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燈佛舍利塔

燃燈佛舍利塔

燃燈佛舍利塔(簡稱燃燈塔)是通州八景之一,位於北京市通州區北端運河西岸,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是通州的象徵。塔共八角十三層,高約49米,塔基須彌座呈蓮花形,塔內原有一尊燃燈佛石像。

簡介

燃燈佛舍利塔燃燈佛舍利塔
燃燈佛舍利塔坐落於通州區北部區域,該塔始建於南北朝北周宇文時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因地震塔身傾圮,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1900年,八國聯軍時又遭破壞。“文革”中塔座磚雕全部被毀。1976年唐山地震使塔下蓮座震壞,塔身出現許多裂紋。1985年重修,塔頂蓮座及各層塔檐補鑄銅鈴,復原一新。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燃燈佛舍利塔原高56米,基圍38.4米,直徑11.6米。為磚木結構,密檐實心,八角形十三層,須彌座,雙束腰,各面均嵌有精美磚雕,花紋非常精細。塔身各角雕有佛像,共104尊,各具姿態。每椽懸風鋒(銅鈴)一枚,共2232枚,每枚外壁刻有善男信女的姓名。

在十三層正南一面斗拱間有一塊磚制詩碑由修塔僧撰刻七律一首,詩曰: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

塔頂自生榆樹一株,樹幹直徑17厘米,高3.7米,樹齡200餘年,塔頂長樹實為罕見。

現該樹已移植到塔下湖畔。燃燈塔距運河300米,其塔影垂映河中,景色十分美麗。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北京城東通州區北城。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實心磚塔,高約45米。

須彌座雙束腰,每面均有精美的磚雕。

塔身正南券洞內供燃燈佛,故名燃燈塔。其餘三正面設假門,四斜面雕假窗。塔身以上為十三層密檐,第十三層正南面有磚刻碑記"萬古流芳"。

整座塔上共懸風鈴2224枚,雕鑿佛像415尊。塔剎為八角形須彌座,上承仰蓮,再上為相輪、仰月、寶珠。

塔頂部原生長有榆樹一株,高數米,濃蔭華蓋,蓊蓊鬱郁,堪稱奇景,為保護古塔,今已移植塔下。

北京大學的著名校園建築博雅塔便是以其為原型修建。

地理位置

地址:通州區大成街一號(要從三教廟進去西海子公園無法近距離接觸)

路線:走京通高速,到新華大街在吉祥路向北行駛到通州電影院繼續向北行駛500米右轉50米即到。

歷史與結構

燃燈佛舍利塔為磚木結構,密檐實心,八角形13層,略有收分。

原高48米,圍44米,須彌座,雙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磚雕,下腰置二龍戲珠,上腰設三壺門,內鑲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頂盔。

此塔距潞河數百米,然其影垂映河中,故乾隆帝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詩句。

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其身傾圮,發現一顆佛牙與數百粒舍利;1900年,八國聯軍占據通州,對塔進行破壞;1976年唐山地震受損。

1985年9月重修,塔剎增高5米,添相輪二、圓光一、仰月一、寶珠四,添設避雷針,重修塔頂蓮花座及各層塔檐,補鑄銅鈴,按原色油飾。

塔的建造年代,國內學術界尚有爭議;一說建開北朝梁太平二年(557年),一說建於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年)。兩說相差76年。

但不管何種說法成立,均意味著該塔建造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該塔因大地霞損壞,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

該塔系磚結構,平面八角形,高53米,十三層密檐式寶心塔。塔下部為高大的須彌座式基座,束腰部分雕刻精細。

第一層塔身很高,正四面辟門,其餘則辟直欞假窗。

每層每檐每角都懸有銅製風玲,總計2224個,成為國內古塔中懸掛風鈐最多的一座,而且每個外表都鐫刻“信男信女”的姓名,真、行、隸等書體兼有,與眾不同。

塔頂還有銅鏡,也是至今古塔中發現最大者。“古塔凌雲”曾為通州八景之一。 燃燈佛舍利塔已被列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該塔與佑勝教寺相鄰,成為京杭大運河北端之勝景,亦是通州古城之象徵。

歷史和傳說

燃燈佛舍利塔燃燈佛舍利塔
燃燈塔(全稱燃燈佛舍利塔,又有俗稱通州塔)位於北京市通州區京杭大運河源頭岸邊,是古通州八景之一,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是通州的象徵。塔共八角十三層,高約49米,塔基須彌座呈蓮花形,塔內原有一尊燃燈佛石像。塔身磚木結構,密檐實心,八角形十三層,須彌座,雙束腰,各面均嵌磚雕,塔身各角雕有佛像104尊,每椽懸風鐸(銅鈴)一枚,共2248枚,每枚外壁刻有善男信女的姓名。在十三層正南一面斗拱間有一塊磚制詩碑由修塔僧撰刻七律一首。塔頂自生榆樹一株,樹幹直徑17厘米,高3.7米,樹齡200餘年,塔頂長樹實為罕見。現該樹已移植到塔下葫蘆湖畔。燃燈佛舍利塔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其建築結構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人稱古塔凌雲。相傳燃燈佛舍利塔是為了珍藏燃燈佛的舍利而建的,塔內供奉著燃燈佛祖的遺骨,並珍藏有佛祖舍利子。據載,塔始建於北周,後歷代多有維修。燃燈塔為磚木結構,密檐實心,八角形十三層,略有收分,是須彌座,雙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磚雕,下腰置二龍戲珠,上腰設三壺門,內鑲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頂盔。又因塔距潞河數百米,影垂映河中,乾隆曾謂之“郡城塔景落波尖”。古籍記載它是遼代的遺物,但在1987年的修建中發現了新的證據。在第13層的灶門磚刻上,有古詩一首:“巍巍古塔鎮潞陵,時賴周唐人建立”等句,專家確認為北周的建築,1979年它已經成為北京市的文保單位。這座古塔有懸鈴2248枚,塔懸銅鈴之多為世界之最。尤其的古塔的倩影垂映在200米外的大運河上,雲飛水流,綠樹環擁,美不勝收,為古代文人墨客來到通州吟詩舞墨之處,留下美好傳說無數。塔身13層橫出一株榆樹,想必是小鳥銜來種子,在凌雲處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為保護古塔,將榆樹遷居塔下公園,如今枝繁葉茂,甚為壯觀。

傳說很久以前,通州城北的潞河住著一條白色的孽龍。每年春天它把河水全部喝乾,使兩岸莊稼乾枯而死,夏天它又把滿肚子的壞水吐出來,造成洪水泛濫成災,淹沒整個村莊和農田。為了與白龍鬥爭,百姓們春天掘井,夏天築堤。而白龍以沙填井,以更加肆虐的洪水衝垮堤岸。但百姓們不屈不撓,掘井築堤不止,同白龍進行著殊死搏鬥,保衛家園。最後終於感動了玉皇大帝,派天神下凡為百姓建了這座寶塔,以燃燈佛的神威將白龍鎮於塔下。燃燈佛還派來兩個光明的使者——塔鷹和金雞鎮守寶塔。後來塔鷹被佛招回西天,金雞戀戀不捨。分別時金雞憂傷地對塔鷹說:“你走後,我將形隻影單,連給我遮陽光的都沒有了。”塔鷹聞聽此言,就銜來一枚榆錢。不久古塔上就長出了一棵神奇的塔榆。唐山大地震後,寶塔受到了影響,政府出資修繕時,將塔上這棵塔榆移種在寶塔東邊平地上。現今此樹枝葉茂盛,造型美觀,引來眾多遊人駐足欣賞。

據縣誌載,此塔始建於北周,唐、元、明諸代曾予以維修。磚木結構,密檐實心,八角形13層,略有收分。原高48米,圍44米,須彌座,雙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磚雕,下腰置二龍戲珠,上腰設三壺門,內鑲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頂盔。此塔距潞河數百米,然其影垂映河中,故乾隆帝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詩句。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其身傾圮,發現一顆佛牙與數百粒舍利;1900年,八國聯軍占據通州,對塔進行破壞;1976年唐山地震受損。1985年9月重修,塔剎增高5米,添相輪二、圓光一、仰月一、寶珠四,添設避雷針,重修塔頂蓮花座及各層塔檐,補鑄銅鈴,按原色油飾。 關於燃燈塔有很多很多的傳說,其中之一就是舍利子放在了哪一層?這一直是個謎。清康熙18年,通州地區發生了七八級的大地震,燃燈塔塔身也轟然倒地。據縣誌記載,當時很多人都看到塔里藏著的十幾顆舍利子和一顆佛牙。後來重建時,舍利子和佛牙又被重新放置於塔身的“天宮”內。“天宮到底在塔的哪一層卻沒有記載,裡面到底有沒有舍利子和佛牙也不清楚。”據有關專家說,上世紀80年代,政府對塔進行了修繕。“當時只修了第13層,現在只能肯定天宮不在第13層里。”。

據《燕山記游》載“盤山異記”:“每逢除夕佛燈出通州塔上,數千百光遠繞盤山諸寺,至定光佛塔而止,或雲塔中舍利光也”。另據《州志》載:“盤山佛光人皆見之,每除夕,山之雲罩寺定光佛舍利塔與薊州獨樂寺觀音閣,通州孤山寶塔皆有燈出,相往來,漏盡各返原處。”

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通州,對塔進行破壞。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波及通州,塔基蓮花震毀,塔身多處裂紋,一九八五年重修,增添相輪二,圓光一,仰月一,玉珠四,設避雷針,重修蓮花座,補鑄銅鈴,原色油新,塔榆移植平地。 昔日入雲寶塔,通州標識,今天以被高樓大廈所包圍,運處以難睹風彩,但是,由浮橋方向沿濱河北路南來,向西南望,尚可見昔日巍然寶塔依然矗立,可見塔基地勢之高。

燃燈塔的傳說故事多於任何建築,都與通州有關,還有傳說:塔下通海,鐵鏈鎖著兩條鮎魚精,因其經常興風作浪,無人能夠鎮壓,便請來清朝協辦大學士紀曉嵐,將魚親自鎖住,從此風平浪靜,再無水患。當你走近塔身時,若仔細聽你會聽到有輕微的海風聲音。

博物館建設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場考古“大會戰”自2016年2月啟動。
“三廟一塔”也成為通州著力打造的重點景區。文廟、佑勝教寺、紫清宮及燃燈塔,是國內唯一的儒、佛、道“三教合一”建築群,周邊還有多處運河文物古蹟。今後,通州將打造以“三廟一塔”為中心具有“通州味兒”的傳統文化圈,包括編制“三廟一塔”景區整體保護利用規劃,挖掘通州歷史文化載體,通過祭祀、演禮、教育、論壇、講學、禮樂、廟會等形式,強化文化創意產業與教育、旅遊等行業的融合,實現文物保護與利用相統一,充分展現運河文化的內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