溫暖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晴朗。2010年萊蕪年平均氣溫13.4℃,比常年平均偏高0.4℃;年降水量707.9毫米,比常年平均偏多12.8毫米,日照總時數2186.5小時,比常年平均偏少257.3小時。

基本信息

城市簡介

萊蕪市萊蕪市
萊蕪資源豐富。鐵礦石6.5億噸,居華東地區之首,鐵精礦粉品位達到62-66%;煤儲量5億噸,是全國重點產煤市之一;花崗石儲量10億立方米以上,"萊蕪黑"花崗石板材在國際市場上被譽為"珍品"。萊蕪是"山東鋼鐵生產和深加工基地","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全市鋼鐵生產能力700萬噸、深加工能力250萬噸,大H型鋼、中寬頻、軸承鋼、齒輪鋼和粉末冶金等主導產品深具加工潛力,全市形成了從鐵礦開採到生鐵冶煉到煉鋼軋鋼、從加工鑄造到機械製造到新材料生產完善配套的鋼鐵產業體系,進一步拉長了鋼結構加工、汽車配件加工、板帶加工、環保機械加工等鋼鐵產業鏈條。萊蕪是"中國生薑之鄉"、"中國花椒之鄉"、"中國黃金蜜桃之鄉"。"萊蕪三辣"(生薑、大蒜、雞腿蔥)、"萊蕪三黑"(黑豬、黑雞、黑山羊)深具開發潛力,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猛。同時,紡織、造紙、建材等產業也較發達。

萊蕪基礎設施功能完善,投資環境優良,先後獲得"國家級衛生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山東省園林城市"等稱號。境內擁有磁萊、辛泰兩條鐵路線和泰萊、博萊、萊新三條高速公路,第二條濟青高速公路正在規劃建設中。距濟南國際機場80公里,距青島港240公里。城市建成

本地電話網、移動通訊網、光纜傳輸網、國際網際網路、數據通訊網等多功能全覆蓋的現代化通訊網路。萊蕪電廠和萊城電廠裝機總容量達200萬千瓦,萊蕪電網成為山東電網西電東送、南電北送的重要通道。城市集中供熱、供氣、供水及污水處理功能齊全。萊蕪風土人情淳厚質樸,人民誠實勤勞,熱情好客,重商親商,講求實幹。

近年來,萊蕪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把招商引資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號工程",把"兩個基地"建設作為強市之基,把環境作為萊蕪發展的生命線,把市場化改革和機制創新作為加快發展的最根本動力,藉助外力、啟動民力、依靠大企業的力量、發揮市場的力量,最大程度地凝聚發展合力,加快建設"綠色鋼城"

2003年全市GDP完成170.0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6.67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3億美元,其中出口1.9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156萬美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7.5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8469元、3844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實現GDPl05.2億元,同比增長15.6%;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10.74%、93.8%,均位居全省前列。1-8月份,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34億元,同比增長31.

9%;國稅市級以下收人總額位居全省第14位,增幅居全省第3位;地稅總額增幅居全省第4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73億元,進出口總額38969萬美元,分別同比增長53.64%、104.4%;實際利用外資7515萬美元,同比增長91.5%。

萊蕪是革命老區,是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戰爭時期,因陳毅元帥、粟裕將軍指揮的"萊蕪戰役"而名載史冊。萊蕪的解放揭開了萊蕪發展新的歷史篇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萊蕪人民經過50年的艱苦奮鬥,使萊蕪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萊蕪地處濟南、泰安、曲阜、淄博和膠東之間,受孔孟文化影響較深,重禮儀,講誠信。萊蕪風土人情淳厚質樸,人民誠實勤勞,熱情好客,重商親商,講求實幹。長勺文化再現了殷商時期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風貌;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來此觀禮;管鮑曾在這裡分金。這裡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珍貴文物"龍鳳梳"和漢代三銖錢範;有民間奇物"寶葫蘆"和扁豆秧拐杖;有聞名於世的"齊長城"遺址。這裡還是著名的奴隸起義領袖柳下跖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曾發生過著名的"長勺之戰";四十多年前,又以震驚中外的"萊蕪戰役"名載史冊。

歷史沿革

萊蕪的由來
萊蕪市萊蕪市
萊蕪,春秋為牟國及齊嬴邑、平州邑地。牟國屬於魯國的附庸國,故址在今城東10公里的辛莊鎮趙家泉村;嬴邑屬於齊國,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鎮城子縣村;平州邑在萊蕪西部。秦置嬴縣(治所在今城子縣村),屬濟北郡。西漢增置牟縣(治所在今趙家泉村),又於牟縣東北置萊蕪縣,因治所設在淄水流域的萊蕪谷,故名萊蕪,故址在今淄川東南21、5公里的口頭鄉城子莊。嬴、牟、萊蕪三縣同屬於泰山郡。東漢、三國魏、晉沿襲未變。北魏時嬴縣治所向東遷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時撤消設在淄川的萊蕪縣,其區域北部劃入設在淄川的貝丘縣,南部分別劃入嬴縣與牟縣。北齊天寶七年,撤消牟縣,併入博平縣。隋代開皇十六年,復置牟城縣,大業初年又併入嬴縣,從此牟縣再未出現。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消嬴縣,併入博平縣,從此嬴縣再未出現。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於北魏嬴縣故城(今南文字村)復置萊蕪縣。從此,萊蕪縣治所開始設在今萊蕪市境內。元和十五年又將萊蕪縣併入乾封縣,太和元年復置萊蕪縣,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屬兗州魯郡。宋初屬兗州魯郡,繼屬襲慶府魯郡。金代,廢除設在今萊城的主管冶煉的萊蕪監,於大定十二年將設在南文字村的萊蕪縣南遷至萊蕪監舊址,屬泰安州。元代、明代沿襲未變。清代屬泰安州。1915年屬濟南道。1925年屬泰安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

萊蕪建市

1941年,抗日民主政權將萊蕪與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區合併劃為萊蕪、萊東、萊南三縣,抗戰勝利後恢復原貌。1983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消萊蕪縣,改設省轄縣級市,由泰安市代管。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萊蕪市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轄萊城、鋼城兩個區,30個鄉鎮、辦事處。2000年1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萊蕪市將所轄30個鄉鎮、辦事處,合併調整為4個辦事處、14個鎮、1個鄉。

近代萊蕪

萊蕪是革命老區,是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戰爭時期,因陳毅元帥、粟裕將軍指揮的“萊蕪戰役”而名載史冊。萊蕪的解放揭開了萊蕪發展新的歷史篇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萊蕪人民經過50年的艱苦奮鬥,使萊蕪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萊蕪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鋼城煤都”之稱,擁有煤、鐵、銅、金、磷及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長石、燕子石等幾十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4億噸,是山東省重要的煤炭產區;鐵礦石儲量4.8億噸,占山東省總儲量的1/3,在全國占重要地位。

萊蕪是山東省重要的鋼鐵、能源基地,同時也是國家科技部命名的高新技術新材料基地,境內有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魯中冶金礦山公司、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部屬、省屬企業,裝機總容量4*30萬千瓦的萊城大電廠兩台機組已相繼竣工,並投入發電。萊蕪是山東省重要的農業產區,盛產小麥玉米花生地瓜和多種蔬菜、果品,尤其是以出產姜、大蒜、大紅袍花椒享譽全國,是“中國生薑之鄉”、“中國花椒之鄉”。萊蕪市非常重視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利用,萊蕪市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被列入山東省六大重點示範園區

萊蕪風土人情淳厚質樸,人民誠實勤勞、熱情好客,講求實幹。建立地級市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實業快速發展,投資環境不斷改善。1995年被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1997年,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標準。萊蕪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加上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使其成為全國著名的糧菜果畜生產基地;萊蕪工業基礎雄厚,初步形成以鋼鐵工業為龍頭,冶金、能源、機械、輕紡、建材為支柱,輕重工業比例協調,能源、原材料工業配套的工業生產體系,是山東省重要的鋼鐵和能源生產基地。

自然地理

萊蕪市萊蕪市
萊蕪市萊蕪市
萊蕪是南緩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圓形盆地,北、東、南三面環山,中部為低緩起伏的平原,西部開闊。整個地勢由東向西傾斜,北、東、南三面又向盆地中部傾斜,大汶河由東向西橫貫盆地中部。海拔最高994米,最低148.13米。山地12.67萬公頃,占60%,丘陵約4萬公頃,超過20%,其餘為平原。具體分為:低山嶺坡、嶺坡梯田、近山階地、山前傾斜盆地、河谷平原、水庫、坑塘7個微地貌類型。

北部為泰山余脈,走向近東西,自西向東有三平山、香山等。南部為徂徠山余脈,走向與北部泰山余脈大體平行,自西向東有蓮花山、大堡頂山等。兩山脈諸山皆為山勢陡峻、切割強烈的中低山。海拔900米以上的山頭有5個,即:蓮花山,東西走向,海拔994米,總面積25平方公里,境內13平方公里;大堡頂山,海拔939米;新甫山,東西走向,海拔925米,境內7.5平方公里;三平山,海拔924米;香山,東北西南走向,海拔918米,面積4.5平方公里。

境內河流有汶河淄河兩大水系,位河水系主要幹流是牟汶河,最大支流是嬴汶河(亦稱匯河);和莊河屬淄河水系。此外,尚有近400條支流。南部支流河短,比降較大,多為源短流急的季節性河。北部支流河長,比降較小,多為常年河。主要河流有:汶河,分為牟汶河、嬴汶河。牟汶河,市內長近77公里,流域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為北西流向;嬴汶河,市內長59公里,流域面積797平方公里。淄河(又名淄水),幹流為和莊河,境內長12公里,流域面積102.35平方公里。大小河流近400條。
萊蕪市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內年平均氣溫在11~13℃之間,降水量760.9毫米,無霜期204天。南部高於北部,中部高於東部和西部,東北部和西北部山區較低。年平均最高氣溫為18.6℃,7月份最高為30.9℃,極端最高為39.2℃;1月份最低為8.1℃,極端最低為-22.5℃。降水量多年平均760.9毫米,1964年最多,為1369.6毫米;1981年最少,為442毫米。

日降水量最大為168.8毫米,出現於1975年9月1日。日照多年平均2629.2小時,日照率59%,5月份最多,平均274.4小時;12月份最少,平均181.9小時。平均每天光照7.2小時,最長13.8小時。全境屬半濕潤地區,在一年中7月和8月屬濕潤期,9月為半濕潤期,其它月份為乾旱、半乾旱期。初霜一般在10月21日,終霜多在翌年4月7日,無霜期平均196天。氣候特點是氣溫偏高,降水偏少,乾旱、風災嚴重。

災害性氣候

主要是旱、澇,風、雹、蟲災次之。萊蕪有“十年九春旱”之說,大旱12年一遇,偏旱8年一遇,季節旱發生頻繁,春旱機率最高。旱災一般面積大,範圍廣,災情重,特別是山區災情更重。水災,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尤以7月最多。春季暴雨多出現在4月上旬和5月中旬。秋季暴雨比春季多,主要集中在9月上、中旬。大澇24年一遇,發生頻率為4%,偏澇6年一遇,發生頻率為17%,夏澇機率最高。

土地資源共有土地224621.16公頃,可利用面積209572.77公頃,已利用面積178127.03公頃,1998年末耕地面積60718公頃。水資源總量近8億立方米,可利用量4.61億立方米,其中地面水2.13億立方米,地下水2.48億立方米。礦藏資源有鐵、銅、金、鉛、鋅、鋁土、煤、石灰岩、石英、蛙石、磷、花崗石、燕子石、河沙等。鐵礦有大型礦體6個,中型礦體6個,小型礦體30餘個。煤礦主要分布於南部八里溝至顏莊一帶。鐵、煤伴生元素有銅、硫、鑽等,可供綜合利用。石灰岩儲量豐富。生物資源野生動物有野兔、黃鼬、狐狸、獾、啄木鳥、灰喜鵲等,有益昆蟲有3綱9目26科118種;野生中藥材汶香附、柏子仁、酸棗仁、丹參、遠志、黃芩、柴胡、全蠍等450多種,年採集近200種;野生魚類有鰍魚、馬口魚等;水生植物有葦、蒲、荻等。

土壤

分為兩個大類,七個亞類。按亞類分:棕壤、潮棕壤,占可利用面積的13%,土層深厚,宜於耕種;棕壤性土,占31.7%;褐土性土,占17%,土層淺薄,宜發展林牧業;淋溶褐土,占15%,土層深厚,宜於耕種。褐土、潮褐土,占23%,宜於耕種。

植被

原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自然植被率很小,且具有明顯的次生性質,除個別山地丘陵和溝谷中可見零星次生落葉、闊葉雜林外,主要是抗旱耐瘠的針葉樹種。大面積的是人工植被

風土人情

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民間俗稱為“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稱為送灶、辭灶、醉司命。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間進行的。膠東地區灶神畫像貼在正屋東面的鍋灶牆上,兩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時,擺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麵湯,然後燒香叩頭,把舊灶神揭下燒掉,這就是送灶王爺上天了。燒時要加一些穀草雜糧,好給灶王餵馬。過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山東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縣、博平等地卻是婦女率兒童焚香拜奠祀灶。舊灶燒了以後,有的把新灶當時貼上,有的則到除夕再貼,所以對聯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來”的詞句。

祀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棗等,臨朐還用羊棗、柿餅,威海糯米餅、小糖瓜,無棣、恩縣、博平、招遠、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棗糕,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或者是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所以成武等地稱此為“塗神口”,有的還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鍋灶門口粘上一小塊糖。也有的在灶門口抹點酒糟或酒,謂“醉司命”。

供品除糖瓜之類外,有的供,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麵條,有的還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馬、灶雞,好讓灶王爺騎馬上天,一路順風。祭祀之後,還要舉行歡送儀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邊磕頭一邊燒掉舊灶王像和一匹紙馬,同時老年人念念有詞:“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說好,少說歹,五穀雜糧全帶來。”那些迫切需要生兒育女的則念道:“臘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說好來少說歹,馬尾巴上帶個胖小子來。”這樣就算把灶王爺送走了。淄川、招遠等地在辭灶之後還有卜灶的習俗,即悄悄外出聽人說話以卜吉凶。

辭灶後,據說是諸神上天,百無禁忌,民間家貧不能成禮者多在此時嫁娶,謂之“亂歲”。古代稱大寒後10日為陽宅亂歲,嫁娶無禁。現在農村還多在年底結婚。

十二月八日為臘八節。古代臘日沒有定期,到了晉代以後,都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為臘八。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於這天成道。為了紀念釋迦牟尼,北宋東京(開封)各大寺廟都在這天舉行浴佛會,做七寶五味粥,這種粥叫臘八粥,又叫佛粥。後來民間也做臘八粥,甚至朝廷也做臘八粥,以贈百官。山東各地臘八日吃臘八粥極為普遍。德州的臘八粥用八種糧食和果品製作,其中必定有棗,象徵吉祥。臘八粥的棗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氣,爭取明年五穀豐收。要把臘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連”的諧音,意味著連年豐收。黃河口墾荒人家,家有新婦,臘八日用黃米、紅棗制糕,名為“吃碗糕”。即墨把臘八節作為農家的節日,據說取自“七人八谷”,是對谷的紀念。

臘八節正是隆冬季節,天氣寒冷,俗話說:“臘八臘八,凍死叫化。”舊時,鄒平等地的地主為了表示對長工的仁慈,過了臘八節才行辭退,臨走時,贈送幾個臘八糕。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化為烈火,目連求救於佛,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舊時,中元節為目連救母做盂蘭盆會,後來逐漸演變為放河燈,祭祀無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德州的中元河燈場面十分壯觀。人們用瓜皮、面碗、紙張製成燈具,並以街巷為單位,製作特大紙船,紙紮目連站在船上,手持九環禪杖。中元之夜,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順流而下,河上頓時燈火通明,搖曳擺動,如同天上點點繁星。膠東沿海地區,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燈,並奏絲竹樂。德州運河兩岸的百姓,紛紛擁到河堤觀燈。滕州也有放河燈的習俗,形式與德州大體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燈前,擺香案,念佛經,佛師一邊念經,一邊朝台下撒小饃饃,小孩子蜂擁而上,一搶而光,據說吃了能消災。長島漁民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親人,用木板秫秸製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點,有的甚至裝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愛的生活用品,然後點燃蠟燭,由已經結婚的同輩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

中元節祭祖的習俗在山東較為普遍,一般都在午後帶著祭品上墳祭祖。單縣的祭品尤為豐盛,有竹子做的盂蘭盆、紙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則把祖先請到家裡祭祀,家家都在大門頂上插上五穀穗子,據說以五穀為馬,祭祀完畢後,好讓祖先跨著馬回去。中元節的飲食一般是包子、水餃、饅頭,飯後吃蘋果、梨等時令水果。唯獨陵縣例外地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吃粗茶淡飯。

經濟概況

萊蕪市萊蕪市
萊蕪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加上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使其成為全國著名的糧菜果畜生產基地;萊蕪工業基礎雄厚,初步形成以鋼鐵工業為龍頭,冶金、能源、機械、輕紡、建材為支柱,輕重工業比例協調,能源、原材料工業配套的工業生產體系,是山東省重要的鋼鐵能源生產基地。

萊蕪是山東省重要的鋼鐵、能源基地,同時也是國家科技部命名的高新技術新材料基地,境內有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魯中冶金礦山公司、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部屬、省屬企業,裝機總容量4*30萬千瓦的萊城大電廠兩台機組已相繼竣工,並投入發電。萊蕪市非常重視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利用,萊蕪市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被列入山東省六大重點示範園區

2004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6.93億元,比上年增長5.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1.42億元,增長24.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5.53億元,增長9.3%。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7.5:63.2:29.3。

房地投資持續升溫

2004年全市完成房地產完成投資4.44億元,同比增長57.46%。施工面積61.63萬平方米,比2003年淨增長23.1萬平方米,增長60%,空置面積2.73萬平方米,同比減少3.93萬平方米。

旅遊業增勢強勁

2004年全市旅遊人數達到194.29萬人,旅遊收入達到5.15億元。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均創歷史新高。

農業生產保持穩定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74億元,同比增長4.31億元。種植業結構繼續向優質、高效型轉化,市場化特點更趨明顯,農產品貯存和加工能力提高,分別新增4.3萬噸、6.88萬噸。畜牧業發展迅速,全年完成產值8.03億元,同比增長10.85%,林果業產量下降,造林面積增加,漁業生產發展平穩,水產品總量達到8236噸。

風景名勝

萊蕪地處齊魯文化交匯地帶,是齊魯文化重要發祥地,歷史悠久,古蹟眾多。境內有保存較好、比秦代萬里長城還早400多年的齊長城;有產生“一鼓作氣”千古佳話的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長勺之戰”遺址、齊魯夾谷會盟遺址;有底蘊深厚的礦冶歷史文化;有規模宏大、創意新穎的萊蕪戰役役紀念館,生動地再現著陳毅元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風采。

萊蕪山水秀,風光秀美,自然旅遊資源有山、水、林、洞、峽、潭、瀑、泉等,種類齊全,品味較高,極具開發潛力。到目前,全市有20多處旅遊資源正在開發建設之中,已建成齊魯大峽谷旅遊區(包括房乾生態旅遊區、天上人家王石門旅遊區、黑龍潭景區、獨路林海草原遊覽區)、雪野省級風景名勝區、棋山、華山省級森林公園和萊蕪戰役紀念館等二十處景區景點。其中房乾生態旅遊區和萊蕪戰役紀念館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

汪洋台

汪洋台原名釣魚台,是一座古廟,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傳說當年姜太公曾在此垂釣,故得此名。現在,以英雄名字命名的汪洋台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42年在吉山村村東發生了著名的吉山戰鬥,日偽軍包圍了原泰山軍分區教導隊,在激戰中,我軍有263人壯烈犧牲,原泰山軍分區政委、地委書記汪洋同志也在此次戰鬥中犧牲。該景區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45年興建,主要有汪洋台、展覽館、鍾效培烈士紀念碑等。每年的清明節,社會各界廣大民眾都到此掃墓,緬懷先烈。該景區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45年興建,主要有汪洋台、展覽館、鍾效培烈士紀念碑等。

朝陽洞

市區東40里處的承德縣侖子鄉三榆樹村有一石崖,高約200米,海拔720米。石崖上部有一岩洞,“石竇嵌空,橫貫山腹,曉日初升,光射石罅,隔山可見朝陽(府志)”,朝陽洞由此得名.朝陽洞又名蝙蝠洞,位於萊城南10公里處的仙人山陽、鳳凰山下,洞口向南.上有石仞陡壁,下臨千丈懸崖。洞內凹凸不平,洞徑崎嶇深邃,景色顯絕。洞前十百米長台,護以鐵欄,左側有風岩石室,門前有明清名人碑刻和摩崖石刻,這裡古樹參天,濃蔭遍地,十分雅潔。極目遠眺,四周重巒疊嶂,鬱鬱蔥蔥,腳下山路蜿蜒,撲面清風消暑,令人胸襟開闊,流連忘返。另有一洞,名曰伏龍洞。位於萊城北二里礦山中,又名狐洞,洞口朝北,洞內高低不平、深不可測,光線幽暗,空氣潮潤,陰森森、冷颼颼。逢陰雨之際,兩洞生雲,南雲北去,北雲南來,兩雲相連領空,陰陽相合,融為一體,即降甘霖,故稱二洞雲連。

朝陽洞處山腰,有上下二洞,上洞稱“一洞”,下洞稱“二洞”。朝陽洞系指一洞而言,主洞全長65米,西口為入口,高2米;東口開闊,高4—5米,寬10餘米,洞腑寬17米。東口外有一寬5米、長20米的自然平台,平台上有幾株古木,外沿疊砌花牆。主洞上下周圍分布大小岩洞百餘,大者可建廟宇,小者只容一人棲身。朝陽洞建有道教寺廟一座,名博閱觀,康熙四十年(1701年)始建。正殿三間,供奉觀音關帝和娘娘,娘娘像前立催生、送子。左配殿為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堯、舜、禹),分別管賜福、赦罪、解厄。右配殿為三神殿,供奉火神、藥神、財神。

萊蕪戰役紀念館

萊蕪戰役紀念館座落於萊蕪市中心的黃山之上,占地4.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館名為遲浩田題寫。萊蕪戰役紀念館由革命烈士紀念塔、展覽館和全景畫館三大主體建築構成,成“品”字布局。革命烈士紀念塔高19米,花崗石砌成,為全國100個重點紀念碑之一。展覽館設有5個展廳,展板面積700多平方米,館名為粟裕題寫。全景畫高17米,周長120米,地麵塑形1100平方米,模擬音響、模擬自然光,設有電動旋轉看台,融“聲、光、電、形”於一體,採取真空幻象,嚴格的視覺透視和局部誇張等手法,造成視覺上的逼真,能在有限的空間裡給人造成無限的暇想。站在旋轉看台上能使你仿佛置身於革命炮火連天、硝煙滾滾的戰火之中,給人以身臨其境和驚心動魄之感,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目前,這樣規模的全景畫館世界上只有十幾座,我國有4座。近年來,連續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和國家“AAA”級旅遊區(點)。萊蕪戰役紀念館布局合理,建築雄偉壯觀,環境優美,資料生動詳實,展出手段先進,是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遊覽的理想陣地。

華山森林公園

華山森林公園位於萊蕪市西北部山區,屬於泰山支脈,距市區30多公里。公園總面積46平方公里。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有大小山頭96座,其中海拔700米以上的25座。西部最高點為香山,海拔918.7米,是全市海拔最高的山峰,東部最高點為大山,海拔823米。現為國家森林公園。華山森林公園地處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期,乾濕明顯。公園歷經多年封育,物種資源豐富。有喬木50科200多種,形成以常綠林為主的森林近4000公頃,森林覆蓋率為87%,茂密的森林資源為各種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區內有分屬11目、29科的鳥類170種,7目、11科的獸類19種。林區內部小氣候特徵明顯,冬暖夏涼,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夏季涼爽是避暑休閒的理想之地。

華山森林公園分三個景區,分別是白龍潭景區、大舟院景區、永寧崮景區。白龍潭景區是萊蕪市著名景觀,自古有“八寶萊蕪縣,黑白二龍潭”之說。白龍潭山谷南北走向,峽谷一側石壁直立,松柏映襯,一側地勢緩平、寬闊,林木遮蔽,遊憩空間良好,自然景色秀麗。以白龍潭三潭為中心景觀,以照壁山、天奇滑梯、龍潭珠串、白龍廟、觀龍亭、血脖子山、青年林為輔助景觀。大舟院景區位於大山陽坡,因區內留有沿山脈曲折起伏的石院牆,形似船形,故而得名。區內山勢陡峭,谷地幽深,森林茂密,景色秀麗,環境優雅,並有志公殿遺址、古樹名木相映襯。主要景點有:大舟院門、甜水泉、松林氧吧、層林盡染、志公殿、千年銀杏等。

齊魯大峽谷

旅遊區規劃總面積27平方公里。該區現已開發了包括九龍大峽谷、九天大峽谷和九門大峽谷及周圍的森林、潭溪等資源。區內峽谷規模宏大,尤其是九龍、九天兩條大峽谷形成的“二龍戲珠”大峽谷,更是景觀奇特、氣勢壯觀,是山東乃至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峽谷群。區內峽谷和群山景觀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整個齊魯大峽谷旅遊區包括房乾生態景區、“天上人家”王石門景區、黑龍潭景區和獨路“林海草原”景區。

雲台山

雲台山又名龜山、龜寨山、聚聖寨,位於聖井鄉中部,海拔578米,距萊城15公里。遠望其山,似龜形,所以名龜山。因山有寨,明末士民多避亂於此,所以又名龜寨山、聚聖寨。因主峰頂為平台,常有雲霧繚繞山間,所以又名雲台山。現已開發的上山路有三條,分別在山的東南、西南和西北。山之陽的兩路,山勢陡峭,氣勢磅礴。東南路可乘車至中天門。西南路沿夾谷而上,經西紅門上山。山之陰的西北路,山勢平緩,谷深峪長。雲台山當地人稱小泰山,傳說山頂有泰山奶奶的行宮,所以山上一些廟宇、景點都是仿泰山修築和命名。中天門是小憩的好地方,在此南眺,夾谷峪一覽無餘,盡收眼底,兩面山勢磅礴,鬱鬱蔥蔥。一到春天,山上的梨花、桃花、柿子花、山楂花及各種花草相繼開放,奼紫嫣紅。特別是清明前後,漫山盛開一樹樹潔白的梨花,似皚皚白雪,覆蓋山坡;間或幾枝桃花吐艷,如殷殷胭脂點綴其間,景色十分迷人。秋到雲台山,滿山的紅葉,如紅星閃爍,點綴著蒼松翠柏。山頂遠望,泰萊平原,汶河西流,一覽無餘。百丈崖下的鵓鴿樓水庫,那一汪碧水,似一塊綠色的寶石,瑩瑩閃爍。兩兩情人,划船漫遊;垂釣老翁,蹲坐四周,更增添了雲台山的風韻。

游雲台山不游和尚洞不成游也。一則此處風光獨特,別有洞天。二則是中共萊蕪縣委誕生地。從和尚洞處看雲台山,主峰像臥佛,東西各兩塊巨石,則酷似坐佛和立佛。此所謂“三佛鬥法雲台山”。自然景觀融入美麗傳說,別有情趣。1932年秋,中共萊蕪縣委在此成立,21歲的劉仲瑩被選為縣委書記。從此揭開了萊蕪革命的新篇章。1991年7月,在和尚洞下建立了縣委成立舊址紀念碑楊得志將軍題寫碑名:“紅旗飄萬代。”雲台山已列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牛泉鎮黨委、政府在和尚洞對面立起劉仲瑩雕像。

清明時節,漫山的梨樹開出素素白花,像人們哀悼革命先烈的心境。花崗石砌成的紀念碑,像一面飄揚的紅旗,矗立在萬花叢中。雲台山北鄰面積達1000多畝的鵓鴿樓水庫(瑤池),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再向南2公里,是筆架山旅遊景區—中國王羲之碑林,形成了“兩山一水”的旅遊格局

雪野三峽景區

雪野三峽景區位於萊蕪市區北20公里處的邢家峪村,面積約8平方公里。區內旅遊資源豐富,山體植被覆蓋率達60%以上,主要景觀有青龍峽、烏龍峽、老龍峽和天綠湖等。主要資源特色:一是區內峽深壑險,潭清水澈,樹茂林密,環境優雅,尤其是乘舟蕩漾在青山綠水之間,更使人心曠神怡;二是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飛禽走獸上百種,是開展科普教育的好去處;三是區內有數不清的象形石,各具形態,似人似獸,令人感嘆大自然造化之神奇。四是景區設有生活服務區,環境幽雅,安全衛生。飯店旁還設有雲梯、轉傘、吊床、蹺蹺板等娛樂休閒設施。在這裡,遊客可以品山珍野味、賞生態美景,享娛樂健身之趣,實為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景區東面緊鄰雪野湖,地處萊明路、仲臨路、普雪路的交匯點,其中萊明路從景區穿越,地理位置優越,可進入性強,交通便利。該景區建有10多處飯店,可一次性接待500多名遊客。

前景目標

萊蕪“十六大”發展的總體要求

在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堅強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進取,大力推進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在加快發展中繼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在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係,全面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依法治市,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萊蕪“十六大”重大發展戰略

⑴實施科教興萊戰略,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推行素質教育,提高辦學水平;加快科技進步,提高創新能力;建立多元化體系,增加科技教育投入。

⑵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大扶持力度,培植出口重點產業、產品和骨幹企業;經濟開拓國際市場,努力提高創匯能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利

用外資的檔次和水平。

⑶實施城市化戰略,增強城市輻射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提高城市規劃與管理水平;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小城鎮建設。

⑷實施重點項目帶動戰略,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增強投入與產出意識,認真篩選論證項目;千方百計爭取項目,齊心合力建設項目;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籌集建設資金

⑸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環境綜合治理,提高生態保護水平;加大治水措施,緩解供求矛盾。

特產

萊蕪市位於山東省中部,西依泰山,北接濟南。萊蕪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已探明的金屬種有鐵、銅、金、鋁、鋅、鉛、鈷等,非金屬礦種有煤、石灰石、花崗石、石英、長石、滑石、雲母、五色石、燕子石、蛭石、陶土等。其中鐵礦石儲量6.5億噸,列華東之首;煤炭儲量5億噸,是全國重點產煤市之一,萊蕪市土地肥沃,加上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使萊蕪成為全國著名的糧菜果畜生產基地。這裡有華東最大的兔毛市場,是國家重點瘦肉豬生產基地,"萊蕪三辣"(生薑、雞腿蔥、白皮蒜)是聞名遐邇的地方特產

花椒

花椒自明代嘉慶年間即大量栽培,一直是萊蕪市境內栽培的主要乾果樹之一,以牛泉、聖井、高莊、顏莊、苗山、常莊、茶葉口、腰關、上游等鄉鎮為主要產地,其他鄉鎮亦有零星栽植。品種有大紅袍、小椒子等。1997年,萊蕪被列為山東省花椒商品基地。

香腸

70年代以來,口鎮及所屬下水河等村,在國營香腸加工廠“順香齋”的影響帶動下,紛紛開辦香腸加工廠,使萊蕪這一名吃製造業更加興旺。目前,香腸加工廠有百餘處,其中規模較大,經營較好的有全香齋、正香齋、玉香齋、盛香齋、錦香齋、聚香齋、源香齋、興香齋等。

生薑

萊蕪生薑種植歷史悠久,在春秋時期已盛行栽培,據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論語》、《齊民要術》、《說文》等古籍中均有記載。萊蕪生薑具有色澤金黃、油光鮮亮、塊大、皮簿、肉細、絲少、梨辣、味濃、營養成分高、耐貯藏、耐遠運等優良特點,在國內外享有盛譽。1985年榮獲國家農業部優質產品獎,1960年全國“三辣”會議在萊蕪召開,被定為名貴產品,萊蕪姜已編入中國農科院《中國蔬菜優良品種》一書,1997年,我市萊城區被中國特色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委會命名為“中國生薑之鄉”。萊蕪姜含澱粉8.88%,可溶性糖4.76%,粗蛋白9.68%,粗維素3.8%,揮髮油0.25毫克/1百克,均高於全國其它品種姜。萊姜及其姜製品年外銷量達7500萬公斤,年出口姜芽2.15億支,在國內銷往二十九個省市,在國外主要銷往日本、東南亞、韓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年出口額1.37億元。萊蕪生薑用途廣泛,既是很好的佐料、調味品,也是很好的醫療保健品;可加工成姜芽、薑汁、姜粉、薑片、姜油、姜酒、姜飲等;既可生食,也可做餡、炒食等。故古人稱之為“蔬中拂土”。《本草綱目》中有“姜辛、微溫、無毒”,“除風邪寒熱、益脾胃、散風寒、止嘔吐、治反胃”等記載。姜沫、紅糖水熱服,是農村常用的治感冒、去寒解熱的驗方。民間廣泛流傳著“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說法。

大蒜

萊蕪栽培大蒜歷史悠久,一九三五年種植大蒜面積已達一千四百畝。目前,大蒜種植面積每年都在10萬畝以上,產量15萬噸。萊蕪大蒜以白皮質量最佳。白皮蒜又分為兩個品種,即“大白皮”和“四六瓣”。萊蕪白皮蒜的特點是:蒜瓣大,蒜頭蒜苔產量高,質細辣味香,抗寒力強,休眠期長,耐貯藏。一九六二年開始外調出口,在國際市場享有一定信譽。萊蕪大蒜遍及全市,暢銷國外和全國各地,深受中外顧客讚揚。

雞腿蔥

雞腿蔥又名流澗大蔥,因其蔥白粗大,狀如雞腿而名。產於太原市南郊區北格鎮流澗村。所以,也稱流澗大蔥。大蔥為百合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第一年完成營養生長,第二年完成生殖生長,它的食用部分為鱗莖和嫩葉。特點是:栽培容易,病蟲較少。適應性強,植株高大,可高達60多公分,蔥白長可達33多公分,蔥徑粗3公分左右。蔥白卷合緊密而堅實,肉質嫩脆辛辣味強,多嗅則使人流淚,用刀橫切鱗片自動燥開,耐貯存則品味不減,為烹飪提味之上等佐料

行政區劃

萊蕪市萊蕪市
2000年1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萊蕪市將所轄30個鄉鎮、辦事處,合併調整為4個辦事處、14個鎮、1個鄉。
2002年,萊蕪市總面積2246.21平方千米,總人口1238763人。轄5個街道、14個鎮、1個鄉,101個管理區,1070個村(居)委會,1282個自然村。其中:萊城區面積1906.87平方千米,人口1004123人,轄4個街道、11個鎮、1個鄉,共有90個管理區,906個村(居)委會,1085個自然村;鋼城區面積339.34平方千米,人口234640人,轄1個街道、3個鎮,共有14個管理區,164個村(居)委會,197個自然村。
2006年6月23日,對萊蕪市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
一、將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26個行政村和辛莊鎮3個行政村,共29個村劃歸鵬泉街道辦事處管轄。29個村莊分別是鳳城街道辦事處的東龍崮、南龍崮、前坡、磨山子、近崮、鄒家埠、北張家莊、東沈家莊、長安、老鴉峪、孔家莊、姜家莊、傅家莊、大山、小山、侯盤龍、前盤龍、陳盤龍、馬盤龍、段盤龍、草溝、汶陽、西陳家峪、中陳家峪、小陳家峪、上陳家峪;辛莊鎮的郭家溝、秦家窪、大石家。
二、將萊城區辛莊鎮劃歸鋼城區管轄。調整後,辛莊鎮行政區域不變,鎮政府駐地不變,轄68個行政村,分別是辛莊、東辛莊、下朱家店、楊家橫、呂家峪、岔道、上三山、下三山、王響泉、桑響泉、劉響泉、徐家店、上陳、下陳、上河、北王家莊、蔡店、侯家台、前城子、後城子、桑園、百咀紅、崖下、大徐家莊、紙坊、坡莊、喬店、後峪、天井峪、趙家泉、興隆莊、蘆城、南埠子、趙家莊、苗家莊、南王家莊、上田莊、培峪、東宋家莊、朱家溝、墨埠、東照臨、西照臨、於家官莊、北蛇溝、南蛇溝、簸籮、大官莊、東澇坡、東鐵車、西鐵車、桃科、旋車溝、郎郡、團坡子、傅宅科、砟峪、城嶺、石灣子、大溝、裴家莊、南寶台、北寶台、紅崖、團圓坡、西泉、北泉、桃峪。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萊蕪市位於泰山東麓,東經117°19′~117°58′,北緯36°02′~36°33′,北鄰濟南市所轄的章丘市,東臨淄博市博山區和沂源縣,南臨泰安市所轄的新泰市,西鄰泰安市岱嶽區。南北最大距離58公里,東西最大距離56.8公里,總面積2246.21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萊城居市境中部,距省會濟南112公里。
地質地貌
地質構造受魯中緯向構造及魯西旋卷構造控制。構造形跡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地形為南緩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圓形盆地。北、東、南三面環山,北部山脈為泰山余脈,南部為徂徠山脈,西部開闊,中部為低緩起伏的泰萊平原。山地約占萊蕪市總面積的67%,丘陵占19%,平原占11%,窪地占3%。境內有大小山頭2989個,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41個、海拔200米至600米的227個。北部為泰山余脈,東西走向,自西向東有三平山、香山等。南部為徂徠山余脈,走向與北部泰山余脈大體平行,自西向東有蓮花山、大堡頂山等。兩山脈諸山皆為山勢陡峻、切割強烈的中低山。海拔最高點994米,最低點148.13米。
河流
境內共有大小溝河404條,98%屬於大汶河水系、2%屬於淄河水系。長5公里以上的72條,其中牟汶河最長,為64.5公里。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不足100平方公里的有9條;100平方公里以上,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有4條;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1條,即牟汶河。
氣候
氣候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乾燥,春季溫暖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晴朗。2010年萊蕪年平均氣溫13.4℃,比常年平均偏高0.4℃;年降水量707.9毫米,比常年平均偏多12.8毫米,日照總時數2186.5小時,比常年平均偏少257.3小時;年極端最高氣溫36.7℃,出現在7月30日;年極端最低氣溫-14.5℃,出現在1月13日;終霜日期3月10日,初霜日期10月28日,無霜期231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已發現礦產55種,其中探明儲量的22種,礦產地113處。主要有鐵、煤、銅、金、花崗岩、石灰岩、白雲岩、稀土、輝綠岩、玄武岩、建築石材、天然石英砂、礦泉水等礦種。煤炭已探明儲量43113.6萬噸,是山東省重要的煤炭基地。鐵礦石已探明儲量46393.19萬噸,列華東地區之首。
生物資源
木本植物有71科、177屬、471種;畜禽有牛、羊、豬、兔、雞等,其中瘦肉型萊蕪豬為省內優良畜種。

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萊蕪市常住人口:萊蕪市常住人口為129.85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23.35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6.50萬人。增長5.27%,年平均增長0.51%。
家庭戶人口:萊蕪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44.65萬戶,家庭戶人口為120.40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7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96人減少了0.26人。
性別構成:萊蕪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65.34萬人,占總人口的50.32%;女性為64.51萬人,占總人口的49.6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的103.22下降為101.28。
年齡構成:萊蕪市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20.49萬人,占15.78%,15-64歲的人口為96.15萬人,占74.05%;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3.21萬人,占10.1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28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1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14個百分點。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萊蕪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數為10.75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教育程度的人數為21.08萬人;具有國中教育程度的人數為53.14萬人;具有國小教育程度的人數為32.78萬人(以上各種教育程度的人數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具有大學教育程度的人數由3172人上升為8280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數由12722人上升為16232人;具有國中教育程度的人數由39735人上升為40920人;具有國小教育程度的人數由27641人下降為25242人。
萊蕪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的人)為4.76萬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4.05萬人,文盲率由8.82%下降為3.67%,下降了5.15個百分點。
人口分布:萊蕪市常住人口的地區分布如下:萊城區98.95萬人,其中:高新技術開發區8.71萬人,雪野旅遊區4.16萬人;鋼城區30.90萬人。

經濟概況

2012年,萊蕪市實現生產總值(GDP)631.41億元,比2011年增長11.1%,增速較2011年加快0.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2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365.2億元,增長12.3%;第三產業增加值222.01億元,增長9.7%。人均GDP達到48212元,比2011年增長10.5%。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6.7:60.5:32.8最佳化調整為7.0:57.8:35.2。
2012年城鎮新增就業2.2萬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5302人,困難群體再就業826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2.8萬人。
2012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2011年上漲1.3%,漲幅較2011年回落2.9個百分點。服務項目價格上漲4.1%,消費品價格上漲0.3%。
2012年各鎮(街道)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52億元,比2011年增長27.77%,占萊蕪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36.93%,財政收入過億元的鎮(街道)達到7個;實現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04.15億元,增長61.93%,鎮域投資占萊蕪市投資的比重達到91.63%;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3.6億元,增長25.2%,鎮域工業占萊蕪市的比重達到33.25%。

農業

2012年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4.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9%,較2011年提高3.2個百分點。2012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0.29萬畝,比2011年增加1.79萬畝,糧食總產30.14萬噸。2012年農林水務財政支出6.74億元,較2011年增長9.84%。

工業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達到340家。實現增加值311.57億元,增長13.11%。其中,輕工業實現增加值25.45億元,增長22.93%;重工業實現增加值286.12億元,增長11.07%。鋼鐵與非鋼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56.3:43.7調整為52.15:47.85,非鋼產業占比提高4.15個百分點。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03.46億元,比2011年增長6.12%;實現利稅34.22億元,利潤6.6億元,分別比2011年下降51.24%和84.7%。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55.97%,比2011年回落15.71個百分點;工業產品銷售率98.43%,比2011年回落0.51個百分點。

固定投資

2012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41.06億元,增長23.5%。新開工項目410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333個,比2011年增加222個。從隸屬關係看,省及省以上單位完成投資29.59億元,同比增長48.4%;地方單位完成投資411.47億元,同比增長22%。從資金來源看,民間投資完成347.12億元,增長13.7%,占全部投資的比重達78.7%,比2011年下降8.5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投資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7.65億元,同比增長125.7%;第二產業完成投資303.18億元,同比增長45.2%;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30.23億元,同比增長15%。三次產業投資比重由2011年1.0:59.6:39.4調整為1.73:68.74:29.53。工業完成投資302.35億元,同比增長55.6%,其中工業技改投資141.96億元,同比增長36%。高新技術產業投資61.57億元,同比增長101.1%。

其他

201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8.05億元,增長15%。分行業看,批發業完成19.42億元,增長15.1%;零售業完成184.19億元,增長15.01%;住宿業完成2.2億元,增長14.1%;餐飲業完成22.23億元,增長14.44%。
2012年進出口總額21.28億美元,同比下降40.6%。
2012年新批利用外資項目18個,契約利用外資21059萬美元,增長4.9%;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2006萬美元,增長19.9%。
2012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2.02億元,增長7.1%。
2012年年末,萊蕪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719.24億元,比年初增加114.41億元,同比增長18.89%。
萊蕪市保險機構26家,2012年實現保費收入13.47億元,增長7.82%。

科技教育

2012年承擔實施省以上科技計畫項目51項,爭取無償資金6500萬元,獲省以上科技進步獎6項。2012年專利申請量1980件,其中,發明專利400件;專利授權量1913件。
新建院士工作站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22家。
2012年2012年年末萊蕪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27所。其中,高等學校2所,普通中學55所,國小155所,中等職業學校1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人數17.5萬人。2012年年末萊蕪市共有幼稚園373所,學前三年教育普及率達到100%。國小、國中入學率均保持100%,鞏固率國小100%,國中99.9%。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淄博市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棗莊市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煙臺市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濟寧市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萊蕪市萊城區 | 鋼城區
臨沂市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德州市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濱州市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菏澤市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