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穗莧

繁穗莧

繁穗莧為莧科莧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南美,現已分布於世界各地,是營養豐富的畜牧飼料。

基本信息

科學分類

繁穗莧繁穗莧

門中文名: 被子植物門
綱中文名: 雙子葉植物綱
目中文名: 中央種子目
科編號: 24
科中文名: 莧科
科拉丁名: Amaranthaceae
屬中文名: 莧屬
屬拉丁名: Amaranthus
種中文名: 繁穗莧
種拉丁名: Amaranthus paniculatus L.
其它屬名: 天雪米、鴉谷(四川)

形態特徵

高20~80cm,有時達1.3m;莖直立,粗壯,淡綠色,有時具帶紫色條紋,稍具鈍棱。片菱狀卵形或橢圓狀卵形,常 5~12cm,寬2~5cm,先端銳尖或尖凹,有小凸尖,基部楔形,有柔毛。圓錐花序頂生及腋生,直立,或以後下垂,直徑2~4cm,由多數穗狀花序形成,頂生穗較側生者長;苞片及小苞片鑽形,長4~6mm,白色,先端具芒尖;花被片白色,有1淡綠色細中脈,先端急尖或尖凹,具小突尖。胞扁卵形,環狀橫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內。種子近球形,直徑1mm,棕色或黑色。

紅莖種:葉大而先端尖或鈍尖,葉表面綠色,背面紫紅色。也有的全株為紅色。前期生長快,後期生長較慢,開花早,產量與綠莖種相似或略低。
在我國北部各地,繁穗莧多為綠紅兩種混生,除顏色不同外,其他形態和習性都相同。

辨別

與同屬植物反枝莧形態相似,區別:植物體無毛;苞片及花被片頂端芒刺明顯;圓錐花序直立或以後下垂,花穗頂端尖;花被片與胞果等長。

生境分布

一年生草本,生於山坡、路旁、曠野、荒地、田邊、溝旁、河岸等處。花期7~8月,果期8~9月。種子繁殖。

繁穗莧是由南美的野生莧經栽培訓化選育出的優良籽莧栽培種,至今已有六千年的栽培歷史,十九世紀末期由印度傳入中國。目前,我國各地都有種植,其中以華中、華南、華北、東北為最多

用途

繁穗莧是一種產量高、適口性好的優良豬飼料。由於它的適應性強,管理方便,生長快,再生力強,是一種夏季很重要的飼料作物。 莖葉也可作蔬菜食用。

生物學特性

繁穗莧是喜溫作物,在溫暖氣候條件下生長良好,品質也佳。種子在5—8℃緩慢發芽,10—12℃發芽較快。耐寒力較弱,幼苗遇0℃低溫即受凍害,成株遭霜凍後很快枯死。根系入土較淺,不耐旱。在乾旱地區或乾旱季節,供給充足的水分,是保證獲得高產的重要條件。
繁穗莧為短日照植物,生育期遇到短日照,各生育時期提前,植株不高就能開花結實。喜光性很強,生育期要求充足的光照,在高度密植,田間通風透光不良的條件下,會減弱光合作用,造成植株低矮而纖細,嚴重影響產量,必須合理密植。
繁穗莧對土壤要求比較嚴格,雖然較差的土壤也可以種植,但產量較低。以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質壤土為最好。結構不良的重粘土和瘠薄沙地不宜種植,土質越肥,產量越高。
繁穗莧根系發達,吸肥力強,加之生長快,植株高大,只有供給充足的肥料,才能獲得高產。

栽培技術

(一)輪作 繁穗莧屬耗地作物,不宜連作,連作也容易引起霉斑病等病害,可與麥類或豆類飼料作物輪作。
(二)整地 繁穗莧種子細小,播前必須精細整地,打碎土塊,以免影響出苗。整地時首先要進行深耕,創造疏鬆的土壤耕作層。深耕後整地前,每畝應施10—15噸廄肥或堆肥作基肥。為了便於排水和灌溉,可作成1.3—1.7米寬的畦,並開好排水溝。
(三)播種 繁穗莧的播種是一項細緻的工作,播種質量比其他飼料作物要求高。繁穗莧播種期長,從4月下旬到8月可隨時播種。但早春地溫較低,出苗緩慢而不全,播種不宜過早。可採用催芽後播種,但花工多,不宜普遍採用。播種量每畝0.25—0.4公斤。播種方式通常為壠作條播或平作條播。壠作條播一般行距50—60厘米,平條作條播行距30—40厘米。留種和作青貯的適當加寬。為了使種子分布均勻,可與腐熟的有機肥料或砂土拌在一起播種。覆土1—2厘米,有些地方不覆土,只撒一層草木灰,上面蓋一層稻草。這能減少水分蒸發,便於澆水,同時避免下雨時衝掉種子。乾旱地區播後要立即鎮壓;大面積播種的用鎮壓器,反覆鎮壓2—3遍,以便於保墒和防風。還可採用育苗移栽,但較費工,大面積栽培時不宜採用。
(四)田間管理 繁穗莧幼苗生長緩慢,易受雜草危害,因此要及時除草和間苗。出現1—2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除草和間苗;出現3—4片真葉時,進行第二次除草和間苗。隨後進行一次追肥,每畝施硫酸銨7.5—10公斤,草木灰25—30公斤。追肥之後,進行第一次淺培土;到苗高20—30厘米時,進行第三次除草,同時定苗。定苗株距為30—40厘米。接著進行追肥和第二次培土。在第二次間苗和最後一次定苗時,要結合進行補苗。
繁穗莧的病蟲害較少。蟲害有尺蠖蟲(造橋蟲),可用90%以上結晶敵百蟲0.5公斤兌水400公斤噴殺。如發生霉斑病,要及時拔除病株燒毀。
(五)收穫
1、間拔法:小面積密播的可採用間拔法,即分期間苗採收,間大留小,間密留稀,逐漸留成單棵,最後一次割完。
2、全拔法:大面積密播的可採用全拔法收穫,在株高50厘米左右,開始分期分片拔收,到現蕾開花時拔完。拔完一塊複種一塊。此法一年可收、種2—3次。
3、刈割法:開始採用間拔苗採收,逐步間成單棵,到6—7月、當株高60—80厘米時進行第一次刈割。殘茬保留3—5片葉,約經半月左右,從葉腋生出3—5個新分枝,進行第二次刈割。分枝上留2—3片葉,到8月上、中旬可進行第三次刈割。此時殘餘部分枝杈大部分都出現花蕾,最後全部刈割。
繁穗莧鮮草的產量較高,每畝可收5,000公斤左右。
(六)採種 一般在4—5月播種,在苗高10—15厘米時進行間稀,到30厘米左右高時,拔除雜株、病株、弱株,使株距保持30—40厘米。加施磷、鉀肥料,促使種子飽滿,並注意防止病蟲害。到立秋至寒露前後,種子變成種子特有色即時可收割。曬乾脫粒,在乾燥處貯藏。一般每畝可收種子30—70公斤,高的可達100公斤以上。

營養成分

繁穗莧的莖、葉比較柔軟,營養價值較好。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分析,繁穗莧在現蕾期的營養成分如下表:
繁穗莧(風乾物)的營養成分%

成分
取樣
部位
水分粗蛋
白質
粗脂肪
粗纖維
無氮浸
出 物
灰分


全株
5.70
9.90
6.85
8.50
23.70
12.68
1.80
4.70
2.60
38.70
11.70
31.28
35.30
32.40
34.50
10.00
17.60
12.09
3.58
2.31
3.24
0.17
0.30
0.22

莧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