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脈大黃

單脈大黃

單脈大黃,屬被子植物門,蓼科,大黃屬。分布於甘肅、寧夏及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青海東部等省區。生於海拔1100-2300米山坡砂礫地帶或山路旁。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單脈大黃單脈大黃

矮小草本,高15-30厘米,稀稍高,根較細長,無莖,根狀頂端殘存有黑褐色膜質的葉鞘。基生葉2-4片,葉片紙質,卵形或窄卵形,長8-12厘米,寬4-7.5厘米,頂端鈍或鈍急尖,基部略圓形到極寬楔形,邊緣具弱波;葉脈掌羽狀,白綠色,中脈粗壯,側脈明顯;葉柄短,長3-5厘米,寬3.5-5毫米,光滑無毛或稀具小乳突。窄圓錐花序,2-5枝,由根狀莖生出,花序梗實心或髓腔不明顯,基部直徑2-5毫米,1-2次分枝,具細稜線,光滑無毛;花2-4朵簇生,小苞片披針形,長1-2毫米;花梗細長,長約3毫米,關節近基部,光滑無毛;花被片淡並紅紫色,橢圓形到稍長橢圓形,外輪較小,長1-1.5毫米,內輪長1.5-2毫米;花盤肉質,環狀,具淺缺刻;雄蕊8-911插生花盤下,不外露,花絲極短,短於1毫米;子房近菱狀橢圓形,花柱長而反曲,柱頭頭狀。果實寬矩圓狀橢圓形,長14-16毫米,寬12.5-14.5毫米,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心形,翅寬達5毫米,膜質,淺紅紫色,縱脈靠近翅的外緣。種子窄卵形,寬約3毫米,深褐色,宿存花被長約3毫米,白色。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1100-2300米山坡砂礫地帶或山路旁。


產地分布

產甘肅、寧夏及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青海東部等省區。[1]

藥用價值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於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於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出血症。

用法用量

3~30g,用於瀉下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患處。

注意

孕婦慎用。

製劑

大黃流浸膏

摘錄

《中國藥典》

石竹目百科(二)

石竹目(Caryophyllales) 雙子葉植物綱(木蘭綱) 亦稱中央胎座目(Centrospermae)。 顯花植物的一目,屬雙子葉植物綱(特徵特徵為具兩片子葉)。

蓼科·大黃屬植物

大黃屬(Rheum L.), 蓼科、酸模亞科、酸模族的一個屬,本屬約60種,分布在亞洲溫帶及亞熱帶的高寒山區。中國39種2變種,主要分布於西北、西南及華北地區,東北較少。本屬植物性喜高寒怕澇,較多生長於海拔2000-4000米左右山坡石礫地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