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餘生記》

《虎口餘生記》

《虎口餘生記》,作者清代邊大綬,1982年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清代筆記小說。詳細地敘述了甲申北京之變,朝代更變的始末。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作者:邊大綬

《虎口餘生記》虎口餘生記

書籍編者:中國歷史研究社

圖書出版社:上海書店

圖書售價:17.00元

圖書類別:國學古籍

出版時間:1982

開本:32開

頁數:345頁

歷史介紹

1644年陰曆三月,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入北京,明崇禎帝萬歲山上吊自殺。此時,關外的清軍也對中原虎視眈眈。當李自成進京的訊息傳到關外,攝政王多爾袞急忙率領清軍南下,在明將吳三桂的協助下,清軍大敗李自成農民軍,很快入關,順治帝隨之遷都北京,入主中華。清朝時期,修武縣沿襲明制,仍為河南省懷慶府的屬縣。清代修武縣的第一個知縣邊大綬很有傳奇色彩。他原為明時米脂縣令,李自成漸成氣候後,崇禎帝曾下密詔命他將李自成在米脂的祖墳掘掉,斷其龍脈。邊大綬歷經周折,最終將李自成的祖墳挖毀,隨後潛回家鄉躲藏起來。李自成對他恨之入骨,經多方訪拿,還是抓住了邊大綬。但李自成來不及懲治邊大綬,即被清軍趕出關外,邊大綬在隨農民軍撤退時,離奇逃脫。後來,邊大綬曾根據自己從農民軍中逃脫的經歷,撰成《虎口餘生記》,在清初一度流傳甚廣,江寧織造曹寅(曹雪芹的父親)還將此書編成名為《虎口餘生》(又名《表忠記》)的雜劇,在自己家中演唱,後又被同時代人編為崑曲同名劇目。甚至有紅學研究者認為,《紅樓夢》中妙玉的原型就是邊大綬本人,可見邊大綬其人其事在當時及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的影響。

作者介紹

邊大綬,字素一,號長白,直隸(今河北)任丘人。明末政治人物。

崇禎十二年(1639年)中舉人,曾任陝西米脂縣知縣。陝西總督汪喬年下令邊大綬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八,掘毀李自成的祖父李海和父親李守忠的墳墓,“盡數伐掘”,將骨骸“聚火燒化”。不久因為害怕李自成報復,遂辭官。不知所終。入清後,補河南修武知縣,順治八年,任太原知府,曾為傅山開脫。順治十三年,以病辭歸。著有《虎口餘生記》。

歷史意義

邊大綬,字長白,為陝西米脂縣縣令。米脂縣為李自成的故鄉,相傳李自成家有一塊風水寶地,李自成的祖父李海,父親李守忠都埋葬在這塊祖塋中。由於風水好,因此李自成造反能夠聲勢浩大。假如能把這祖塋掘開,將李海與李守忠的屍骨毀掉,則破了風水,可以導致李自成失敗。崇禎十四年,邊大綬就上報崇禎,要做這事。崇禎十五年春天,邊大綬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找到李自成的祖塋所在地,真的掘開了李海李守忠的墳墓,並用火焚燒了屍骨。當時米脂人很害怕,邊大綬大氣凜然說:"如賊果修怨,餘一身當之,定不爾累。"程正揆為邊大綬的《虎口餘生記》作的序言中大大稱譽邊大綬:"先生之智,奇而功大矣。夫賊以亡命,罪至通天,糜我疆土,逼我君後,先生獨能出奇計,殲產逆之惡,制死賊之命,壬癸天下,唯長白一人而已。他痛感自己不在米脂,要是在,他一定要荷鋤幫長白一起掘墓,'鞭海之屍,而飲守忠之頭,(海指李自成祖父,守忠為李自成父親。)並認為:'闖不生,天下不亂;闖不死,天下不平。長白不令米脂,闖脈不絕。鬼神不助長白,國讎不復。'可以看到當時文學界,對李自成是多么痛恨。
邊大綬掘墓後,受到與李自成有姻親關係的官員迫害,被降職處分。西行時碰到李自成軍隊破潼關,陷西安,親友勸邊大綬躲避,他不聽:"吾為朝廷滅賊計,今為社稷死,有餘榮矣,何以避為?"不久,北京破,崇禎殉國。邊大綬聯繫親友,密謀興義師,以雪國恥。結果還沒有來得及舉事,李自成已經派人用哄騙手段,關押了邊大綬,其妻子、母親、兄弟、叔叔等一起被捉拿。接著邊大綬描述了自己如何被賊帶著西行,如何逃出看守魔掌,如何受到路人以及僧侶的幫助,最後'虎口脫險'回到家裡。
故事的梗概便是如此,邊大綬的《虎口餘生紀》不過三千餘字,曹寅卻改寫成了長達50齣的劇本。劇本中詳細地敘述了甲申北京之變,朝代更變的始末。 據劉廷璣《在院雜誌》第3卷21頁曾記述,曹寅改編的用意為:"一以壯本朝兵威之強盛,一以感明末文武之忠義,一以暴闖賊行事之酷虐,一以恨從偽諸臣之卑污。遊戲處皆示勸懲,以長白(邊大綬,字長白)為始終,仍名曰虎口餘生,構詞排場,清奇佳麗,亦大手筆也。"這裡說的從偽諸臣是說投降李自成的官員。可惜,我們今天只能讀到邊大綬的《虎口餘生記》的原文,卻讀不到曹寅的洋洋五十齣的劇本了。

清代筆記小說名錄

清代是筆記小說蔚為大觀的時代,許多文學大家鍾情於筆記小說,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子不語》、張潮的《虞初新志》、沈起鳳的《諧鐸》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
《聞見異辭》
《康輶紀行》
《鋤經書舍零墨》
《觚勝》
《雨窗消意錄》
《溪上遺聞集錄》
《貓苑》
《昔柳摭談》
《三借廬筆談》
《大雲山方雜記》
《黃山領要錄》
《虎口餘生記》
《黃孝子尋親紀程》
《壺天錄》
《兩般秋雨庵隨筆》
《咫聞錄》
《冷廬雜識》
《南漘楛語》
《清嘉錄》
《初月樓聞見錄》
《嘯亭雜錄》
《粵行紀事》
《記縊鬼》
《津門雜記》
《西清筆記》
《此中人語》
《南皋筆記》
《薈蕞編》
《春在堂隨筆》
《誌異續編》
《蜀難敘略》
《瀛濡雜誌》
《瓮牖余談》
《蘿庵游賞小志》
《金壺七墨》
《庸庵筆記》
《重論文齊筆錄》
《郎濳紀聞》
《燕下鄉脞錄》
《明齊小識》
《北東園筆錄》
《熙朝新語》
《宋艷》
《七頌堂識小錄》
《謏聞續筆》
《酒令叢抄》
《海外紀事》
《澳門記略》
《宋瑣語》
《勝飲篇》
《千百年眼》
《榆巢雜識》
《梅花草堂集》
《浪跡叢談》
《瞑庵雜識》
《茶香室叢抄》
《影談》
《道聽途說》
《印雪軒隨筆》
《客窗閒話》
《三異筆談》
《璅雜記》
《秋燈叢話》
《亦復如是》
《埋憂集》
《澆愁集》
《聽雨軒筆記》
《女聊齋志異》
《淞南夢影錄》
《笑笑錄》
《淞濱瑣話》
《石渠隨筆》
《里乘》
《右台仙館筆記》
《耳食錄》
《小豆棚》
《螢窗異草》
《履園叢話》
《諧鐸》
《耳郵》
《子不語》[清代筆記小說]
《蜀碧》
《夜譚隨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