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塔

舍利塔

舍利塔,是存放佛祖釋迦牟尼或後世高僧舍利子的塔,一種是存放舍利子和經書的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禮拜舍利寶塔是人們表達對諸佛皈依和感恩的方式。安置佛舍利之寶塔,稱為舍利塔。舍利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因塔記憶體放舍利子而得名,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禮拜舍利寶塔是人們表達對諸佛皈依和感恩的方式。“舍利子”為個人戒定慧修行成就之結晶。也是說明修行者已得成果的見證,可以堅定弟子修行。因此佛徒看到舍利即像看到佛菩薩,頂禮參拜,誠心供養。

基本信息

簡介

舍利塔舍利塔
據史料記載和文物考證.約在公元前270年,印度歷史上一個不同凡響的人物-阿育王,登上了孔雀帝國的王位,開始了他長達三十幾年的帝王生涯,古印度因著他而建成了一個疆域空前的大帝國,佛法因著他而有了第三次大集結並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在當時,佛像的製作與膜拜並未盛行,唯一最能代表佛陀的以佛舍利莫屬,阿育王便下令挖掘“八王”修建的佛骨合利塔,取出舍利,重分力八萬四千份,以八萬四千個寶盒盛裝,再造八萬四千座寶塔供養,供世人膜拜…

十八種功德

(1)是人將生於三善道。
(2)是人將得長壽。
(3)是人將有尊貴的身體。
(4)是人將生而美麗且為眾人矚目。
(5)是人將耳聰目明、感官敏銳。
(6)是人將出生為偉大國王之子。
(7)是人將權集一身且享美譽。
(8)是人將成人中之王。
(9)是人身邊侍從集結。
(10)是人將成眾人之柱。
(11)是人將名聞十方。
(12)是人將出口成章、辯才無礙。
(13)是人將受人、天供養。
(14)是人將擁有無盡財富。
(15)是人將為宇宙之主。
(16)是人將生而得如佛之相好莊嚴。
(17)是人之身將如金剛杵之總集。
(18)是人將速得佛果。

禮拜

第一種,合掌、凝視食指尖、鞠躬。
第二種,禮拜,以表達佛弟子心中最虔誠的禮敬。禮佛時,要恭敬虔誠的發願。
如果在禮佛時加上以下觀想則有更大的功德;我以往無量劫中的母親在我左邊,兒女眷屬在後,一切冤仇障類在前,此前量劫數的父母冤親眷屬,均在我的四周,團團圍繞著我,隨我一齊禮拜,願你們以此善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舍利子

“舍利子”原稱為“舍利”,後來才稱為舍利子。舍利原是印度語譯為(設立羅)等各種不一之名稱,其意義為(遺留物)或(靈骨),但舍利子也不完全經由火化而得,有很多天降舍利的實例。“舍利子”為個人戒定慧修行成就之結晶。也是說明修行者已得成果的見證,可以堅定弟子修行。因此佛徒看到舍利即像看到佛菩薩,頂禮參拜,誠心供養。

復建舍利塔復建舍利塔

釋迦牟尼

舍利塔舍利塔
據傳,2500年前釋迦牟尼涅槃,弟子們在火化他的遺體時從灰燼中得到了一塊頭頂骨、兩塊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舍利和八萬四千顆珠狀真身舍利子。佛祖的這些遺留物被信眾視為聖物,爭相供奉。
依《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所述,釋尊於拘屍城雙樹間般涅槃後,佛舍利八分,獲得佛陀舍利子的國王后來各自建立舍利塔安置供養這些佛陀舍利子。另據《阿育王傳》卷一載,佛滅度百年後,阿育王蒐集佛遺存的舍利,建造八萬四千寶塔供養之。除上文所載之阿育王集佛舍利盛於八萬四千寶篋,建立八萬四千塔之外,其他各地亦有供養舍利的情形。相傳,阿育王將佛祖留下的舍利收集起來重新分成若干份,送往世界各地,建塔供奉。據說,這些舍利的一部分傳到了中國,中國各地便有了佛教舍利塔,而法門寺塔就是其中的一個。
相傳,釋迦牟尼的舍利被分葬在十處舍利塔中:
摩揭陀國,阿闍世王
毗舍離國,戾車毗族
迦毗羅國,釋迦族
阿勒伽波,跋離族
羅摩邑,拘利耶族
毗塔底波邑,婆羅門
波婆邑,末羅族
拘屍那羅市,末羅族
蓽芭莉邑,取燃余炭灰,孔雀族
香姓婆羅門,取捨利瓶,徒盧那
正是所謂的“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閻浮提,始起於十塔”。
(八萬四千:釋義本為佛教表示事物眾多的數字,後用以形容極多。)

樣式結構

(圖)舍利塔舍利塔
塔在印度的本義為墳陵,用以放置舍利瓶。在佛陀去世二百年後,印度出現了一位統一全國的偉大君主──阿育王,他廣建八萬四千座寶塔,積極傳播佛法,從此佛塔成為佛弟子思念佛陀的象徵。

既然佛塔從印度起源,為什麼我們所見的佛塔形狀都不一樣呢?因為佛塔在傳播的過程中,都會融合該國的建築風格,形成各式各樣的佛塔。
在外觀上,有的佛塔金碧輝煌,有的潔白大方、有的古樸典雅,各有特色。在形式上,分別有覆式塔、樓閣式塔、單層塔、密檐式塔、藏式塔和金剛寶座塔等。然而,不論是哪一種佛塔,原則上都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份所構成,中國的樓閣式佛塔往往建有地宮。
然而,不論是哪一種佛塔,原則上都由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份所構成,中國的樓閣式佛塔往往建有地宮。

各地舍利塔

法門寺舍利塔

法門寺合十舍利塔法門寺合十舍利塔
中文名:舍利塔
地址:陝西省法門寺
塔高:一百四十八米
投資:五十億人民幣
內藏:1塊頭頂骨、珠狀舍利子 
“法門寺合十”由台灣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策劃設計,呈雙手合十狀,塔高一百四十八米,合十舍利塔相當於五十層樓高,中間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寶塔型建築,舍利塔前面有一條長達一千五百米的“佛光大道”,兩旁用花崗石雕刻巨大的佛像。舍利塔總投資超過五十億人民幣。據佛典記載,釋迦牟尼涅盤時,弟子從其遺體灰燼中揀出1塊頭頂骨、2塊肩胛骨、4顆牙齒、1節中指指骨和眾多珠狀舍利子。唐代時,這枚指骨舍利被6次迎請至皇宮供奉。公元874年,在最後一次迎請供奉後,這枚舍利被密封珍藏於陝西法門寺塔下地宮中,直到1987年秋文物工作者在清理佛塔廢墟時重新發現。

孝泉舍利塔

舍利塔舍利塔

孝泉舍利塔位於孝泉鎮三孝園內,始建於漢代,大業初僅存塔基,元順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 安西府人趙文德發願修塔,修至七層終止,其第趙文禮續修六層,於至正十三年告竣。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481年)僧寶印改置琉璃寶頂,故又稱“龍護舍利琉璃寶塔”,該塔建於兩層台座之上,為密檐式四方磚塔,外形十三層,高37米,塔檐四角掛有銅鈴,塔內有盤鏇階梯可登至十一層,清乾隆嘉慶民國年間均作過大型維修,塔前存有清代建成的藏經樓一幢 孝泉舍利塔是四川省現存唯一的一座元代磚塔,它是研究四川磚塔演變過程的重要實物佐證。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景縣舍利塔

舍利塔舍利塔

景縣舍利塔,原名“釋迦文舍利寶塔”,位於景縣城內西北角原“開福寺”內。現寺雖毀塔仍存,俗稱"景州塔"。 景州塔歷史悠久,規模宏偉,是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古建築物。塔身13層,外形為8面稜錐體,高63.85米,底周長50.5米。塔身下鋪巨石,上砌以磚,塔之各層之東西南北各有一洞戶, 塔內砌有螺鏇階梯數百級,沿梯拾級而上,可達塔頂。登高遠望,有目窮千里之慨。塔頂為一2.05米高的銅葫蘆,銅葫蘆下有高3.3米的鐵絲網座。每遇颳風時,鐵絲網座和塔身上的洞戶,被風鼓盪,作水濤聲,故有"古塔風濤"之美稱。

古塔建於何代,現已無據可考,但據《景縣誌》載:縣城內開福寺之古塔,上層懸有鐵匾,匾內鑄有齊、隋重修字樣,重修既在齊、隋,其創建年代當在北魏。如按此論推斷,此塔距今已近1500年。

營山舍利塔

舍利塔舍利塔

營山舍利塔四川營山縣太蓬山北面的刺溝灣內,有一座七級舍利塔,此塔建於清鹹豐四年(1854年)六月上旬,塔下為景福寺方丈慧智長老之墓。 智公長老是個得道高僧,他勸人諸惡莫作,多行善事,常向人講解因果報應之事。他還精於醫術,常治病施藥,解除百姓痛苦。他常在西寨門望西天,坐禪誦經。曾見文殊騎獅,普賢騎象,飄然而至,倏忽而杳。乃囑其徒,卒後埋葬太蓬山西麓,故後來圓寂,乃葬此地。

百姓愛戴,護塔至今。此塔為六方錐體形,4.2米,塔上第三層刻有“舍利塔”三個大字,每字各刻一方,顏體正楷,書法雄秀。在七級六方的佛屠上刻有27幅浮雕圖案,有手持吉祥果的釋子,有手拿竹板的“蓮花落”表演者,還有各種神獸猛禽,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引人入勝,歷經百年,保存完整,堪稱藝術珍品,石塔瑰寶

瀋陽舍利塔

舍利塔舍利塔

瀋陽舍利塔位於瀋陽市皇姑區塔灣街45巷15號,稱塔灣舍利塔,因佛塔內供藏1548顆“舍利子”,所以又稱無垢淨光舍利塔。"建於遼代重熙十三年(1044年),由北方契丹人修築。1640年(清崇德五年)重修, 是瀋陽市歷史較久的古建築之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塔為密檐塔。

1985年維修時,發現塔身為空心,這在全國同類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塔內出土有鎏金佛、舍利子、經卷、瓷器等大批珍罕文物,地宮四壁尚有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畫。此塔北側新建了一座瀋陽古塔遺物陳列館,館內展出有瀋陽各塔先後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無垢淨光舍利塔東眺昭陵,南臨沼澤,古色蒼然,風景甚佳。

隋舍利塔

舍利塔舍利塔

隋舍利塔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沙市嶽麓山清風峽南側,愛晚亭右前方。相傳隋文帝楊堅為感戴僧尼智仙撫養之恩, 詔令在全國各處名山建佛塔以藏舍利子,是塔故名隋舍利塔。塔建於隋仁壽二年(602),五代時被毀。民國初年,麓山寺僧尋得遺址將塔復建。1957年修整時,在塔外加修石護欄。“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近年已按原貌修復。塔用花崗石構成,外形酷似一僧帽,分三層,底層為塔基,作須彌座式,四角作芭蕉葉形,浮雕力士像;中層以整塊花崗石琢成圓形,兩端收分似紡錘;上層為一僧帽狀石,通高3米,邊長1.3米。塔的前方豎花崗石碑一通,碑高1.6米,寬0.5米,正面刻"隋舍利塔",碑陰刻"共建菩提"。

宋沙門覺范撰《院感應佛舍利塔記》:隋文帝楊堅於梁武帝大周七年六月出生於同州(今陝西大荔縣)大興寺中,嬰兒時曾暴虐,有尼名“智仙”者,從外至,對楊堅之父楊忠說,此兒大有福分,為天佛所佑,不可令居家中,當代為養育,於是楊忠辟館延居,楊堅30歲時,才讓他回家,女尼以舍利子數百顆授之,曰:“以此福蒼生”。隋文帝楊堅為感謝僧尼智仙撫養之恩,稱帝後於仁壽二年(公元602年)詔令全國五十二州,在名山福地繪塔,分藏舍利子,塔下繪尼之像以紀之,是故塔名隋舍利塔。據說塔建於隋仁壽二年(602),嶽麓山這座塔就是其中之一,五代時被毀,民國初年,麓山寺僧尋得遺址將塔復建。1957年修整時,在塔外加修石欄保護。

復建舍利塔復建舍利塔

武安舍利塔

舍利塔舍利塔

武安舍利塔,位於河北省南部的武安市城區武安城內,塔高38.71米,通體磚砌,共有13層。平面呈正八噗形,每邊長3.4米,造形玲瓏,古香,遠望 挺拔雄偉,每層東南西北四面正中有券門, 出檐下有磚砌斗拱,各層斗拱垛數,尺寸大小不一。二、三層增建平座,二層四面有窗。塔分內外兩層,塔心為八角形的塔柱,內外層之間留有通道,可由台級而上達第九層。由於塔身逐漸縮小,到十一層為木托著塔剎,塔心柱一至七層和九層留有一方室,為置佛而設。

據文獻記載,妙覺寺舍利塔,始建於宋代,雖經多次大地震,然而至今仍矗立無恙。道光十年的大地震,塔附近的建築物幾乎全毀, 而古塔卻巍然不動,其堅固程度難以想見。目前,它已成為研究古代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舍利塔為原妙覺寺主要建築之一,寺已毀,惟塔存。塔與寺均建於宋元佑六年(1091年),磚制,樓閣式,高38.7米,是河北省南部現存最高的宋塔。

開元舍利塔

舍利塔舍利塔

開元舍利塔位於洋縣縣城中心開明廣場。建於唐代開元盛世,曾修葺過一次,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1957年,被列為陝西省重點保護文物。 塔的所在地原來有座很大的寺院叫“開明寺”。因而此塔亦稱“開明寺塔”。舍利塔呈荸薺狀,玲瓏典雅.亭亭玉立。塔高約30米,13層。

民謠說:“洋縣有座荸薺塔,離天只有二尺八”。其塔結構精巧別致,中空,須彌座,各層高度和直逕自下而上漸次縮小。第二層以上,每層每面均有佛龕和小塔,龕內有石佛雕像。共有佛龕50個,小塔100個。各層四面皆垂有風鈴。月夜,寶塔披銀,晚風拂來,風鈴叮噹,宛臨月宮仙境。古文人描述它:“玉立便高塵土世,龍昂先鎮梵王台”。是陝南屈指可數的青磚浮屠。

古佛舍利塔

舍利塔舍利塔

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又稱天成寺塔。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天城寺大殿西側。始建於天慶年間重修,明末又作修葺,為盤山最高大的古代建築,通高22.63米。塔為八角密檐13層,每個檐角懸掛銅鐸,風吹聲響悅耳。塔基以花崗岩須彌座和3層磚雕仰蓮組成,塔身有仿木磚雕,通體飾淺黃色。

1980年修葺添配銅鐸和塔剎。塔基以花崗石須彌座和三層磚雕仰覆蓮花構成。塔身南面開矩形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側面浮雕假窗。其上置斗拱,轉角柱頭單抄單昂五鋪作、柱間補間斗拱出斜拱,均為仿木磚雕。上承高大的13層密檐,磚疊砌法,出檐逐層遞收。塔身及出檐外沿,均微向內幽頁,造型秀麗、端莊。塔通體飾淡黃色,與天成寺、翠屏峰交相輝

浛洸舍利塔

“浮屠何代擁諸天,傳是隋朝大業年。蒼鮮肅封殘碣盡,平原荒草布金田”。這是清代高僧釋法清賦的詩,傳唱的主角即是浛洸舍利塔。 如今,浛洸舍利塔被很好地“保護”在浛洸第一中學校園操場一隅,成為校園一的部分。據說,因該塔建在蓬萊寺前,故又稱蓬萊寺塔。當然,蓬萊寺已經不存在,而舍利塔卻保存了下來,1979年12月,被定為廣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塔始建於唐代鹹通年間(公元860—874年),塔為斗拱重檐平座磚塔,塔高15.4米,六角五層。首層周長12米,外徑3.35米,塔身1.2米。以上逐層遞減成直線收縮。塔室底層為“Y”字形,三口通道,以上為六角形,無梯可上。

《英德縣誌》亦有“舍利塔建於唐鹹年間”和古浛洸八景之一“平原古塔”的記載。舍利塔結構嚴謹,造形美觀,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時代氣息。雖歷經1100多年,除塔身微有向西北傾斜和各層平座磚縫間生長有雜草外,雄姿不減當年。據有關專家介紹,以塔的外形和銘文分析,歷代均有維修,但有記載的只有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那一次。1989年和1993年,由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先後撥出22萬元專款,對古塔進行全面修復。由古建築專家鄧其生教授設計並指導修復,項目包括重造生鐵塔,平座欄桿、副階,修補塔身和加固基礎。浛洸舍利塔———古鎮浛洸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見證了歷史,見證了千年風雨滄桑。

延慶寺舍利塔

舍利塔舍利塔

延慶寺舍利塔位於濟源市城區西北延慶寺內。因塔下埋舍利佛珠,故名。亦稱龍潭寺塔。宋景右元年(公元1034年),濟源縣通慧禪院比丘法言提供舍利佛珠數十粒,與濟源縣延慶寺主持省初步共同創建。 塔門南向,高28.16米,為七層密檐式六棱磚塔。塔檐由簡潔的迭澀磚層組成。塔身外輪廓呈拋物線形。塔內外各層壁面嵌有磚雕佛龕千餘塊,鐫刻精細,造型生動,類似北魏手法。

自北券門拾級登上第二層,可里外鏇轉沿至塔頂。塔內部筒狀結構,二層以上有迭澀式磚層樓板。南門內置《大宋河陽濟源縣龍潭延慶禪院新修舍利塔記》碑。塔西有龍潭泉,為濟水西源。“龍潭夜月”為濟源九景之一。

開福寺舍利塔

開福寺舍利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河北省景縣州衙西北角(今景縣中學)。明永樂五年(1407年),景州僧正如郎募修,天順元年(1457)重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汛兵金應龍、承差高如斗捐資補修,知州張一魁重修山門, 主持僧正宗瑞置香火二傾八畝五分、宅基三所。清末民初,其東西方丈改為縣立模範初級國小校和鄉村師範學校。建國後,成為景縣師範和景縣中學校址/著名的建築物有舍利塔、無量殿、千佛閣。

舍利塔原名“釋迦文舍利寶塔”,簡稱“舍利塔”,俗稱“景州塔”。是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物,1956年7月9日,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塔十三層,八面稜柱體高63.85米,底座周長50.1米。塔基鋪巨石成台,下有一深井。磚砌塔體,每層內砌環形走廊,與四面洞戶相通;層間階梯數百級,盤鏇而上,可達頂層。登臨遠眺,有目窮千里之慨。

方山舍利塔

舍利塔位於山西方山縣韓莊村,創建於北宋淳化年間,仿木磚結構樓閣式,占地4平方米,通高三層三檐4.6米,平面六角形。

臨清舍利塔

此塔建於明萬曆三十九年,塔高61米,九級八面。樓閣式,通體近垂直,仿木結構,剎頂呈將軍盔形,屬省內僅見,基座八面,每面長4.9米,底面積為186平方米,其空間面積可達7000方米.外檐磚木結構。檐為陶質仿木出挑鬥拱。轉角斗拱下垂陶質蓮花垂朴。斗拱下部攘嵌陶質“阿彌陀佛”四字:門楣上鐫刻“舍利寶塔”匹字:進入塔室,各層辟有轉角形石質梯道,可迂迴逐層攀登至頂層。各層為穹隆頂,頂上拖龍骨架,地面平托全絲楠木樓板、平面鋪青磚,每層辟八門,四明四暗。各層塔心室內皆有刻石,畫像鑲嵌壁上,寶塔中心部位原有金絲楠木通天柱,上至塔剎下直落地宮,以承托每層平面負荷,此作法當屬宋代遺風。明萬曆年間,臨清文人縉紳聚議,認為臨清風水不利,並告當時欽差臨清的提刑按察使鍾萬祿,最後決定,將觀音大士像移至磚城北水關下,即土城坎(北)方,並建造一座寶塔,此處正是臨清汶、衛兩河匯流北去的“天關”,可“扼塞兩河水口,弘開萬里天關”。事情定下來以後,便推舉在家賦閒的工部尚書柳佐主管其事,並正式定名為“舍利寶塔”,從萬曆四十年開始策劃,至萬曆四十五年第五層建成。第六層於次年由臨清布商王道濟獨資捐建,又歷時三年,九層寶塔終於全部建成。

臨清塔應“靈收八表”的意象。塔各層平面皆為正八邊形,第一層至第五層和第七、八層塔心室為正方形。六層和九層則為八角形,五層塔心室皆辟有門洞券,通向塔外。塔的平面構成是結合豎向設計而統籌布置的。就全塔而言,登臨憑眺,則八面風光皆可擷取;而就各層言,則層層相錯,收入景物各有不同,形成了統一中的變化,豐富了“靈收八表”的戲劇性空間變幻效果。至於塔心室的內部空間,也無不層層變化,而且由於扒道的狹長幽暗,更在先抑後張中,顯現出光明和小中見大。第六層塔心室的建築物構造更是頗具匠心,也最精到。捷足先登的人們驚喜地發現“三百里外忽見遙山’。”朝賓岱宗暮太行”,實在是地處平原的臨清曠古未見的奇景。第六層塔心室東、西兩面券窗上方分別嵌石題刻“西引太行”、“東延岱嶽”,正北佛龕券洞上方則題刻作“秀聚中天”。此最能體現“靈收八表”之意。

至第七層,塔心室又轉變為塔壁四合,上部由穹窿頂改為斗拱出跳承托的平頂,東、西、南、北列布磚雕字樣分別為“阿眾佛”、“彌陀佛”、“寶生佛”、“成就佛”,以應七級浮屠、四面生佛之意。以其卓爾不群的空間處理,顯示出佛的境界尊嚴,達到空間序列的最高潮。

至第八層,似又恢復到第一至第五層大同小異的形式,人們會由此而被喚起幾分回憶,形成了高潮過後的片刻寧靜。至八角形的第九層塔心室,空間形式又在似與不似的印象中,同第六層的處理聯繫起來;那逐漸聚攏的穹頂,隱沒了自地宮拔出而貫通全塔的塔心柱,標誌著全塔的內部空間序列至此圓滿結束;而聯想著塔心柱穿出塔頂冠表為塔剎的外部空間形象,又不禁令人感到,這靈收八表的佛的空間,仍似意猶未盡,在無盡的延續,直至中天。

中國古塔大全1

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

濟源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濟源市地處河南省西北部,是傳說中愚公移山的地方,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風光旖旎、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被稱為中原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新興的工業旅遊城市。
景點奉仙觀 | 黃河遊覽區 | 濟瀆廟 | 九里溝 | 盤谷寺 | 舍利塔 | 千年銀杏樹 | 天壇山 | 陽台宮 | 迎恩宮 | 太行彌猴 | 溫泉沐浴 | 五龍口風景名勝區 | 王屋山麓黃河三峽小浪底景區 | 曲陽湖 | 黃河西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