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蓼

西伯利亞蓼

西伯利亞蓼,蓼亞科、蓼屬。多年生草本。生於鹽鹼荒地或砂質含鹽鹼土壤。有疏風清熱;利水消腫之功能。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山東、江蘇、四川、雲南和西藏等地。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英文名】Polygonumsibiricum 

西伯利亞蓼西伯利亞蓼

【屬種】:Polygonumsibiricum

【屬名】:蓼屬Polygonum

【科名】:蓼科Polygonaceae  

【屬種名定名】:PolygonumsibiricumLaxm.

【藥名】:西伯利亞蓼

【拼音】:XIBOLIYALIAO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蓼科植物西伯利亞蓼的全草。

西伯利亞蓼西伯利亞蓼

【功效】:利水滲濕、清熱解毒

【主治】:用於濕熱內蘊之關節積液、腹水、皮膚瘙癢。

【性味歸經】:淡,寒。入肝、大腸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6一9克,水煎服。外用:煎湯洗患部。

【別名】:曲瑪孜(《青海、四川、甘肅藏藥名》)

【考證】:始載於《青藏高原藥用圖鑑》。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根狀莖細長。

西伯利亞蓼西伯利亞蓼

莖外傾或近百立,自基部分枝*,無毛。葉片長橢圓形或披針形,無毛.長5—13厘米,寬o5-1.5厘米,頂端急尖或鈍,基部戟形或楔形,邊緣全緣,葉柄長8一15毫米;托葉鞘筒狀,膜質,上部偏斜,開裂、無毛,易破裂。花序圓錐狀,頂生,花排列稀疏,通常間斷:苞片漏斗狀,無毛,通常每1苞片內具4—6朵花;花梗短、中上部具關節;花被5深裂,黃綠色,花被片長圓形,長約3毫米;雄蕊7-8,稍短於花被,花絲基部鉸寬,花柱3,較短,柱頭頭狀。瘦果卵形,具3棱,黑色.有光澤,包於宿存的花被內或凸出。花果期6—9月。

分布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安徽、湖北、江蘇、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生於路邊、湖邊、河灘、山谷濕地、沙質鹽鹼地,海拔30—5100米。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哈薩克斯坦、喜馬拉雅山也有分布。

中藥材

【出處】始載於《青藏高原藥用圖鑑》。

【拼音名】XīBóLìYàLiǎo

西伯利亞蓼西伯利亞蓼

【別名】剪刀股、野茶、驢耳朵、牛鼻子、鴨子嘴

【來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西伯利亞蓼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sibiricumLaxm.[Per-sicariasibirica(Laxm.)H.Gross.]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其根莖,除去泥土及雜質,洗淨,晾乾。

【性味】微辛;苦;微寒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利水消腫。主目赤腫痛;皮膚濕癢;水腫;腹水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3g。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治關節積液、腹水、便秘,皮膚瘙癢。

【摘錄】《中華本草》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6-20cm。有細長的根莖。莖斜上或近直立,通常自基部分枝。葉互生,有短柄;葉片稍肥厚,近肉質,披針形或長橢圓形,無毛,長5-8cm,寬5-15m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戟形或楔形。花序圓錐狀,頂生,長3-5cm;苞片漏斗狀;花梗中上部有關節;花黃綠色,有短梗;花被5深裂,裂片長圓形,長約3mm;雄蕊7-8;花柱3,甚短,柱頭頭狀。瘦果橢圓形,有3棱,黑色,平滑,有光澤。花、果期秋季。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鹽鹼荒地或砂質含鹽鹼土壤。

化學成份

塊莖含呋喃甾烷醇糖甙(furostanolglycosi-de)和螺甾烷醇糖甙(spirostanolglycoside)各2個。屬於前者的是:西伯利亞蓼甙(sibiricoside)A,

西伯利亞蓼種子西伯利亞蓼種子

其結構為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O-甲基-25(S)-呋甾-5-烯-3β,26-二醇-3-O-β-石蒜四糖甙[26-O-β-D-glucopyranosyl-22-O-methyl-25(S)-furost-5-ene-3β,26-diol-3-O-β-lycotetraoside〕,26-O-β-D-吡喃葡萄基-22-O-甲基-25(S)-呋甾-5-烯-3β,14α,26-三醇-3-O-β-石蒜四糖甙[26-O-β-D-glucopyranosyl-22-O-methyl-25(S)-furost-5-ene-3β,14α,26-triol-3-O-β-lycotetraoside];屬於後者的是:新巴拉次薯蕷甙元A3-O-β-石蒜四糖甙(neoprazerigeninA3-O-β-lycotetraoside),西伯利亞蓼甙(sibiricoside)B,其結構為(23S,25R)-螺甾-5-烯-3β,14α,23-三醇3-O-β-石蒜四糖甙[(23S,25R)-spirost-5-ene-3β,14α,23-triol3-O-β-lycotetraoside]。

生長習性

生鹽湖邊、河灘鹽鹼地,海拔3200-5100米。

相關研究

EST技術分析西伯利亞蓼耐鹽機制及耐鹽相關基因克隆

劉關君

【摘要】:西伯利亞蓼(PolygonumsibiricumLaxm)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在鹽鹼地鹼斑上生長,為鹽鹼地的優勢種,是研究植物耐鹽鹼脅迫的優良材料。

西伯利亞蓼西伯利亞蓼

在以往對西伯利亞蓼的研究基礎上,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1.通過對西伯利亞蓼NaHCO_3混合cDNA文庫2575個EST的分析,拼接出1977個TUTs,其中包含206個重疊群(contig)和1771個單拷貝EST(singleton)。確定了高豐度表達、中豐度表達EST和低豐度表達EST;高豐度表達基因51個,占所有TUT的2.6%,代表457個EST,占總EST的17.77%,其中參與光合作用的EST占高豐度表達基因的54.92%。表明NaHCO_3脅迫條件下葉部的主要生理功能仍為光合作用;中豐度表達基因154個,占所有TUT的7.8%,代表342個EST,占總EST的13.30%。低豐度單拷貝的EST1771個,占總EST的68.86%,說明文庫的複雜性較好。利用BlastX對1977個TUT進行注釋,其中720個TUTs有明確的功能注釋,占總TUTs的36.42%;109個為未知蛋白,占總TUTs的5.51%,其餘1238個則沒有明顯同源性而被鑑定為新基因,占總TUTs的62.62%。將720個TUT分成代謝、能量、光合作用、蛋白合成、轉運組件、轉錄、信號傳導、細胞救援與防禦和其它等九類,其中代謝、能量和光合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別達到22.90%、12.25%和11.86%,而細胞救援與防禦類所占比例較低,僅為1.24%,從而確定葉部雖然受到了NaHCO_3脅迫,但其主要功能如光合作用、代謝和能量仍處於主導地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西伯利亞蓼具有耐脅迫能力。2.以SMART策略構建了西伯利亞蓼NaHCO_3脅迫48h的葉部和莖部正反消減文庫,隨機挑取克隆測序,共獲得了2282條有效序列,其中莖的正向消減文庫中有598條,莖的負向消減文庫中有490條,葉的負向消減文庫中有567條,葉的正向消減文庫中有627條。通過進行MIPs功能分類並對莖部與葉部正反消減文庫比較,在鹽脅迫條件下,發現莖部與葉部的脅迫反應有很大不同,莖部與葉部除細胞救援與防禦、轉運組件組中變化趨勢相同外,在代謝、能量、光合作用、蛋白合成、轉錄、信號傳導等方面均表現為相反的趨勢,其中莖部表現為脅迫抑制的有轉運組件、轉錄和蛋白質合成,而在葉部則表現為脅迫誘導。在莖部表現為脅迫誘導的光合作用、信號轉導、能量以及代謝,在葉部則表現為脅迫抑制。

西伯利亞蓼西伯利亞蓼

說明葉部與莖部在NaHCO_3條件下具有兩種不同應答機制和分工,結合以往的研究結果,確定莖部在西伯利亞蓼的個體植株水平耐鹽機制中起到重要作用。3.利用RACE技術克隆了17個與脅迫有關的cDNA,並進行了生物信息學分析,確定17個脅迫相關基因為水通道蛋白基因、胚胎晚期富集蛋白基因、乙二醛酶Ⅱ基因、臭氧反應脅迫相關蛋白基因、谷氧還蛋白基因、超氧化物歧化酶(Mn)、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廣泛應激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銅伴侶、鈣調蛋白、谷胱甘肽轉硫酶、半胱氨酸合成酶、谷氨醯胺合成酶、金屬硫蛋白、Aci-還原酮雙加氧酶、泛素蛋白連線酶/鋅結合蛋白,通過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其中胚胎晚期富集蛋白基因、乙二醛酶Ⅱ基因、超氧化物歧化酶(Mn)、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谷氨醯胺合成酶、金屬硫蛋白等基因具有潛在的耐鹽鹼功能,為耐鹽基因工程育種的潛在基因資源。

蓼科·蓼屬植物

蓼屬(Polygonum L.),蓼科、蓼族植物,約230種,廣布於全世界,主要分布於北溫帶。我國有113種26變種,南北各省(區)均有。有些學者曾將本屬分為11個獨立的屬,但因彼此間的區別不明顯,有些學者仍主張歸為1屬,我們除將蕎麥屬Fagopyrum.金線草屬Antenoron.虎杖屬Reynoutria和蔓寥屬Fallopia作為獨立的屬外,其他各屬仍歸併為1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