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濱塔

遼濱塔

遼濱塔位於遼寧省瀋陽市新民市東北29公里的遼濱村,是一座千年古城的遺蹟。遼濱塔古鎮始建於遼東郡的遼陽縣城,迄今1800多年;遼濱塔古城遺址城牆為夯土筑西漢,當時是成,高10多米;東西南北各長300多米,面積約11萬平方米,有南北兩個城門。遼濱塔古城地處遼河與秀水河交匯之處,是古代著名的渡口和交通要道,既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市井繁榮、商賈發達的繁華城邑。

基本信息

簡介

遼濱塔遼濱塔
遼濱塔位於新民市公主屯鎮遼濱塔村的黃土崗上,因其傍依遼河岸邊,世人稱其為“遼濱塔”。它是一座八角十三層密檐青磚塔。 原高41.7米,底部直徑為12.5米,按佛教以奇數表示清白的信念而築。塔基高約10米,塔身八面各有一佛龕,上有一尊磚雕佛像端坐於蓮花座上。雙手合於胸前,慧眼遠眺,神態怡然,頭頂銅鏡高懸,以示佛光普照,法力無邊。每巨佛旁都有一脅體拱手而立,神情虔誠而莊嚴。兩飛天盤鏇於坐佛頭頂,舞姿婆娑。八個角的稜柱下,各有一大力金剛扶膝蹲踞,兩側有十八羅漢護衛,各個手持兵器,威風凜凜。各檐角懸有銅製的“驚雀鈴”,每逢微風拂過,鈴聲叮咚,清脆悅耳。1985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由市政府發出專款維修,這座古塔才恢復其本來的面貌。 在維修古塔時,打開了塔的地宮,發掘出包括佛牙舍利子在內的一批珍貴遺物,其中的圈足斗形鐵鏽花青釉碗是唐朝五代時期的製品,是十分罕見的珍品。

傳說故事

遼濱塔遼濱塔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當地流傳著無數關於它的傳說,一說因遼河多年泛濫,修塔供佛以鎮遼河,防止其泛濫成災,以祈得風調雨順,保佑五穀豐登;一說修塔供佛以普渡眾生,為百姓消彌災難,保佑其康泰平安;一說古代星象家看出遼濱塔地區有帝王之氣,要出“皇帝”,故修塔鎮壓,以鞏固當朝統治……這無數的傳說,給遼濱塔蒙上了一層層神秘的面紗。 這一切都使人們感到古塔的神秘莫測,不斷地加重了人們畏懼和崇尚的心理。因此,在悠長的歲月中古塔一直是許多當地人崇拜的偶像,把它看成神靈的化身,“風水”和靈氣的根源,前些年,還有遇天災人禍者到塔前焚香禱告。據史料記載,遼濱塔所在的遼濱塔村是古代遼河著名的渡口和交通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500年前的東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高句麗占據了遼濱城渡口,把它做為軍事基地,命名為“武厲城”。 初,煬帝征高麗,占據了遼濱城,大業8年(公元612年)在此設遼東郡治所,命名為“通定鎮”,次年大修此城。隋亡後又為高句麗所占。唐貞觀十幾年(公元645年),太宗代表高麗,奪取了通定鎮城,改稱“頗利城”,為“襄平守捉”(“守捉”相當於後來的節度使)治所。唐末契丹占據東北,建遼國,在遼濱設遼濱縣治所,屬遼州統轄,後又在此設遼州治所(相當於省軍區司令部)。此時的遼濱城已發展成水陸暢通、商賈繁榮的都市。金代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撤遼州,遼濱縣隸屬瀋州(今瀋陽)。金末,金將鮮萬奴與蒙古怪傑留哥為爭奪遼河流域打了一場惡仗,史稱“貞佑之戰”。遼濱古城在這次戰爭中徹底毀廢,從此,它的繁榮便永遠地成為了歷史。

設計風格

遼濱塔遼濱塔
遼濱塔原高41.7米,底部直徑為12.5米,按佛教以奇數表示清白的信念而築。塔基高約10米,塔身八面各有一佛龕,上有一尊磚雕佛像端坐於蓮花座上。雙手合於胸前,慧眼遠眺,神態怡然,頭頂銅鏡高懸,以示佛光普照,法力無邊。每巨佛旁都有一脅體拱手而立,神情虔誠而莊嚴。兩飛天盤鏇於坐佛頭頂,舞姿婆娑。八個角的稜柱下,各有一大力金剛扶膝蹲踞,兩側有十八羅漢護衛,各個手持兵器,威風凜凜。各檐角懸有銅製的“驚雀鈴”,每逢微風拂過,鈴聲叮咚,清脆悅耳,數里之外,能聞其聲。頂上塔剎高聳,上掛“飛毛銅”鏡,陽光下金光閃閃。 然而,歷經千百年歲月的滄桑,飽受風風雨雨的剝蝕和歷次戰爭的摧殘,如今的遼濱塔已變得老態龍鍾—周身千瘡百孔,斑斑駁駁,幾經落頂,矮了許多,塔剎早已蕩然無存;13層塔檐及風鈴均已脫落,顯得凸凹而又光禿;佛龕上的佛像多已改換仙鄉,倖存的還能依稀辨出慈祥的尊容。遼濱塔已恰似一個突兀而破爛的磚垛。

發掘修繕

遼濱塔遼濱塔
1992年,遼寧省文化部門為保護這一古蹟,決定搶修遼濱塔。瀋陽新民兩市籌資100多萬元,搶修工作於1993年7月拉開了序幕。 7月13日,瀋陽市考古隊6人進駐遼濱塔村。勘測、繪圖,搜取修塔的建築數據資料,同時進行文物考古挖掘。公主屯鎮政府和遼濱塔村做了大量的宣傳解釋工作,保證了考古隊工作正常進行。考古隊的工作緊張有序。他們先對塔本身的外形進行測繪,獲取了修塔的部分建築數據,然後在塔的四周進行考古挖掘。通過釺探、鏟刮、鍬挖、丈量的方法,發現了原寺院圍牆的地基:東西寬83米,南北只有一段,其餘已毀掉。但估測南北總長約近百米,整個寺院占地約7000平方米以上。院內靠北側發現了五開間廟宇遺蹟,古塔就座落在寺院的南部。在塔旁還掘出了石龜形碑座,但石碑不知流落何方,終末能找到。考古隊根據塔的建築風格及周圍的遺蹟,確認遼濱塔為遼代舍利塔,斷定塔中葬有當年遼濱塔寺院中的一位高僧,且存有他的舍利子(舍利是高僧圓寂後,火化遺體時產生的顆粒固體物)。考古隊還推測塔有三宮——地宮中宮天宮,並且都有隨葬文物。考古隊員俊岩推測了當年的情景;在佛教盛行的遼代,當年這個寺院的規模很大,僧侶很多,香火曾經一度旺盛。其中一位高僧圓寂後,其弟子奔走化緣,集四方信徒之資修塔而葬高僧。塔落成之後,一定舉行過盛大的典禮:巍巍塔下,香菸繚繞,鍾馨聲聲,無數僧侶、信徒在一派梵響中頂禮膜拜…… 1993年8月17日,考古隊開始挖掘地宮。在塔基座北面用鋼釺開鑿一個高0.8米、寬0.8米的開口。修塔的遼代溝紋磚雖已近千年,但依然十分堅固。磚縫之間以白灰加糯米漿彌合得至今仍十分嚴密,因此挖掘進尺艱難。十幾天后才鑿進6.3米,到了塔中心仍未發現地宮,便往下鑿0.5米,發現了原始地平面,於是斷定往下已不存在地宮。這使考古隊們疑惑而又焦急:按以往挖過的遼代塔的建造格局早已到了地宮的位置,莫不是此塔修得特殊?他們用探往上打,當打進2.2米時,果然發現空穴,確認是地宮。接著便晝夜連續向上挖掘,終於在3月24日上午10時打開了地宮,使那封閉千年的幽室重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宮長0.85米,寬0.8米,高1.3米;疊頂,壁上塗有灰漿。靠北壁有一尊石雕菩薩,工藝精巧,雕琢細膩,面目慈祥,屬北宋風格;地宮中央設一個由兩塊雕磚拼成的供桌,上面擺滿文物(高僧的隨葬品)。當即採取了保護措施,進行了封閉、脫水處理,並一一登記上冊。確定了文物的基本年代和名稱:一個白釉五瓣梅花口高足碗,底部出有一草體“壽”字,碗瓷細膩微薄,照之透光,彈之清脆,系宋代景德鎮官窯瓷器,在我國北方首次出土,屬國家一級文物;一個白釉瓜棱瓷盤,質地優良,亦屬北宋官窯瓷器;一個獅鈕蓮花座三足銅質薰香爐,其獅造型逼真,昂首翹尾,燃香時煙可從口中冒出;一個用銀線串珍珠米製成的龍頭(銀質)雲紡靈幡,下擺處飾料器(即玻璃質),做工精巧,優美別致;一座裝在木匣內的八角蓮花座四層銀塔,小巧玲瓏,飾八個風鈴,一座酷似印度佛塔形空心木塔,開元、元年代銅錢60多枚;此外還有銅勺一個,銅箸一雙。1993年9月11日, 從正南佛龕後開鑿中宮。人站在8米高的架上施工,十分危險,但因門道選得準確,進展較順利。到9月21日晚8時進尺4.1米時,打開了中宮。宮門在南偏西35度,長寬各0.8米,高1.15米。中宮內放一松木供桌,正中放一個用絲織物包著的木函,內裝一花蓋銅罐,銅罐內套一花蓋的銀罐,銀罐內套一金罐,內盛黃米粒大五顆五色舍利子。舍利子代表所葬高僧靈魂,因此是塔的靈魂(此塔即為供奉這幾顆舍利而修)。木函周圍放置一些隨葬物:一個銅香爐,內裝佛珠一串,共108顆,此系高僧生前飾物;一對青瓷斗笠形碗,下有塗朱漆的鐵絲編成的海棠形碗托;兩個木塔瓶;一個銅質淨瓶;一個瓣影青瓷盒,底部出有私人作坊的標記:“段家合子記”五個字,系景德鎮蒲田窯產品。 10月初,考古隊在距塔頂4米處的南面開鑿天宮,進展順利。當挖進2.6米時,仍未發現天宮。但因頂部磚已風化疏鬆,繼續向縱深挖掘會有落頂危險,所以只好暫時停下來,待修復過程中把頂部拆除再行發掘。目前,根據出土的兩宮文物推斷,遼濱塔屬遼代舍利塔(俗語稱和尚墓)已確定無疑,大約距今在800-900年之間。因始終未得文字資料,故遼濱塔準確的修建年代和所葬高僧的姓名、法號仍是個謎。人們期待在挖掘天宮之後能夠徹底解開此謎。考古隊通過勘測,已獲取了準確、詳實的建築材料,為下步的修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遼濱塔將在盛世中重現青春的風采,那時將為新民大地增添一個新的旅遊觀光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