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雨軒筆記》

《聽雨軒筆記》

《聽雨軒筆記》所說攜婦人汗褲褻衣前往捕蛇,或許就是因為穢氣為蛇嗜好吧?不然何以會在褲衣上“盤鏇繞之,至於破碎而不已”呀。

基本信息

作者

徐承烈(1730-1803),字紹家,一字悔堂,晚號清涼道人,浙江德清人。清代筆記小說家,著有筆記體小說《聽雨軒筆記》、地方志《越中雜識》等。

簡介

在乾隆戊寅年間廣西梧州的蒼梧縣,一個叫余阿呂的狀告一個叫邱以誠的。余阿呂稱,邱以誠於康熙五十九年賣身給他家為仆,後來家貧不能養活他,邱以誠就自己出去謀生。現在邱以誠富了,余阿呂就要求邱以誠出錢贖身,結果邱以誠不承認,還毆打他。所以,就拿著邱以誠當年的手書賣身契告上了衙門。梧州司馬李公接案後傳喚了邱以誠,邱以誠說:“我開了間米店,余阿呂屢次賒帳,我向他討錢他不給,就動手打了起來。他說我是他家奴僕,純屬誣告。”司馬李公出示了賣身契,又讓邱以誠抄寫數行,結果筆跡一樣,但邱以誠痛哭流涕,堅不承認,看情形確實像冤枉的。司馬李公沒辦法找到了幕僚鍾靈泉。鍾靈泉考慮了一會兒,取出《康熙字典》和《時憲書》查了查,說:“這契約是偽造的。因為邱姓從來沒有‘阝’旁,到雍正年間因避聖諱,才加了‘阝’改為邱。這賣身一事發生在康熙五十九年,當時邱還沒有‘阝’旁,如今這契約內卻寫了‘邱’,所以是偽造的……”於是,邱以誠洗脫冤屈,余阿呂受到嚴懲。

評價

讀此文習得一字——“邱”。開始理解以前只有“丘”字而無“邱”,後來翻查《說文》和《康熙字典》發現“邱”字是早就有的,但只作為地名用。難道是作者搞錯了?後來細讀文章,發現是自己理解錯誤,文中只是指“邱”姓的來源,於是,根據文中“雍正年間因避聖諱”一事再查資料,遂得知:孔子名丘,因避諱,清雍正三年上諭除四書五經外,凡遇“丘”字,並加“阝”旁為“邱”。至此恍然大悟。

清代筆記小說名錄

清代是筆記小說蔚為大觀的時代,許多文學大家鍾情於筆記小說,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子不語》、張潮的《虞初新志》、沈起鳳的《諧鐸》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
《聞見異辭》
《康輶紀行》
《鋤經書舍零墨》
《觚勝》
《雨窗消意錄》
《溪上遺聞集錄》
《貓苑》
《昔柳摭談》
《三借廬筆談》
《大雲山方雜記》
《黃山領要錄》
《虎口餘生記》
《黃孝子尋親紀程》
《壺天錄》
《兩般秋雨庵隨筆》
《咫聞錄》
《冷廬雜識》
《南漘楛語》
《清嘉錄》
《初月樓聞見錄》
《嘯亭雜錄》
《粵行紀事》
《記縊鬼》
《津門雜記》
《西清筆記》
《此中人語》
《南皋筆記》
《薈蕞編》
《春在堂隨筆》
《誌異續編》
《蜀難敘略》
《瀛濡雜誌》
《瓮牖余談》
《蘿庵游賞小志》
《金壺七墨》
《庸庵筆記》
《重論文齊筆錄》
《郎濳紀聞》
《燕下鄉脞錄》
《明齊小識》
《北東園筆錄》
《熙朝新語》
《宋艷》
《七頌堂識小錄》
《謏聞續筆》
《酒令叢抄》
《海外紀事》
《澳門記略》
《宋瑣語》
《勝飲篇》
《千百年眼》
《榆巢雜識》
《梅花草堂集》
《浪跡叢談》
《瞑庵雜識》
《茶香室叢抄》
《影談》
《道聽途說》
《印雪軒隨筆》
《客窗閒話》
《三異筆談》
《璅雜記》
《秋燈叢話》
《亦復如是》
《埋憂集》
《澆愁集》
《聽雨軒筆記》
《女聊齋志異》
《淞南夢影錄》
《笑笑錄》
《淞濱瑣話》
《石渠隨筆》
《里乘》
《右台仙館筆記》
《耳食錄》
《小豆棚》
《螢窗異草》
《履園叢話》
《諧鐸》
《耳郵》
《子不語》[清代筆記小說]
《蜀碧》
《夜譚隨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