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大黃

藥用大黃

大黃是我國的四大中藥之一。大黃以其根莖入藥,根莖肥大粗壯,呈蘿蔔形,表面呈棕褐色,內部為黃色,故名為“大黃”。大黃性味苦寒,藥性峻烈,素有“將軍”之稱。中國一直是世界上大黃主要出口國。

基本信息

簡介

界:植物界Plantae

藥用大黃藥用大黃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目:石竹目Caryophyllales

科:蓼科Polygonaceae

屬:大黃屬Rheum

種:大黃R.officinale

概述

大黃是我國的四大中藥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270年我國就開始使用了大黃這種藥材,公元前144年大黃開始運往國外,近幾百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大黃主要出口國。

藥用大黃藥用大黃

青海出產的大黃又是全國大黃中的優良品種,出產歷史悠久,以質量好、產量高和療效佳馳名中外,最高年出口量達50萬公斤。歷史上西寧長期是青海全省大黃的集散地,故青海大黃又稱“西寧大黃”。大黃系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又名火參、金木、破門、綿紋。藏語叫“君木扎”。青大黃生長於海拔2000-3500米的高寒地帶,在高山灌叢和山坡草地常見,喜涼爽潮濕氣候和疏鬆肥沃土壤。莖直立且中空,莖節膨大,平滑無毛,葉似蓖麻,每年4月發芽,6月抽莖,7月開花,9月結籽。青海大黃共有7種,其中最為名貴且產量特高的:一種是掌葉大黃,葉面呈手掌形狀,莖高105-3米,夏季開綠白色小花,排列成圓錐花序;另一種是唐古特大黃,是掌葉大黃的變種,葉片深裂成雞爪狀,也叫雞爪大黃,花淡黃色。這兩種大黃在果洛、玉樹、海南、海北、

黃南五州分布較多,五十年代最高年產量達到80萬公斤。現在果洛州人工栽培大黃面積已達4萬畝,年產量50萬公斤。其它地方亦栽培很多。

大黃是一味十分重要的中藥,同時也是藏醫、蒙醫常用的良藥。大黃以其根莖入藥,根莖肥大粗壯,呈蘿蔔形,表面呈棕褐色,內部為黃色,故名為“大黃”。

大黃性味苦寒,藥性峻烈,素有“將軍”之稱。大黃含有兩種相反的成分———蒽醌衍生物的甙類和鞣酸及其相關物質。前者能刺激腸蠕動而導致瀉下,後者有收斂作用而能止瀉。它在生用、大量、短煎的情況下有瀉下性能,但在制用、小量、久煎的情況下,瀉下性能減弱,同時出現止瀉性能。據藥理實驗,大黃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瀉火涼血、利膽退黃、行瘀破積、降壓止血之功效。大黃還可以作染料、香料和釀酒工業的配料。人工栽培大黃用工少,投入小,收益大,無需精細管理。林緣山腳、閒置荒地、房前屋後、田邊地角都可種植。青海地廣人稀,日照強烈,氣候特別適宜栽培大黃,潛力極大。

別名

根據《本草》記載,馬蹄大黃源產於中國,別名黃良、將軍、西大黃、錦軍。在中國地區的文獻里,大黃指的往往是馬蹄大黃(學名:Rheumofficinale)。為分辨兩者,有時會把馬蹄大黃稱為藥用大黃。藥用大黃與人們長提到的土大黃(土大黃又叫羊蹄,拉丁學名:RumexjaponicusHoutt)和鈍葉酸模(拉丁學名:RumexobtusifoliaL)有區別。

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胃、脾、大腸、肝、心包經。

毒性效應

大黃的毒性主要集中在其葉片。

藥用大黃藥用大黃

大黃的葉片含有草酸,是一種存在於許多植物的酸,但也是一種腎毒性和腐蝕性的酸性有毒物質。大黃的半致死劑量(LD50)以純草酸對大鼠的影響作計量,大約為每公斤體重375毫克,換算至一個約65公斤的人,大約需要25公克的份量。另外,口服的最低致死劑量(LDLo)約為600mg/kg。不同品種的大黃,其葉片的草酸含量亦有所不同,普遍的含量約為0.5%。根據這個比例,一個普通人若要吃下致半致死劑量的草酸,需要食用約5公斤的大黃葉,而最低致死份量亦要10公斤的大黃葉。這個份量顯然不太可能會達成。不過,為安全計,烹煮大黃時,應避免與含有蘇打的其他食品一起烹調,以免植物內的草酸跟蘇打產生化學反應,產生水溶性的草酸化合物,令毒性加重。

除了草酸以外,大黃的葉子還含有一種至今仍未被確認的有毒物質,可能是蒽醌甙(亦作番瀉葉甙)的一種。

大黃葉柄的草酸量只占整片葉的大約2-2.5%,相對於葉片,其毒性顯得更低,因此可放心食用。

形態

高大草本,高1.5-2米,根及根狀莖粗壯,內部黃色。莖粗壯,基部直徑2-4厘米,中空,具細溝棱,藥用大黃,被白色短毛,上部及節部較密。

藥用大黃藥用大黃

基生葉大型,葉片近圓形,稀極寬卵圓形,直徑30-50厘米,或長稍大於寬,頂端近急尖形,基部近心形,掌狀淺裂,裂片大齒狀三角形,基出脈5-7條,葉上面光滑無毛,偶在脈上有疏短毛,下面具淡棕色短毛;葉柄粗圓柱狀,與葉片等長或稍短,具楞稜線,被短毛;莖生葉向上逐漸變小,上部葉腋具花序分枝;托葉鞘寬大,長可達15厘米,初時抱莖,後開裂,內面光滑無毛,外面密被短毛。大型圓錐花序,分枝開展,花4-10朵成簇互生,綠色到黃白色;花梗細長,長3-3.5毫米,關節在中下部;花被片6,內外輪近等大,橢圓形或稍窄橢圓形,長2-2.5毫米,寬1.2-1.5毫米,邊緣稍不整齊;雄蕊9,不外露;花盤薄,瓣狀;子房卵形或卵圓形,花柱反曲,柱頭圓頭狀。果實長圓狀橢圓形,長8-10毫米,寬7-9毫米,頂端圓,中央微下凹,基部淺心形,翅寬約3毫米,縱脈靠近翅的邊緣。種子寬卵形。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生境

陝西、四川、湖北、貴州、雲南等省及河南西南部與湖北交界處。生於海拔1200-4000米山溝或林下。多有栽培。本種粗大的根狀莖及根供藥用。

功能用途

功能主治:

藥用大黃藥用大黃

具有瀉熱通便功效,用於胃腸實熱積滯、大便秘結、腹部脹滿、疼痛拒按,甚至高熱不退、神昏譫語,如大承氣湯;或脾陽不足之冷積便秘,如溫脾湯。

解毒消癰功效,用於熱毒瘡瘍、暴赤眼痛、口舌生瘡、齒齦腫痛,如大黃牡丹皮湯

行瘀通經功效,用於瘀血阻滯之月經閉止、產後瘀阻、症瘕積聚,及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清熱除濕功效,用於濕熱壅滯之黃疸、小便不利、大便乾結;熱淋、石淋如八正散。

亦可涼血止血,用於熱傷血絡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帶下。

現代臨床可用於治療流行性腦膜炎、大葉性肺炎、急性膽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闌尾炎、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齦膿腫、皮炎、濕疹、淋病、帶狀皰疹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2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後醋調敷。

黃生用瀉下力猛,蒸熟瀉下力緩和,酒制善清上部火熱,炒炭可化瘀止血。用於瀉下時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
大黃峻烈、攻下破瘀力強,易傷正氣,故表證未解、氣血虛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瘀結者及孕婦胎前、產後均應慎用或忌服。

中成藥:
大承氣湯、溫脾湯、大黃牡丹皮湯、八正散醫藥:《藥典》。

藥用大黃藥用大黃

【藏藥】君木扎:根及根莖用於實熱便秘,譫語發狂,食積痞滿,里急後重,濕熱黃疸,血瘀經閉,癰腫疔毒《藏標》。君扎:根及根莖治“赤巴”病,培根瀉痢,腑熱,膽熱,便秘,腹痛,水腫病,脘腹脹滿,“黃水”病,閉經,胎衣不下:莖和葉治“培根”寒症《藏本草》。君姆札:根及根莖治赤巴和培根病及其引起的熱性病症,瘟疫,高燒,實熱便秘,腹痛等病症《中國藏藥》。

【蒙藥】格西古納,珠莫薩:根及根莖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濕熱黃疸,急性闌尾炎,不完全性腸梗阻,血瘀經閉,癰癤疔瘡,化膿性皮膚病,燒傷,燙傷《蒙藥》。

【傣藥】大黃:根、根莖治療便秘《滇藥錄》。

【苗藥】生軍,川軍:根莖用於實熱便秘,食積痞滿,急性闌尾炎,肝炎,血瘀經閉,結膜炎,外用於癰癤瘡瘍,燒燙傷《滇省志》。

【彝藥】大黃,勒烏,彝醫習用其根治療胎盤不下,打擺子,燒傷,燙傷,凍傷,跌打傷,流血,腹瀉,火重,消暑以及預防牲畜疾病等《彝植藥》。

【藏藥】君母札,君札,竣章,拉竣:莖(君母札)治培根病和赤巴病引起的熱性病,瀉痢,大便秘結,胸腹脹滿,氣喘;莖(君札當吾)、葉(君札洛瑪)治培根病。

【裕固藥】娃娃大黃:根及根莖煎水洗眼,治目赤腫痛。

醫藥
根及根狀莖(大黃):苦,寒。瀉熱通便,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喉痛,瘀血經閉,跌打損傷。

蓼科·大黃屬植物

大黃屬(Rheum L.), 蓼科、酸模亞科、酸模族的一個屬,本屬約60種,分布在亞洲溫帶及亞熱帶的高寒山區。中國39種2變種,主要分布於西北、西南及華北地區,東北較少。本屬植物性喜高寒怕澇,較多生長於海拔2000-4000米左右山坡石礫地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