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應塔

圓應塔

圓應塔又名崇恩寶塔、西林塔。在上海市松江區中山西路西塔弄。塔建於宋鹹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當時,在慶雲橋北建接待院,院內殿前建塔,起名為崇恩寶塔,俗稱西林塔。

基本信息

簡介

圓應塔在松江區松江鎮(今中山西路的西塔弄內),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所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建,該名“園應塔”。明初,此

圓應塔圓應塔
塔傾,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重建,改名圓應塔。磚木結構,平面八角形,七層,高46.5米,為上海市郊目前已測定的古塔中最高的一座。樓閣式。塔的外形,基本上與上海龍華塔相似,而內部構造卻有不同之處。西林塔在厚厚的磚壁內,置磚級和石級,進出口都在各層壺門過道兩側磚壁上。各層都有飛檐、翹角、曲折欄桿,底層有圍廊,下有台座。正統九年(1444年),遷建該塔於佛殿後。塔為磚木結構,呈八角形,七層,高46.50米,為上海市古塔之冠。原為樓閣式,每層均有腰檐、平座、欄桿,1965年時因其年久失修,逐拆去。現僅存圍廊和身。塔內登高之梯為石級,藏於磚身內,各層四面設壺門,相互轉換。底層外加圍廊,磚身每面3.05米,往上逐層收縮。有的壁磚上有“任勉之夫婦捐獻”等字樣。任勉之為明洪武至正統年間人,曾任福建參政、徽州知府等職,可知磚身系明代(1368—1436年)之物。1982年圓應塔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有關部門籌備重修時,發現磚身還是宋代原物,而各層外檐斗拱、羅漢枋、撩檐枋等都是明式,說明明代確曾重修。具有明清建築特色,但因年久失修,獨存圍廟和磚身,其餘的已殘缺不全。現已全部修復並發現一批重要文物。1992年5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會同松江縣政府組成松江西林塔修繕領導小組和修塔辦公室,1993年10月修繕工程開工。先拆除損壞之塔剎,在寶瓶內發現金銀佛像、玉雕人物等50餘件文物。1994年1月,在塔剎覆盆下磚砌“天宮”內,發現藏有金、銀、銅佛像玉壁、玉環等;在地宮中又出土文物500餘件,有金銀銅質佛像、銀塔模型,以及玉、水晶、瑪瑙、珊瑚等擺件、飾件。此塔的重建、移建年代長期存在疑問,在地宮中曾發現有石碑兩塊,其中一塊載洪武二十一年三月(1388年2月)僧淳厚募化建塔;另一塊則謂正統九年移建於大殿後。“天宮”內石碑載正統十三年(1488年)置佛像入內。此塔重修後,恢復原來宋塔建築風貌。1994年11月15日竣工驗收。在修繕過程中發現和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且種類繁多,大批元明時期玉器的發現更是全國首例。

設計結構

圓應塔塔由主塔和附屬小塔構成,全用磚砌。主塔底層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狀小塔,小塔環抱主塔,高低錯落,主次相依,精巧華麗,壯觀秀逸主塔是一座樓閣式建築,通高31.5米,共分四層,各層檐下均配置華麗的

圓應塔圓應塔
磚仿木構斗拱。一至三層平面作八角形,底層中部磚制斗拱,北側辟一券門。二三層均設平座。除各正面辟拱形券門外,還在各側面雕以斜欞假窗、方形佛龕。第三層平座甚大,而塔身顯著縮小,檐上拐角處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層。第四層平面略呈圓形,外觀如同一圓錐體。這是塔的主要部分,也是塔的精華所在,其高度約占全塔通高的三分之一。圓錐體內檐塔室供奉兩尊石佛,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線為中心,交錯彩塑菩薩、力士禽獸、獅、象以及樓台亭閣等形象,題材廣泛、構圖新穎、排列有序、做工精巧。其中,尤以動物造型最為逼真,兇猛的獅子、傈悍的大象、欲躍的青蛙,無不生動傳神,活靈活現。第四層周身如同一組雕塑藝術群,五光十色、光絕奪目。該層上端以磚刻制斗拱橡子、披子,上覆八角亭式塔檐,再上則冠以八角攢尖形塔剎.塔身一至三層設定階梯,酷暑季節,遊人登臨第三層平座,頓覺涼風習習。塔由主塔和附塔組合而成,坐在同一方形基台上,總平面呈八角形,四正面通寬6.2米,四斜面寬3.5米,中央為主塔,四斜面各建一附塔,主塔與附塔之間為寬1.36米的內迴廊。附塔頂原飾有小嘛塔,現已不存。下面為一扁六角形亭狀的單層套室,套室各斜面有影刻的破子欞窗,各面轉角處有磚砌依柱,柱上配置闌額斗。四個斜面的附塔聯牆構成主塔副階,中間各闢圓拱門,單檐布瓦頂。主塔為磚雕砌的仿木構建築,平面呈八角形,4層樓閣式,殘高33米。1層北壁開門,正中有條石踏垛登至2層南門。檐
圓應塔圓應塔
下設斗,2層外為副階周匝(平座),每面三開間,表現形式是當心間為方門,次間為正方格或六棱格方欞窗,下有地,圓形柱礎,窗刻出障水版及柱心柱。檐柱承雙杪五鋪作斗以托椽飛屋面。塔心室頂部為十字形覆斗藻井。3層不設副階,由2層屋頂承托大瓣仰蓮八方形平座,塔身驟小。八面八根角柱,用地及圓形柱礎,正面以青石砌方門,余者皆設假門和斜方格欞條坎窗。柱上亦為雙杪五鋪作斗,各鋪作均出60°斜,1~3層柱頭之間只用闌額一層。塔身上接八面八角的角錐體,刻塑出、龍和佛、菩薩等形象。其做法是先用磚砌出內胎,略加刻制,然後在外面以泥土精心塑制。頂層為陡峻的八角攢尖,檐下在闌額之上用普柏枋,枋至角出頭相交,所用斜為45°,頭做成順間斜面。剎殘,現存八瓣仰蓮座。3層塔心室北壁前並列2尊石雕釋迦多寶佛像,佛座上枋刻有貞觀二年為太宗皇帝壽誕造像的題記。3層南門框線上保存著唐代線刻雲紋,表面留有宋代遊人的題刻等。

保護狀況

圓應塔圓應塔
圓應塔,歷900多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結構謹嚴外,歷代不斷維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系統的修繕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國家撥大量專款,調撥優質木材對塔進行全面搶修,使這座當今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結構最奇巧,外形最壯觀的古代高層圓應塔建築煥然一新,巍然屹立。並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從某種程度上講,已經成為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圓應塔內結構設計原型便來源於他的外形輪廓,二、三、四層的護欄為累疊的八角形制,頂部同樣使用了八角攢尖式作為自然採光。圓應塔與現代建築藝術融合在一起,虛懷若谷,將圓應塔千百萬年來的文明展示於世界人面前。

旅遊價值

圓應塔重建之後的夕照景區,占地面積8公頃,主要景觀和設施有:圓應塔、夕照亭、妙音台匯文軒、放大光明閣、如意苑遊客中心、藕香居餐飲點等,圓應塔作為名勝更為古城增添了奇特的風貌,從而吸引了天南海北前來

圓應塔圓應塔
觀瞻的人,並為之讚嘆不已,留連忘返。圓應塔以其特有的魅力大出風頭。圓應塔一、二兩級為宋代所建,三、四兩級則為明代所鑄。塔基塔身上所雕鑄的龍、雀等圖案,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成為點綴北固山風光名勝的一大奇觀。相傳,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下江南時,曾在此遊玩,並題有“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鐵塔一枝堪作筆,青天夠寫幾行多”的詩句。乾隆皇帝的題詩不但為北固山增添了幾分色彩,同時也可以反映出當時北固山的非凡之氣。相傳春秋時吳國的伍子胥一家遭楚王猜忌,全家只有伍子胥一人逃出。他從楚國逃出後,後有追兵,前有長江天塹,使他感到萬分發愁,以致連頭髮也愁白了。所以直今仍留下有“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了少年頭”的歇後語。塔原是佛教建築藝術的一種,但也是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圓應塔底蘊豐厚,神韻獨具,種類齊全,異彩紛呈,不但為美麗的古城增添了無限的風采,同時也更為我們今天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中國古塔大全1

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