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棚》

《小豆棚》

《小豆棚》中塑造了一些光彩奪目的婦女形象,在她們身上所表現出的智,謀、勇,可使鬚眉暗然失色。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筆記小說源遠流長,作品繁富,蔚為大觀。本書所選收的作品,均系在古代筆記小說中有較大影響或獨具風格者。這些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要求,並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對於愛好文學的讀者們具有參考和借鑑作用。
小豆棚》中作者也歌頌了青年男女之間真正的愛情。
《小豆棚》,閒書也;我,忙人也。作此等書,必其人閒、其所遭之時閒、其所處之境閒,而後能以閒心情為閒筆墨。我為秀才忙舉業,為窮漢、為幕、為客忙衣食,那得工夫閒暇,作一部十餘萬言的閒書?即偶有閒時候、閒境地,又焉能忙裡偷閒,向百忙中草草乾這閒事!然則我何以有是書?我問之我,我亦不解。我平日好聽人講些閒話;或於行旅時見山川古蹟、人事怪異,忙中記取;又或於一二野史家抄本蛤錄,亦無不於忙中翻弄。且當車馬倥傯,兒女嘈
雜之下,信筆直書。無論忙之極忙,轉覺閒而且閒。蓋能用忙中之閒,而閒乃自忙中化出;無他,貴心閒耳。心一閒,則無往不得其閒。將所有諸般貪、嗔、愛、惡、欲,種種不可思議,而我心閒閒,不與之逐而與之適;把那些閒情、閒話、閒事、閒人,竟成一部閒書於我這忙人之手。或有諛余者曰:“七如,閒人也,閒者而後樂此。”余唯唯否否。或有誚余者曰:“七如閒乎哉?夫我則不暇。”余亦唯唯否否。
乾隆六十年歲在乙卯九月曾衍東七如氏書。

媒體評論

《小豆棚》,閒書也;我,忙人也。作此等書,必其人閒、其所遭之時閒、其所處之境閒,而後能以閒心情為閒筆墨。我為秀才忙舉業,為窮漢、為幕、為客忙衣食,那得工夫閒暇,作一部十餘萬言的閒書?即偶有閒時候、閒境地,又焉能忙裡偷閒,向百忙中草草乾這閒事!然則我何以有是書?我問之我,我亦不解。我平日好聽人講些閒話;或於行旅時見山川古蹟、人事怪異,忙中記取;又或於一二野史家抄本蛤錄,亦無不於忙中翻弄。且當車馬倥傯,兒女嘈雜之下,信筆直書。無論忙之極忙,轉覺閒而且閒。蓋能用忙中之閒,而閒乃自忙中化出;無他,貴心閒耳。心一閒,則無往不得其閒。將所有諸般貪、嗔、愛、惡、欲,種種不可思議,而我心閒閒,不與之逐而與之適;把那些閒情、閒話、閒事、閒人,竟成一部閒書於我這忙人之手。或有諛余者曰:“七如,閒人也,閒者而後樂此。”余唯唯否否。或有誚余者曰:“七如閒乎哉?夫我則不暇。”余亦唯唯否否。
乾隆六十年歲在乙卯九月曾衍東七如氏書。

目錄

出版說明



卷一忠教部節烈貞女附
顏氏忠孝錄
趙孝子傳
李將軍全城紀略
王世名
人耳
吳老人諸子婦輪養傳
封邱陳女紀事
烈女銘並序
馬姑
張烈婦
義夫烈婦
金貞女傳
陳戍節婦
薛魯氏
張氏附單廷璣事
卷二義勇部俠附
常運安
禿梁—
二班頭
送匾
張二嘮
葉祿
張陳武
斷頭兵
周劈刀
喬一琦
浣衣婦
齊無咎
卷三報應部善惡並附
陸修
擲狐襲
一枝花
冬烘
……
卷四祥瑞部
卷五藝文部
卷六珍寶部器用附
卷七僧道部女道士附
卷八閨閫部姬妾妓女附
卷九仙狐部
卷十神道類
卷十一鬼魅類
卷十二怪異類
卷十三雜技類
卷十四淫昵類盜騙附
卷十五物類
卷十六雜記
附錄
校點後記

精彩書摘

烈女銘 並序
濰邑孤山,有烈女墓,,不詳其姓氏里居。崇禎辛未,登兵之變起吳橋,破新城而東下也。濰人在女牆見大隊整列,忽一旅數標,擁肩輿而北。約二三里許,倏而煙焰彌空,不知何故。
兵去乃問,始知此女自新城來。初,諸賊掠得之,強以馬不乘,強之車不登,呼天觸地,誓不欲生。諸卒以為奇貨,欲追獻主帥,乃覓一大轎,強舁之行。女連日不飲食,惟求一死。諸卒使同掠諸婦百方勸諭,皆不應。追及主帥,帥大叱曰:“誰教爾為此者?亟返之!”啟轎,女已自割死。乃舁野中,積薪而焚。邑之士大夫義之,為碑,瘞其骨焉。銘曰:
骨如雪,心如鐵。真金入鍊金不折,沉香遇爇香不滅;黃犀辟塵塵不生,白璧絕玷玷不涅。浩浩元氣還太虛,短碣孤山同峨嵲。
馬姑
崇禎末年,高傑等為亂,兗豫不靖。盜賊蜂起,肆掠城邑,擄玉帛子女,所過一空。
會賊寇金鄉,有賊部將翻天鷂等。金鄉令韓鍵能兵,在邑多美政。聞警,先激父老以忠,以重賞募敢死士,設戰守具。及賊薄城,攻數日不能下。夜,賊以牛車數十輛直擁城下,賊伏轅底挖垣。令以灰瓶硫擲車上,賊多煙斃。旦,賊嘩曰:“彈丸小邑,悉力死守。得爾城不足以威,吾去矣。”遂哄而散。眾曰:“寇退,應樵汲。”令不可,曰:“詐也。吾見其散而整也,嚴備之。”
日昃,聞鉦聲自西北來,令即率眾登埤以觀。逾時,塵揚馬驟,旃幟鮮新,眾疑之。及臨城塹,聲言曰:“魯王師至,來護民。”眾皆喜,即令初不料賊之偽也。方欲啟管,忽隊中一婦女,顴面猿臂,騎鏟馬沖而出,大呼曰: “是賊也,將賺爾城!何王師之有?”賊聞之怒,圍之三匝,臠斬於馬下。令與城上人皆見之,守益力。賊無計,乃去。
三日,士民出城斂其屍,視衣幅上有小字一行云:“濟寧城南馬防屯馬思敬之女,誓不從賊。”邑人感其義,葬而祀焉,顏曰“忠義烈馬姑祠”。
前不載邑乘,聞濟寧潘兆遴《芳晨小記》有之。今秀水盛百二修《濟寧志》,載入此條,惜太略。嗚呼!婦人女子德,恭順慈貞以為賢。至若流離顛沛,明大義,救全城,勇烈凜凜,此鬚眉丈夫之所難能!馬姑之行,雖古仲連何以加茲?況又蹈酈生之禍也哉!
張烈婦
文登成山張烈婦,同邑孫土奎之妻。適孫後不數載,孫歲試入郡,染疾甚危,烈婦聞之,即欲以死自決。未幾,孫病小愈,歸。然日抱沉疴,奄奄在床笫。烈婦焚香告天,乞代夫死,不得死。
烈婦左右藥爐五年,晝夜不少懈。孫病癒,而烈婦勞無子,為孫納妾。丙子,孫疾復作,烈婦日夜悲號,欲先引頸取報夫子於地下。孫曰:“妾有娠。倘得育男,我死之後,孤誰與守?”烈婦遵夫命,又不死。
是月,果舉一男,孫病又瘥已。冬十一月,疾大漸,不復可治。烈婦以撫孤故,不敢死。三年,藐孤殤。烈婦復欲死,曰:“有孤不死,守孤也,孤殤何守?當死,報夫子命!”親故解之曰:“死後矣!死夫乎,死子乎?當日死夫,烈也;今不死子,為節也。且煢煢一柩,獨不當守其晨夕耶?何取乎死?”言近義,曰防之,於是烈婦又不得死。
後貧甚,妾不得已遂嫁去。烈婦獨與一婢拾穗採薇,日用益苦而節益堅。凡朔望必哭奠,有事必於柩前稟命而行。
甲申盜起,人民逃竄,烈婦仰天嘆曰:“未亡人從人避亂乎?此我死時矣!”遂絕粒不食,出妝奩鬻制棺槨,營雙穴,以迄柳車丹,無不畢備。卜葬五月六日,遍辭親串,如歸寧者。時水漿不入口已十四日,聲若金石,神色滿眉睫間,至此轉無一毫悲切狀。知之者以為屢死不死,終不至死;不知者以為絕無死意,何至於死。五日日昃,後事囑切猶子侄輩,夜半呼婢子出閉戶;六日昧爽啟視,端坐孫子柩旁,白練繞頸,竟瞑目含笑死。
先是一犬當烈婦絕粒時,犬亦不食。烈婦語之曰:“吾將死,與爾別覓一主棲托,可乎?”犬嗚咽掉尾,若不忍去。至是犬亦死。嗚呼!忠臣節婦,有始矢一死而終竟不死,有初事逶迤而終能決然一死者。雖曰性也,亦有命焉。因緣機會,一不湊合則不能死,且不敢死。烈婦屢死不死,而終於一死,可謂當死而死。是死固其性也,亦死之而得正命者矣。
其筆意奇絕,可與烈婦俱傳。
我曾祖聞進公有僕名葉祿者,善走,一日夜行五百里。視其脛骨,較人長挺又無肉,多黑毛,皆二三寸,自膝以下鬈連而生。與人同行,初亦不驚其捷,一眨眼間,皆瞠乎後。望之者覺其足不著地,腦後辮橫直流矢。
聞進公以恩貢準人成均,葉隨往。公家貧親老,嘗以膏資之半寄家,一月一次,命葉歸里。吾嘉邑去京師千二百里有奇,葉以七日作往返,無愆期。
一日行至夜,過鄭州窪,二十里無人居。有打短棍者,伺葉至,擊葉。葉仆,棍者剝其資去。葉狼狽起,失資。視南北只兩條路,無岔雜口,於是望北追之。約五六里不見,急反南路,未八里而荷棍者隱隱在前焉。葉呼曰:“還我行李。”棍者見葉,狂奔,葉轉緩行隨之。棍者返身欲擊葉,葉亦緩行而退,棍者不能及。棍者又走,葉又隨之。如是者再,棍者驚,乃還其資。葉收資,而棍者自去。葉思:“竟夜無事,且又餒,何不戲之?”仍隨棍者。棍者憊甚,又聞咿喔雞聲已唱村落,明星已爛,天色慾曙,倉皇言曰:“壯士,何相逼太甚耶?”葉曰:“終宵往返,未及握手晤面,擬欲登堂識荊耳。”棍者無奈,曰:“無嘩。舍下不遠,倘承枉顧,願為前導。”
時天已大亮。棍者引至一村。人室良久,有老翁出,延葉登堂。問姓名,老翁曰:“老夫段姓。夜間豚子誤犯,望寬恕焉。”葉唯唯。復問葉,知為曾氏仆,且為曾氏寄膏金歸養。翁甚愛葉之忠於主,又敬聞進公之能孝於親也,且饌飲。葉醉飽辭去,翁且贈行資,又與葉一小旗曰:“凡貴相知過此,或車或馬或行李,皆插此旗一面,直抵濟上,可無慮也。”
後葉常往來其家。數年後段氏富,改行,而我聞進公已選雲夢宰。會葉差使都門,重過其地,翁已作古。棍者與葉敘舊交,且見其二子,為雞黍雲。
孫元昌
孫元昌,字大山,益都人。剛直果毅,與人洞達無隱回。至其意之所是,則斷辭一跡,雖賁育不能奪也。讀書好深湛之思,刻文切理,不喜滑澤枝葉。久於庠序,屢進不偶,終不易其所學,論難衍衍確如也。
壯年論事,慷慨激發,無所施試。年未五十,婚嫁粗畢,遂閉門卻掃,漸疏外事。門前種柳,堂後刈葵,署其門曰:“辟俗理肱枕,隱心問藥籠。”有貧賤交。一日,豪富車馬過存,將入門,一聞其聲,即飄然逾垣引去,終不復接對。其憤時迕俗,皆此類也。性好綜詳。臨事必先立短度,即斷竹敗瓦,處之必安其據,用之必當其才。
晚營孝水之濱,俯仰靜觀,窮年兀對。倦則策杖獨尋,從容信步山邊林下,邂逅忘機,輒為盤桓移日。兒輩念其勞,間以仆馬追隨,卻不御,悵然獨返,亦其素懷微尚然也。孤情自照而隱不違親,矯時礪俗而動不驚眾。年七十有三,生平未嘗一衣帛乘馬。臨病篤,尚自點檢餘糧,代諸弟償負,亦未嘗掛人一錢。有四子,以長子廷銓,官封光祿大夫。
張民感
張民感,安邱人,少孤。為諸生,不屑事章句。嘗曰:“情非捧檄,禮豈翹弓,何數數乾祿為?”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鄉黨共推長者。
中歲無子,妻王氏為購一妾。入門,見其淚痕滿頰,哀苦動人。問知為名家女,立遣去,不索值。女謝歸,面使者曰: “願祝張公三子成名。”後果三子:孝廉嗣倫,明經繼倫,侍御緒倫,遂符其言。
先是公病革,諸子幼,乃呼其從子孝廉書紳至。屏人,出橐千金付之曰:“嬛嬛藐諸孤,豈能守此?付汝待其長,可予則予之;如不可予,汝其自享之,毋以多金累也。”書紳唯唯。諸季長,悉以原橐歸焉。聞者稱公誠能格人,智足庇後。
小李兒
從來男子宜室,女子宜家,婚姻之事,自古皆然。聞此事者,不必盡為媒之正當,巧言以諷其成,或微言以勸其成。往往有一種天性殘忍之人,不但不為撮合,且為之拆破者。如當夫妻反目,偶而生離,年歲凶荒,甘心死別。因造無稽之言,設斷情之語。觀其鏡破鸞分,以為快意,何所利而為之耶?
昔有德州小李兒,初為人運船,偶一商登岸,遺金十笏,李得之,船主許妻以女。閱數日,商追至,值船主他往,李慨然悉還之。船主有戚某,乘間破之曰:“此兒薄福,一鉤金且不能承受,況欲得妻乎?終必餓死!”船主感其言,遂逐李,李去。
是日,浴橋下,有物礙足,摸之銀也。悉取之,可數百金,用以市販。遇前失銀之商,教以脫貨,利倍息。船主聞其富,仍以女歸之,乃逐其戚。此天之報施善人,豈爽哉!彼破人之婚者,曷利焉?
……

清代筆記小說名錄

清代是筆記小說蔚為大觀的時代,許多文學大家鍾情於筆記小說,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子不語》、張潮的《虞初新志》、沈起鳳的《諧鐸》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
《聞見異辭》
《康輶紀行》
《鋤經書舍零墨》
《觚勝》
《雨窗消意錄》
《溪上遺聞集錄》
《貓苑》
《昔柳摭談》
《三借廬筆談》
《大雲山方雜記》
《黃山領要錄》
《虎口餘生記》
《黃孝子尋親紀程》
《壺天錄》
《兩般秋雨庵隨筆》
《咫聞錄》
《冷廬雜識》
《南漘楛語》
《清嘉錄》
《初月樓聞見錄》
《嘯亭雜錄》
《粵行紀事》
《記縊鬼》
《津門雜記》
《西清筆記》
《此中人語》
《南皋筆記》
《薈蕞編》
《春在堂隨筆》
《誌異續編》
《蜀難敘略》
《瀛濡雜誌》
《瓮牖余談》
《蘿庵游賞小志》
《金壺七墨》
《庸庵筆記》
《重論文齊筆錄》
《郎濳紀聞》
《燕下鄉脞錄》
《明齊小識》
《北東園筆錄》
《熙朝新語》
《宋艷》
《七頌堂識小錄》
《謏聞續筆》
《酒令叢抄》
《海外紀事》
《澳門記略》
《宋瑣語》
《勝飲篇》
《千百年眼》
《榆巢雜識》
《梅花草堂集》
《浪跡叢談》
《瞑庵雜識》
《茶香室叢抄》
《影談》
《道聽途說》
《印雪軒隨筆》
《客窗閒話》
《三異筆談》
《璅雜記》
《秋燈叢話》
《亦復如是》
《埋憂集》
《澆愁集》
《聽雨軒筆記》
《女聊齋志異》
《淞南夢影錄》
《笑笑錄》
《淞濱瑣話》
《石渠隨筆》
《里乘》
《右台仙館筆記》
《耳食錄》
《小豆棚》
《螢窗異草》
《履園叢話》
《諧鐸》
《耳郵》
《子不語》[清代筆記小說]
《蜀碧》
《夜譚隨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