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分蓼[叉分蓼]

叉分蓼[叉分蓼]
叉分蓼[叉分蓼]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叉分蓼(學名:Polygonum divaricatum L.)是蓼科,蓼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粗壯直立,高可達2米,葉片寬卵形、寬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兩面密生短柔毛,葉脈上密生長柔毛;葉柄長柔毛;托葉鞘筒狀,膜質,總狀花序呈穗狀,頂生或腋生,花緊密,微下垂,苞片寬漏斗狀,草質,綠色,花淡紅色或白色;花被片橢圓形,花盤明顯;瘦果近圓形,6-9月開花,8-10月結果。 中國除西藏外,廣布於中國各地,朝鮮、日本、俄羅斯、菲律賓、印度、歐洲和大洋洲也有分布。野生或栽培。生溝邊濕地、村邊路旁,海拔30-2700米。 該種因其生長迅速、高大茂盛,葉綠、且花密紅艷,適應性強,適於觀賞,故適宜做觀賞植物。果實入藥,名“水紅花子”,有活血、止痛、消積、利尿功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叉分蓼 叉分蓼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70-120厘米,無毛,自基部分枝,分枝呈叉狀,開展,植株外型呈球形。

葉披針形或長圓形,長5-12厘米,寬0.5-2厘米,頂端急尖,基部楔形或狹楔形,邊緣通常具短緣毛,兩面無毛或被疏柔毛;葉柄長約0.5厘米;托葉鞘膜質,偏斜,長1-2厘米,疏生柔毛或無毛,開裂,脫落。

花序圓錐狀,分枝開展;苞片卵形,邊緣膜質,背部具脈,每苞片內具2-3花;花梗長2-2.5毫米,與苞片近等長,頂部具關節;花被5深裂,白色,花被片橢圓形,長2.5-3毫米,大小不相等;雄蕊7-8, 比花被短;花柱3,極短,柱頭頭狀。

瘦果寬橢圓形,具3銳棱,黃褐色,有光澤,長5-6毫米,超出宿存花被約1倍。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草甸草原、沙地、林緣草甸等地。

分布範圍

興安北部、嶺東、嶺西、興安南部、遼河平原、呼一錫高原、陰山。我國東北、華北;朝鮮、蒙古、俄羅斯。產呼倫貝爾盟、興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產量極多。

主要價值

中藥全草:治大小腸積熱,癭瘤,熱瀉腹痛。根:治寒疝,陰囊出汗。  

蒙藥治腸熱,腹瀉,腸刺痛。

中藥全草:味酸、苦、澀,性涼。清熱,消積,散癭,止瀉。根:味酸、甘,性溫。祛寒,溫腎。

蒙藥味酸、苦、澀,性涼、稀、輕、糙、鈍。清熱,止瀉。  

用量用法:中藥全草9—15克,水煎服,或研末沖服。根10~18克,水

煎服;外用250~500克,煎水趁熱熏洗患處。

蒙藥多配方用。

栽培技術

栽培容易, 利用年限較長且方便。叉分蘿利用根、莖都可進行繁殖。只要加強管理, 栽培第8 年年仍可劉割3 次, 折合每公頃產鮮草1 0 7 5 2 0 公斤。此草利用方便.青飼、青貯、曬制乾草均可, 全生育期可隨時XIJ割利用。青飼可在株高5 0c m左右XIJ割, 曬制乾草可在開花初期劉割, 青貯可在開花盛期XlJ 割。xfJ 割留茬高度以7 ~ sc m為宜。  

主要成分

地上部分含黃酮:葉含3.2%,花序含4.5%;其中有:槲皮素、山柰酚、楊梅樹皮素、蘆丁、槲皮甙、異槲皮甙、金絲桃甙和扁蓄甙等。地上部分含有兒茶酸、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P一苯甲酸和沒食子酸等。地上部分和根含鞣質分別為2.02%~3.94%和13.52%~15.04%;最近,又分得兩個兒茶酚類成分。  

蓼目百科(一)

蓼目(Polygonales) 雙子葉植物綱(木蘭綱) 僅1科, 目的特徵與科同。 蓼科 (Polygonaceae) 草本,莖節常膨大,單葉互生,全緣;托葉膜質,鞘狀包莖,稱托葉鞘。 

蓼科·蓼屬植物

蓼屬(Polygonum L.),蓼科、蓼族植物,約230種,廣布於全世界,主要分布於北溫帶。我國有113種26變種,南北各省(區)均有。有些學者曾將本屬分為11個獨立的屬,但因彼此間的區別不明顯,有些學者仍主張歸為1屬,我們除將蕎麥屬Fagopyrum.金線草屬Antenoron.虎杖屬Reynoutria和蔓寥屬Fallopia作為獨立的屬外,其他各屬仍歸併為1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