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

《千百年眼》

《千百年眼》在明代是一部新穎奇特的書,作者張燧。它是一部質疑五千歷史文化的一部曠世奇書,具有高人逸士的風範,特立獨行的視角,讀後必有啟悟。康熙將此書列為頭禁書,自己卻終生秉燭攻讀不輟。此書上起遠古,下迄明季,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教、科技,還有許多為正史所不載的逸聞軼事。記述具體,議論新奇。正如書名所示,作者想要看透千百年來中國的歷史。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千百年眼》千百年眼

書名:《千百年眼》

作者:張燧

所屬年代:明

版本類別:刻本

所有分冊:4冊

作者介紹

張燧,字和仲,湖南零陵縣人。
《千百年眼》題“瀟湘張燧和仲纂”。考湘水中游於今湖南零陵縣北與瀟水匯合後稱瀟湘,此地有瀟湘鎮,歷史上屬永州府。大體說來,張燧生於萬曆初期,卒於清初康熙年間,年資相當張岱、錢謙益一輩人。朋友鄒元標稱“和仲幼好奇,讀書里閈,錚錚有聲,吾知其固未可量也”(鄒元標《千百年眼·序》)。後人稱“明張君和仲燧,籍瀟湘,讀書好古,不求聞達”(孫點《千百年眼·跋》,見日本銅版縮刊本《千百年眼》卷首)。書房稱“稽古堂”,可見作者是一位以古學為己任的學者。《千百年眼》是張燧早期寫的作品。《小引》稱“余才不逮人,獨於文字之好,似有宿緣。括帖之暇,得屬意經史百家,旁及二氏,與夫稗官小說、家乘野語,不揣荒陋,謬以是見,提衡其間。瞥見可喜、可悅、可驚、可怪之語,俗儒所不敢道,與文人之不能道,目注神傾,輒手錄之,積久成帙,命曰《千百年眼》。上下幾千年豪傑之恢張擘畫、議論文章,一開卷而瞭然。向之所謂不容泯滅之精靈、銷沉蠹耗於魚腹者,各招揭一新,則庶幾竊附於(顧)長康之遺意乎?亦一快也。雖然,亦聊以志余癖耳。”說明作者是位忙於科考的年輕學人。
萬曆四十二年(1614),《千百年眼》刊刻。每卷有一個參閱人,分別來自浙江、江蘇、湖北、湖南。卷12《待宗藩之法》有“近日行人劉公宗周《定宗藩》一疏,中間經制甚可觀”一語,考劉宗周為行人在萬曆三十二年(1604),則張燧寫作《千百年眼》,早在萬曆中期已開始了。
明朝末年後,張燧東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時當明末,天下洶洶,不可以朝夕居,浮海東遊,籍以避世。此稿適行篋中。日本為同文國,當時朝政未改,崇尚儒術,引藩建學,優禮名流。勝朝遺民若朱舜水、陳昇庵戴曼公、張非文等,先後來東,昌明漢學。海濱文物,於焉極盛。酒井藩主與張君善,得讀所著,忻然心賞,即付梨棗,以餉同好。未幾,復毀於兵火。後三百年,四明王子惕壘來游,從舊侯公家,得初印善本,寶之多年,欲再搜訪其一,竟不可得。中原坊肆及藏書家非特未見,且未之聞也。因用銅版縮刊二冊,將以傳播四方,擴人眼界,其意良厚。刊將成,乞余校正。原本訛謬,亦所不免。偶舉所見,略為更易。既竣事,為志其緣起以之。至其佳處,美不勝收,明眼人自當共賞,不待贅言矣。時聖清光緒十有四年太歲在戊子六月既望,來安孫點異甫識於日東江戶使署。”(孫點《千百年眼·跋》)yishujia.findart.com.cn關於明末東渡日本的中國學者,以前只知道朱舜水、陳昇庵、戴曼公、張非文等人,不意還有這么一位張燧,這是一個新發現。惟光緒十四年為1888年,上推“三百年”,應為萬曆十六年(1588)左右。這個時間,似與張燧的實際情況有出入。從上下文來分析,張燧應卒於清初。由於他和朱舜水等人一樣,客死在日本,所以,國內對他的記載不多。

書籍介紹

《千百年眼》12卷,共522條札記。起上古,迄元代,對明以前的中國歷史,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千百年眼》的內容,歸納一下,大體上可分三部分,一是史事考辨,二是史事論述,三是歷史現象的歸納。張燧作《千百年眼》,以“豪傑之眼”自居。張燧稱“古來豪傑有豪傑之眼,文人有文人之眼,俗儒有俗儒之眼。見自己出而縱筆所以,隨手萬變,無所規摹,亦無不破的,使後世觀者,如冷水澆背,陡然一驚。雖能巷議其非,決不能掃除其說,此之謂豪傑之眼。文人者流,矜激於辭藝,標鮮于才鋒,往往聰明蓋世,而其為論也,迂疏無當。雖雕繪滿眼,而精神意緒,曾不足以供醒睥之用,此之謂文人之眼。若夫俗儒,則異是矣。目中非真有一段不可磨滅之見,影響剿襲,滿紙炫然,舉聖賢富有日新之資,僅為拘儒粟紅貫朽之用,致令覽者未儘先厭。如此,直謂之無眼可也。”(《小引》)這部著作所列條目,觀點十分鮮明,如“井田不可行”、“封建難復”、“湯武不可並言”、“晉武不以廢立致亂”、“徙戎論無救於晉”、“立扶蘇無救於亡秦”、“秦霸不由孟明”等,一看標題便知內容。書中屢次提到了李贄,說明作者是李贄的信徒。對《千百年眼》最感興趣的是,它是一部學術性很強的史學著作,“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網羅美備,持論尤極平允。其抒寫心得,獨具隻眼處,足令閱者驚其新穎,得未曾有。然核其事實,按之情理,並無一毫偏倚於其間,洵傑作也”(孫點《千百年眼·跋》)。由於《千百年眼》是建立在作者長期的讀史、思考、札記基礎之上的,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他的“豪傑之眼”是一種歷史認識上的“新知”,所以,他的觀點顯得平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書評

明代學者張燧著《千百年眼》一書,據說曾經因史識獨異得以風行一時。王重民先生在《湘潭縣誌》中查索到張燧事跡:“兄弟皆生富貴,好治生產業,而燧獨務友朋,耽書史,不為苟同。”據說張燧常常“命仆載紙筆自隨,有省輒識之,雖藩溷不釋”。所著書多種,而“《千百年眼》盛傳於世”,其價值曾經得到王夫之、阮元等學術大家的肯定。

例如,蕭何為劉邦建設長安宮室,因規模壯麗,引致劉邦的責難:“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只得以“天子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作答。而《千百年眼》卷四“蕭何治未央宮有深意”條分析說,“高帝之都關中,意猶豫未決,嫌殘破故也。何大建宮室,以轉其機。”以為蕭何是要以都城基建形制宏大的既成事實,促使劉邦堅定定都關中的決心。這樣的推測,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漢文帝以講究節儉著名。在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等無所增益。曾經規劃在宮中建造一座露台,召工匠預算,大約要花費百金,漢文帝得知後說道,百金相當於中等人家十戶的產業,我居住在先帝營造的宮殿中,已經常常感到惶恐羞愧,為什麼還要建造新的台呢?他平時經常穿價格平易的黑色織品,宮中的幃帳不施紋繡,所寵愛的慎夫人也衣不曳地。張燧在《千百年眼》卷四“文帝奢儉之異”條寫道,作為皇帝,生活消費至於這樣的水準,可以說是極其簡陋了,但是,漢文帝又有極其奢費的一面,“賜鄧通以十數巨萬,又以銅山與之,此又何也?”說漢文帝一方面自律甚嚴,特別注重生活消費的簡樸,然而對於所寵愛的近臣鄧通,賞賜財物至於萬萬,竟達十幾次之多。據司馬遷在《史記·佞幸列傳》中記述,鄧通出身蜀郡,因極偶然的機會得到寵幸。有精通相術的人預測鄧通的未來,說他“當貧餓死”。漢文帝說,“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謂貧乎?”於是將蜀郡嚴道的銅山賜予鄧通,特許他可以自己鑄錢,發行貨幣,一時“鄧氏錢”傳布天下。張燧指出,漢文帝雖然自身簡樸,但是揮霍國家的資源和財富卻毫無慎惜之心。可見,我們回顧歷史,在對帝王的個人生活進行道德評點之外,更應當重視政治體制的作用。
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史家歷來都是予以肯定的。事變的起因是晁錯提出削藩之議。晁錯以所謂“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作為決策的基點。而《千百年眼》的作者在卷五“七國緩削則不反”條則發表了“亟削則必反,緩削則可以不反”的見解,認為急於削藩則導致反叛,如果從緩處置,則可能不必以戰爭手段解決問題。他說,吳王濞當時已經垂老,寬之數年,即將去世,則首難無人。晁錯不能忍耐等待,“欲急其攻”,倉猝從事,以致“身殞國危,取笑天下”。論者同樣站在維護統一的立場上,政策傾向卻顯然不同。以戰略學的眼光分析這種緩而待其變的構想,不能不承認其中內在的合理性。所謂“欲急其攻”,可能確實表現出歷史的短見。
漢武帝臨終時,確定以少子劉弗陵為繼承人,這就是漢昭帝。漢武帝為此逼死其母鉤弋夫人。當有人提出疑問時,漢武帝說,往古國家所以變亂,往往是由於主少母壯。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制約。你們沒有聽說過呂后事件嗎?漢武帝遺命霍光等輔佐少帝。霍光據說性格鎮定沉著,為人平和穩重。他在執政期間,繼續實行漢武帝臨終前推行的重視發展經濟、安定社會的政策,以“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作為行政原則,數年之內,使得各地流民回歸,田野益辟,百姓充實,國庫也頗有蓄積,又與匈奴恢復了和親的關係,西漢王朝的統治相對穩定。“昭宣中興”的政治成功於是得以實現。對於漢武帝的歷史評價眾說紛紜,但是似乎少有人特別注意到其遺囑對於身後政治前景的安排。同書卷五“武帝遺命”條寫道:“自古帝王遺命多矣,要未有如漢武之奇者。托國於素無名譽之人,期功效於數十年之後,若持左券,此豈尋常尺度所得窺耶?”這也是一種對古代政治戰略的評斷,雖寥寥數語,論者透徹的歷史觀察力已經有所顯現。

以秦漢史而論,其他如卷四“秦用客之功”條,“黔首之稱不自秦始”條,“陳涉秦民之湯、武”條,“漢高祖尊母不尊父”條,卷五“李廣無長者風”條,“漢和親與宋歲幣等”條等,也都因目光如炬,能夠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中國古代學術遺產中有許多的精華都凝集在如《千百年眼》這樣的筆記札記一類著述之中,可惜這種體裁已經為現在的學術成果評價體系所不容。儘管有些學術刊物有“讀史札記”一類欄目,但是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不少人以為只有長篇巨製才可以展示自己的學術實力。其實在許多時候,小泉之清淨,要勝過渾濁的大窪呢。

《千百年眼》在清代成為禁書,列入《全禁書目》。不過《四庫全書》收有張燧《稽古堂論古》三卷,實際上是《千百年眼》的摘編本。而《千百年眼》一書在晚清又重新盛行於書界,有多種刊本行世。可見學術的真金是不會被政治力量長久封埋的。
有學者討論張燧《千百年眼》的價值,認為晚明多史論而少史考,此書專論史部,亦考亦論,“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史著”,堪稱晚明史學的傑作。這樣的評價是準確的。論者又寫道,“此書不見於《千頃堂書目》、《明史藝文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目,因而,我治明代史學十多年,也沒有注意。去年5月底,始在國家圖書館一飽眼福。”“它的發現,可以大大改寫明代史學的形象。”其實,此書十五年前已經有標點本出版,印數至於九千(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賀天新校點),受到歷史文獻研究者注意,或許在論者“治明代史學”之前,所謂“發現”一語,似乎不妥。論者又指出,“明朝滅亡前夕,張燧為避難,東渡到了日本。”“張燧和朱舜水一樣,前半生在中國,後半生寓居日本。”(錢茂偉:《張燧〈千百年眼〉:晚明史學的傑作》,《學術月刊》2001年5期)這確是“一個新發現”,值得治學術史者重視。

《千百年眼》卷六“《阿房宮賦》蹈襲”條說,杜牧《阿房宮賦》有摹仿陸《長城賦》和楊敬之《華山賦》文句的痕跡,於是感嘆道:“信矣文章以不蹈襲為難也!”有意思的是,《千百年眼》本身也陷於“蹈襲”的疑案之中。如卷四“秦法棄灰有故”條說,秦法棄灰於道者棄市,其原因在於馬性畏灰,尤其懼怕新出之灰,據說馬駒遇之輒死。路上之灰,可以致使母馬落駒。於是《夏小正》《月令》都有仲夏之月禁止燒灰的規定。秦法棄灰,原由也在於為了保障馬的增殖。不過,古來仲夏月行此禁,秦則可能四時皆禁,因此人們以為秦法苛重。《千百年眼》中的這段話又見於張萱《疑耀》卷三“秦法棄灰”條,除個別文字差異外,全篇內容竟然幾乎完全相同。張燧和張萱都是萬曆舉人,同樣的論點,我們現在已經難以辨別各自發表之先後。而《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一九《子部·儒家類三》又說,《疑耀》“舊本題李贄撰”,而“此書確出於萱”,“蓋以萬曆中贄名最盛,托贄以行”。更使人們對“秦法棄灰有故”議論所出難消疑雲。儘管古人發表學術見解的功利意識與今人有所不同,不能如今天譴責剽竊、抄襲一般苛責之,學界治明代學術史者,或許仍然應當為張燧等人澄清這一有關著作權的疑端。而前引《千百年眼》卷五“七國緩削則不反”條的主要內容,則見於《十先生奧論注》續集卷一○陳傅良《西漢臣論·晁錯》。陳傅良,宋人。如果“七國緩削則不反”之說確實原出於陳傅良,那么,張燧本人似乎也難以洗刷“蹈襲”的嫌疑。

清代筆記小說名錄

清代是筆記小說蔚為大觀的時代,許多文學大家鍾情於筆記小說,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子不語》、張潮的《虞初新志》、沈起鳳的《諧鐸》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
《聞見異辭》
《康輶紀行》
《鋤經書舍零墨》
《觚勝》
《雨窗消意錄》
《溪上遺聞集錄》
《貓苑》
《昔柳摭談》
《三借廬筆談》
《大雲山方雜記》
《黃山領要錄》
《虎口餘生記》
《黃孝子尋親紀程》
《壺天錄》
《兩般秋雨庵隨筆》
《咫聞錄》
《冷廬雜識》
《南漘楛語》
《清嘉錄》
《初月樓聞見錄》
《嘯亭雜錄》
《粵行紀事》
《記縊鬼》
《津門雜記》
《西清筆記》
《此中人語》
《南皋筆記》
《薈蕞編》
《春在堂隨筆》
《誌異續編》
《蜀難敘略》
《瀛濡雜誌》
《瓮牖余談》
《蘿庵游賞小志》
《金壺七墨》
《庸庵筆記》
《重論文齊筆錄》
《郎濳紀聞》
《燕下鄉脞錄》
《明齊小識》
《北東園筆錄》
《熙朝新語》
《宋艷》
《七頌堂識小錄》
《謏聞續筆》
《酒令叢抄》
《海外紀事》
《澳門記略》
《宋瑣語》
《勝飲篇》
《千百年眼》
《榆巢雜識》
《梅花草堂集》
《浪跡叢談》
《瞑庵雜識》
《茶香室叢抄》
《影談》
《道聽途說》
《印雪軒隨筆》
《客窗閒話》
《三異筆談》
《璅雜記》
《秋燈叢話》
《亦復如是》
《埋憂集》
《澆愁集》
《聽雨軒筆記》
《女聊齋志異》
《淞南夢影錄》
《笑笑錄》
《淞濱瑣話》
《石渠隨筆》
《里乘》
《右台仙館筆記》
《耳食錄》
《小豆棚》
《螢窗異草》
《履園叢話》
《諧鐸》
《耳郵》
《子不語》[清代筆記小說]
《蜀碧》
《夜譚隨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