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庵筆記》

《庸庵筆記》

《庸庵筆記》系晚清政論家薛福成的見聞隨筆。本書是作者從自己在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至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問所作的隨筆中刪存編纂而成的,全書共六卷,分史料、軼聞、述異、幽怪諸門類,說古道今,內容甚為豐富。作者採錄了不少寶貴的晚清政治、經濟及社會習俗等方面的資料,也記述了不少饒有風趣的遺聞軼事,既能供文史工作者參考,亦能使一般讀者增加對晚清社會的了解。然而,作者作此書的宗旨在於“挽回世道人心”,“有裨經世之學”,因此書中夾雜著不少封建倫理說教、因果報應及荒誕不經之說。

基本信息

例文欣賞

江忠烈公殉難廬州

新寧江忠烈公(忠源)生平忠孝大節,出於天性,猿臂長身,目炯炯有神,顧盼磊然。與人交,披肝瀝膽’終始不渝。尤愛才服善,聞人孝友節義事,務成就闡揚之。嘗以公車至京師,曾文正公目送之曰:“此人必立名天下,然當以節烈死。”是時,天下尚承平也。後江公知浙江秀水縣事,卓著循聲。丁憂歸里,會廣西洪、楊等賊勢焰日張,江公出參副都統烏蘭泰公軍事,甚相契洽。烏公既遇伏殉難,江公遂自募楚勇千餘人與賊搏戰。楚勇出境剿賊,由此始。全州蓑衣渡之役,以寡擊眾,殺賊數千,炮斃賊渠馮雲山,威名大著。嘗率所部援桂林,保長沙,守南昌,厥功甚偉。由縣令未及二年,超擢安徽巡撫。是時,江公方在武昌庀守具,奉詔云:“楚皖一體,當相其緩急為去留,不必以成命為拘。”江公以廬州事急,率所部千餘人力疾遄行,至六安州城,病益劇。復有旨令暫駐六安,俟兵餉齊集,相機前進。廬州知府胡元煒具稟告急,詭言廬州糧械極富,團勇多而得力。江公以為廬州重地,有可守之資而棄之,可惜也。乃分所部之半,留守六安,自率其半馳赴廬州。問元煒以守具,則糗糧軍火一無所有。守城兵僅元煒腹心徐淮所募勇,及公所募六安勇各數百人,皆新集不足恃。廬州城大而圮,兵勇人數不敷一門之守。
江公悟為元煒所紿,且知廬州城萬無可守,然既已至廬,不肯為棄城退守計。又怒元煒不能布置於平日,復詭詞貽誤於臨時,每見必斥責之,元煒遂伏匿不
庸庵筆記庸庵筆記
敢出。江公巡城,見水西門枕高阜,環城一面皆山,度賊必據山俯攻,因部分文武吏守城,而自守水西門,下令有能助守城者悉聽,廬民赴之者萬餘人。部署稍定,越日賊大至,環城急攻,駕雲梯攀堞,官軍屢擊卻之。賊穴東城威武門為隧道,公募死士迎隧出。有賊黃襦據隧口下窺,外委馮貴引刀劈削其面,賊驚噪,官軍自城上擲火彈擊之,皆反奔。公守水西門,賊據山引矢,射及公幄。公久病,益不支,眾力請公宿城下。賊復穴水西門,伏地雷轟城,崩數丈。公躍而起,手大旗緣堞上督眾,連斃賊目,堵築闕口。會援師數道,皆為賊所敗,城中勢益孤。元煒部勇分守北城拱宸門,勇首徐淮故縣役也,素無賴,與賊交通,夜開門引賊.城上兵與賊鏖戰竟夕,天且明,霧蔌蔌如雨。江公左右擁公行,公手劍自刎,不殊。都司馬良勛負公疾馳,公齧其耳,良勛負痛,因墮地,至水關橋,自投古塘,死之。從公死者,曰布政使劉裕診、知府陳源兗、同知鄒漢勛、鬍子雍、副將松安、都司馬良勛、戴文瀾、縣丞艾延輝、興福,時鹹豐三年十二月十七臼也。胡元煒竟降於賊。或雲元煒之初仕也,告貸戚友,得數百金,將入都,捐從九雜職。方在渡口僦舟,忽有一人來共渡,與語甚洽,因結伴同行,入都後,僦屋共居焉。越月余,其人忽問元煒曰。“子來何事?”曰:“將捐官。”曰;“然則盍將履歷示我?”元煒示之。數日後,忽謂元煒曰:“吾已為子上兌捐知府矣,子攜來之物即可作歸費。大丈夫生當斯世,何必齷齪為小官。且朋友有無相通,我有餘財,豈敢不為子良圖也。”元煒且驚且喜,遂拜謝,雲不敢忘德而已。出都到省未久,即奉檄署理廬州府知府。元煒資望尚淺,忽得權守雄郡,復出意外,蓋亦其人為之經營,而元煒初不知也。及在圍城中,一曰,忽有人持名帖入署,元煒視之大驚,蓋即代捐知府之人也,出都後,已久不相聞矣。屬元煒毋衣冠迎我,恐涉張皇,令外人知也。元煒迎入,拜述前德。其人謂元煒曰:“子毋然。吾將以十二月十七日下廬州,子能迎降,必受封王之賞。不然,則命在今日矣。且子受我德甚大,今廬州兵餉兩絀,決不能守。與其執迷而自速厥死,孰若報德以取富貴乎?”元煒躊躇良久,既已無可奈何,乃決意從賊。屆期果由元煒所守之門入城。廬民聞元煒通賊狀,方城破時,相率入府署滅元煒之家。元煒降賊,賊使擔水執爨,鏇授以偽職。後官軍克安慶,執元煒戮之。念!捐例之開,仕途龐雜,其流弊一至於此,可不懼哉!當元煒飾詞具稟時,不知其用意何在,或陰受賊計以陷江公,固未可知。夫以江公之忠勛才略,若稍假之年,其所建樹當與曾文正公、胡文忠公相頡頏,不幸中道摧折,未竟厥施。此余所以詳書其事,而感唏隨之也。

科爾沁郡王擒獲林鳳翔、李開方

粵賊洪秀全之陷金陵也,遣其偽將吉文元、林鳳翔,李開方等率悍黨萬餘人北犯,由皖入豫,由豫入晉,由晉入畿輔,連陷郡縣,裹脅日眾。而欽差:欠臣勝保躡擊其後,頗有斬獲,圍之靜海及獨流鎮。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統領蒙古諸部兵,及京營各將軍都統等,弛往會剿。適金陵賊遣其黨黃生才等率眾北援,陷臨清州,脅從至五六萬人。勝保與領侍衛內大臣土默特、貝子德勒克色楞等,督兵迎剿。賊無食可掠,脅從者解散大半,沿途復被鄉團截殺。勝保晝夜窮追,至豐縣,剿滅全股。黃生才被山東官軍擒獲伏誅:其靜海、獨流鎮之賊,南竄阜城,僧邸追圍之。賊聞黃生才一股為勝保所滅,相謂曰:“莫余援也已。”遂併力突圍,奪越三濠三壘,竄至連鎮,立木柵,掘深濠守之。復分其馬隊竄踞高唐州。當是時,吉文元已被吉林兵射死;林鳳翔在連鎮,僧邸圍之:李開方在高唐,勝保圍之。高唐賊眾皆百戰精銳,糧食充足,緣城復立木柵,悉用土壅,周挖濠溝陷坑,又挖地窟,賊皆潛居,並有地道直通城外。每黑夜劫營,官軍頗有失亡。勝保鑄大炮,樹雲梯攻城,皆不能克。遂築壘挖濠,以困之。僧邸以鹹豐五年正月十九日攻克連鎮,搜捕余匪,悉數殲滅,惟不見林風翔。擒賊供稱在窟室中,官軍窮搜得之。則見林風翔方在地洞,挾二美人宴飲歡呼,已將長發蘿去,蓋欲乘間潛逃也。遂與其黨十一人一併生擒,解京誅之。僧邸晉封博德勒噶台親王,即移得勝之師馳赴高唐,自德貝子以下,俱受節制。勝保以師久無功,逮京治罪。僧邸故撤高唐南面站牆兵勇,誘賊出巢。賊果出城,棄其馬隊,全數步行,竄踞馮官屯。屯距高唐四十五里,距茌平十八里,賊脅民夫用各種大木器周圍堵住,內又遍掘陷坑,排列槍炮,守御嚴密。屯內本多豪富,皆高樓大廈,外匝磚牆,十分堅固,炮不能入。
僧邸追至屯外,用馬步隊圈圍。賊目持旗登樓眺望,見我兵近前即放槍炮,勢難驟進。僧邸相度地勢,知非水攻不可,即擬引運河水以灌之。眾謂屯中地勢墳起,恐非水力所能及。僧郎內斷於心,神機密運。先於屯外周築圍牆,牆外掘濠溝甚寬廣,又以掘濠之土加倍內牆,布置周匝。鏇據已革廣西左江道張晉祥稟稱,願捐資獨任其事。僧邸許之。遂挑挖運河,自東昌三孔橋起,至馮官屯石橋止,共一百二十三里,計長二萬二千一百七十六丈,口寬一丈七八尺,底寬六七尺,深五六尺不等,計需工價京錢五萬二.千餘貫。自二月初旬起,至三月初四日工竣,竟引水入濠。僧邸鏇即飛飭雇集民夫二三千人,或用水車,或用巴斗,灌入牆內。牆外築墩,排列槍炮。一面令兵勇站立瞭望,防賊突出挖牆倒浸,一面督役晝夜輪流灌注不息。由是漸灌浙滿,牆內水深三四五尺不等。賊穴糧草火藥盡濕,賊聚居樓上,我兵用炮不時轟擊。賊之柴米漸乏,勢甚窮蹙。四月十三日巳刻,李開方遣其心腹百餘人混入難民內,泅水出降,意欲藉為內應。僧邸心知其偽,訊出被脅難民遣回原籍,其餘賊黨一百四十餘人,分撥各營,乘夜盡誅之。遂令兵勇越牆逼近土堰,放火燒毀賊巢,賊萬分窮蹙。十六日黎明,僧邸又令兵勇越牆,四面進攻。忽大風驟起,飛沙揚塵,瞬息不辨南北,僧邸即命撤隊。
巳刻,李逆遣一賊呈送降稟,僧邸諭令限本日午時,先繳軍器,方準投誠。約半時許,果來繳軍器,遙見賊隊數十人,高張紅傘,擁李逆前進,志在乘此脫逃。僧邸偕德貝子等逆探其詐,暗令馬步隊數萬人,張左右翼以待之。李逆既入彀中,遂與其黨八十八人俱在濠邊擒獲。僧邸傳令將八十八人撥入各營,其賊目八人在營外帳棚守候,但令李逆進見。李逆頭戴黃綢繡花帽,身穿月白綢短襖,紅綢褲,紅鞋,年約三十二三。攜兩賊童,身穿大紅繡花衣褲,紅鞋,年約十六七,美如女子,左右揮扇,隨李逆直入帳中。李逆僅向僧邸、德貝子等各屈一膝,即盤腿坐於地。兩童東西侍立。帳內總兵以下,皆持刀環立,怒目視之。李逆與二童仰面四顧,毫無懼色。但稱能寬貸其罰,願說金陵渚賊來降,並求賜飯。遂開懷大嚼,笑語如常,旁若無人。僧邸知其心叵測,飯畢造出。
又令八賊目進帳,皆跪見求赦,亦即遣出。遂將李逆與八賊目解至京都,凌遲處死。僧邸查明連鎮、高唐、馮官屯三處陣亡官弁兵勇八千餘人,設立祭案,將就擒余匪八十人並二賊童捆縛,挖心祭之。作祭文曰:“爾官爾民,為國忘身。沙場戰死,英靈未泯。天鑒爾志,振我軍聲。渠魁既殲,賊黨悉擒。剖其心肝,慰爾忠魂。尚饗。”僧邸放聲大哭,官弁兵勇無不墮淚。僧邸前經晉封親王,於是奉旨世襲罔替,並賞肩輿。其余文武各員,賞賚爵秩有差。

溫壯勇公守六合

鹹豐三年,賊陷金陵,分黨往攻六合。知縣溫公紹源徇於民曰:“吾聞粵賊所至殺掠甚慘,與其束手受屠,不如殺賊而死。今與諸君約:能殺賊者奪得賊所掠物,任自分之。”六合民素悍,一呼而集者數萬人。賊以六合下邑,不設備,大敗而去。溫公以所獲輜重,頒之於民。民既獲利,又知賊伎倆,氣勢益壯。賊每至,民團輒敗之。一日,賊偃旗息鼓,乘黑夜薄城,而民團未之知。賊豎雲梯將登城矣,忽見城上燈火齊明,燈有九江王字樣,驟聞天崩地塌之聲,賊疑為中伏也,驚遁。蓋城內向有九江王英布廟,而火藥局在其中。是夕失火,而居民亦見九江王燈在城上,登城視之,始知有賊。
出追之,復大得賊所棄財物軍仗。賊前後六犯六合,皆不克。
溫擢至道員加布政使銜,仍權六合縣事。而江北大帥亦奏請加九江王封號。既而大帥托明阿忌溫公威名,疏劾溫公縱團肆掠,與賊無異。坐革職,發往軍台。何根雲制軍(桂清)總督兩江,疏言溫公實有功,請免發遣,仍令守六合;既而清開復原官。八年,悍賊四眼狗圍六合,總統張公(國梁)率師援之。至陳板橋,去城三里,大霧不得進。停軍一時許,以待之。天明霧開,疾趨六合,則城已先一時陷矣。溫公遇害,賊刳其腹,殘其屍。聞大軍至,即棄城去。事聞,贈溫公布政使,謐壯勇。

清代筆記小說名錄

清代是筆記小說蔚為大觀的時代,許多文學大家鍾情於筆記小說,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子不語》、張潮的《虞初新志》、沈起鳳的《諧鐸》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
《聞見異辭》
《康輶紀行》
《鋤經書舍零墨》
《觚勝》
《雨窗消意錄》
《溪上遺聞集錄》
《貓苑》
《昔柳摭談》
《三借廬筆談》
《大雲山方雜記》
《黃山領要錄》
《虎口餘生記》
《黃孝子尋親紀程》
《壺天錄》
《兩般秋雨庵隨筆》
《咫聞錄》
《冷廬雜識》
《南漘楛語》
《清嘉錄》
《初月樓聞見錄》
《嘯亭雜錄》
《粵行紀事》
《記縊鬼》
《津門雜記》
《西清筆記》
《此中人語》
《南皋筆記》
《薈蕞編》
《春在堂隨筆》
《誌異續編》
《蜀難敘略》
《瀛濡雜誌》
《瓮牖余談》
《蘿庵游賞小志》
《金壺七墨》
《庸庵筆記》
《重論文齊筆錄》
《郎濳紀聞》
《燕下鄉脞錄》
《明齊小識》
《北東園筆錄》
《熙朝新語》
《宋艷》
《七頌堂識小錄》
《謏聞續筆》
《酒令叢抄》
《海外紀事》
《澳門記略》
《宋瑣語》
《勝飲篇》
《千百年眼》
《榆巢雜識》
《梅花草堂集》
《浪跡叢談》
《瞑庵雜識》
《茶香室叢抄》
《影談》
《道聽途說》
《印雪軒隨筆》
《客窗閒話》
《三異筆談》
《璅雜記》
《秋燈叢話》
《亦復如是》
《埋憂集》
《澆愁集》
《聽雨軒筆記》
《女聊齋志異》
《淞南夢影錄》
《笑笑錄》
《淞濱瑣話》
《石渠隨筆》
《里乘》
《右台仙館筆記》
《耳食錄》
《小豆棚》
《螢窗異草》
《履園叢話》
《諧鐸》
《耳郵》
《子不語》[清代筆記小說]
《蜀碧》
《夜譚隨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